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53876
張娟芬
時報出版
2011年6月06日
87.00 元
HK$ 73.9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新人間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人間
分
類
社會科學
>
性別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老女人」的生命尋訪:女性主義老年學研究
從生命書寫到藝術越界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內
容
簡
介
台灣女同志書寫經典重現 張娟芬性別代表作
認識同志的第一本書 性別平等教育最佳教材
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姊妹戲牆》,批判異性戀霸權與父權壓迫女同志的歷史;二○○一年出版的《愛的自由式》,書寫女同志多元的愛情故事與生命風貌,受到不同世代讀者喜愛,至今仍是許多人認識同志的第一本書。作者張娟芬以優美可親的文字為台灣女同志的生命與歷史留下珍貴紀錄。十年過去,時報特別重出新版這兩本台灣女同志書寫的經典之作,《愛的自由式》新增同志運動者張秉瑩的推薦序,以及「附錄:多元性別(LGBT)資源簡介」。《姊妹戲牆》收錄作家胡淑雯的動人推薦序與張娟芬的新版後記,也收錄作者四篇早期的同志論述,並增補一些新近社會事件,讓此書兼有時代變遷的軌跡。
張娟芬在後記中說:「十幾年前我對異性戀霸權的看法,今日觀之仍然大致切合情勢,例如《犀利人妻》不脫女女競爭的父權模式,晶晶書庫案暴露一向以來的性歧視與雙重標準;或者銀行的「單身條款」雖走入歷史,但單身歧視卻在其他社福政策裡借屍還魂。讀者甚且可以在新事件與舊事件之間找到工整的對照,例如施明德要求蔡英文公布性傾向一事,非常神似台大暴力點名事件;屏東車城女學生相偕自殺,也令我們想起北一女資優學生相偕自殺的憾事。我不敢竊喜自己的分析有何神算,只遺憾社會是不是進步得太慢。」
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注性別與司法人權等議題。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現專事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與死刑文集《殺戮的艱難》。
目
錄
推薦序 最美的時光 胡淑雯
前戲 歡樂與悲苦的情緒政治學
Ⅰ 異性戀霸權
第一章 訂做一個衣櫃
消滅同性戀
緊箍咒定義
同性戀污名
請君入「櫃」
第二章 衣櫃管理條例
強迫曝光
家庭暴力
輔導暴力
警察暴力
族繁不及備載
Ⅱ 共生關係
第三章 同女的抽屜處境
缺乏資源的女兒
弄假成真的妻子
春風蝴蝶
鱷魚有淚
第四章 「人盯人」的父權
男進女退
妻母角色
禁止單身
軍閥割據
Ⅲ 女同志婦運
第五章 衝突史、合作史與變身史
美國篇
法國篇
以史為鏡
變身史
畫個圈兒替
第六章 姊妹戲牆
人鬼分隔
內外夾攻
瀟灑越界
比鄰而居
能治病的藥
後戲 牆的童話
新版後記 終將與自己相逢
附錄
女性情誼與異性戀機制
L i k e a L e s b i a n
尋找一種「很女同性戀」的東西
看不見的同志──檢視民法的同性戀歧視
序
推薦序
最美的時光
胡淑雯
十三年前的舊作重出,讀起來依舊歷歷在目,令人動容。
身為台灣土產的女性主義理論大將,張娟芬書寫這本「女同志運動史」的年紀,只不過二十八歲。
在這怪咖當道,妖氣淋漓,女生比帥,男生比媚的時代,書中強烈的戰鬥氣息, 似乎已經是old school了。在資訊高速運轉代謝的焦慮底下,我們輕易便遺忘了:
一九九二年,潘美辰被台視以「陷阱剪接」移花接木「強迫出櫃」。一九九四年,兩個北一女生相擁自殺,遺書「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一九九五台大學生會選舉,幾位「疑似同性戀」的候選人遭到暴力點名,導致其中一人割腕自殺(蔡英文事件算是它的翻版)。一九九七常德街事件,四十幾名流連街頭的「同志嫌疑犯」,被逮進警局拍照羞辱。
「愛情太短,遺忘太長」,短短十年就足以將記憶睡成廢墟。幸而還有這本書,把記憶自廢墟中搶救回來。
更別說(在本書初版後的)二○○年,十六歲的嘻嘻男孩葉永鋕橫死於校內廁所(同學們可以因為,僅僅因為他走路的樣子而憎恨他);二○○三年,晶晶書庫被查扣色情書刊(喔,原來同性戀如此純潔無染,只有異性戀才需要A書)。就在去年,二○一○年底,屏東兩個高職女生相偕於民宿燒炭身亡,遺書「我們倆是真心相愛……」。今年初,跨性別的周逸人(再也無法忍受自欺欺人)改穿女裝上班上女廁,遭到馬偕醫院解雇。就在我書寫這篇文章的此刻,「台灣真愛聯盟」大舉集結,聯合政治力量,要求同志性教育全面退出中小學。
這本書讓我憶起十三年前,與幾個好朋友淡出著離開了運動的圈子。我們受到嚴重的運動傷害,但是,基於對戰友的道義,我們選擇沉默,不願公開評論那些誤解並傷害我們的人。至今我依舊記得自己頭昏心悸,強忍委屈與憤怒,與戰友絕交的心情。我記得自己離開的那一刻,整張臉腫脹膨大起來,因為過敏於決裂的痛苦而起了嚴重的皮膚炎。
歷經運動傷害的我血都冷了,於今,重讀娟芬這本書,我的血輕輕滾燙地溫熱起來,皮膚起了疹子,再次犯了過敏,過敏於那段年輕可愛的記憶,那全心全意熱愛著一份理想的歲月。
正如娟芬在書中寫下的:潘美辰事件也許是張雅琴想忘記的(身為事件的主謀),也許是璩美鳳想忘記的(身為執行的記者),說不定潘美辰也恨不得大家都忘記。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忘記。
感謝這本書。感謝那曾經令我受傷的同志們:當年我呆得像一顆木瓜,是妳們慷慨帶領我長大,雖然我們不再相聚不再說話,但是我永遠感激妳們曾經給過我的,最美的時光──寫著這段話的時候我眼眶泛淚,一點不假。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