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別讓科技統治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 You Are Not a Gadget: A Manifesto

別讓科技統治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7687
傑容.藍尼爾
周宜芳
天下文化
2011年6月30日
107.00  元
HK$ 90.95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規格:軟皮精裝 / 272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商業理財 > 電子商務 > 網路行銷/趨勢商機








  *《紐約時報雜誌》2010年度十大非文學類好書
  *《紐約時報》2010年度十大好書
  *美國《商業週刊》、《紐約時報》、《新聞週刊》、《經濟學人》、英國《衛報》等媒體專文報導
  *Amazon 2010年1月編輯選書

  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是自1980年代開始活躍的矽谷願景家,也是最早預測全球資訊網會為商業和文化帶來變革的先鋒之一。網路問世超過二十年後的今日,他寫了他的第一本書。不管網路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好是壞,他都在書裡提出發人深省的觀點。

  網路目前的設計和功能已是如此為人熟悉,以致於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就忘記它們脫胎自數十年前的程式規畫決策。網路早期的設計者決定的關鍵選擇(如匿名身分),造成重大而通常是無心的影響。此外,這些設計很快進入「鎖定」狀態,成為網路架構的永久元素。

  藍尼爾探討由思慮不周的數位設計衍生而來的科技和文化問題,並提出警告:我們的金融市場以及諸如維基百科、Facebook和Twitter等網站,正在提升網路暴民和電腦運算法的分量,並淡化個人智識和判斷的地位。

藍尼爾也指出:

  ◎1960年代的反政府偏執心態如何影響了網路世界的設計,造成網路言論裡的霸凌和瑣碎化。

  ◎檔案分享如何扼殺藝術家中產階級。

  ◎「癡迷」於科技的執念,如何成為重量級科技人的動機。

  ◎人本主義科技為什麼有其必要。

  本書爭議不斷、精采生動,是一位特別有資格評論科技如何與文化互動的作者對個人最深切的捍衛。

本書特色

  如果我們停止塑造科技,反而讓科技定義我們,就像世界會變成什麼光景?電影《駭容任務》的劇情是否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在你享受著電腦的強大運算速度及網路資訊的豐富與便利時,是否曾想過以下情況?

  網路早期的設計者所做的無心決定嚴重影響了日後相關的軟體設計,許多軟體被迫進入「鎖定」狀態,永久了限制了網路架構。

  Web 2.0看似促進網路世界的極端自由,然而因為網路設計造成的匿名身分,卻帶來了文字的剪貼拼湊、網路言論中的霸凌與瑣碎化。

  維基百科、Facebook和Twitter等網站的風行貶抑了個人創意與獨特性。本應依領域而適用的群體智慧,卻成為一切智識的標準。

  含有無限商機的運算雲端操縱了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失控的金融工具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

  虛擬實境之父及活躍於科技界二十多年的矽谷願景家藍尼爾,針對網路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科技與人的關係,在本書中提出爭議不斷、發人深省的觀點,對人的獨特性寫下最深切的捍衛。

作者簡介

傑容.藍尼爾 Jaron Lanier

  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是計算機科學家、作曲家、視覺藝術家和作家。他目前擔任微軟的平民學者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創業與科技中心的駐校學者。

  藍尼爾被稱為虛擬實境技術之父,虛擬實境這個名詞也是他所創。1980年代晚期,他領導團隊,開發出最早運用頭戴式顯示器、同時適用於區域及廣域網路的多人虛擬世界;最早的「化身」(使用者在這類系統裡的呈像,也就是所謂的「阿凡達」)也在他們的成就之列。在視覺程式語言研究機構(VPL Research, Inc.)時,他和同事發展出最早的虛擬實境應用系統,應用於外科手術模擬、汽車內裝原型構成、電視節目製作視覺佈景和其他林林總總的領域。他領導的團隊,為沉浸式虛擬實境應用軟體開發出最早廣為運用的軟體平台架構。2009年,他獲機電暨電子工程機構(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頒發終身事業獎(Lifetime Career Award),以褒揚他對這個領域的貢獻。

