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吃動物 Eating Animals

吃動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26219
強納森.薩法蘭.佛耳
盧相如
台灣商務
2011年7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公開表示,閱讀這本書後,她開始吃素:「讓我從20年葷食者一舉轉成積極的素食主義者。」

  在知名節目艾莉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上,作者針對提問寫書是不是要改變別人,作出回答:「我不是要嘩眾取寵,我是從自己開始改變。」他自認身為家長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選擇食物,因為改變世界的開始,就是改變自己。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曾說:「我們吃的東西在過去五十年裡發生的改變,比過去一萬年還要多。」

  美食記者、作家謝忠道:「當天然/自然的食品都不再那麼天然自然時,人類何去何從?」

  你知道每天吃下肚的奶蛋魚肉,充斥著多少彌天大謊?
  你了解在大啖牛雞豬羊的同時,吞噬了多少有害物質?
  或許你不關心吃下多少生靈,但你必須重視張口咬下的食物。

  當我們所食用的動物、畜產品有99%都來自於集中管理的農產工廠,所有人都習慣吃下不再自然的人工動物時,我們將要面臨的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也要面對全球暖化的環境反撲。

  國家越發展,國民對肉類的需求就越大,不依靠集中飼養式牛場,如何滿足全球日益增加的需求,於是最大食肉國家─美國,其美式的產肉工廠加速運作。對照國內外環境新聞,國內的:「戴奧辛爐渣毒鴨記」、「本土豬驗出禁藥瘦肉精」、「石斑魚檢出含致癌物質孔雀石綠」、「乳製品含三聚氰胺」、「抗生素雞氾濫成災」、「台灣重啟美牛談判人人惶惶」、「台灣白海豚進入滅絕倒數」;國際的有:「全球淡水生物魚類面臨滅絕威脅」、「歐盟擬將黑鮪魚列為瀕臨物種」......食品工業的危害有目共賭,且日益加深!你,吃的安心嗎?

  《出版人周刊》(星號書評)指出,(作者)結合了一系列的事實,敏銳地描述故事,和他的憤怒之聲……也許,應該稱呼本書為「任何一個雜食者的困境」。書的內容遠遠超過糧食。它不僅是一本有關「吃動物」的書,它還告訴我們:我們是如何用「吃動物」這件事形塑了我們的世界和我們吃的東西。

本書特色

  ★ 一本改變人類肉食型態的關鍵暢銷書!
  ★ 紐約客、紐約時報、紐約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赫芬頓郵報、週日時報等主流媒體一致推薦!
  ★ 作者堪稱「年輕一代的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充滿勇氣、更加大膽,更富有洞察力和果斷行動!
  ★ 美食記者、《慢食之後》等書作者謝忠道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強納森.薩法蘭.佛耳(Jonathan Safran Foer)

  1977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曾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論文創作獎。大學畢業後,他曾做過停屍間助手、珠寶銷售員、牧場臨時看管員、以及捉刀寫手,並擔任《鳥集文選》(A Convergence of Birds)的編者。他的短篇小說曾在《巴黎評論》(Paris Review)和《連接雜誌》(Conjunction)上發表,並於2000年獲頒西洋鏡小說獎。

  199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啥都暸了》(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該部長篇小說書摘初次在《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刊載後,引起熱烈迴響,獲得美國國家猶太人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第一本小說獎」(First Book Award),並改編成電影,樹立他在新一代文壇的地位。

  第二本小說《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以九一一為題材,書中九歲的主角小男孩,運用起父親在紐約世貿中心大樓殉難後留下的一把用途不明的鑰匙,邊尋訪鑰匙的來歷的途中,他認識了一個又一個奇人異事的故事。即將於2012年躍上大銀幕!電影由《時時刻刻》、《為愛朗讀》知名導演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執導,演員卡司堅強,湯姆.漢克(Tom Hanks)及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

  本書《吃動物》(Eating Animals)是作者第三本著作,也是第一本非小說,寫書的原因是初為人父的他要寫給出生後的第一個兒子,告訴他『吃』這回事,究竟是怎麼一件事。

  最新著作《Tree of Codes》於2010年11月出版。

  本書官網:www.eatinganimals.com。

譯者簡介

盧相如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喜歡閱讀小說。

  譯作有《最後的外科醫生》、《預見末日的女孩》、《器/官回收員》、《就說你和他們一樣》、《晚安,美人》、《再見葛蕾絲》、《記憶游離》、《凌空之夢:1974,我在世貿雙塔上走鋼索》、《偷心賊》、《Q&A》、《告訴你有多好吃:我的第一本美食寫作書》、《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滾貓不生苔:貓咪教你的人生哲學》、《仇敵》、《魔鬼的儲藏室》、《大草原的奇蹟》等。


