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失去非洲的犀牛:追新聞追到撒哈拉,一位台灣記者的堅持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09142
張桂越
商周出版
2011年7月10日
113.00 元
HK$ 96.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映像紀實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23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映像紀實
分
類
旅遊
>
非洲/大洋洲
>
非洲
同
類
書
推
薦
裂谷邊陲等待雨臨,我們在馬拉威教中文的日子
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一位人類學者的另類旅遊實踐記事
沙漠化為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
怎麼就到了突尼西亞:發現10337公里外的奇幻國度
帶著聖經去旅行:跟著摩西出埃及(埃及、以色列、約旦)
內
容
簡
介
第一位親自採訪蘇丹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追新聞追到撒哈拉沙漠
2006年,因為一張新聞照片,作者張桂越憑藉著對新聞的敏感度,當下決定前往利比亞;但百轉千折就是拿不到利比亞簽證,山不轉路轉,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的她,竟然異想天開,計畫從和台灣有邦交的查德進入利比亞,反正「只」隔個撒哈拉沙漠……就這樣,她來到了非洲的沙漠王國查德首都恩加美納。
本書分六大章節,每章節約有10 ~ 15篇故事:
一、緣起:
作者如何從一張照片,嗅到背後的「新聞價值」,於是飛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了查德,她以詼諧生動的文字,讓大眾一窺新聞背後的內幕,專題(獨家)新聞原來是要這樣「賣」的。
二、黑漆漆的查德:
這裡說的「黑漆漆」,不是指光線,是人的皮膚,因為查德全都是黑人!
我們印象中的非洲是貧窮、乾瘦的小孩,作者沒有灑狗血地描寫「貧窮、飢餓、疾病、面臨死亡」,而用她的鏡頭、幽默明快的文字,說了一篇又一篇當「生存變成了生活,活著就要活得好一點了」的非洲生活故事,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新非洲印象,淡然的文字卻能勾起心底深層的感動。
資深媒體人陳浩形容張桂越用鏡頭語言說故事的方式,「力量用得很小,張力又很大。這就是功力。」
三、就把他鄉當故鄉:
台灣原本以「外交」為手段而派出的農技團,在查德南部的Djadeya發展了一個20公頃的蔬菜果園,養了80戶農民,創造了800多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引進了火龍果、棗子、木瓜、番石榴、百香果等樹苗,讓路透社第一把交椅的記者大開了眼界,這是台灣農技團的小人物在世界角落裡的「大建樹」!
四、血色民主:
作者用圖像的語言記錄了2006年的查德總統大選,多角度的剖析台灣、查德、中國大陸與國際之間的政治糾葛。
並訪問了世界「人權觀察(Human Right Watch)」組織領袖奧利弗(Olivier Bercault)探討聯合國對待難民的政策及難民的人權問題。
五、達福爾難民營:
達福爾位於蘇丹西部與查德的交界處,聯合國難民署(UNCCR)在這裡設置了12個難民營,收容了將近20萬的難民。目前是聯合國在地球上配置最多的難民營。
作者是第一位到此採訪的台灣記者,她直率的批判中,蘊含著深沉的人道關懷熱情,每篇故事都試圖用文字與影像替難民營發聲,希冀能為他們找到一條更好的路。
六、豐富之旅:
作者敘述這段意外之旅的心路歷程,到查德、到達福爾都不在原定的計畫裡,她也不是故意要往所謂的危險地方跑,是無心插柳。作者自嘲說:「這也是做記者甜蜜的地方,恐怖的不可預知!」
即使這段旅程結束了,但作者積極「追」新聞的態度、對人道關懷的熱情,仍會像股暖流,流過讀者心底。
本書特色
*第一位親自採訪達福爾難民營的台灣記者。
*最深度的「非洲之心」查德歷史、文化、生活報導。
作者簡介
張桂越
1949 出生於廣西桂林。畢業於台灣關渡基督書院、美國明尼蘇達州Concordia College語言傳播系。
記者生涯已超過30年,她自稱為一輩子的前線記者。一輩子不妥協、不低頭、想得瘋狂、活得真誠,四海漂泊卻永遠懷抱希望向前行!
