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巴黎人 Parisians: An Adventure History of Paris

巴黎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729582
葛蘭姆.羅布
莊安祺
衛城出版
2012年1月31日
166.00  元
HK$ 141.1  







叢書系列:藍書系
規格:平裝 / 476頁 / 15*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藍書系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美洲地區









跟著魅力人物鑽進巴黎的毛孔,一場250年的城市探險

  有誰能比生活在那裡的人更瞭解一座城市?有誰能比歷代的巴黎住民更能陳述巴黎的歷史?葛蘭姆.羅布的《巴黎人》讓拿破崙、瑪麗皇后、左拉、普魯斯特與沙特等人,親自上陣演出巴黎的歷史劇,於是我們會讀到青年拿破崙在花都的買春體驗,讀到瑪麗皇后逃出皇宮時倉皇迷路的景象,讀到左拉夫婦與出版社一起到一八八九年時剛剪綵啟用的艾菲爾鐵塔鳥瞰巴黎,吃俄羅斯風味晚餐,當時的左拉太太絕對沒想到這之後左拉會外遇且還生下兩個小孩,讀到一九○○年巴黎進入地鐵時代後,也正是普魯斯特逐步撰寫《追憶似水年華》之時,但不愛出門的普魯斯特一年下床只有七次,根本沒有機會搭地鐵,他甚至沒在書中提到地鐵。作者以一個個精采的人物軼事,組合出最具創意的巴黎之書。

  這是一個你不知道的巴黎。《巴黎人》貫穿了一七五○年到二十一世紀,是一本讓你立刻從頭讀到尾的書,且讓你沉迷其中,不斷不斷反覆閱讀,就像這座巴黎城市一樣。

本書特色

  從巴黎歷來的魅力人物著手,讓你對這個迷倒全球無數人的光之城市有更豐富、更多層次的認識。

作者簡介

葛蘭姆.羅布(Graham Robb)

  一九五八年生於曼徹斯特,曾是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研究員。他的傳記作品大受好評,除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巴爾札克》,一九九七年的《雨果》一舉贏得英國皇家文學會海涅曼文學獎(Heinemann Award)和惠特布瑞德傳記獎(Whitbread Biography Award),二○○○年的《韓波》也入圍撒繆爾.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名單。這三部傳記全名列《紐約時報》的年度好書。羅布還寫有《陌生人:十九世紀的同性愛》(Strangers: Homosexual Lov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非典型法國》更連續獲得二○○七年達夫.庫珀獎(Duff Cooper Prize)與二○○八年翁達傑獎(Ondaatje Prize)。現居英格蘭牛津。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豐富,包括《行星絮語》、《感官之旅》、《艾克曼的花園》、《心智解構》、《果蠅.基因.怪老頭》、《自然就會抗癌》、《米其林情緣》、《不服從的創新》以及《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等書。



巴黎天空下 胡晴舫

出發
後來,我對巴黎有了足夠的認識,知道我永遠無法真正瞭解巴黎。我結交了一些巴黎朋友,他們都有某些共同的巴黎生活藝術:不按規定停車,當作捍衛個人自由的行動;他們還教我佯裝和侍應生爭吵的奧妙禮儀,以及盯著美麗陌生人不放的大膽勇氣。

皇家宮殿的一夜
夜未央,周遭的人們全都興奮地談著接下來的活動。來自科西嘉的波拿巴中尉並不想找伴同歡,但在瑟堡旅館獨自進餐的念頭卻也教人難以忍受;他離開劇院,冬日的寒風吹過大道,令他緊緊以大衣裹住自己。約莫一小時後,他回到旅館;這回他並非獨自一人……

他,拯救了巴黎
半個巴黎難以挽回的崩塌,恐怕是和里斯本大地震不相上下的大災難……即使在最深、最危險的坑道中,工人有時還是會看到紀佑默高大的身影走在他地下王國靜寂的街道上。他靜靜打造全歐洲最大的建築結構。他知道自己的創作將比這個城市存在更久……

迷失
他絕非故意帶領皇后走錯路。他向來只是個習於聽命行事的人,如今卻發現自己在夜半時分置身不知名的街道……而這個女人竟有驚人的本事,在離開自己家不到幾碼之處就迷了路;更糟的是,以這個女人的地位,恐怕不會接受他的異議。

復辟與復仇
一位暢銷小說家讀到這份題為「復仇的鑽石的自白,覺得此文「荒誕不經」,卻又扣人心弦……他採用了這個故事的情節,轉化為一百一十七章曲折離奇、精采絕倫的故事。這顆珍珠就是《基督山恩仇記》。

