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比較與國際教育(再版)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比較與國際教育(再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660300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01日
233.00  元
HK$ 209.7  







叢書系列:比較教育
規格:平裝 / 756頁 / 20K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再版
出版地:台灣


比較教育


[ 尚未分類 ]









本書特色

  本書係集結國內各大學重要比較教育研究專家學者之嚴謹的研究成果,呈現各國最新的教育現況與發展動態。執筆者除了在比較教育理論有精湛的研究之外,亦均曾有美、英、德、法、俄羅斯、荷蘭、日、臺灣、中國大陸、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的留學或研究經驗,對於該國的語言、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與教育體系等有直接的認識,能夠正確掌握該國的教育現況與革新措施,並能根據第一手資料來具體呈現各國教育制度的背景、發展、現況、問題及趨勢,提供專業見解,以為他山之石可攻錯之借鏡,可說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就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而言,執筆者係望重士林、熟悉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之學者,對於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理論與方法有深入的分析。尤為難得者,本書為了說明各國教育變遷,特別以Archer的型態生成理論來加以解釋,觀諸當前比較教育專書,本書是一項獨創。

  最後,國際教育方案與國際組織的分析,也是比較教育研究重要環節。本書另闢兩章深入探討,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總之,本書能為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各國與國際組織,以及國際教育發展等,提供一個嶄新而全面性的勾勒,相信讀者可以從中掌握各國全新的整體教育發展動態。

主編簡介

楊深坑教授

  現職:
  教育部終身榮譽國家講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第三十四屆常務理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

  學歷:希臘國立雅典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王秋絨教授

  現職: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批判教育學與靈性領導中心負責人.南飛嚼事劇團創辦人之一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李奉儒教授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第三十四屆常務理事

  學歷:英國雷汀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


導 論/李奉儒、王秋絨
第01章 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楊深坑
第02章 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黃柏叡
第03章 美國教育/蔡清華、鄭勝耀
第04章 英國教育/姜添輝、康萃婷
第05章 德國教育/謝斐敦、張源泉
第06章 法國教育/楊深坑、王秋絨
第07章 俄羅斯教育制度/鍾宜興
第08章 荷蘭教育/鄭勝耀
第09章 臺灣教育/舒緒緯
第10章 中國教育/楊洲松
第11章 日本教育/梁忠銘
第12章 澳洲教育/A. R. Welch、吳姈娟,李奉儒增補
第13章 紐西蘭教育/洪雯柔
第14章 歐盟的教育整合趨勢/馬榕曼
第15章 國際組織/詹盛如
第16章 Archer的型態生成論對各國教育變遷的解釋/蘇永明



再版序

  教育、政治、經濟、文化、臺人民素質向為各國國際競爭與追求卓越的主要關鍵因素。臺灣雖處特殊的地緣政治關係,面對艱難的國際情勢,惟教育與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升,卻使臺灣成為在國際極具競爭力的國家。然而,不可諱言的,臺灣教育常受到政治干預與經濟因素影響,難以發揮其專業自主性,而備受扭曲,使得教育在促進政經社會文化健全發展的功能上,並未完全發揮。

  臺灣教育受到扭曲的來源有兩方面:自教育過程的內在因素而言,源自傳統文化中為生存、求就業而努力背誦得分的「擁有」(to have)學習文化,無法使學生樂在為學習(to be)而學習。自外在因素而言,教師常受行政人員的非專業要求及家長的升學功利主義壓迫,而無法集體堅持「專業自主性」。

  臺灣的教育,一方面被倚重為社會文化發展與創新的力量,另一方面卻承受政黨惡性競爭中的改革斷裂與意識形態的宰制,如母語無限上綱到正式課程,鄉土教育比例太重,高中教育沒有學術論述能力的培育課程等,教師多數保守、被動、教育格式化。到底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人口密集、人力資源發展相當重要的臺灣,其教育政策制度、課程、師資宜如何發展,才能具有最佳的全球競爭力,又保有立基自己的文化發展特色,應成為各政黨、教育學者、各級師生及家長、社會人士共同關心的重要國家發展議題。

  本研究團隊基於上述體認,再加上長期觀察我國教育政策走向或實際措施,大多以英、美教育體制為取法對象,相對而言,忽略其他地區教育發展的國際趨勢。有鑑及此,本團隊從1989年開始,連續22年集結精通英、美、俄羅斯、歐陸、紐澳、東亞各地區語言、文化的教育學者進行各項教育議題的整合型研究,所得成果,或刊行於期刊或以專書形式出版,對於我國教育發展,提供針□之道,深信對我國教育學術與教育實務之發展,當有重要貢獻。

  本團隊有感於過去20餘年的出版多以教育專精議題的比較為主,缺乏對各國教育體制與國際組織教育活動整體性的探討。因而,決定就團隊成員各個不同語言與研究專長,合作撰寫《比較與國際教育》一書,於2009年出版,為各國與國際教育發展提供一個嶄新而全面性的勾勒,相信讀者可以從中掌握各國全新的整體教育發展動態。時隔兩年,各國政經情勢丕變,教育改革方案亦因而推陳出新。為使本書不致與現實脫節,團隊成員一致決議,重新搜集最新各國教育發展資料,對本書進行全面修改,各章主要修改的情形,略如下述:

  國家講座教授楊深坑教授所撰寫的第一章:〈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從突破W. D. Halls比較教育的相關概念架構,說明對於國際教育、發展教育與全球教育理念與策略措施的最近發展,進行更清楚深入的解釋。

  第二章〈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由黃柏叡教授修撰,描述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進入二十一世紀最初10年的發展與趨勢。受到全球化與跨文化的影響,新的教育議題和研究主題的出現,比較教育研究因而發展出新的身分認同以及不斷地再概念化,於是,比較教育研究領域也必須不斷地跨界與重設邊界,以因應新的社會議題與可能的理想。

  第三章〈美國教育〉由蔡清華教授主筆、鄭勝耀教授修撰,除針對2011年最新資料進行修正外,並增加一段關於美國現況的緒論,及影響美國教育制度最深遠的學區制度的由來,藉由介紹1642年《老誘惑者撒旦法》(Old Deluder Act of 1642)與學區(school district)的關係,再加上No Child Left Behind(NCLB)與Race to Top等重大教育政策的討論,進一步勾勒出美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動向。

  第四章〈英國教育〉由姜添輝教授及目前就讀於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的康萃婷撰寫,本章主要目的乃在於藉由教育制度與政策的描述,以掌握其歷史脈動的變化與屬性,並發掘此種變化形成的制度面變革與影響。研究發現顯示,早期的英國草根性教育模式轉向中央集權模式,而且新右派思維主導1979年到1997年的保守黨政府,儘管1997年重新執政的新工黨政府仍是受到新右派的影響,但較特殊的是,著重公立學校的競爭力,而非純然的私有化原則。無論何種變化,英國的教育運作型態轉向更為制度化的模式。

  第五章〈德國教育〉係謝斐敦教授及張源泉教授合撰,由謝斐敦教授改撰第二版,說明德國教育近期重大的改變為學校制度中,將專門學校(Fachschule)從中等教育延至第三級教育。

  第六章〈法國教育〉係由楊深坑教授及專攻法國教育的王秋絨教授撰稿,近年來法國教育為適應歐洲高等教育區的改革以及知識經濟的全球化,法國於2005年訂定《費雍法》作為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依據,並於2008年實施「達冠斯教育改革」,強調建立社會夥伴網絡、多元化及個別差異、追求公平與效益且遵循知識經濟之發展。2010年之後,為了因應歐洲高等教育三階段制度的實施,法國師資培育學院也併入大學,並提升到碩士階段,強調教師實務能力的培養與前3年的強迫性進修,以提升教師培育品質。對此新措施,再版中也加以詳細評析。

  第七章〈俄羅斯教育〉由鍾宜興教授撰寫,提供最新俄羅斯教育的現況與重大改革。隨著俄羅斯經濟發展平穩,國家財政充裕,俄羅斯教育制度出現幾項重大變革。在中小學學校教育方面,俄國從2005年啟動的第二代課程改革已陸續完成,俄國將採用新的課程綱要。其次,全國的標準化測驗已經於2009年全面實施,所有後期中等教育的畢業生皆須接受標準化測驗,以維持一定的學習水準。至於高等教育方面,俄羅斯於2003年加入波隆納進程,因此積極調整學分制度以及學位制度,但目前舊制仍在實行中。另外,鑑於俄羅斯研究水準的下降,俄羅斯中央提出國家研究型大學計畫,以競爭型經費促成二十七所大學積極發展,加速產學合作等等。整體而言,不論初等、中等或是高等教育階段,都可以看出俄羅斯試圖提振教育水準之努力。

  第八章〈荷蘭教育〉由鄭勝耀教授就荷蘭教育發展的自然、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背景加以討論,接著則分析荷蘭各級學校教育發展的原則及其組織結構,最後透過荷蘭教育制度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政策、雙軌制、量與質的對話、表現本位撥款模式、教學評鑑模式、數位大學與回流教育等重要教育政策發展,與我國目前方興未艾的教育改革進行對話。

  第九章〈臺灣教育〉由舒緒緯教授修撰,除了將2010學年度臺灣教育有關的統計資料予以更新外,另外在教育改革現況這一節,特別加上2010年召開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以及依據此次會議結論與建議所發布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的內容,做一簡單的說明。其次有關大學整併的法源,2010年通過的《大學法》修正案,亦有重大的改變,因此在本書臺中亦有清楚的介紹。

  第十章〈中國教育〉係多年研究中國大陸的楊洲松教授撰述。首先,在有關中國大陸教育發展的分期方面,除原有之三個階段的分期外,又更細緻地在第三階段中分出:1978~1984年教育恢復發展時期、1985~1992年教育改革起步與穩步發展時期、1993~1998年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時期、1999~持續深入與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時期。其次,就相關的教育統計資料進行了更新;最後,比起前版更深入與廣泛地探討了中國大陸教育發展的成果、動力、趨勢與問題。