經歷:
1984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
1989 英國威爾斯大學新聞研究所就學,求學期間任台視駐倫敦特派員。
1993 「傳訊電視」駐歐洲分社主任。
1997 創立【台通社】,社長和社員同一人。
1999 單槍匹馬進駐馬其頓。
2002 在馬其頓發起「抗議希臘大使館無恥運動」,行動持續兩周,上萬人簽名支持。最後希臘政府開除肇事官員,外交部副部長道歉。
「張桂越」這個名字成為馬其頓各大傳媒的頭條新聞。
2006 前往非洲查德採訪,進入達福爾難民營。
2007 出版《追獵藍色巴爾幹》
2008 出版《阿娜答的神祕世界》
2011 籌備發行「巴爾幹周刊」期望拉近華人與巴爾幹半島的距離。
目
錄
推薦序 犀牛找到了她的非洲/李月華6
推薦序 黑色的上帝/胡忠信8
推薦序 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郭力昕9
序 顏色11
1 緣起 鼓聲響起 14
費里尼的鼓聲 16
萬丈高樓簽證起 19
旅程的祝福 22
靈魂的孤寂 25
衣索比亞印象29
2 黑漆漆32
第一瞥 35
此情可待成追憶 39
「剃」到鐵板 41
吃刺 45
阿布的信仰 49
烏溜溜的黑 53
Something good about Chad 57
門房的一顆心 60
非洲人辦桌 63
今天很「河馬」 67
水與樹的纏綿 73
那一家人呢 ? 75
3 就把他鄉當故鄉78
一路上 81
稻田鼓手 85
他們是樹頭 89
團結大橋92
原來是你95
想家的日子97
Little people big job 99
4 血色民主102
躲子彈104
民主路上滿坑洞 106
炸彈花 109
那味兒挺熟悉 112
失焦 115
照片借一下啦 118
布裡乾坤 121
國際記者會 124
周恩來的處女秀126
公主的眼淚 131
當路透來敲門 134
斷了 137
石油的詛咒 140
正義的鍋慢慢燉 144
5 黑色上帝146
哈囉!達福爾148
請美國大使吃飯 152
2006年5月6日155
我來了 158
沙漠天使 161
二十萬人吃飽的事163
樁米的女人最美165
放牛班 169
逛街 171
好心沒好報 174
現代抓兵記177
愛管閒事 180
會英雄 183
Lady in Red 186
I really don’t know 188
6 豐富之旅(後記) 192
酒矸倘賣無? 194
趙彪這老小子198
我的白球鞋200
賓士自言自語 202
They don’t talk 204
變臉 207
總統不見了209
不怪楊樺211
台灣新聞生態鏈 214
大愛不愛220
夜奔敵營送美金224
風景 225
說謝謝啦227
序
推薦序
黑色的上帝 胡忠信 歷史學者
南非聖公會主教圖圖曾說過一個故事:當白人來非洲以前,黑人擁有土地,白人手拿聖經;等白人征服非洲以後,黑人手拿聖經,白人卻擁有了土地。非洲曾經是歐洲白人掠奪的殺戮戰場,「去殖民化」以後,又成為非洲當地人資源重新分配的「新殖民地」,社會公義成為最主要的政治訴求。
張桂越小姐出身自虔誠的基督教家庭,秉承父親傳教士般熱情、堅毅、真誠、赤子的人道主義情懷,桂越小姐是典型的「全球公民記者」,她以「無疆界媒體」的勇氣與執著,深入非洲「黑暗大陸」內部,為我們帶來第一手的觀察與報導。正如同樣來自非洲的神學家奧古斯丁所形容:「強盜分配戰利品也要講求公平原則。」「如果一個國家不講求公義,與賊窩何異?」從桂越小姐使徒式的走訪,使我們更相信「黑色上帝」的存在,在愈動亂的地區,愈需要真理與公義的存在。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桂越小姐沒有說教,卻有言教;沒有道德勸勉,卻有人道光輝,她帶領我們進入人性衝突的火山口,思考人類的存在與價值,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尊嚴。正如桂越小姐曾深入巴爾幹半島體現「馬其頓異象」,我們再次透過非洲之旅,期許「黑色上帝」的體現,我們受此感召,持續追求「終極關懷」──願公義、和平、信心、希望、愛心早日降臨斯土斯民!