  藍尼爾於2006年獲頒紐澤西科技研究院的榮譽博士學位,他是2001年卡內基梅隆大學華生獎(Watson Award)得主,也是2005年尖端運算獎(Edge of Computation Award)的冠軍參賽者。

譯者簡介

周宜芳

  讀過幾年書,識得一些字,現為自由譯者、全職媽媽,分身於書房與廚房,在創造裡領受無窮樂趣。



作者



第一部 「人」是什麼?
第一章 消失的人
第二章 自我放棄啟示錄
第三章 人人內心的食人妖

第二部 「錢」會變成什麼?
第四章 數位農民風潮
第五章 為音樂而打造的城市
第六章 雲端領主放棄自由意志,以成為永遠的幸運兒
第七章 人本雲端經濟學的前景
第八章 未來的三個可能走向

第三部 扁平化不可承受之淺薄
第九章 復古城邦
第十章 扁平之地是數位創作禁地
第十一章 維基化的知識世界

第四部 善用位元
第十二章 我對運算主義的不同觀點
第十三章 語意學的其他可能發展

第五部 未來的趣味
第十四章 我與幼態持續的戀情

誌謝


推薦序1

重新思考「人」的意義

  記得幾年前,「它傻瓜,你聰明」的一句廣告詞,讓傻瓜相機大賣;這一年,號稱只要一根食指撥呀撥地就能搞定的平板電腦也大賣,怪不得電影《ET》中的外星人食指特別長,原來是使用平板電腦演化後的結果。

  於是,我做了一個夢。

  夢見蘋果電腦在2020年發表了一款叫做「i天使」的機器人。「i天使」是一種具有人工智慧的隨身勞役機器人,為了避免未來主人輸入相衝突的指令而導致當機或危險,廠商決定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是否要執行兩項基礎且不容打破的終極指令:「免於勞力」、「免於危險」!以保障消費者購買i天使的願景不被未來的無心指令破壞。

  在那年的資訊月中,此款機器人被搶購一空,在購買的時候,廠商問消費者是否要設定這兩條終極指令時,大多數的消費者都點選Yes。所有買到的人滿意極了,因為「免於勞力、免於危險」不正是科技發明的最終目標。

  因為免於勞力,從此不需要做家事,也不需要去上班,因為老闆交代的工作,i天使會以幾近完美的品質,主動幫你完成。同學也不需要去上課了,因為複雜的公式、冗長的記憶、困難的習題,i天使也都會幫你完成。此外,想要開車?不用擔心,天使的自動導航系統,會幫助主人一次搞定,同時絕對安全。忘了澆花?天使幫你做。要洗衣?天使幫助你。要修家具?天使一樣能幫助你。擁有i天使的人幸福極了,過著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

  不過日子久了,這些擁有i天使的主人們對於這種無所事事的日子感到膩了,開始想做家事,但i天使設定的終極程式是免於勞力,會阻止主人做家事。想去上班,又受到i天使的阻止,因為這與當初免於勞力的程式相違背,i天使無法違反自己的設定……

  擁有i天使的人,逐漸受不了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開始想尋短,此時,i天使又出來阻止主人危險的舉動,因為i天使的另一條終極指令是讓主人免於危險!從此,人類開始過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日子……。

  當我一覺醒來,發現幸好平板電腦中沒有i天使的app,而我的食指也沒有長得比較長……

  接下來就由藍尼爾敲醒你的夢,重新思考「人」的意義。

盧希鵬
(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推薦序2

科技是潛能無限?還是充滿限制?

