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寄到天堂的情書 After You:Letters of Love, and Loss, to a Husband and Father

寄到天堂的情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9759
娜塔莎.麥克洪/圖文
吳茵茵
天下文化
2012年6月22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規格:平裝 / 304頁 / 13*19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尚未分類 ]









  娜塔莎.麥克洪是位美麗的知名演員,擁有幸福的家庭,深愛她的丈夫以及活潑可愛的孩子。她的先生馬丁.凱利(Martin Kelly)是英國首屈一指的顱顏整形外科醫生,同時也是非營利組織「面對世界」(Facing The World)的創辦人,他集結一群醫師,專門幫助顏面受損的孩童。馬丁聰明、優秀,時值壯年;工作閒暇之餘,他的興趣是作曲、打鼓、跑步、滑雪,還在一個由整形外科醫生所組成樂團「Tuck That」中擔任貝斯手,是完美的丈夫及父親。

  一個事故卻讓娜塔莎的世界瞬間崩解。

  事發當時,娜塔莎正帶著兩個兒子在洛杉磯拍戲,肚子裡還懷著老三。前幾分鐘,她還收到丈夫充滿愛意的簡訊;馬丁說:他愛她,迫不及待想見她和孩子,下星期就要到加州和他們碰面,要陪她一起去產檢……。

  幾分鐘後,卻接到友人來電,告知馬丁死了,她摯愛的丈夫因心臟病猝發死於自家門口……。

  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另她陷入煉獄。從此,她必須母兼父職,擔負起照顧稚子、養家的責任,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中一切瑣事的紛擾,以及忍受對丈夫無止境的思念。她開始寫信給丈夫,告訴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彷彿他從未離開般……。這本書就是這些信件的集結,一本感人、真摯、扣人心弦的心情記事。

作者簡介

娜塔莎.麥克洪Natascha McElhone

  娜塔莎.麥克洪,1971年出生,為英國知名女演員。曾演出電影「冷血悍將」(Ronin)、「索拉力星」(Solaris)、「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目前為影集「加州靡情」(Californication)女主角。1998年與外科醫生馬丁.凱利(Martin Kelly)結婚,育有三子。2008年丈夫馬丁因心臟病發暴斃死亡,當時作者還懷著第三個兒子。作者將喪偶後的日記集結為《寄到天堂的情書》。

譯者簡介

吳茵茵

  台大外文系學士,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熱愛英語教學,曾擔任英國丹津跋磨比丘尼等善知識之口譯。譯有《熊偵探的黑名單》、《當和尚遇到鑽石2》、《作為上師的妻子》、《必需品專賣店》(合譯)。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yinyin-Lhasa



推薦序 那未能訴說盡的愛與慟………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寫在前面……………………………………………………娜塔莎.麥克洪

前言

第一部 我的天使不告而別
這怎麼可能發生! 你毫無預警的走了,叫我如何接受! 你是最完美的情人、丈夫,最棒的父親……你死了,我還有可能快樂得起來嗎?

第二部 另一個天使降臨人間
我們的小兒子出生了,他如天使般無暇,幸好你離開之前還留下這顆種子,他在你死後將我們的世界照耀得燦爛無比……..



推薦序

那未能訴說盡的愛與慟

  《寄到天堂的情書》,這麼一本充滿詩情愛意的書名,卻是從驚心動魄的喪慟消息:「我丈夫因心臟病發作暴斃」說起。就是從這一個消息開始,作者的世界天搖地動,猶如被戰爭砲火襲擊,眼前一片血肉模糊,天際瞬間暗黑。

  這不是一本小說,雖然我寧可它是一本小說,如果它是一本小說,那麼,我可以抽離自己的情緒,告訴我自己,其實沒有任何真實的人經歷這樣苦痛與驚駭的喪慟歷程;沒有一個真實的家庭遭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與殘忍的失去。然而,它確確實實是一本真實的經歷,書寫著娜塔莎.麥克洪,這位美麗的英國女星失去摯愛之後的每一步艱難步伐;書寫著她從世界最幸福的女人,瞬間掉落至死亡地獄,摔得粉身碎骨。而那一年,她三十七歲,有著兩個兒子,正懷著第三個孩子。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藉著文字,彷彿返回當初現場,和作者一同經歷那幾乎要令人窒息,與怎麼樣也難以置信的失喪歷程。

  在我的悲傷療癒的工作經驗中,我聽過無數個失喪過程,每一個都有著如此讓人難以承受的衝擊,也有著令人無法招架的重創。就如作者的失喪歷程一樣,充滿了無法徹底宣洩的情緒,埋伏了陰晦孤寂的時時刻刻。失喪後的每分每秒,都讓人在理智與情感之間拔河;害怕自己潰堤,成了一個陷落在悲傷深淵再也爬不出深淵的絕望者,但就算努力以理智控制或壓抑,悲傷卻仍像身體自動打出的嗝一樣,不斷的自己聲聲作響,停也停不住。

  而在重大失喪之後,是沒有「恢復」原來樣子的時刻。在作者誠實的書寫之中,即使她和孩子們如何努力的讓日子往前進,孩子們的生命確實也在成長,但這樣的往前進是持續伴隨著這一份失喪的背景;失喪情緒會突然再湧現,喪親者會突然的想起關於逝者的種種,包括過去的一份遺憾、一份記憶、一份味道、一份親密,而這些種種都會讓人好想要逝者回來,回到身邊,回到沒有改變的過去。

