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9789868587786
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
陳麗芬
海寧格機構
2011年7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叢書系列:愛與覺知
規格:平裝 / 35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愛與覺知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人物史/傳記















  海寧格的暢銷書「一切如是」出版十年後,他再度展開對談。

  這是海寧格生平首次公開暢談自己的人生。同時可以清楚看到海寧格的知見論點如何引人注目、造成轟動、以及這些年來系統工作的變化及發展,還有海寧格如何在批評聲浪中自處?特別是這些批判的聲音越演越烈的狀況下,如何讓他自己的態度一如從前堅定穩固、屹立不搖?

  讀者從精彩的對談文章中,可以領會到「愛的五個同心圓」、「良知與罪惡」「和解」、「幸福之道」、「給予和接受」等重要議題。海寧格先生打開我們的視野,引領讀者以截然不同的全新角度看待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連結,還有紀念回憶及排除在外的連結。

  海寧格暢談命運、和解與幸福之道的超級對話,本書是最為接近也貼切海寧格個人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ger)

  生於西元1925年。大學專業主修哲學、宗教學以及教育學。在南非獻身傳教,為祖魯族傳達天主教福音長達十六年之久。之後成為心理分析師,歷經團體動力、原始治療、交流分析以及其他不同的催眠治療的了解研究,最終發展出海寧格個人獨創的系統治療及家族排列治療。

  同時也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出版過多本暢銷書籍。
  海寧格的個人官網 www.hellingerschule.com

嘉碧綠.譚.荷佛

  生於西元1952年、政治學碩士。從事電視及廣播節目編輯多年,目前是活躍在漢堡市的溝通訓練講師、顧問,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作家。

  荷佛女士的個人官網 www.gtenhoevel.com

譯者簡介

陳麗芬

  中國文化大學德文系畢業
  於德國慕尼黑翻譯學院
  完成專業的口譯及筆譯訓練
  任職金融服務業多年
  現居德國、從事翻譯工作
  譯作《福的修練:愛戀、歡愉與成長》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審訂者


前言
生命與內在的成長 生命的階段
我從未想過成為教師 開端
我不曾經歷青春年少就一夕成人了 戰爭
那個該死的德國人,到底藏在哪? 逃亡
決定並非偶發自願的 教會
我其實毫無概念在非洲傳教
助人?自我實現? 犧牲奉獻的目的何在? 團體動力
我要離開 神職生涯結束
五十歲~感覺自我發展仍未完整成熟 自我修練
不許犯錯 團體工作/個案排列/移民的互動
逆境讓人成長 冷峻嚴格的作風
我沒說:外來移民都得回去
在團體中進行排列工作
我的發言完全與政治無關
我不是機械技師 個案排列
不與逆境對抗 中斷排列
正確的理解改變命運
愛之環的五個同心圓 父母、青春叛逆期、伴侶關係以及接受的藝術
愛之環的第一個同心圓:父母
靜思冥想引導練習
愛之環的第二個同心圓:童年及青春叛逆期
靜思冥想引導練習
愛之環的第三個同心圓:給予及接受
靜思冥想引導練習(一)
靜思冥想引導練習(二)
愛之環的第四個以及第五個同心圓:尊重認同全人類及全世界
想到母親滿懷喜悅的人贏得生命的力量 關於幸福及喜悅
身為父親的人不需要繼續抗爭到底 親子關係疏離
掌控命運的手 加害者及被害者之間的連結
我用哲學的角度讚頌母親的偉大 身為人父人母的貢獻
在內心接納被排除的人
回歸故鄉的權利
與加害者保持距離
視希特勒為一般人~並非是脫罪辯護
是基督徒把猶太人釘上了十字架上 關於反猶太主義、猶太人以及基督徒
愛的連結與自由 成人的自主與叛逆
熱情與狂熱 狂熱主義及回歸自我
作好事的清白感 要發自「良心」的單純
有意識卻讓人痛苦 無法避免的過錯
這是個人主義的終點 原始意識及其場域
我是德國人~但我並不引以為傲 和解與愛國主義
用愛看待亡者,代替用罪惡感談論存活者 回憶及排擠
內心認同且尊重過往的一切 以德抱怨,放棄以牙還牙的報復念頭與行動
憤怒暴行讓人忘卻慈悲 和平帶良知
結束過去,才能迎向未來 政治排列
如此波蘭人對德國人會比較有好感嗎? 戰爭賠償的要求
真理真相何在? 心靈的活動及肉眼不得而見的無形力量
無法想像的事具象化呈現 有關的資訊及場域
若追蹤探討成效,那是有自私利己的意圖 成功掌控慾以及效用的實際佐證
所有的移動都被無所知的力量驅動 其他的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決定
面向未來,繼續走下去 關於解決之道的瓶頸限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