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威徹爾先生的猜疑:羅德丘宅謀殺案

威徹爾先生的猜疑:羅德丘宅謀殺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98215
凱特.莎莫史克爾
黃煜文
博雅書屋
2011年8月22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搜查一課
規格:平裝 / 4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搜查一課


[ 尚未分類 ]









  一八六○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威爾特郡羅德村肯特家的高雅宅邸一片寂靜。然而隔天早晨他們醒來發現,家中最小的兒子成為無法想像的可怕謀殺的受害者。更糟的是,加害者肯定是家中的一份子──屋子是由內閂上的。當傑克.威徹爾──當時最著名的警探──抵達羅德村追查兇手時,這宗謀殺案引發了全國性的歇斯底里,民眾想到在體面的中產階級住家緊閉的門後可能包藏著各種不堪聞問之事──詭計多端的僕人,桀驁不馴的孩子,精神失常,嫉妒,孤獨與嫌惡。

  這則真實故事具有典型吸引人的謀殺推理故事的所有特徵。一具屍體,一名警探,一棟充滿秘密的鄉村宅邸,以及全家都是嫌犯──這是一部原創的維多利亞時期偵探故事。

得獎紀錄

  獲選2009年 英國年度圖書獎及非小說類最受歡迎獎
  獲選BBC第四頻道塞繆爾.約翰遜獎
  入圍2009年愛倫坡獎 最佳犯罪實錄類
  入圍安東尼獎 最佳評論獎
  入圍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精選作品之一
  入圍2008年度 Borders Original Voice Award

本書特色

  該書在英語國家狂銷50萬冊
  2011年英國拍成電視劇

  一八六○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威爾特郡羅德村肯特家的高雅宅邸一片寂靜。然而隔天早晨他們醒來發現,家中最小的兒子成為無法想像的可怕謀殺的受害者。更糟的是,加害者肯定是家中的一份子──屋子是由內閂上的。當傑克.威徹爾──當時最著名的警探──抵達羅德村追查兇手時,這宗謀殺案引發了全國性的歇斯底里,民眾想到在體面的中產階級住家緊閉的門後可能包藏著各種不堪聞問之事──詭計多端的僕人,桀驁不馴的孩子,精神失常,嫉妒,孤獨與嫌惡。

  這則真實故事具有典型吸引人的謀殺推理故事的所有特徵。一具屍體,一名警探,一棟充滿秘密的鄉村宅邸,以及全家都是嫌犯──這是一部原創的維多利亞時期偵探故事。

作者簡介

凱特.莎莫史克爾

  暢銷書《鯨魚礁女王》(The Queen of Whale Cay)的作者,該書曾贏得薩莫塞特.毛姆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而且被惠特布雷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列為精選名單。她也曾擔任各項文學獎項評審,其中包括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作者現居倫敦。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歷史所畢業。

  目前為專職譯者,近年譯作有:《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如何做好口述歷史》、《巴黎,現代性之都》、《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如何寫歷史》等書。



推薦


導論
羅德丘宅樓層平面圖
家譜
人物表
貨幣說明
序言

第一部分:死亡
第一章  看,我們一定得瞧瞧這個
第二章 恐怖與驚駭
第三章 難道上帝不該找出真相?

第二部分:警探
第四章 神秘男子
第五章 每條線索似乎都已中斷
第六章 她陰鬱的臉頰有東西
第七章 變裝者
第八章 完全密閉
第九章 我知道你
第十章 瞥見星星
第十一章  玩什麼把戲
第十二章  偵探熱
第十三章  道聽塗說胡亂拼湊
第十四章  女士們!保持肅靜!