  我們大致上活在一個被資訊科技與網路包圍的世界。這世界相當有趣,每當你要進入一個新領域(加入會員)或取得一種新技能(啟動軟體)之前,通常需要同意「使用協議」,這些使用協議大多相當冗長,而且愈來愈長,例如本書中文版出版時的iTunes的中文協議有八千多字,英文版的有一萬六千多字,差不多占了本書二十頁的篇幅。

  單看書名《別讓科技統治你》,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作者來自於保守的家長團體或教師團體,希望讀者能多陪陪家人、少上網看「不健康」的內容。但作者藍尼爾是非常資深的電腦科學家,他不但發明了「虛擬實境」這個名詞,直到最近還參與Xbox Kinect 的開發工作。同樣的題目由他來寫,讀起來就比《一九八四》或者《美麗新世界》這種反烏托邦小說更加怵目驚心。

  身為科技世代的一員,又長時間在網路產業工作,當我在閱讀《別讓科技統治你》時,內心一直感到忐忑不安,因為書中許多論點,確實可以從生活與工作中獲得印證。

  資訊科技常給人「潛能無限」的感覺,事實上卻充滿了限制與框架,只是我們已經習慣了或者被迫塞入這個框架當中,讓電腦決定我們怎麼思考與溝通。

  系統的限制先是影響了人類的創意,然後被限制的人類習慣了之後,又再度擴大系統的限制。我長年在網路內容產業工作,這點體會特別深刻。Facebook的所有內容都是由新到舊排序,我們都習慣看搜尋引擎提供給我們的前三則結果,台灣的入口網站幾乎都長一個樣,網路新聞網站版型幾乎無法變化。不知不覺中,我們確實已經被資訊科技訓練成答案卡的讀卡機。

  有一次在上海參加新聞圖表課程時,《國家地理》雜誌藝術總監范拉斯可(Juan Velasco)在圖表規劃課當中放了兩張有趣的投影片:第一張寫著「圖表的最尖端科技」,第二張則出現了一張鉛筆的圖片。確實,愈簡單的科技,限制就愈少,反而愈複雜的軟體與網站,形式就愈固定。藍尼爾書中提醒我們這些框架與限制的起源及後果,畢竟真正的創意來自於人,而不是科技。YouTube本身不能自動合成出《鐵達尼》電影,搜尋引擎也無法寫出《哈利波特》小說。

  這個世界不乏批判網路與資訊產業的書,但許多都是外行人寫來嚇外行人;吹捧網路美麗新世界的書也不少,通常是內行人寫來騙外行人。這本書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太內行,而且是寫給內行人看的,彷彿就是本「網路與資訊產業的使用協議書」。

  或許大部分的人在申請網站會員或者啟用軟體之前,都不會詳細閱讀使用者協議,也未必完全同意其中的內容,但這就跟內容分級或者營養標示一樣,對於真正關心的人而言,還是有意義的。總比我們使用核能或者購買連動債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使用者協議可參考要來得好些。

李怡志
(作者為Yahoo!奇摩內容企劃總監)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初,因此這些文字的讀者主要將會是非人類,可能是自動化機器,也可能是行動不再代表個人的一群麻木大眾。這些篇章會被切得碎碎的,在世界上某個遙遠、祕密之地的工業雲端運算設備裡,化為最小單位的搜尋引擎關鍵字。它們透過演算法複製數百萬次,好對某處剛好和我說的隻字片語產生共鳴的某人放送廣告。它們會被一群動作快速但馬虎草率的讀者掃描、改個樣子、在維基百科裡扭曲原意,然後自動組成無線的文字訊息流。

  回應會不斷惡化,變成一連串愚昧魯莽的匿名侮辱和語焉不詳的衝突爭議。演算法會找出閱讀這些文字的讀者和他們的購物交易、浪漫情事、債務、很快的還有基因之間的關聯。最後,這些文字會讓少數能掌握雲端運算的人致富。

  這些文字的命運,幾乎完全在純資訊的無生命世界裡快速流轉開展。只有在非常罕見的少數情況下,閱讀這些文字的是真正的人類眼睛。

  然而,我想接觸的就是像你這樣珍稀的真人讀者。

  本書的文字是寫給人看的,不是電腦。

  我想說:只有真人才能表達自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