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怕孩子少根筋:輕鬆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The Out-of-Sync Child

不怕孩子少根筋:輕鬆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9789866126093
卡蘿.史塔克.科雷諾維茲
嚴慧珍
智園
2011年3月30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親子花園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親子花園


[ 尚未分類 ]








@《玩出優秀,玩出健康》作者科雷諾維茲另一暢銷力作!
  他不是難伺候,也不是愛搞破壞,
  少根筋的孩子只是「感覺拼圖」缺了一片!
  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的情況?

  常常反應過度、總是不斷摔跤、笨手笨腳、挑食……,好像做任何事都是少根筋。

  其實,這些徵狀都有可能是感覺統合障礙(SPD)的初步線索,這群少根筋的孩子只是感覺拼圖少了一片,卻常被誤診,他們的問題出在中樞神經系統無法正確解讀外來的感覺訊息。只要找出他們缺少的那片拼圖,透過感覺處理障礙的早療補上,他的感覺就能更完整,也能擁有自信、愉快的童年。

  《不怕孩子少根筋》是美國感覺統合障礙專家卡蘿.史塔克.科雷諾維茲女士的經典代表作。著眼於鮮為人知且常被忽視的兒童身心問題,是一本專為家長撰寫的著作,內容簡單易懂,沒有過度專業的術語與解釋,而是用常見及清楚的例子,讓讀者了解什麼是感覺統合障礙,使有迫切需求的人獲得最正確資訊,以正面的心態解決孩子的感覺統合障礙。

作者簡介

卡蘿.史塔克.科雷諾維茲(Carol Stock Kranowitz, M.A.)

  畢業於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並於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取得教育與人類發展碩士學位;是二十五年的資深音樂、律動、戲劇老師教導過許多感覺統合失調的學齡前孩童。為了幫助他們勝任工作與遊戲,她開始研究感覺統合(SI)理論,並幫忙辨識這些孩子的需求,引導他們接受早期治療。目前擔任國際雜誌《感覺統合聚焦》(S.I. Focus)的總編輯,該雜誌將焦點放在感覺統合/感覺處理。著有《玩出優秀,玩出健康》(The Out-of-Sync Child Has Fun)暢銷書,由智園出版發行。

譯者簡介

嚴慧珍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金控公司專職翻譯。


央@露西.珍.米勒博士
前言 賴瑞.席維醫學博士
推薦序一 以全新的觀點 看待你的孩子/王意中
推薦序二 為孩子找到人生的著力點/陳藹玲
謝詞
作者引言
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部:認識「感覺處理障礙」

第一章 你的孩子有感覺處理障礙嗎?
少根筋的孩子,可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感覺處理障礙常見症狀、可能成因與問卷範例

第二章 了解感覺處理與調節障礙
感官過度反應、感覺反應不足、感覺不穩定、感覺混亂

第三章 判別孩子的觸覺問題
觸覺失調的孩子缺乏良好的身體意識,不易建立親密的情感依附

第四章 判別孩子的前庭覺問題
有前庭覺問題難以處理有關重力、平衡、移動的資訊

第五章 判別孩子的本體覺問題
本體覺不良的孩子很難詮釋有關深體位置與移動的感覺

第六章 判別孩子的視覺問題
他們的腦部不擅將視覺區辨、視覺動作技巧與前庭覺、本體覺、姿勢協調在一起

第七章 判別孩子的聽覺問題
聽覺區辨障礙的孩子可能不擅聆聽和閱讀,無法解讀別人說的話

第二部:處理感覺處理障礙

第八章 診斷與治療
判斷孩子何時需要接受專業的協助,和紀錄他們的行為

第九章 均衡的感覺套餐
針對神經系統的特殊需求設計的活動方案,幫助孩子調節感覺

第十章 校園環境的調整
溝通與配合帶來良性的改變

第十一章 處理孩子的情緒
「恰當」與「不恰當」因應方式

第十二章 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
一位父親的頓悟、一位媽媽的勉勵

附錄A:感覺處理機
附錄B:艾爾斯博士的四個感覺統合層級


邟?

以全新的觀點 看待你的孩子/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你是否常抱怨孩子常常少根筋,做什麼事情總覺得不起勁,甚至生氣孩子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不聽。但面對孩子一臉無奈,反覆強調已經盡力做好的小臉孔,卻往往有理也說不清。特別是當這些凸槌的反應,不時出現在孩子的生活、學習、行為、情緒及人際表現上,並進一步對於班級教學與課堂秩序產生負向影響時,或許你會懷疑這孩子是否哪理不對勁。

  有時,這些「少根筋」的孩子,不論在兒童心智科被診斷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或是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或是心智發展落後符合智能障礙等標準。但有一種情況卻是你可能較為陌生,容易視而不見或輕忽,但問題卻又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日常生活及校園學習的一種現象——感覺統合失調,又稱「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

  中樞神經系統是一項非常複雜及彼此微妙的創作,特別是大腦與身體在於「感覺處理」關係上交互作用。伴隨SPD的孩子,從外表上不太容易辨識出來,但在他們的神經系統上,因為一些細微的變化,往往成了他們反應少根筋的原因。而上述在早期療育及臨床實務上,常見的幼兒及兒童身心疾病卻也容易伴隨不同類型及障礙程度的感覺處理問題。因此,SPD是需要大家一起認識、了解及給予協助的,無論家長、老師、褓母、保育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或相關專科醫師等。

