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里斯本夜車 Nachtzug nach Lissabon

里斯本夜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58728
帕斯卡.梅西耶
趙英
野人
2011年12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叢書系列:故事盒子
規格:平裝 / 432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故事盒子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二十一世紀最暢銷的哲學小說
小說閱讀與哲學思辯的雙倍享受
全球熱銷200萬冊、雄踞德國暢銷榜140週

我的人生是不歇的火車,我的文字是煉金師的心血。
我的愛,則是駭人的海洋,將你吞噬……

  中學教師戈列格里斯生活出現巨變的那一天,開始時與其他無數的日子並無二致:七點四十五分,他踏上通往學校的大橋,在滂沱大雨中,看見紅衣女子似乎打算往下跳,正要出手阻止時,女子突然轉過身來,拿筆在他額頭上寫下一串數字。紅衣女子離去後,她那謎樣的葡萄牙口音對戈列格里斯有莫名的召喚力,他在上課中途頭也不回地離開教室,打算尋找她的下落。

  戈列格里斯遊蕩街頭時,無意間在書店發現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隨筆《文字煉金師》。「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普拉多的話震撼他的心,令他毅然拋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帶著書,搭上前往里斯本的夜班火車查訪普拉多的生平。

  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查訪普拉多的親友,一步步重建這名抵抗葡萄牙獨裁政權的非凡醫生與作家的圖像。然而,了解另一個生命,對認識自己又有何幫助?人是否真有可能突破既定生活的牢籠?

  《里斯本夜車》不僅敘述了一趟跨越時空的旅程,也探討人一生中許多難以言喻的經驗:孤獨、有限的生命、死亡、友誼、愛情與忠誠。其感性密度與思想深度,都令人深深感動。

作者簡介

帕斯卡.梅西耶 Pascal Mercier

  本名為彼得.畢里(Peter Bieri),一九四四年生於瑞士伯恩,目前是柏林自由大學的哲學教授,專擅領域是探討自由,曾出版哲學類著作《自由的手工藝:關於個人意志的揭露》(Das Handwerk der Freiheit,2001)。

  除了學術領域,梅西耶更廣為人知的身分是小說家,前兩本小說《佩爾曼的沉默》(Perlmanns Schweigen,1995)與《鋼琴調音師》(Der Klavierstimmer,1998),受到文壇矚目。在2004年問世的第三部小說《里斯本夜車》(Nachtzug nach Lissabon)更高踞德國暢銷書排行榜一百四十週,被翻譯成十五國語文,全球銷量迄今超過兩百萬冊。

  梅西耶在2006年獲頒瑪利亞-路易絲-卡敘尼(Marie-Luise-Kaschnitz-Preis)文學獎,這個獎項專門獎勵以德文寫作的傑出作家;2007年以《里斯本夜車》獲頒義大利格林尚內卡渥(Premio Grinzane Cavour)文學獎的最佳外文小說獎。

譯者簡介

趙英

  在中國時,曾在德國知名企業工作多年,後因迷戀德國的人文藝術,來到德國,並在這裡成家育子。現專職英、德語翻譯,譯有《世界搜藏家》、《預言》、《大廚發聲》、《微光》、《星光》、《艾克多的幸福筆記》、《香味》、《系統》等書。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12.03.17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這是一本被我擺在書架角落冷落了好幾月的書,有一天腦中正在神遊里斯本時(喜歡旅遊的我,沒有去旅行時腦袋總會經常性的神遊四海),突然眼睛往書架一瞄就看到了這本書,於是和這本冷門書結了緣,閱畢後久久無法下筆寫讀書心得。

我必須很誠實地說,這是一本相當不具趣味性、故事性與知識性的書,對於文學的接觸不深的、對文字的感受不強烈的、對於自省的興趣不高者,這本書應該會讓人哈欠連連,相反的,對於喜歡閱讀者或重度閱讀者而言,這本介於文學、哲學、旅行與後設文學的《里斯本夜車》,鐵定是會讓人細細品嘗、愛不釋手的驚艷之作。

作者Pascal Mercier(筆名)是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專擅領域是探討自由,本書也是一本探討人生各種可能、選擇的小說,故事有兩個主角,有形的主角和書中書無形的主角,第一人稱主角瑞士人戈列格里斯,原本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離婚高中文學老師,人稱「無所不知」,卻在一個雨霧飄渺的早晨,在學校附近的橋上遇見一位謎樣的葡萄牙女子,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為了尋找葡萄牙女子的下落在上課途中毅然離開了他應該得去上課的教室。

