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陰陽五行術數,現代概稱(五術);曰山;曰醫;曰命;曰卜;曰相。考(管氏指蒙•通世之術)云:(通世之言術者有五:曰葬;曰醫;曰卜;曰命;曰相。)與今世所言之(五術)略異。現代將地理歸類於相,而以山包括神仙道術,誤也。實則山與葬,二者相同,名異而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術數類一)云:(術婺之興,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術,生剋制化,實皆(易)之支派,傅以雜說耳。)演變迄今,枝柯尤多而歧。
我國科學時代,崇經尚儒,士林宿學,十之八九擯斥術數。如清初大儒黃宗羲著(易學象數論),書中即力斥邵康節之(河洛理數)、(先天易學)、(皇極經世)。海額杭辛齋(學易筆談•河洛平議)云:(實則皆黎洲(黃宗羲別號)先生違心之論焉。
蓋先生非不知象數者,少壯之時,泛濫百家,於陰陽、禽遁等學實有心得。至晚年學成,而名亦日高,恐平日之研求術數近於小道,足為盛名之累,故撰此書極力排斥,以存大儒之身份。)姜垚(從師隨筆)載:(黎洲自卜壽藏,我師(蔣大鴻)時在餘姚,遣其子百家持圖請我師鑒定。師即信手書數千言,反復論其地之不合時宜。
黎洲見之曰:(何蔣生之深於(易)哉!)次日訪師於寓次,堅請卜地。時欲歸雲間(江蘇松江),固辭焉。)按:黃宗羲卒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葬於浙江餘姚化安山陸添,墳墓遵其遺囑,遺體就穴而葬,不用棺木(軟葬法)。可知黃氏非不治術數,特為維護大儒之名於不墜,故作違心之論耳。
古時研究術數者,大都科場遭棘而轉移志向。有身份地位之學者,如黃宗羲,皆於未成名前習之,迨功成名就,地位崇顯之時,即懼受譏嘲,反以攻之。政治野心家更有意束縛知識份子之思想,頒禁令,設經學考據,誘之以利祿。觀四庫書目提要對某些不合封建「正統」思想之著作竭力攻擊,或對某些著作之思想內容不利於封建統治即不予收入(四庫全書),在在皆顯示政治野心家對學術思想發展之阻礙、壓迫。類此種種因素,使術數之學千餘年來,始終苟延殘喘於「正統學術」之邊緣。
史籍典志采錄,率皆文治武功職崇位尊之流,至若九流術士山林江湖之輩,除非其別有經世致用之著作與事蹟,否則唯有向野談筆記尋覓。
筆者治術數垂三十年,深知其流傳於社會,固植人心,實具有其存在之價值與道理,而悲乎慮乎其淪為小道末技,見斥於上流社會及(強不知以為知)之知識份子,恐其長久屈伏於幽暗角落,殆將湮沒,故不揣譾陋,志於術數之著述,抱殘守缺,期其脈絡免於斷絕。
古有(連山)、(歸藏)、(周易),名曰(三易)。(連山)、(歸藏)傳係伏羲、神農所作,舊說:伏羲畫卦,文理繫辭,孔子作十翼;所謂(易歷三聖),是言(周易)。爻辭或謂周公作,或謂孔子作。孔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六經),於是(易)入於經學。
秦皇焚書坑儒,(易)以卜筮書得存,(樂)經佚,經存五。(易)本為卜筮之用,後賢闡發,而天文、曆算、纖緯、世運、地理,無不盡賅。政治之經學,設經師、博士、經筵、侍講,束縛思想之工具誘餌也。西漢經學猶以發明聖賢制述之大意微旨為主,至漢末,治古文者但以名物訓詁為重,置微言大意於不問矣!宗儒力矯其弊,偏重義理。
至清季,異族入主,又以考據為務,八股取士,思想於焉閉塞。考鄭玄釋(三易)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是知(易)本包羅萬象,活潑潑的,豈祇迂儒但事訓詁考據,以干祿位而已?
