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看就懂台灣百科(套書)

一看就懂台灣百科(套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0010510317
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遠足文化
2011年7月07日
200.00  元
HK$ 200  







叢書系列:遠足工具書
規格:精裝 / 408頁 / 18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遠足工具書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書名1:一看就懂台灣文化

  你知道---

  .台灣全島分佈著許多史前文化遺址嗎?
  .史前人類如何利用石器製作生活用品?
  .台北盆地曾被大湖水淹沒嗎?
  .台灣也有巨石文化嗎?
  .傳統婚禮有哪些禮俗規矩?
  .成年時會什麼要拜七星娘娘?
  .台灣常見的神祇有哪些?
  .媽祖的臉有幾種顏色?
  .巨大的東港王船是如何建造的?
  .城隍爺為什麼要遶境?
  .台灣有哪些民俗藝陣?

  「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怎麼可以不了解台灣文化呢?」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一看就懂台灣文化》裡找到答案,
  有關台灣的大小事,《一看就懂台灣文化》幫你解答。

  台灣擁有深厚而豐富的傳統民俗信仰與多樣性文化,為了讓全民瞭解台灣文化的精髓,最新出版的《一看就懂台灣文化》,是一本匯集了台灣的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民間信仰、音樂戲曲等相關主題的工具書,內容包羅萬象,全部以精細照片和插畫圖解方式讓你一目瞭然,堪稱第一本台灣百科全書,也是台灣文化資產的珍貴圖文紀錄。

書名2:一看就懂台灣博覽

  珍貴產業文化、精采工藝美學,
  完全圖解、飽覽無遺!!

  ●台灣的烏龍茶、包種茶、龍井茶、碧螺春、東方美人茶以及紅茶,擁有輝煌風光的歷史,台灣茶的特色與香味也是深受世界肯定……
  ●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外銷鳳梨罐頭更是世界占有率第一……
  ●糖,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歷史性作物,曾經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現今留下了糖鐵、糖廠等龐大的文化資產……
  ●基隆八斗子官礦是中國第一個官礦,也是第一個採用新式開採方法的礦場……
  ●台灣是全球金礦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台灣三、四百年來開鑿了渠道60,553條,引水渠道長度有41,397公里,如果把這些渠道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40,074公里)還有餘……
  ●小小的台灣,憑著精良的漁業技術,觸角不斷向外伸展,如今已是全球六大「公海漁業國」之一……

  認識台灣產業與傳統工藝的最佳工具書!

  台灣是個多元民族共同生活過的地方,幾百年來,原住民、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東南亞各國的移民都曾經在台灣歷史的舞台上賣力的演出過。這個多元文化的特色,造就了台灣過往多采多姿的產業文明。

  在台灣的歷史上,農業、林業、漁業、礦業、特色工藝都曾經有過輝煌的篇章,在不同時代裡,台灣以叢爾小島卻能在全球某些產業中獨領風騷。例如稻米、鳳梨、樟腦、砂糖、茶葉、台灣都曾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產地。鮪魚的漁獲量、虱目魚的養殖技術也讓台灣在全球漁業市場舉足輕重。琉璃、竹籐、陶瓷等傳統工藝也讓台灣的多元文化展現出驚人的魅力及世界級的評價。

  「一看就懂 台灣博覽」這本書,從歷史發展、產業技術、民俗文化等各種角度,為讀者逐一揭露這些曾經左右台灣社會的神秘面紗。

  本書中,以多樣豐富的圖文闡述了台灣傳統農業的特色,並演義了有機農業的遠景;以精細的插畫圖解帶領讀者回顧台灣三寶—茶葉、砂糖、樟腦的歷史地位及產業結構;以珍貴圖片引導讀者進入時光隧道,親臨台灣漁業、礦業充滿汗水及豐收喜悅的現場;以傳統工藝家展示的精采作品,見證台灣多元文化的璀璨成就。

  「一看就懂 台灣博覽」,是一本台灣產業文明的紀錄,也是台灣先民艱辛開墾的軌跡,是台灣人經濟文化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人多元文化認同的結晶,這本書帶給讀者對台灣過往的了解,也對台灣現有的產業文化資產有更多的珍惜。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蘇家慶
/ 台灣台北
2011.08.11看蘇家慶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看過關於描述台灣書籍很多,這個套書是我覺得非常適合於讓孩子及自己,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瞭解更深刻的書。
這個套書,著重於台灣的物產、工藝、原住民文化、地方人物...沒有那些沒有營養的政治悲情。
作者對於台灣各種工藝及傳統的產業,描述很仔細,這是非常難得的。看著看著,我在想著,台灣的中小學是否該以這本書做為教材,讓台灣的下一代,瞭解台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