推薦序
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 郭力昕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我於1993年秋冬之際,在倫敦結識了桂越。她「哥兒們」的爽朗痛快性格,讓我們根本不需醞釀即成為好友。她豪俠大氣的性情下,其實是一位極為細緻、溫暖、浪漫、藝術家氣質的人。也因此,你會在張桂越的書裡,同時看到她大剌辣的說話方式,又會發現她對於景物、環境與人的細膩描述,和敏銳的感受力。
張桂越對記者這個職業,有極大的熱情,和做為一生志業的自我承諾。這是源於她對人與社會的極大的熱情,和對正義的素樸的堅持。因為她拒絕世故、拒絕和體制妥協,因此她注定要以一種寂寞的姿勢,辛苦地獨行於國際新聞現場。但張桂越甘之如飴,因為這種拒絕與堅持的能耐,使她保有了自己:自己的方式、觀點、與生命格調。在台灣的主流新聞工作場域裡,沒有多少人能夠很好的維護這些。
從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到非洲的查德,張桂越基於對人類世界的探索熱情,親炙著她走訪的每一個村莊,溫暖地接觸著當地的人民。她報導裡的國際觀,與主流價值肯定是不同的。這位亦狂亦俠亦溫柔的國際新聞記者,給台灣新世代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啟發是,有新聞工作理想的人,不見得只能從那些光鮮亮麗的主流媒體人造型,去想像新聞專業的實踐方式。獨行者的路徑和視野,會讓生命的肌理更豐富、更燦爛。
推薦序
犀牛找到了她的非洲 李月華 蘋果日報 網路中心總監
「喂 ~ ~ (早上11點半)」
「我是張桂越,怎麼聲音怪怪的?」
「大姐,我清晨四點半才下班耶!」
「親愛的,我要出一本書,寫非洲的,找妳寫個序。」
「(口下)!(被嚇醒了) 我很久很久沒寫文章,更不懂怎麼樣寫序!妳應該找個有名氣的人寫,好賣書。」
「我不要有名氣的,妳是看書的人,找妳寫。不管妳,我請出版社把書稿送過去給妳,一個星期後交稿。」
「大姐,我怎麼來得及交稿?」
「妳給同事的deadline不是更趕嗎?(對耶,這下可真是報應。) 」
這就是張桂越,單刀直入、長話短說,沒有客套的說話,沒有累贅的語言。
我是來台灣工作了幾年之後,才認識張桂越這頭犀牛,是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的梁冬,介紹我們認識的。他說,有一個女記者中的豪傑,妳一定要認識。就這樣,一頓飯下來,我和桂越交了朋友。桂越是電視人,是跑國際新聞的記者,但她拍的新聞片子,我從沒在台灣的電視新聞中看過,看的都是她燒成光碟片送給朋友的「一刀不剪」版。這頭犀牛失去了她的非洲。
她寫的書我倒一本都沒有錯過,從2007年的《追獵藍色巴爾幹》,到2009年的《阿娜答的神祕世界》。我看了,也買來送給同事和朋友。朋友說得坦白,不認識這個作者,在書店裡看到她的書上架,也不見得會購買,但看完書,每個人都受到感動。
桂越喜歡罵人,台灣的高官大概沒幾個沒被她痛扁過,尤其是外交部的官員;台灣新聞機構的主管也是她大姐修理的對象,如果沒被編輯刪掉的話,《失去非洲的犀牛》就有好幾個章節,她點名算舊帳。
但我更喜歡她寫人、寫物的故事,那些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她筆下都立體呈現,變成有血有肉有觸感的人,就算是死物,也被她寫得栩栩如生。
The Lady in Red
女孩穿著一件紅色的衣裙,在荒地裡,光著腳丫,風沙搖曳著裙擺,景象是童年,景象是空曠,景象也是凄涼……幾年後重看查德影片,是本能的停格,抓下兩個小傢伙的照片,每次看,每次都有點傷感,正看的時候,瞄見客廳電視正在訪問Chris de Burgh的那首《Lady in Red》……電腦和電視,同時播著女生與紅衣服:一個是探戈與玫瑰,一個消失在沙塵裡……
我的白球鞋
每次出國採訪無論如何都要買雙新鞋,這種習慣已經成了我採訪生涯的嗜好……鞋穿久了會有感情的,這雙新鞋陪我去非洲,白天、晚上的奔波,裝了一袋子的黑色故事,最後還破了洞,為了它寫篇文章也是應該的。
看完了《失去非洲的犀牛》書稿,總有點時間「來晚了」的感覺。這本書是2006年桂越「讓風吹,到哪兒是哪兒」,被「吹」到非洲查德和邊境的達福爾難民營採訪的紀錄。出發時查德還是台灣的邦交國,同年就斷交。要是當年或隔年就出書,時間抓得正好,5年後才出書,我不知道是桂越這頭犀牛筆耕不夠勤力,還是現在才遇到欣賞犀牛的伯樂。
不過,寫這篇推薦序文時,正傳出因大屠殺等戰爭罪行遭到國際犯罪法庭通緝的蘇丹總統巴謝(Omar al-Bashir),要到中國訪問,引來國際人權團體的抗議,行程臨時延誤。
這些年來,巴謝在蘇丹西部達福爾(Darfur)地區所犯下的種族屠殺、違反人道和戰爭罪行,只是偶爾才會上報。沒有多少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會記住,數以十萬計的達福爾人死於種族衝突、飢荒和疾病;還有20萬名難民在查德的難民營內掙扎求存。
但我會記得,那個穿著紅裙子的小Lady in Red;那個背著個塑膠罐,裡頭裝的是駱駝奶,是他一天的糧食的小男孩;那張在大樹下黃沙中,6個非洲女人把衣服顏色鋪滿一身的照片。
桂越這頭犀牛該是找到了她的非洲。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海變:沈瑞章的海上傳奇
2.
村子2
3.
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