第一章 說故事 Storytelling
第二章 飲食倫理學 All or Nothing or Something Else
第三章 說文解字Words/ Meaning
第四章 躲躲藏藏 Hiding/ Seeking
第五章 疾病蔓延 Influence/ Speechlessness
第六章「天堂」火腿片與糞肥 Slices of Paradise/ Pieces of Shit
第七章 永續農場 I Do
第八章 故事續篇 Storytelling



推薦序

不願面對的真相

  想像你或是你的小孩正要送入嘴裡的雞肉是這樣來的:基因改造過的混種人工雞種,在暗無天日的養殖場長大,兩腳不曾踩過土地,兩眼不曾見過天地,不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沒有過激情性愛。吃的飼料飽攙各種化學抗生素生長激素和抗微生物劑,生前疾病垂危,被宰殺時斷腿殘肢,死後泡糞便水增重量,泡氯水殺菌消毒,最後打入各種調味劑或肉汁以增風味。

  聽來似乎駭人聽聞,讀來像恐怖小說或驚憟電影的片斷,偏偏正是本書嚴肅而認真的議題。作者以實地田野調查和體驗,深度的資料收集,個案的採訪分析,帶點黑色幽默的敘事,好看,同時教人驚心動魄。往往教人翻到一半不忍卒讀而掩卷自問:這是真的嗎?

  作者從人與動物,人與食物的關係來探究;從道德,倫理,宗教,社會,經濟… 等角度來分析。書本的觀點完整而清晰,巨細而靡遺:工業化的動物飼養,非人道的宰殺,污染惡劣的環境,被剝削的低廉勞工,日新又新的人工添加物和技術。

  作者的論述不僅從人物採訪和實境觀察裡,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工業生產線和食物消費鍊中各種利益糾葛,同時也將視野和格局拉大到國家政策的無知和顢頇,乃至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源的破壞與掠奪。

  除了肉品來源的思索探究,本書亦及水產養殖和捕撈。前者同樣涉及環境汙染,基因改造,寄生蟲 抗生素濫用和非人道宰殺;後者則有破壞生態平衡,毀壞食物鏈結構等問題。

  書中也兼及一般人對營養知識的盲點。比如:骨質疏鬆的高發生率常見於乳製品消費最多的國家。或是國家機器為了照顧龐大的養殖產業或是由工業食品直接插手,扭曲改寫對營養政策,提供偏向自身營利的攝取建議和消費。當我們想到台灣媒體經常直接取自美國等國家的研究報告或建議,台灣也就成為這些錯誤資訊的二手犧牲者。

  儘管本書的例子多數是美國的情況,彷彿離我們非常遙遠,可是美國肉品的瘦肉精問題不就近在眼前,正在我們餐桌上嗎?

  難得的是,他的頭腦冷靜,語調客觀,文筆帶有情感卻不危言聳聽,避免掉入道德說教的虛假高尚,不但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同時讓我們在冒著冷汗追讀之餘,我想每個讀者都會不禁自問:當天然/自然的食品都不再那麼天然自然時,人類何去何從?

  書名《吃動物》似乎在預設一個鼓吹素食主義的意識形態,其實不。作者質疑吃動物的肉食行為不是為素食者提供良心行善,健康養生或是宗教信仰的立論基礎,而是一個真正嚴肅的議題:廉價可疑的肉品,或是你我的健康。

  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了一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ienent Truth。這部探討溫室效應的影片是掀起全球認真面對這個嚴肅議題的起點,啟動節能減碳的世界公民運動的啟蒙。如果可以類比,這本”吃動物”其實也該用同樣的標題:不願面對的真相。

  書本文字的影響力或許沒有影片圖像那般具有視覺的震撼力,快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是卻能刺激更深層的思索。

  就在我閱讀這本書並打字寫這篇推薦序之際,法文版正好在法國出版,已經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我的意思不是因為這是本熱門書所以你應該讀。

  而是該為你自己,為孩子而讀。

謝忠道(美食記者與作家,現旅居巴黎)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艾立夏廚房
/ 台灣台北
2011.10.26看艾立夏廚房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如果你即將成為一個新生命的守護者,你最在意的會是什麼?是孩子的生長環境、健康或教育?還是那些將來要天天吃下肚的食物?