保安大隊檔案
這麼多黑暗陰鬱的故事圍繞著維多克之名,讓他宛如幽靈似的徘徊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街頭。對輿論愈來愈敏感且有意把警察業務外包給罪犯的政府,必然會發現像維多克這樣的人物不 可或缺。大概沒有什麼政治的好處是他沒有染指的。

波西米亞特質
咪咪,你會忘記我倆曾經相遇……不要將那些夜晚放在心上。親愛的,真的,它們持續不久,但事實就是如此:最美的光陰轉瞬即逝。讓上帝牽在一起的人分離,隨我們的歌放下帷幕並且起舞。不消片刻,你就會學習新的角色,升起帷幕,再展開新的羅曼史。

馬維爾
馬維爾受託拍攝即將遭埋沒和遺忘的巴黎面貌,可說是逆轉的考古:先有廢墟遺跡,才有覆蓋它們的新都市。大改造的計畫已交給馬維爾一份,他才能由此出發,在每一個指定的地點設立三腳架。

退化
巴黎公社社員在巴黎的暴動及其餘波中提供了不容否認的隔代遺傳證據。遊行到凡爾賽宮接待中心的那群「野獸」當中,有不少駝背者和跛子,還有很多平眉、下巴突出,以及滿臉橫肉、一臉凶相的人……過去從未出現過如此顯著的退化現象。

左拉夫人
這封信是寫給她的─埃米爾.左拉太太。她不認得字跡,信上也沒有署名。信的內容就像發票一樣簡短而一絲不苟,她一下就讀完了:「珍妮.侯塞荷……聖拉札爾路六十六號……為你的丈夫生了兩個孩子。」

地鐵上的普魯斯特
他曾說過,他寫的並不是能在「一站和下一站之間」讀的小說,然而他的讀者顯然趕上了現代發展,而且渴望創新。他從沒想過自己是如此欣喜,當他聽到從出版的第一天起,巴黎人在公車、電車甚至在地鐵上讀《追憶似水年華》。

聖母院方程式
「我想要請你們承認,」這位煉金術士似乎無視於他言詞的效果般繼續往下說:「過去或許曾有過一個瞭解核能的文明,但卻因濫用它而毀滅,而且……」他的雙眼放出光芒:「有一些技術仍然存在。」

巴黎小旅行
這是阿道夫.希特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前來這個他如此熱切研究、多年來一直渴望親見的城市。這趟旅程只有兩個半小時,在這期間他既未用餐,也未進入任何私人房屋,更沒有和任何巴黎人交談,甚至也沒有上洗手間。

占領區
喬治知道這是布雪兒小姐給他的特別待遇,也知道她非常勇敢,因為在她讓他坐上她的腳踏車時,他身上還戴著黃星星。他常常照鏡子,看自己有沒有像那些圖片裡同樣令人討厭的鼻子和愚蠢的耳朵。

聖傑曼德佩區的戀人
沙特,一動也不動地凝視,咬著嘴唇,看來很嚴肅:我們能怎麼辦?我們只能盡量不要讓自己罪惡。那就是我在索邦說的,那是解放後。……為什麼你和葛雷科不結婚?
戴維斯,看著茱麗葉:責任,老兄……我太愛她,不能讓她不快樂。

狐狸試身手
有些人對戴高樂的好運氣感到吃驚,開始懷疑這些攻擊是不是出於法國情報員設計。不過就算是情報單位幹的,也只是提高他的超人能力和老謀深算。過去二十年來他從不掩飾有時為了國家利益必須刻意欺瞞的想法。

化不可能為可能
有兩小時的時間,巴黎落在學生的掌握之中。經常有人說,遭電視洗過腦的人口絕不可能攻占巴士底,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看電視轉播。但此時彷彿是意外似的,學生(或者該說是八百萬的罷工工人)已讓第五共和陷入崩潰邊緣。

環城大道
巴黎人談論自己遭到禁閉,悲嘆城牆把他們圈在裡面。如今這話有其實質上的意義:巴黎被持續的呢喃包圍,是輪胎與柏油竊竊私語的牆,是宛如貓叫春的內燃機聲響。

薩科、布納和錫德
那一夜,穆希丁躺在醫院手術臺上。消息傳遍整個郊區,不久,數百個城市也陷入火海。屬於法布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老巴黎傳統如今由「人渣」揭竿而起……或許有一天,這些暴動也將與其他民眾運動一樣,被視為新大都會的生產陣痛。

終點:北山隘
每一個活生生的城市都是一個大墓地,一片讓人移居至土地裡的山坡。國王、王后和皇帝是它的僕人,他們協助它抹去記憶的可能。

巴黎大事記
參考書目





巴黎天空下

  是城市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改變了城市。英國作家葛蘭姆.羅布的這本《巴黎人》,以舊報紙標題、名人軼聞、歷史紀實為本,輔以小說家的想像力,速描一連串巴黎人肖像,寫出他自己的迷你版「人間喜劇」。