  第十一章〈日本教育〉由梁忠銘教授撰寫。近年來,日本教育有較明顯的變革。例如在2006年12月日本最重要的教育法規《教育基本法》修定;2007年6月《學校教育法》隨即修訂。2008年3月,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2009年3月高等學校、特別支援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相繼修訂。在高等教育於2003年創設「專門職大學院」,2004年4月1日實施「國立大學法人」制度。在師資培育方面2007年修訂《教育職員免許法》,2009年4月1日開始導入「教員免許(教師證)更新制」。2006年12月依據新《教育基本法》第9條,對於教師的使命和職責,教師培育與充實研修制度加以規定;日本文部科學省亦公布〈對指導不適切教師員人事管理系統〉,供全國教育委員會參考。

  十二章〈澳洲教育〉由李奉儒教授增補了澳洲自2008年以來的各項教育統計數字、重要教育政策與改革方案之說明,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方面,2009年將「教育、就業、訓練與青年事務首長審議會」及「職業與技術教育首長審議會」分別改組為「教育、幼童發展與青年事務首長審議會」(MCEECDYA),及「第三級教育與就業首長審議會」(MCTEE);師資培育方面補充2010年1月成立的「澳洲教學與學校領導機構」、2011年「國家教師專業標準」及「澳洲師資職前培育方案的認證:標準與程序」,以及國民教育方面,說明2008年12月的《澳洲青年人的教育目標:Melbourne宣言》。

  南方觀點在比較教育的研究中受到關注逐漸增加,故本書新增第十三章「紐西蘭教育」。不僅在澳洲之外,增加了另一個南方國家的觀點;也希冀臺灣可以從紐西蘭經驗與觀點中,看見更多的啟發與可能性。本章由洪雯柔教授首先說明紐西蘭教育之政治、經濟、宗教、地理等背景,繼之探討學前、初等、中等、第三級、繼續教育等學校教育,以及師資培育;再次則為教育行政體制介紹,最後則為其發展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

  第十四章〈歐盟的教育整合趨勢〉係由馬榕曼博士候選人撰修。2009年是歐盟整合發展的重要時點,該年《里斯本條約》生效,歐盟教育政策也開始邁向下一個十年計畫。本次改版除了更新歐盟的政治動態外,也新增了「歐洲高等教育區」的進展、「Europe 2020」策略及「教育與訓練2020策略架構」的介紹,以供讀者了解歐盟教育政策未來的發展方向。

  由詹盛如教授撰述第十五章〈國際組織〉針對近年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的深化與推動,亞洲發展銀行與世界銀行也推出新的教育政策白皮書,闡釋新近教育援助的發展方向。同時,跟隨2005年《巴黎宣言》(The Paris Declaration on Aid Effectiveness)與2008年《艾柯爾行動議程》(Accra Agenda for Action)的出爐,援助單位與受援助國家間關係也出現關鍵之改變。

  最後一章由蘇永明教授撰寫「Archer的型態生成論對各國教育變遷的解釋」。蘇教授除了在文字上修改成更淺顯易懂之外,也增家英國學者Andy Green對Archer的理論評論,希望讀者對該理論有更深入的對話與詮釋視野。

  從上述各國的最新改革,可發現各國由於歷史、文化及教育發展相異,教育制度及課程或有所不同,但各國更加重視國民基本能力的培養,師資提升到碩士階級,更重視以評鑑加強教育品質的控制,則是相同之處。

  研究比較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展並引領比較教育學者、各級教師、教育決策者及行政人員,具有多元文化的教育發展與革新視野。能深入每個比較對象國的社會、文化、政治及教育的背景,深入剖析各級教育制度、行政措施,及改革趨勢,才能瞭解各國文化發展特色中的教育改革條件及可能性,以為他山之石可攻錯之借鏡。然而各國教育因其文化、社會發展等因素繁雜,非親身體驗,且具有該國語言能力,以蒐集第一手資料,無法竟其功。本研究團隊,除了長期共同研究比較教育,洞悉比較教育方法論之外,並曾留學或在研究對象國進修,深諳該國語言,分別撰寫長期研究的留學國或進修國之教育制度,其學術的信度、效度比一個人單獨撰寫不同語言、文化之比較教育者更具有說服力。但團體合作,聯繫統整就需費九牛二虎之力。

  因之,本書3位主編對百忙中願意抽空努力蒐集第一手教育改革資料,據之修改的各章作者,深表無限的感動與謝悃。此外對國科會總案研究助理姚皖淳小姐非常辛苦地居間聯繫,在此也致上十二萬分謝意。最後感謝高等教育出版公司,慨允再版,也使國內學人及決策者在國際化潮流中,能看到以臺灣母語撰寫的各國教育改革最新趨勢,這將是我國進行合理且專業的教育改革之重要參考資料。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 謹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