(易)學涵蓋之範疇廣袤,自古迄今,治(易)學者逾萬,非一書所能罄言,亦非筆勢目前窮一己之力所能任事。筆者計畫有系統撰述術數研究心得,自一九八八年歲末迄今,已出版堪輿、命理、擇日系列三十餘本專書。本書為(中國術數史匯纂)五術史叢譚第一輯,第二輯(中國堪輿大事年表)已先於一九九五乙亥年仲春出版,讀者欲研究術數史數,可以二書相互參閱。是書以蒐羅歷代與天文曆學、風水輿地相關之人物事蹟、著作、傳承為主。
(史記•日者傳)有堪輿家,許慎註(淮南子•天文)云:(堪,天道;輿,地道也。)天道:(晉書•天文志)云:(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以其用分,則天文學家分為二派:一、察星變而占災祥,是為觀測派;二、推五星日月之行度,求天象經緯之準數,用以治曆,是為實用派。而治曆者,亦有以(易)衍曆,以象數推朝代盛衰,如邵康節。
地道:古有(禹貢)之學,考九州分域、山水脈絡,古今同異也;又有(地志),載一國一邑之形勢、氣候、風物、發展、人物也。大抵地理學泛言地表自然現象,及其與人生關係之科學也,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門。俗所言之地理,通稱風水,狹言陰陽二宅營葬之學也,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二門。
俗所言之地理,通稱風水,狹言陰陽二宅營葬之事。葉九升(山法全書)序云:(天垂象,地成形,而言天地者,不僅日天象、地形,必日天文、地理者,蓋大道所在皆至文至理,初無有奇秘之術存乎其中也。但習之、明之者寡,以奇秘耳。
天文之學有二:一曰推曆,一曰步象。推曆所以敬授民時,使民無先時後時之失,而上有興作必於三農之序也。步象者,觀七政之順逆凌犯,以占災祲,而禽奇祿命之學隸焉。地理之學有二:一曰地利,一曰地脈。地利者,審山川之險易,設關梁以立國,察道里之迂宜遠近以出入而行師,度乃地之高卑以疏鑿而灌溉。
若地脈之學,則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大而建都立邦,小而卜宅營葬,以召吉祥也。是推曆、地利二者,皆所以厚民生,而步象、地脈二者,則所以趨吉避凶也。)葉氏之言,洵為宏論。著僅就狹義之地理而言:堪,天道,指理氣;輿,地道,指巒頭形勢。理氣乃元運盛衰,巒頭為龍穴砂水形勢。本書所采記者,賅備上述推曆、步象、地利、地脈四,而地理以地脈為主。
堪輿之術流傳於中國久矣!自公劉遷豳(西元前一七九八年)、周公營洛(西元前一一○九年)迄今已三千餘年,根植人心,既深且溥,上焉者帝王公卿碩學宿儒,下焉者草莽豪傑販夫走卒,遍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皆有信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歷史如浪淘砂,每一朝代,必有明師降誕,或留事蹟,或傳書籍。
惟術數之傳承方式,多為父子、師徒私相授受,或傳訣不傳書,或傳書不傳訣,加以燹、水火、蟲惰之害,及人才凋零煙火斷絕之厄,史料文獻存留於今世者,數量極少,而且大都篇帙零斷,殘缺不全。
筆者謹將師述,劄記、家藏者,予以編纂成帙,俾便究心斯道者查閱參考之用。書中人物,上起遠古,下迄一九九五年,按朝代先後排列;籍貫以出生地或祖籍為主, 地名依目前行政區域隸屬之;姓名以本名或廣為社會所知之字號錄載,次列其字號及鮮為人知之本名;記事以該人物之生卒、成就、事蹟、傳承、著作為要點;若有評議文字,以前賢之論為依,間以筆者管見,力求持平。
歷史人物之功過是非,論斷極難,如王湘綺(湘軍志)即嘆曰:(年代久,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即使蓋棺亦有難論,尚存者更遑言哉!故批評性之字眼,筆者儘量迴避,留予時空作證。
史學著作自有其一貫之嚴肅性、真實性與客觀性,為保持此種風格,筆勢採取近於文言語體之筆調行文,以維典雅,考據、文獻,不偏離事實。然而學術性之著作,容易流於枯燥乏味,難收普遍性之效果,為矯此弊,筆者於正文中適度插入傳奇性記事,並苦心索求相關圖片附刊之,以提高敘述內容之具體性與可看性。筆者財力有限,闕誤在所難免,術數之海浩瀚,遺珠更在意料之中,懇祈各方先進賢達賜教指正,提供資料,當於再版時增訂,或再撰續編補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