  失喪者最大的孤立感,便在於這些孤獨性很深的感受與情感經驗,是他人難以理解,難以融入,難以貼近的。這些沉重的悲傷經驗,即使有了語句、有了書寫、有了說明,仍難以完全描述出歷程中的複雜程度與矛盾詭異。因此,我相信即使作者書寫出了這本書,她仍未完全的表達出悲傷所帶來的心碎,與諸多的掙扎與折磨。但她若沒有書寫出這本書,那麼難以言說的孤獨感受,將成為吞噬生命活力與磨損情感能量的巨大怪獸。

  她揭露的內心狀態,包括各種反覆的想法與起伏的情緒,對於任何一位失喪伴侶的人而言,都能體會到一種被充分理解的感受,而漸能放過自己,不再以不理解的評價與否定對待真實的悲傷。

  台灣社會對於喪偶、喪子女、喪手足、喪父母等諸多不同失喪的情境的理解,仍是相當的受到限制。雖然,現在「節哀順變」已經不會再被輕易的說出口,大家可以稍微體會失去至親摯愛的傷慟有多難承受,但是,能夠真的從深層感受靠近喪親者的失喪經驗,更多的理解與懂那樣的歷程是何等艱辛、何等困難,而願意有更多耐心,無條件的理解與支持的陪伴者,還是有限。

  因此,這本書不僅適合經歷過喪偶之慟者(特別是同時還必須獨自背負照顧幼子生活的責任與壓力),也適合社會中的每一位想更貼近喪偶者內心世界的陪伴者、支持者,或助人者。若您是失喪當事人,請容我向您推薦這本可以為您道出那些說不出的哀慟感受的書,在失去摯愛之後,我們的內心實在有說不盡的哀傷,就讓這本書《寄到天堂的情書》貼近您的心情,呼喊出您心中盤旋不去的愛與慟。

蘇絢慧
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作者序

寫在前面

  十八個月前,我丈夫因心臟病發作暴斃。當時他在英國家中,我則帶著兩個兒子在洛杉磯工作,肚子裡還懷著老三。

  這是非常難以言喻的十八個月,但是此時此刻我卻感到那麼一絲幸福快樂。真不敢相信我會這麼說,我無法解釋……我是那麼地深愛著他......沒有他我怎麼可能快樂? 但他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因為他的離世而得到擴張、延伸。

  當噩耗傳來的那一刻,這是我腦中浮現戰爭的場景:血腥殺戮、斷臂殘腿、血肉橫飛。從當時的晴天霹靂到現在的接受所承擔,如此大的轉變幾乎無法想像;我不了解是如何做到的,只知道人類的生命力無窮;這種對生存、健康茁壯的渴望,能夠壓制任何衝動。

  我很幸運,生命中擁有這三個兒子,他們散發出巨大的愛的力量,做什麼都勇往直前、活在當下,也帶領我這麼做。這三個小男生是我的老師,就連寶寶把頭轉向一邊,似笑非笑的神情,都會引起我的注意,讓我從幻想中回神過來。在我們的新世界裡,反思的時間變得所剩無幾;這變成一個不停「找事情做」、「找地方去」且飢腸轆轆的世界,充滿無窮無盡的疑問,而大部分的問題我都無法回答。

  沒有人可以與我分享這一切了,這令我喉頭哽咽。有朝一日,當我得意地看著三個男孩長大成人,邁向他們的人生旅程……三副寬碩的肩膀將啟程、刻鑿出自己的命運之路。我的丈夫卻無法在此與我一同慶祝…… 這點我連寫都寫不出來。

  他永遠看不到兒子們長大成人的一天,他們也不再有機會展現給他看,想到這裡我就委屈難平。

  希望有朝一日兒子們會很高興擁有這份記錄。要是失落沒有帶來任何反思,還有什麼意義?寫這些日記,在丈夫過世後成了扶持我的重要力量,也是在我步下這陰晦孤寂的階梯時,支撐我的扶手。也許,對於那些痛失所愛的人,這份記錄也有同樣的功效?

  C.S.路易斯(C. S. Lewis)的《卿傾如晤》(A Grief Observed)和琳喜.尼柯森(Lindsay Nicholson)的《活在海底》(Living On A Seabed)這兩本書曾為我帶來極大的慰藉。謝謝這兩位作者,以及過去十八個月來幫助我的人們。

  馬丁之死是我離死亡最近的一次。從那樣的絕境重生,我秉持著信念,一定要在這些經驗蒸發消失前與其他人分享。(不管這信念是多麼短暫。)

  以下只是我半夜兩點坐在床上、在超市排隊結帳、在學校門口等小孩、甚至在分娩時,匆促寫在紙上的感受與想法的零星片段。寫信給我丈夫,讓我能繼續將他留在身邊,直到我能「坦然接受」失去他的生活。這本書呈現給大家的,是我情感上的宣洩抒發,我的解藥、我的處方箋……

  「你知道,我是醫生,我可以告訴你人的心是身體中最堅強的一部分,不管承受多麼大的損害,它都能自我修復。……馬丁.凱力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