第三部分:謎底揭曉
第十五章 逮捕的慾望
第十六章 她最好是瘋了
第十七章 由愛生恨
第十八章 當然,我們的真實偵探活著
第十九章 事實仙境
第二十章 長柄鐮刀在外頭草坪上揮舞的美妙聲響

後記
附記
注釋
謝辭
參考文獻
英漢對照


  這是一八六○年英格蘭一棟鄉村宅邸發生的一則謀殺故事,或許當時還是最聳人聽聞的一樁謀殺案件。搜尋兇手不僅對某位一流偉大偵探的事業構成威脅,也在英格蘭各地掀起「偵探熱」,許多偵探小說以這個案子做為情節主軸。對受害者家屬而言,這是件異常恐怖的謀殺案,屋內每個成員幾乎都涉有重嫌。對全國而言,羅德丘謀殺案成了神話──一則關於維多利亞家庭與窺伺危險的陰森傳說。

  偵探是新近的產物。第一位小說偵探人物杜邦出現在愛倫坡一八四一年的作品《莫爾格街謀殺案》中,而英語世界第一批真正的偵探則在次年由首都警察總局正式任命。負責調查羅德丘宅謀殺案的警官──蘇格蘭場的強納森.威徹爾警探督察──就是這個新成立八人小組當中的一員。

  羅德丘案使人人成了偵探。它吸引全英格蘭人的注意,數百位民眾投書報紙、內政大臣與蘇格蘭場分享自己的破案秘方。它協助形塑一八六○年代與之後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威爾基.柯林斯的《月光石》,艾略特說它是英國偵探小說中最早最優秀的作品。威徹爾是《月光石》中神秘的卡夫探長的靈感來源,而卡夫探長又影響了之後幾乎所有的偵探主角。羅德丘案的元素浮現在查爾斯.狄更斯最後未完成的小說《艾德溫.德魯德奇案》中。亨利.詹姆斯的恐怖中篇小說《碧廬冤孽》雖非直接得益於羅德丘案──詹姆斯說,坎特伯里大主教告訴他有關這個案子的軼聞傳說,他便以此為藍本──卻瀰漫著該案的驚悚懸疑與難解:亦正亦邪的女家庭教師,由她照料的像謎一般的孩子,浸淫於神秘氣氛中的鄉村宅邸。

  維多利亞時代的偵探是先知與祭司的世俗代表。在嶄新而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偵探提供了將混亂一一組織起來的科學、信服力與故事。他將冷酷的犯罪──殘存於人性中的獸性──轉變成智性的解謎。但在羅德丘案調查結束後,偵探的形象卻變得陰沉。許多人發覺威徹爾調查的結果竟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敗德、隱私的侵犯以及與他前去解決的謀殺案不分軒輊的罪行。威徹爾揭露了這個家的腐敗:性逾越、殘酷的情感、詭計多端的僕人、反覆無常的孩子、瘋癲、嫉妒、孤獨與嫌惡。威徹爾發現的場景使人一想到其他體面人家大門深鎖的背後可能隱藏的秘密,不禁感到恐懼(與興奮)。他的結論揭開偷窺與猜疑時代的序幕,身處其中的偵探是個幽暗角色,既是惡魔又是神一般的人物。

我們所知的每一件與羅德丘宅有關的事,全來自於一八六○年六月三十日在那裡發生的謀殺案。警察與治安法官發現數百件與屋內──把手、門閂、腳印、睡衣、地毯、加熱板──以及居住者習慣相關的細節。就連被害人的遺體內部也暴露在公眾面前,其堅定追尋犯罪證據的坦誠至今仍讓人吃驚。

  我們得知的每一項資訊,都是為了回應調查者的質問而做的解答,因此每一項資訊都帶著猜疑的印記。我們知道六月二十九日誰曾經登門拜訪,因為其中的某位訪客可能就是兇手。我們知道屋子的提燈什麼時候被固定住,因為它可能照亮通往謀殺現場的路。我們知道草地是怎麼修剪的,因為長柄大鐮刀可能被當成武器。如此產生的羅德丘宅生活畫像受到渴望與關注,但仍不完整:調查殺人案就像搖晃著火把朝突然出現動靜的地方走去,進到角落,上到樓梯間。每天的家庭瑣事因可能的意義而受到重視。尋常成了不祥。謀殺的方法充斥在蒐集得來的細節中,目擊者反覆提到堅硬與柔軟的表面,如刀子與布料,也提到開啟與關閉,切痕與門閂。