  《不怕孩子少根筋》是一本開啟我們進入SPD孩子世界的專業參考書籍。這本書除了針對SPD的概念進行深入說明與介紹外,值得推薦的部分包括以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凸槌故事,讓我們增進對SPD孩子有基本的認識。同時,輔以比較正常與 SPD的孩子,分別在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聽覺、視覺及感覺動作技巧發展的表現方式,讓我們更容易區辨二者的樣貌。書中並細心地附上相關的檢核表與問卷,讓閱讀者對於SPD孩子的觀察能更為敏銳,並在第一時間發現他們的需要。

  如何協助SPD孩子進行活動,以提升各項感覺處理的能力,書中透過一道道為孩子神經系統的特殊需求而設計的各項活動方案,如同均衡的「感覺套餐」般,讓父母在家即能與孩子愉快地進行這些親子活動。同時,本書亦針對SPD在學校與教室中的需求,提供具體的建議。如同本書所強調,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SPD的孩子需要成功的經驗,這些正向的例子讓我們看見:孩子也可以有燦爛的未來。《不怕孩子少根筋》,讓孩子生活更有勁。

推薦序2

為孩子找到人生的著力點/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我們家老三是個天使般的女孩,她在成長中一直給我很大的安慰,因為她處事貼心細膩,尤其是對弟弟的愛護與照料,對老弱的人性關懷,看她小小年紀卻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慈悲,讓我以她為榮。

  然而,她也常常讓我很頭痛:明明是很聰明的孩子,考試成績卻總不理想;學外語很有天分,還可以透過自學,達到閱讀日文小說的程度,卻寫不出好文章;做事總是推拖,功課都要到最後一刻才動筆…。

  我一直以為她的惰性導致如此,甚至偶爾因教導她的方式和外子起衝突,而她在校課業維持中等,做父母的也只能先接受現況。但就在最近,她自己告訴我:「我覺得我真的有學習障礙。」她點醒了我,於是我開始認真查了好些資料,讀了好多書,有幸包括這本《不怕孩子少根筋》,也帶她去做了檢測。終於發現:的確,我的孩子需要幫忙!

  我一方面很開心已經為她的表現找到了解答,但也有些遺憾,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適度的幫助她解決,那不是更好!更自責的是,我曾經多麼錯怪了我的孩子,又用了多麼錯誤的方法教育她、耽誤她!

  不知道有多少被形容成「不積極」、「懶惰」、「叛逆」、「怎麼這麼不受教」的「壞孩子」,是因為身體有一些不受控制的問題。又有多少父母深陷內疚與自責,只因為找不到可以幫上孩子的方法。多少孩子因一再被誤解喪失自信後,墮入自暴自棄的深淵,他們的家庭因此破裂?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不了解原來有一些「問題行為和表現」,是完全不由孩子自主的,叫做「感覺處理障礙」(或感覺統合失調)。
  
  這個名詞或許是這四、五十年來的發展所產生, 但相信人類的歷史中應該早有這樣的問題,只是向來被誤解為「生性頑劣」吧?這些孩子也許頑固,但這是他的求生之道--也許貪心、自信心低落、需要外物來提升自尊,但他們最需要的是欣賞和愛,還有早期篩檢和專業支持!因此,非常希望藉此良機推薦智園出版的這本書,讓更多的家長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幫忙他們的孩子。

  當然,並不是所有問題行為都可以歸咎於感覺處理障礙。書中提到,感覺處理障礙的程度也有很大差異,輕微的徵狀也許診斷不出來,而後是學習障礙、控管障礙、然後逐漸是ADHD注意力缺乏過動、PDD、亞斯伯格症及自閉症,然而早期發現和早療都可以事半功倍的。

  如果,真的發現孩子有可能不太一樣,與其羞於啟齒,冀望孩子「長大後自己會好」,那真的太冒險了!因為不只是孩子,也有很多大人承受這感覺處理障礙的痛苦。誠如一位家長說的,「如果我們早就知道,如果這樣的書早點出版,如果我們盼了好久的孩子可以和一般孩子『正常』,那該有多好。」

  不知道是行為科學研究進步,形形色色的問題被發現及重視,還是污染或疫苗等因素,感覺上讓腦部相關機制受損,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越來越多。感恩的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書籍可以提供協助,如本書就是非常值得父母參考的寶典。作者跟我們分享許多可以觀察到的,並可做為判別的現象。非常棒的是,書中除了詳細的問卷,還有生動的實例說明「可能不一樣」的孩子和一般孩子比較的不同表現。

  透過治療,孩子不一定可以變得完全「正常」;知道孩子的問題所在,絕對不是找到一個「放棄」的藉口,反而是找到著力點的開始。對家長來說,未來還是一場漫長且艱苦的奮鬥,但是絕對比孤軍奮戰、不知所以然要好得太多,這也能帶給孩子更有希望的健康人生。且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攜手努力並進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