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清帝國的衰亡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大清帝國的衰亡
9789571354408
魏斐德
廖彥博
時報出版
2011年10月10日
117.00  元
HK$ 99.45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BC 歷史與現場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作者簡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歐洲史及文學;大學畢業後,轉作中國研究,先後於劍橋大學及巴黎高等政治學院進修,並曾到台灣進行研究工作。返美後投入知名漢學家列文森門下,於一九六五年取得柏克萊大學遠東史博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院院長,上海研究中心創始人,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會長等職。他通曉多國語言,熟悉歐洲年鑑學派、社會史觀,研究中國史時致力觀察世界脈絡,強調著史要有全局性、全球性的大視野,與史景遷、孔復禮並稱「中國史三傑」。主要著作有:《大門口的陌生人》、《洪業: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歷史與意志》、《特攻教父》等書。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秘史》(合著)、《個人旅行:西雅圖》等書。


緒論
第一章 農民
第二章 仕紳
第三章 商人
第四章 朝代循環
第五章 滿族興起
第六章 清初與盛清之世
第七章 西方入侵
第八章 外患與內亂
第九章 中興與自強的幻影
第十章 維新與反動
第十一章 天命已盡
參考書目
譯後記
注釋



書評

摘自本書譯後記〈氣魄恢宏的晚清交響史詩〉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的「中國學」(或稱漢學)興起,各家爭鳴,人才輩出。其中,被稱為「中國史三傑」的是史景遷、孔復禮以及魏斐德。對於前兩位(尤其是史景遷),台灣讀者已經很熟悉,而魏斐德的作品比較少被提及介紹。其實,我們從本書就可以看到,若論格局恢弘、敘事流暢,及取材的洞見睿識,魏氏的史才絕對不在前二位之下,甚至尤有過之。

  本書開宗明義就表明立場:西方入侵前的中國歷史,絕不是停滯不變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正在發展、進行中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戰後美國歷史學者,對於十九世紀中國史的詮釋,最早時是「衝擊-回應」模式,即老大顢頇的中國,是在歐洲列強的挑戰之下,才作出各項回應。近年來則有新的「中國中心說」興起,關切的重點從政治、外交史轉往社會、文化史層面,強調一切歷史進展的動力,都來自於中國內部。魏斐德的立場,恰好處在這兩說之間:他既反對中國歷史是靠西方帝國主義推進的說法,同時也把晚清變局的根源,放在世界視野之下來討論。

  如果我們打個比方,把歷史學者筆下的文字,當作是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的鏡頭、或者是構成樂曲的音符,那麼魏斐德這本書,就好像是一部氣魄雄渾的史詩鉅作,又好像是一闕石破天驚的交響詩篇。前三章分別討論農民、仕紳、商人的社會角色變化,從悠遠長久的歷史說起,文氣舒緩,層次推進,好像是從高空之中俯瞰全局,又好像是交響樂裡的漸次分明的行板(andante)主題。第四章講到中國的興衰治亂,以及明朝的覆亡,主題若隱若現的浮現。五、六兩章,則將讀者的眼光引到白山黑水中、看滿洲的興起,以及康雍乾盛世、光輝燦爛的表相之中的社會隱憂。第七章,魏斐德筆鋒一轉,把鏡頭拉到十六世紀的歐洲,從葡萄牙人的商業冒險談起,一直講到英國商人在亞洲的海上霸權,把茶葉為什麼成為英國人心心念念要打開中國貿易市場、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誘因,又為什麼找到鴉片來逆轉白銀的流動趨勢,描述得絲絲入扣。……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11.10.25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本書完成於一九七五年,也是我個人閱讀的第一本魏斐德的作品,與作者其它作品相較,本書是不折不扣的歷史教科書,講述著從明末、清朝到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的中國歷史,我個人認為中文本的翻譯並不是很恰當,事實上這也不是一本純粹探討清朝的書。

或許應該還原本名(中國帝國的隕歿),比較恰當。因為這本書的論述主軸是放在幾個帝國(或皇帝)的殞落,如明朝帝國、大順李自成、大清帝國與袁世凱(中國史上最後一位皇帝)等,而非單單講述清朝歷史,雖然貫穿作者所論述時間中大部份是清朝歷史,但本書絕非只是清帝國的衰亡而已。

這本歷史論述對我的程度而言,說不上有什麼新鮮之處,書上提到的史料與史觀多半是自己耳熟能詳,這也難免,因為這本書是給老外上的中國近代史的參考用書啊,如果太深的話,對美國那些大學生恐怕會招架不住,但本書卻不會因為淺顯就失去了其價值,「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用三個角度去陳述中國近代的重大歷史進程:

一、 部份內容用經濟的角度去切入:如鴨片戰爭的形成原因,作者從日本白銀的匱乏加上中國對西方國家鉅大的貿易順差,導致貨幣供給與貿易條件的惡化,西方人為了解決對中國貿易逆差與通貨如黃金白銀大量流向中國兩大問題,所以只好找到鴉片這個產品來解決。此外提到地方民兵的掘起時,作者特定以財政的角度去分析中央地方之間的分崩離析,這是以「政治」、「君王」為史觀中心的中國歷史所罕見的分析角度。

二、 解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爭權與實力消長:作者從太平天國與白蓮教的起兵談起,分析中央軍隊無力控制戰局,而不得不下放軍政財權給地方仕伸與官員,作者將曾國藩視為中國百年內戰與軍閥割據的濫觴,從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與淮軍,而有了李鴻章、張之洞的北洋軍南洋軍,再到袁世凱,清朝中央近百年以來根本對軍隊毫無影響力,實際軍權早已旁落到地方大員不然就是所謂的新軍統領身上。作者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從清朝滅亡後,足足打了三十多年的軍閥內戰,其根本原因就是從清朝中葉起,地方為了自保而形成自組民兵的風氣,且清朝中央不能也不敢去解散這些地方軍力,以致於當帝國大一統的表相崩解後,中國就陷入如東漢末年或唐末的五代十國般的內戰割據。

三、 作者對於中國地方的軍事與財政發展很有興趣:他更直指辛亥革命之所以會發生且會成功,地方分權下的地方要員、各地新軍與所謂的地方仕伸(我姑且用地方派系來形容)的參與是關鍵因素,作者甚至認為革命黨並非是推翻帝國的力量之一,孫文甚至只是幾個大派系下妥協出來的人選罷了,換言之,孫文只不過是政治人頭,這點倒是和台灣主流想法很不一樣,由於孫文是蔣介石的神主牌,如果沒以孫文這個神主牌,蔣介石與國民黨不過只是失意政客與敗仗軍閥的結合體而已。

可惜的是,這本書的某些詞彙怪怪的,如出現許多「幕府」或「幕友」,中國晚清政治並沒有發展如日本幕府的制度,為何會出現這些名詞,我想大概是作者誤用吧。
我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對其他讀者能有多大啟示,但對我這類書讀得比較多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並沒有多少驚奇,全都是老生常談之典故,只是作者切入的角度與所用的資料比較有趣另類一點。此外,作者最後所顯露出他對於大一統與無產階級革命有著浪漫期望,這也是我所不喜愛的。





其 他 著 作
1. 大清帝國的衰亡(增訂新版)
2. 大清帝國的衰亡(經典改版)
3. 大門口的陌生人
4. 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上冊) Spymaster :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5. 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祕勤組織(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