  只要案子一天不破,羅德丘宅的居民就會被貼上各種標籤:嫌疑犯、共謀者與受害者。威徹爾猜測的秘密,其全貌要等到許多年後這些人全部離世才真相大白。

  本書是以這起鄉村宅邸神秘謀殺事件為藍本而寫的,形式上受到羅德丘案的啟發,並且運用了一些偵探小說的技巧。不過,內容卻希望貼近事實。主要的資料來源是政府與警方的謀殺案檔案──保存在倫敦西南郊裘村的國家檔案館裡──以及一八六○年代出版的有關該案的書籍、小冊子、雜文與報紙,這些都可以在大英圖書館內找到。其他資料包括地圖、火車時刻表、醫學教科書、社會史與警察回憶錄。有關建築物與地貌的一些描述來自個人觀察。天氣狀況的記述來自新聞報導,而對話則來自法庭上的證言。

  在故事隨後的階段裡,人物分散到各地──尤其是偵探之都倫敦,以及到流放者之地澳洲──但本書絕大部分內容全發生在一八六○年夏天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地點則局限於某個英格蘭村莊內。

推薦序

時間的女兒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總統大選投票日前一天,下午一點四十五分,站在吉普車上,在台南市金華街掃街拜票的陳水扁、呂秀蓮,突然被兩發來路不明的子彈擊中,由於陳水扁和呂秀蓮當時是現任正、副元首,又是下一屆民進黨籍正、副總統參選人,而根據坊間民調顯示,扁、呂的勝選機率不及國民黨籍的對手連戰、宋楚瑜,因此,在距離開始投票前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兩發子彈擊發的瞬間,對於翌日選舉的勝敗,就產生了逆轉的效果。

  三一九槍擊案發生後的一整年,整個台灣都籠罩在一股強烈的偵探熱中。職業偵探,如世界知名鑑識大師李昌鈺博士,被官方從美國延聘回台調查。刑事警察局、台南市警察局、調查局等辦案單位,也都投入大批人力加入「三一九專案」的偵辦行列中,而素人偵探,更是多如牛毛,成天充斥在各種不同的電視、報紙、雜誌、網路等傳播媒體上。以我個人而言,在那一年間,我至少就收到五十封信件或電子郵件,向我分析或斬釘截鐵的向我斷言,三一九槍擊案是怎麼一回事,殺手是哪個陣營派出來的人,陳水扁鮪魚肚上的槍傷是怎麼造成的。

  這些分析中,言而有據的,當然不乏其人,但更多的,是異想天開。有些分析甚至已經到了荒誕的程度,根本不值一駁。但很妙的是,不管別人再怎麼說,提出這些分析、論據的人,他們對於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可都是深信不疑。

  在政壇,更多的鬧劇出現。

  泛藍陣營不甘唾手可得的政權一夕之間變盤,三月二十日開票後,連、宋陣營宣布不承認選舉結果,除了向法院提出當選無效、選舉無效訴訟外,並糾結群眾連夜湧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一周後,這群抗議的群眾被台北市警察局的噴水車驅散。

  緊接著,在立法院裡,靠著朝小野大的優勢,泛藍立場以強渡關山之姿,通過「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並立即成立「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展開另一種「非官非民」的調查行動。

  對於真調會的調查行動,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下令行使抵抗權,訓令所有的公務人員都不得配合調查。同時,民進黨籍立委也火速向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聲請釋憲。而在這年年底,大法官會議作成第五八五號解釋,宣布真調會條例大部分的條文都違憲。

  泛藍立委見狀,只好匆匆修正真調會條例,並在改組真調會成員後繼續運作。翌年元月十七日,真調會公布調查結果,斷言槍擊案是一場「操作選舉」。對立的泛綠立委質疑,這樣的結論是「由政治動機出發所做的荒謬推斷,完全無法令人接受。」

  官方版的調查結果在二○○五年三月七日有了初步結論。刑事警察局長侯友宜在記者會中表示,涉及三一九槍擊案的殺手,是泛藍的支持者陳義雄。而在事發十天之後,陳義雄已經投水自盡,他的遺書被家屬燒毀,而兇槍下落迄今不明。八月九日,台南地檢署即依據這樣的結論,把全案作出不起訴的處分。

  顯而易見,官方版的調查結果難以服眾,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官方調查機構的結論是指向一個死人,而且沒有任何現存的證物支持這名死人就是幹下這起槍擊案的主嫌,雖說,死人不會說話,但死人更不會說謊話,如果官方所呈現的任何間接證據都讓人覺得牽強,又如何讓人相信這名從無前科,也沒玩過槍的六旬老者會是這場槍擊事件的獨行俠?