無意亂逛下走進了一家舊書店,偶然翻到一本由葡萄牙作者普拉多醫生自費出版的個人傳記式的散文《文字鍊金師》,看到了書中一句: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份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
觸動了自己內心那股隱藏很深想要拋開現有一切的流浪念頭,於是立刻收拾行囊辭去幾十年的教師工作,連夜離開自己的人生月台搭上前往里斯本的火車,想要去探詢作者普拉多的生平,到人生地不熟甚至連語言都不通的里斯本,開始根據普拉多在書上所留下的隻字片語去尋找與普拉多相關的人事地物,並在這旅程中透過普拉多在書中的話與,以及實際探訪到的普拉多的人生之間,去反思自己人生、靈魂和內心。

里斯本與巴塞隆納同樣位處歐洲西南腢的伊比利半島,本書難免會讓人聯想到以巴塞隆納為場景的西班牙名作《風之影》,且兩本書有許多共同元素:《風之影》書中書主角胡立安與《里斯本夜車》書中書的主角普拉多,都被自己的心牢所禁錮,前者是因為生活困頓、對愛癡狂,後者是自我價值混淆。《風之影》和本書《里斯本夜車》的書中書的背景雷同,前者是西班牙內戰,後者是葡萄牙的反暴政抗爭運動。《風之影》的主角達尼與《里斯本夜車》的主角戈列格里斯,都與書中的世界產生連結,只是《風之影》的小孩達尼和書中書《遺忘書之墓》的作者胡立安的命運重疊,緊緊相繫在一起,而本書的中年主角列格里斯始終只是抽離地檢視書中書作者的人生,而《風之影》具有高潮迭起的冒險患難,本書則偏重於內心世界的探索,一如《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想要突破既定生活的牢籠去追尋生存旅館一樣。

但與《風之影》不同的是本書具有「改變」這個主題,過著按部就班標準人生的德國人戈列格里斯突然因為一位奇異女子脫了軌,拋掉一切出發到熱情的拉丁世界里斯本去尋找自己的冒險、自己的浪漫,這是多數中年男人心中共有的浪漫漫想啊!

為何故事的名稱叫做《里斯本夜車》?主角搭著火車不顧一切的直奔里斯本,只為了探究一本沒有多少人讀過的書的作者,而且還已經作古數十年,且書中書的作者不只提到一次他酷愛火車,所以火車對於故事對於角色甚至對於人生是有意義的!火車的最大意義當然是旅行,人生困惑的中年教師跳上火車藉由旅行找尋自我,書中書作者普拉多寫道:
「我們為什麼會為無法出門旅行的人難過?因為他們無法跨足外在世界,內在無法隨之延展,無法豐富自我,因此被剝奪深入自己內在的可能性,沒有機會發現自己還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變成什麼模樣。」

普拉多將人生比喻成火車,雖然是很常見的比喻,書中卻把火車場景中幾乎每樣中西都標上了生命的象徵,普拉多把火車旅行視為想像力的河床,是想像力液化的一股運動,是一個從密閉心靈深處所源生的圖像。人生好像旅行,一方便想不停地行駛下去,離開塵封閉鎖心靈的老舊空間,但旅程還沒離開多久,濃濃的鄉愁就會襲來。戈列格里斯和普拉多都是如此,老是想探索自我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卻又被自我封閉的心靈所限制,難怪一個可以寫出「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份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這種直指人心的文字,一個被這段文字驚醒沉睡多年的自由心靈。

普拉多有段文字形容火車:
「我側耳傾聽車輪隆隆的滾動聲,臉迎著風,享受著速度的快感,心賞眼前快速掠過的風景。我真希望火車可以永遠前行,永不停歇。無論如何我都不想讓火車在某個地方永遠停下來。
....我沒辦法下車,沒辦法改變火車的軌道和方向,也沒辦法決定車道,我看不到火車司機,分不清誰在駕駛,也不知道司機是否值得信任........
......我夢道車內擺著時刻表,裡面的紙頁是空白的,停靠的車站都沒有站牌與站名,無止境的行程,錯過的車班,時刻表的錯誤,火車剛一駛進,車站便化為烏有,虛無中突然冒出巡道工人和戴著紅帽的站長.....
.....有時火車行進過快,我幾乎跟不上景色的變化.....速度變緩時,風景的所作所言又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讓人備受煎熬.....
.....車廂內的訪客在多數情況下,來的都不是時候,有些人來自現在,有些人來自過去,他們來來去去隨心所欲,從不考慮他人讓我心煩。」

