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日本近代建築

日本近代建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98208
藤森照信
黃俊銘
博雅書屋
2011年8月22日
120.00  元
HK$ 96  







叢書系列:美學誌
規格:平裝 / 4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美學誌


[ 尚未分類 ]









  建築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混合物,因著西方文化的到來,開始與當地文化產生衝突與對話,歐洲各殖民地也形成殖民建築文化,而這股風吹到日本,豐富了日本建築的元素。藤森照信花費二十幾年的時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調查研究,完成這本超越以往日本建築的歷史寫作,以世界建築史宏觀的角度,說明近代日本建築與世界建築廣域連動的關係,以及西方建築文明在日本內化的歷史過程。

本書特色

榮獲日本亞馬遜網站4.5顆星評鑑
日本Suntory文化財團海外出版援助

  藤森照信花費二十幾年的時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調查研究,完成這本超越以往日本建築的歷史寫作,以世界建築史宏觀的角度,說明近代日本建築與世界建築廣域連動的關係,以及西方建築文明在日本內化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一九四六年誕生於日本長野縣。他不僅是專攻近代建築史、生產技術史的學者,也是位建築家。他喜愛將木、土、石、植物等自然元素放入建築之中,給人質樸淡雅的感覺。提出內向空間、自然素材論、現場論等建築理論,並在其作品中不斷實踐,成為獨樹一幟的日本現代建築家。

  著有《明治的東京計劃》(岩波書店)、《建築偵探的冒險.東京篇》(筑摩書房)等。並有眾多建築作品,如神長官守矢史料館、蒲公英之家、韭菜之家─赤瀨川原平邸、一棵松之家、濱松市秋野不矩美術館、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赤瀨川家之墓、茶花城、不東庵工房等。

譯者簡介

黃俊銘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中原大學建築所專任副教授。著有《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賓館之風華再現》等。



第一章 繞著地球向東轉來到日本∣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
一、附著陽台的西洋館 
二、在日本的開花 

第二章 繞著地球向西轉來到日本∣雨淋板殖民樣式與木骨石造
一、釘木板的白色西洋館 
二、北海道開拓與美國 
三、另一個向西走的殖民樣式 

第三章 冒險技術者的西洋館∣洋式工場
一、日本的產業革命與建築 
二、沃特斯傳 

第四章 匠師們的西洋館∣擬洋風之一
一、木骨石造系擬洋風的誕生 
二、灰泥系擬洋風的盛行 

第五章 文明開化的花朵∣擬洋風之二
一、雨淋板系擬洋風的出現 
二、文明開化建築論 

第六章 御聘建築家之活躍∣歷史主義之導入
一、最初的正統主義 
二、孔德教授訪日 
三、安德與布克曼的介入 

第七章 日本人建築家之誕生—歷史主義的學習
一、何謂歷史主義 
二、英國派 
三、德國派 
四、法國派 
五、國家與建築 

第八章 從明治到大正—自我覺醒世代之表現
一、對於理論的覺醒 
二、與傳統的抗爭 
三、新藝術運動 
四、發現實用的大陸美洲 

第九章 新世紀的歷史建築—美國派的興盛
一、美國派的興盛 
二、歐洲派的復興與歷史主義的顛峰 
三、新感覺派

第十章 社會政策派—都市和社會之問題
一、耐震構造和防火 
二、震災復興計畫 
三、住宅問題 

第十一章 現代設計—由表現派開始的
一、何謂現代設計 
二、日本現代設計的起點 
三、巴洛克裝飾社和後期表現派 

第十二章 初期的現代主義∣包浩斯派與柯比意派
一、風格派及包浩斯派的由來 
二、反主流的柯比意派 
三、戰爭與建築

後記
譯後語
名詞對照



推薦序

  日本是亞洲在十九世紀唯一成功現代化的國家,為什麼日本能?這大概是許多亞洲國家或西方知識分子想問的問題,就像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認為日本菁英因為能夠控制國家機器和社會結構,進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而臻成功,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例子,但為甚麼這樣罕見的例子是出現在日本?因此「日本學」就一直是歷久不衰的學問。而,我們建築專業領域也經常思索,為什麼臺灣戰後王大閎、張肇康或陳仁和留下的現代性思索,無法系譜式地傳承下去?到底臺灣社會百年來內部結構式的組成與變動是如何?並如何影響各個文化層面的現代性?建築在這制度中又如何扮演其特殊性的角色?臺灣是否就像美國移民社會,脫離歐洲母體,形成義大利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所說的失去根基(foundation)?臺灣相對於中國自然有所不同,因為歐洲是現代性的發源地,中國卻是帝國主義的階下囚,但在建築創作的傳統文化給養上,我們仍然是失去了根基。

  驚訝的是,日本這個從唐宋就不斷從中國吸收技術、文化的國家,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力與資本主義新制度,竟然可以這麼快改弦易轍,必然有其歷史因素或該因素所形成的日本性,因此日本學習中國,卻也早已建立根基,所以才沒面臨美國或臺灣的問題,隨後經現代化,完成獨樹一幟的資本主義形成過程。

  多年來一有機會就走訪日本或搜尋能為我解答的書籍,儘管歐洲知識分子認為日本的文化現代性發展帶有明顯的不穩定性,有時表現上也趨極端,但仍可看做是對恆常制度的不滿或發洩,乃至批判與嘲諷。