食物和家庭,是每個生命最初的連結,也是日後賴以存續的關鍵。在葷素之間擺盪的作者,與吃素的女友結婚並孕育新生命之後,決定為自己和家人搞清楚什麼是肉?因而認真尋求餐桌上肉品的來源、禽畜的飼育環境、宰殺過程,以及觸一髮動全身的食肉經濟、環境效應和社會責任等相關議題的解答。

歷時三年深入研究大量相關資料,並與許多農場飼主、屠宰場進行友善或潛入性接觸之後,作者寫出了工廠化農場刻意隱藏的真相,而那些消費者絕對不想知道的殘酷細節,偽裝成各種美味的佳餚,讓人有意識的加以忽略。

1923年,美國一位以飼養家禽為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西莉亞.史迪爾(Celia.Steele)接到客戶的臨時要求,將原本50隻雞的訂單擴大到500隻;為了讓這群小雞能順利度過寒冬,史迪爾嘗試將牠們豢養在室內,並在飼料裡加入營養劑,希望這些舉措能讓雞群存活下來。

史迪爾順利交出訂單後,還是繼續實驗並改進飼養方式。1926年,她所飼育的雞隻數量高達1萬;到了1935年,數目成長到25萬,西莉亞.史迪爾儼然成為工廠化農場經營的開山祖師。

但是,真正讓工廠化農場在全球快速擴張的推手是速食產業。2009年獲得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紀錄片的「美味代價」,直指速食產業大行其道之後,為了應付企業龐大的肉品需求,工廠化農場可說全盤改變了傳統養殖方式。

以雞隻的飼養為例,和50年前相比,現代雞隻飼育的時間減少一半,體重卻成長一倍,許多雞隻因為內臟和骨頭的生長速度跟不上雞肉的發育,導致難以承受自身的體重而無法行走。而為了預防疾病,牠們被餵食大量的抗生素,促成病原體對微生物產生抗體。(根據作者的資料,美國人民一年使用的抗生素用量約為三百萬磅,而餵食牲畜服用的抗生素用量為一千七百八十萬磅,但環保科學聯盟指出,養殖業漏報的用量至少有40%。)

生前,這些工廠飼養的雞隻從未享受過陽光,因為水泥牢籠裡不見天日,氧氣依賴空調輸送;牠們也從未接觸過土地,因為牠們的腳下堆滿排泄物,而牠們的死亡更是微不足道,任何一個看過知名速食產業附屬屠宰場員工虐殺雞隻影片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那麼,豬與牛的處境能好到哪去?

作者鉅細靡遺的描述了雞、豬、牛三大禽類在工廠化農場裡可怖的生存環境、慘無人道的屠宰方式,以及養殖業所造成的環境負擔,乍看之下似乎是在鼓勵人們吃素,利用拒吃來挽救那些可憐的動物。

但其實作者最重要的心意,在於提醒並反問讀者,當你知道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肉品來自於受虐動物時,你是否願意多負擔一些費用,支持那些堅持以傳統方式養殖的永續農場?在與這些殘酷的真相正面衝突之後,你是否願意支付良心的價格?

以美食雜誌的立場,介紹這樣的書籍似乎頗為衝突,甚至可以說稍嫌不智,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鼓勵讀者下廚,為家人朋友料理美食,當你決定為此選購食材時,價格未必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為你希望大家吃得美味、吃得健康,所以除了新鮮之外,你應該慢慢試著認識食材的產地和季節、養殖或種植方式、是否投擲藥劑或噴灑農藥,和屠宰及採收方式等細。

只有當你開始接觸並關心食物產出的模式時,你才會真的知道你究竟吃了些什麼?而你的消費決策,也會如同蝴蝶效應反映在肉品市場;一但商人們發現選購永續農場和人道屠宰商品的消費者變多之後,市場自然會有因應的政策。(看看現在有多少大企業前仆後繼投入有機農業)

不要忽略由個人意志所凝聚的群眾力量,如果我們只是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偶而皺個眉頭,暗自祈禱自己沒將那些飽含恐懼的禽肉吃下肚,卻什麼都不做,那麼一切就回到了當代哲學家德西達對這個議題的論述:無人能嚴正加以否認,人類盡其所能掩飾這種殘酷或是自我蒙蔽,為的是組織一場全球化規模的遺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