  嫁入法國皇室的奧國公主、科西嘉島出身的年輕中尉、貧窮掙扎的專欄作家、從警局特殊單位退休的私家偵探、帶著助手拍遍巴黎街景的攝影師、野心勃勃的地方行政首長、發現核能的煉金術士、英美間諜、足不出戶的布爾喬亞知識分子、擅吹爵士小喇叭的美國黑人樂手、左派情婦、鄉下來城市讀書的大學生、支持殖民地獨立的恐怖分子、頭次獨自離家旅行的英國青年、專買舊地圖的臺灣旅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一群新舊人類,卻因為來到同一座城市,而在無垠宇宙中有了光亮的交集,因為他們都是「巴黎人」。

  這些「巴黎人」或許拍照留念,表明到此一遊,或許匆匆過境,弄髒了幾晚床單,喝乾了幾瓶廉價紅酒,或許塗鴉了幾首詩,拍了幾支不成功的藝術片,或許大刀摧毀了巴黎市容,割出幾條燈火通明的林蔭大道,擺上兩座規模遼闊的林子當巴黎人的公園;或許,發現了基督教的祕密,寫本修道院專書,也或許談了一場這輩子最不堪回首卻也最錐心刺骨的戀愛,還是背著妻子跟女僕生了兩個私生子,同時邊打巷戰邊喊革命。但他們都改變了巴黎的命運,也讓巴黎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巴黎,曾經傲為世界的首都,而今只是法國的首都,對世上許多人來說,仍散發著致命的吸引力。尤其對那些待過巴黎的英美文人來說,巴黎就是極樂涅槃,在文學藝術裡,所有關於幸福的想像都將在巴黎得到實現。在他們童年時,巴黎便以奶油泡芙、水果軟糖、繽紛馬戲團的形式引誘著他們,青少年時,以有著清澈明眸、纖細骨架的少男少女和包涵大膽性愛場景的藝術片勾引著他們,等他們成年,每個人都要去一趟巴黎,如麥克拉倫(Malcom McLaren)所唱,穿著一身黑,坐在咖啡座抽菸,把法語當香頌聽,跟旁邊那些毫不掩飾對性愛著迷的男男女女互相眉來眼去。而他們不得不離開巴黎的那天,彷彿他們整個青春期也跟著結束。巴黎之外,世界全都沒有色彩,沒有音樂,也沒有性愛。他們於是只能花費剩下的日子拚命書寫他們對這座城市的鄉愁。

  「美國是我的國家,巴黎是我的家鄉。」美國文人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的名言。她的好友們,包括畢卡索、海明威等等,全是外國人,也全是巴黎人。他們為巴黎著書,為巴黎繪畫,為巴黎作曲,為巴黎設計,他們把巴黎當作自己真正的家。

  巴黎不是法國,巴黎是巴黎。一旦拿過巴黎簽證,進入巴黎魔咒圈子,便終生無法離開。「……無論你去到哪裡,巴黎都會跟著你……」海明威以他著名的精簡風格一語道中。

  自從青年時期第一次單獨去巴黎旅行一週,「以沉默的凝視來體驗巴黎」,羅布應該就已經中了巴黎魔咒,在他的心中,他早已像他所結交的那些巴黎朋友,「大部分都不是在巴黎土生土長,卻自認是巴黎人。」對這些「巴黎人」來說, 「巴黎人」不是用來指涉某地居民,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一種生活姿態、品味執著,甚至代表了挑眉毛的表情方式。巴黎代表了某種「生活藝術」,是一個人一輩子必要隨身攜帶的美學配備,只要活在世上的一天,就要懂得如何「帶著晃遊者的姿態」,「不按規定停車,當作捍衛個人自由的行動;品賞櫥窗陳列的商品,彷彿街道是公共博物館」,也要曉得「佯裝和侍應生爭吵的奧妙禮儀,以及盯著美麗陌生人不放的勇氣」。

  然而,當他開始他的法國寫作生涯,羅布卻耐著性子不描述這座城市對他的意義,先去寫一堆法國人的傳記,才回頭動工這本書。我猜,那麼多英美前輩已經產出許許多多精采絕倫的巴黎書寫後,羅布一定思考很久他該如何殺出一條新路,來表達他對巴黎這座城市的依戀,以及他對巴黎人這個文化身分的認同。繼《非典型法國》之後,他終究找了個令人驚奇的方法回頭寫他心中那座閃耀永恆之光的城市。