  建築史當然是理解歷史的重要學科,因為它不僅涉及人文,還牽扯技術,再加上它的完成需要社會部分的動員,因此建築史的研究非常有助於了解歷史底層的實際脈動。藤森照信教授這本《日本近代建築》(日本?近代建築)一九九三年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是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切入,也不忘與世界的聯結,詳實紀錄了安政元年(一九五四年)通商口岸開放後,第一波西方文化的引入,隨後歷經明治維新全面西化的八十幾年間建築的演變。據說當時岩波書店出版時是上下兩冊,開本更小的口袋書,顯然讀者也鎖定一般大眾。然而對剛開始關心日本建築的臺灣朋友來說,一口氣讀完大概會被裡面的人名、流派名稱搞得昏頭轉向,不過勿需擔心,有個整體梗概後,將它當工具書,需要時再查,非常好用。

  當然這本書之所以具可讀性,還得歸功於譯者同時也是藤森的學生黃俊銘教授的深刻理解與流暢譯筆,才能讓這本《日本近代建築》的經典著作有值得閱讀的譯本。更令人興奮的是,作為退休建築史學者的藤森教授,最近將陸續在臺灣完成幾座茶室,他不只想用建築史理解日本現代性的問題,也想用實際作品參與東方現代性的論戰,先不提藤森教授那令人驚豔的特殊美學品味,光是他的意志力與戰鬥力就令人望塵莫及。因此為之推薦。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二○一一年八月 臺北外雙溪

後記

  兒童時代我就喜歡工作或建造行為之類的遊戲,現在還是喜歡,為了將來能成為有名的現場監造人而進入了東北大學的建築學科。然而此志願到了二十歲前後化為虛無,而更想研究歷史,幸好當時的建築學科有建築史這個領域,就往此方向前進,大學唸到第六年的時候,撰寫了小論文《山添喜三郎傳》。三添喜三郎是在明治六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的時候,最早由政府派遣到海外的大木匠師,回國以後成為宮城縣技師。由文獻記錄,到墓地現場的調查,又由墓地找到遺族,去到他出生的漁村訪談耆老的記憶,藉由這樣的作業而了解歷史有趣的地方。

  拿著這本小論文,拜訪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的村松貞次郎老師,進入研究所接受老師的教導,爾後二十幾年之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地調查研究日本近代建築。這期間,在建築偵探或路上觀察方面因為很有趣而消耗了不少精力,樂趣與歷史研究之間的對立並未帶來苦楚,反而兩方面都不斷擴大,後來發現決定研究歷史當初的晦暗氣氛也不知不覺的蒸發了。

  剛開始學習建築史的時候,閱讀了這個領域的學生皆知的太田博太郎的著作《日本建築史序說》,感銘身受。然而這本書只談到江戶時代,並未提及明治以後之事。心中雖未想說「太好了」,但開始思考那麼我來寫日本近代建築史序說好了,同時也想脫離太田老師的歷史敘述中那種像運動選手一般的明快主義,或是近代主義的客觀性,而想撰寫更主觀且混入臆測樂趣的歷史。

  撰寫通史必須知曉一貫的事實關係,當我瀏覽明治以後建築相關的雜誌與書籍,拜見有名建築家的遺族收藏的資料,走訪現存的建築,這樣做一點休息一下的結果,已到了四十後半的年紀了,情急之下在三年前的暑假開始撰寫本書,好不容易才完成。

  既然是通史,參考了許多的論文與著作,在本文中無法一一陳明,在此列舉這些研究成果的學者姓名,聊表感謝之意。

  戰前已著手此領域的是堀越三郎。戰後刻畫出可稱為第一次近代建築研究時代的世代有恩師村松貞次郎、稻垣榮三、田泉、遠藤明久、本勝比古、山口廣、近江榮、谷川正己、戶實、小野木重勝、桐敷真次郎、草野和夫、山口光臣、林野全孝、川添登、菊地重郎、石田賴房、石田繁之介諸位老師。與我十分親近如同兄長一樣的研究者有伊藤三千雄、前野堯、佐佐木宏、越野武、長谷川堯、福田晴虔諸位老師。同時期的研究者、與我一起走過研究之路的有堀勇良、鈴木博之、河東義之、清水慶一、竺覺曉、初田亨、角幸博、石田潤一郎、山形政昭、藤岡洋保、木村壽夫、渡邊俊一、御廚貴、土田充義、三枝進、畔柳武司、瀨口哲夫、松葉一清、松波秀子、稻葉信子、大川三雄、藤谷陽悅、內田青藏、越澤明、柴田正己、植松光宏、高猛、吉田鋼市、井上章一、揚村固、高橋喜重郎堀內正昭、中川理、足立裕司、中森勉、澤田清、中川幸治、馬克.布魯提耶、狩野勝重、崔康勳,此外還有藤原惠洋、水野信太郎、西澤泰彥、泉田英雄、村松伸、青木信夫、井上真美、丸山雅子、時野谷茂、中川宇妻、西山宗雄諸氏。其他仍有許多人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血肉。同時近二十年來一起走訪各地的攝影家增田彰久氏提供了多數的照片,使本書更容易閱讀了解。

  四年前岩波書店的川上隆志氏來訪時所委託希望的是建築或都市的閱讀品味方面相關的內容,但很爽快地就答應我改為通史這種較為堅硬的東西,使得本書得以見世。而對於閱讀我一向不治潦草的文字、協助校正的各位關係人在此文末表達謝意。

  而在完成本書之後,希望自幼比起寫文章而言更喜歡實際做東西的我,能拓展更多那樣的工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