從這段對火車的描述的部分節錄,便可一窺這本書的一些梗概。我開始便破題這不是本具有濃烈故事性的書,但它的文字充滿了密度和濃度,隨手撚來就是讓人咀嚼再三、毫不掩飾地赤裸裸地自我內心對話,兩個主角不停地回想過去任何自己決定與放棄的事,如果人生的選項可以重選其際遇為何?也回想當初做出決定時,內心所歷經許多波濤洶湧和陰暗不堪,無疑地,文字的濃度會讓讀者陷入種種嚴肅且充滿哲思的幻想思考。

閱讀這本書必須很專注,因為這是一本兼具意識流和後設小說形式並充滿著哲學對話的作品,無須就故事去作過於細膩的探討,反而是書中一些雋永且優美的字句可以慢慢斟酌,我節錄一些:

『事實上真正牽動人心的生命經歷往往平靜得不可思議,既非轟然作響、火花四濺、更非火山爆發,經驗發生的片刻往往不引入注目。』

『我們總是無法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過去。日子過得好全憑僥倖。』

我格外喜歡下面這一段,一股不顧一切的傻勁之所以能夠堅持其實只不過是一道陽光罷了,人生的轉折不必太計較在為什麼上頭:
『要不是第二天早上里斯本沉浸在迷人的陽光中,事情可能會有一番轉機,或許他會直接去機場搭下一班飛機打道回府。但這股陽光讓人無法轉身離去,那光芒讓過去的一切變得遙不可及,近乎虛幻,讓人執意將過去的陰影一掃而盡,讓人只能動身朝未來奔去,不管何去何從,漫天飛雪的伯恩如此遙遠。』

『這世上有人嗜書如命,有人對書無動於衷,愛讀或不愛讀書,一眼就看得出來,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

『認知到人生將有所欠缺,我們便懼怕得額頭冒汗,人生完整到底又是什麼?如果好好思索,不論內心或外在,我們的人生都像狂想曲般反覆無常變化多端,要如何組成完整人生?』
普拉多完美的人生的定義到底是父母安排定義的?還是自我價值的斷定的?普拉多一生之波折多半來自於這種疑惑。

『我們離開某處時,總會留下一些東西;人雖已離去,心卻依舊留在那裡。有些事,只有回到原地,才能再度尋得。』

普拉多有個孤獨的生平和靈魂,他與父母之間的疏離,他無法與最愛的女子結合,他的妻子與他只是形式上的相處,他的妹妹對他過度的崇敬和奉獻反而造成生活壓力,他在醫生的天職和對獨裁者的厭惡之間有著良心的煎熬,他想要在中年期作出人生對愛產生最後一搏的熱情卻被無情的澆熄.....他和我們都恐懼著孤獨,他的孤獨是生命中的各種感情都呈現破碎不完整,而我們呢?是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蒙受指責的沉默?是已經不再需要屏著氣息、躡手躡腳地走過婚姻的謊言?還是天天得面對假情虛意而跟著送往迎來呢?

我想起土耳其的古諺:「說得出的痛,就找得到解藥!」本書的兩個主角,他們的苦痛的解藥就是旅行,火車正是旅行的同義詞,普拉多奮不顧身拋掉醫生身分幫助反抗運動的年輕女子逃亡,在旅程中,普拉多燃起的最後愛之火苗被無情拒絕,於是他的旅行形同枯萎的花朵加深他的痛苦。反之戈列格里斯的自我尋找與救贖之旅,他從生命中跳車,卻又懂得搭同一班車回去。

有回程的旅行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痛苦的解藥。與『有些事,只有回到原地,才能再度尋得』再度呼應。

至於這本書帶給我什麼想法呢?也許本書的一段話可以作為結尾:
『去旅行,實現多年的夢想;學習一直想學習的語言,讀一直想閱讀的書籍,買一直想買的首飾,到夢寐以求的飯店住上一晚。總之,別讓自己覺得遺憾。』

p.s『買一直想買的首飾』這段話我應該不會和我太太分享才對。





其 他 著 作
1. 里斯本夜車(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