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2412893 | |
|
|
|
大衛.柏金斯 | |
|
|
|
黃敦晴、李岳霞 | |
|
|
|
天下雜誌 | |
|
|
|
2011年4月08日
| |
|
|
|
107.00 元
| |
|
|
|
HK$ 90.9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23cm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學習與教育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奰?孛U變的世界,學會學習,也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
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
什麼是「全局式學習」?
了解全貌(the whole game)對於學習會帶來哪些關鍵性的影響呢?
本書顛覆傳統學習理論,提出學習就像打一場棒球賽一樣,
只有清楚了解整個賽局,才能真正發揮實力,擊出全壘打!
標準答案的時代結束了!除了「分數競爭」、「快樂學習」外,全局式學習開啟了另一種學習思維。
為什麼很多人可以熱愛棒球一生,卻對正規學習興趣缺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正規學習被許多考試切得零碎片段,且和日常生活脫節。作者提出「全局式學習」的概念,認為學習應該要像打一場棒球賽,如果我們可以讓每個孩子看到課題的全貌,而不是支離破碎的課程;讓他們從簡易版著手,建立起學習的整體觀念,學習也可以變成像打棒球那樣令人期待、振奮。
本書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與實際教案,從棒球的角度徹底解說學習的「眉眉角角」,為教學者、關心學習的父母以及想要了解為何學習的學生,帶來一個嶄新的視野與可能。
本書特色
用棒球賽局來比喻學習,完整呈現學習全貌,凸顯學習與個人生活的連結
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與實用建議,學習不再只是支離破碎的資訊
逐一解釋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每章最後附上重點整理與延伸思考
作者簡介
大衛.柏金斯 David Perkins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學與人工智慧學博士,從事學習、思考和創造力的研究超過二十五年。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的創辦人之一,該研究的宗旨主要在了解人類認知發展與學習的歷程,並促進更好的學習環境。「零點計畫」的研究強調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核心必須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著作繁多,包含《智勝IQ》(Outsmarting IQ)、《智慧型學校》(Smart Schools)、《看藝術學思考》(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等書。《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的作者暨世界知名哈佛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將柏金斯譽為「當代最了不起的教師之一」,他大力推薦本書:「在這本充滿洞見的著作中,讀者能從柏金斯實踐教育理念的心術中,學習到如何實現自己的教育藍圖。」
譯者簡介
黃敦晴
曾任《天下雜誌》記者、主編,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我到我們的世代》。
李岳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現任雜誌編輯。
|
|
目 錄
|
邟ョ@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柯華葳
前言
第一章 掌握全貌
第二章 讓課題值得學習
第三章 加強困難的部分
第四章 客場經驗
第五章 發覺隱藏的層面
第六章 向隊友與其他團隊學習
第七章 學會學習後記
|
|
序
|
邟?當學習不再是孤島
柯華葳
有一次,同事和我兩人一起由建國南路沿著仁愛路走到市政府。後來,我的同事覺得走走仁愛路很好,於是自己由同樣的地點出發走到仁愛敦化圓環,但是他迷路了。事後他說:「跟你走好像很簡單,怎麼自己走就走錯了?」生活中很多事一定要自己去經歷,才真知道要怎麼做。學習也是一樣。
有一位三年級小學生面對一堆作業和媽媽的責備,大聲反問:「學這些做甚麼?」媽媽說:「將來就知道。」將來有多遠?可能很遠,可能下一分鐘就面臨到了。問題是學校的作業在關鍵時刻能否發揮功能?台灣學生在學校學習許多知識,知道怎麼計算數學、怎麼回答公民與道德的問題,但不知道怎麼把公民素養表現出來。學生可謂擁有「知而不能行」的懶惰知識,大學被稱為象牙塔不是沒有道理。學校本為學習設立,卻因其中各種學習被分離,各自成為孤島;而中小學是為前往象牙塔設計的,所學的則更為片段。
《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是一本關於教學的書,提供我們改變目前學習方式的思考方向。一開始作者以打棒球為比喻,強調學打棒球一定以要上場為目標;因著要上場,有關球賽的規則、打球的夥伴以及對手等場景使得練球有了意義。即使在自家後院練球,也因著要上場的這個目標,後院成為一個簡易版球場,幫助學習者熟悉上場的要求。
這個棒球的比喻還讓我想到,在球場上觀眾是多麼的興奮與投入,大家談論球賽、安排球員出場順序、預測下一局,各各都像場上的教練。觀眾的球賽知識在球場上充分發揮,離開球場還繼續檢討球局。在學校呢?根據我的經驗與觀察,少有人談論學習。老師是孤島裡的孤島,學生則在不同孤島中遊蕩,不知數學、國語、自然、甚至體育與自己有何關係。學校中的人對學習不興奮,甚至質疑學習,這樣的矛盾在其他場域實在少見。
根據作者的比喻,學校的任務在提供社會或是各學科完整圖像的簡易版、模擬版。在完整圖像中,學生理解目前所學這一筆知識在全圖像裡的角色與地位,這是為什麼本書稱作「全局式學習」的原因。《全局式學習》還包括學生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與能力派上用場,在其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學習如何補足,且更有能力繼續往前行。換句話說,學習是為解決自己學習上的問題;教學則是啟蒙、增能、賦與學生力量和責任感。若只灌輸知識,即使老師不斷批改與糾正錯誤,學生還是只能儲存不知道要做甚麼和可能有錯的知識。若教師提供簡易版的情境,讓數學、語文、科學等變得有意義,便能建立起與學習者的關係。學生就像在球場上,即使迷路,因事事關己,知識都活潑起來了。這就是學習的動力,更是不變的教學原理。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