  一轉眼,七年過去了,在多數國人(包括被害人之一的呂秀蓮在內)心中,三一九槍擊案的真相終究是個謎,官方版的結論、真調會的調查結果,永遠呈現兩極的反應,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但,真相在哪裡?

  一八六○年六月二十九日深夜,在英國某鄉村羅德丘宅邸發生了一起謀殺案。一名三歲大的男童在夜間被人從二樓褓姆房中偷偷抱走,帶到屋外廁所,用利刃割斷脖子,並刺殺胸膛後棄屍於糞坑內。

  由於這件命案發生在一處大宅中,根據現場跡證研判,兇手可能就是屋內成員,換句話說,行兇之人若不是被害人的家人,就是他們家庭的僕役。因此,這起命案馬上轟動全英國。

  而英國第一批真正的偵探在此之前不久才成立,蘇格蘭場的威徹爾警探督察是這群成員中的佼佼者,他奉命前往現場展開調查工作。在訪談了相關人士並蒐集現場跡證後,威徹爾列出了嫌疑犯,並且把他送上治安法庭,但因為證據不足,這名嫌犯被裁定交保獲釋。

  此後,威徹爾即面臨社會各界無情的打擊和污蔑。有人攻擊他是為了獲取高額的破案獎金,才隨便誣攀宅邸中的某名成員是嫌犯,也有人認為,威徹爾手中根本沒有證據足以指控任何人犯罪,他心中存有的,只有猜疑。

  與一百四十四年後發生在台灣的三一九槍擊案一樣,這件案子馬上也引發全英國的偵探熱,無數的人僅從道聽塗說或斷編殘簡的訊息中,自行拼湊出所謂「事實的真相」,並信以為真。一時之間,從全英國四面八方湧入蘇格蘭場的各式各樣「破案實錄」,豐富得足以把辦案人員淹沒。但很可惜,這些憑空想像的破案解謎,並不能對案情的發掘提供任何多一丁點的幫助,而飽受罵名的威徹爾,也只能在一八六四年黯然退休。

  但翌年,真兇出面了,他自稱受不了良心的煎熬,而決定向警方投案,並供稱整起命案是由他一人所為。而真兇是不是威徹爾當初一口料定的那名嫌犯?請容筆者賣個關子,但這案子的結局和台灣的三一九槍擊案一樣,英國民眾仍然處於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極對立狀態。

  這件案子也對英國甚至全世界的偵探小說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此之後,以探長、偵探為元素的推理小說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問世,而且一本比一本更精彩。在羅德丘宅邸血案發生二十七年後的一八八七年,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才和讀者見面,「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要到血案三十年(一八九○年)後出生,他們的作品雖然充滿了驚悚與高難度的推理,但無論如何,與羅德丘宅邸血案相比,終究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最起碼,羅德丘宅案是在真實世界中發生的血淋淋命案。而這命案中所暗藏的玄疑、不堪被揭露的祕密,都讓整起案子的八卦氛圍更加濃烈,因此,也就更加深了社會大眾窺私的慾望。
雖然說,羅德丘宅謀殺案幾乎是許多偵探小說故事的原型,但這本「威徹爾先生的猜疑」並不是一本推理或偵探小說,嚴格來說,這本書比較像是「紀錄片」,作者很仔細的蒐集政府與警方檔案資料、相關書籍、報紙雜文,再佐以地圖、火車時刻表和新聞報導以及法庭紀錄,最後完成這部希望能夠完整回溯當年命案發生現場的著作。閱後,或許讀者們會嘆服於作者蒐集資料的功力,更可能會折服於作者努力營造出的陰鬱、神祕氣氛,但對於案情的真相,是否就如書中作者所分析的那般?可就見仁見智了。

  英國有句古諺:「真相是時間的女兒。」意思是說,真相是藏不住的,不管事發當時怎麼隱藏、矇蔽,但只要時間夠久,真相最後還是會浮現。但看完本書之後,或許仍會有個問號冒出來:從一百五十年前的羅德丘宅謀殺案,到七年前的三一九槍擊案,時間這個母親,生下了女兒了嗎?

文/范立達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