  既寫過《巴爾札克傳》、《韓波傳》、《雨果傳》,羅布決定施展魔法,直接召喚那些躺在巴黎墓園的巴黎人,如同後來美國導演伍迪艾倫拍攝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敲響午夜鐘聲,令死者復生,邀請他們重新奪回那些曾經屬於他們的鵝卵石街道、小酒館煙霧、河堤穢氣以及公寓窄氣窗,讓整座城市回到文學史上所稱的「普魯斯特時刻」,僅憑一縷香氣、一束浮光、片段碎影,過去,便如希臘英雄忒修斯抓住阿里阿德涅公主給他的一段線頭,逃過米諾牛的惡意撕咬,從死亡陰影下,安然無恙現身在記憶迷宮的出口前。

  經由羅布之筆而復活的《巴黎人》有歷史名人,也有不太重要的小角色。他們因巴黎而大放異彩,同時栽在巴黎的手上;創造了歷史,也受害於歷史。例如,十八世紀之前,仍算中世紀城市的巴黎其實沒有一張正確的地圖,法國大革命時企圖從杜樂麗宮逃走的瑪麗皇后,便因為迷了路,在應該左轉時右轉,竟然不小心過了橋,去到河左岸,再回頭搭車,卻已拖延了逃亡的時間,最後落到革命軍手裡。她在巴黎上了斷頭臺,想當初她十四歲剛嫁入凡爾賽宮時,最大樂趣就是來巴黎挑選珠寶緞帶,去劇院聽她最喜愛的歌劇。她愛巴黎街道的商店櫥窗,這些街道卻讓她送了命。而仍是年輕中尉的拿破崙初次來到巴黎,便在皇家宮殿那一區,把他的童貞給了一名假扮純真無助以招攬他生意的年輕妓女,他對這段往事感到羞恥,以致於自命皇帝之後,每回經過皇家宮殿,都下命清空該區,避免騷動不快記憶。同是巴黎短暫占領者的希特勒,清早五點便帶著下屬,就像一個假裝萬事都懂的父親,抬頭挺胸去遊巴黎,邊看邊讚嘆也邊思考是否該摧毀這座城市,最後下了結論:「當我們建設好柏林之後,巴黎就只成了陰影,因此為什麼還需要摧毀它?」

  羅布寫到了《波西米亞人》背後的作者穆傑(Henry Murger),他其實是最早一代的報紙專欄作家、部落客的先驅,為了賺取生活費,把他下層階級情婦露西兒的人生當作寫作材料,天天填充報紙版面,娛樂大眾,露西兒於是成了咪咪的原型,而他自己成了她「不折不扣的文學皮條客」,用露西兒的「冒險」來成就他的文學。羅布也寫到另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人物,維克多,罪犯出身卻成為警局「保安大隊」頭目,破獲罪犯組織,不斷立功,退休後成立自己的偵探社,傳言他死亡後,一隊警察衝進他位於瑪黑區的住所,搬光他的檔案。然而,到了今日,人們發現他位在聖芒代墓地的墳墓裡,躺著一具不知名的女屍。他的出現與消失方式,以某種淘氣的詩意象徵了巴黎這座城市的複雜靈魂。

  羅布讓這些巴黎人陸續登場,時序從一七五○年代拉到今日,表面上在敘述他們的故事,其實真正說出的卻是巴黎這座城市的歷史,法國大革命、恐怖統治、巴黎公社、巴黎和會、德軍占領、六八學運,整本書讀下來,原來,羅布真正想要跟讀者說的是「巴黎」這個「人」。

  一八六五年,羅浮宮專用攝影師馬維爾(Charles Marville)受巴黎政府之邀,在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即將大刀闊斧改造巴黎前夕,拍下那些即將埋沒以及遺忘的巴黎市容。羅布說,某方面而言,馬維爾當時在做的事乃是「考古逆轉」,「先有廢墟遺跡,再有覆蓋它們的新都市。」

  奇怪的是,唯有巴黎,讓全天下的文人騷客總想不斷「考古逆轉」,搶在新都市出現之前,與死者共遊,和他們沿著聖母院牆面散步,去拉丁區拉布條抗議,到花園草地上打滾接吻,隨便翻書頁抓個句子便爭論一下午,所以夜晚可以再繼續痛飲。巴黎咖啡館的星空,一如梵谷的畫,讓人懷疑巴黎人平時喋喋不休的咖啡館抱怨,究竟有多少真實。因為能夠活在那樣斑斕璀璨的巴黎天空下,與波特萊爾的鬼魂同桌,知道高達曾坐過這裡抽菸跟楚浮拌嘴,隨即看見年華老去的伊莎貝拉艾珍妮匆匆從街上走過,一個人怎麼可能不領悟,當一個巴黎人絕對是種特權的幸福。

胡晴舫




其 他 著 作
1. 中土世界:歐洲的古代起源
2. 非典型法國 The Discovery of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