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49730
李翊菱
寶瓶文化
2012年1月3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catcher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20.8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catcher
分
類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同
類
書
推
薦
天賦就是你的超能力:陪伴青少年認識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可以比AI更聰明嗎?
培養孩子的「內在力」,不愁未來沒有一席之地:自主選擇、善用時間、勇於質疑……擁有八種軟實力,孩子才具備了跑第一的能力!
笨小孩不是天生的,只是大腦尚未開發:專注力×實踐力×好奇心,用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孩子離夢想更靠近
爸媽這樣說最有效!七堂溝通課讓孩子專注學習、衝出好成績:CP值最高的親子對話法,引導孩子突破情緒×人際×學習障礙,建立高效讀書習慣
內
容
簡
介
你的孩子快樂嗎?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常把聆聽孩子的心聲放在最後。
辛苦養育孩子,但一進他房間,
他就說:「你出去!」
愛孩子,要小心用對方法。別讓無心之過,成為終生之憾!
《聯合報》熱門專欄〈心情email〉集結,40封孩子親筆來信的成長煩惱,隱含父母教養過程中最常忽略的問題,親職教養專家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真摯提醒!
李教授呼籲,用一點兒心來理解孩子的先天能力,接受上天給我們的生活條件。生命必須儲備更多的材料,將來才有機會去蕪存菁的做選擇。現在我們幫孩子,將來他們也會善待,曾經對他們付出的父母親。
父母應深思的12個教養方向:
逆來順受的乖孩子,自我認同度低落,不喜歡自己。養出乖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與孩子對話,要完整表達自己的心意與立場,而非一味命令或藏首藏尾。
與其糾正孩子種種,並灌輸人生大道理,不如以分享態度,創造珍貴的親子時光。
允許自己和孩子胡說八道,可創新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幽默感。
為孩子挑選優質漫畫與繪本,培養閱讀而來的「感動心」,更是一輩子的資產。
親自帶孩子野一下生活,累積不同經驗,擴大課本知識的領域。
不以打罵回應孩子的胡鬧。父母要謹慎處理,潛藏在負面情緒後的危機。
當孩子問問題,別急著給答案,多多反問,更能刺激孩子思考。
調皮,不是孩子被處罰的理由。反之,聰明的小孩往往更頑皮。
孩子愛生氣,可能是身體有狀況的訊號。要調整飲食習慣並積極改善。
孩子上課不專心,不一定是過動。但感覺統合失調,一定讓孩子出現學習困難。
支持孩子的興趣,不輕易選擇放棄。堅持追求夢想,直到盡力為止。
教養者若可以換個角度看孩子的問題,人生會變得不一樣。有情天下父母心,為孩子寫生命劇本時,只要用對方法,孩子都可以順勢而教。請記得,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李翊菱教授曾為超視熱門節目《非關命運》列席專家老師群之一,目前是《講義雜誌》、《聯合報》固定專欄作家,擁有廣大讀者群!
◎本書是繼暢銷親子教養書《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之後,李翊菱教授第二本生活&美學教養力作!
作者簡介
李翊菱 教授
奧地利國家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碩士。
《聯合報》兒童天地版「心情E-Mail」、《講義雜誌》等,教育專欄作家。
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台灣致力於「兒童性格教育發展」推廣的李翊菱教授,疾聲呼籲教養者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文化教育,如此才能落實真正的「品德養成」。因此常以個人的學術研究,不斷設計實驗課程,並實際行動協助青少年、兒童或父母成長等。
您也許不認識李教授,但您一定在網路上讀過李教授書寫好讀又生活化,且都是真實故事的文章。她的文章不但在兩岸三地的網路被頻繁轉載,甚至被選入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文選,成為國中作文教學範本,同時她也是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章之作家。她的演講邀約不斷,舉凡園區講座或大陸,或遍及台灣之各大專院校的教師研習會等等。所演講的專題,都是大家關心的教育問題。
曾師事名亞洲學者、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學習中國經典系列課程:《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及西洋哲學。
李翊菱教授以有系統的哲思訓練,研發並開設專業兒童身心靈教育課程,是一位熱愛台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
曾受聘於教育大學講師、北京大學之講座教授等職。現任廣播、電視節目主講人、自由作家、演講者。
著作:
《2008藝術哲思日誌》首都藝術中心出版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繁體字版(寶瓶文化)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簡體字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親職講座經歷:
.國家中央圖書館「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台灣大學「如何有效教養自己的孩子」
.誠品書店「如何創造孩子的知覺邏輯與思考舞台」
.內政部兒童局「危機單親家庭兒童心理輔導」
.新竹縣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做一個自信滿滿的父母」
.各大學輔導處「認識青少年的心靈」
.各級教師研習會「孩子的外在行為探索內在發展」
.教育部幼教人員培訓「彼得與狼世界真美妙」之心靈探索訓練
.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生活館「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國家兩廳院「生活藝術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北京大學「生活文化與靈性教育的關係」
序
推薦序1
我在乎 我能夠 我來改變
文化交流傳國粹,食衣住行皆文章
翊菱是個觀察入微的人。十月初德國友誼團來訪,翊菱是新竹地區的總召,指定由我負責「創意春聯」的教學。德國朋友的年齡從五十歲至七十八歲不等,他們對漢字既敬仰又好奇,春聯上除了寫「龍」字外,還有德文的祝福語陪襯,可謂創意十足!隔天我將老先生Klaus的春聯黏在家中牆上,把老奶奶Gisela的貼在辦公室,本人對該次教學的印象僅止於此了。一個月後,我讀翊菱的文章〈多寫國字,打造性格競爭力〉,又勾起更多的回憶。隨著流暢的文筆「重播」當晚的教學實況,過程鉅細靡遺,令我驚嘆不已。
翊菱姐姐來開講,大人小孩皆受益
翊菱極愛小孩,知道人的童年無法重返,但是她深知哲學、文學和美學皆有積極的力量,所以就大力推廣親子教育,使孩童和成人分享她的體會。不論演講或寫作,翊菱都會提醒為人父母者充實自己、身教言教並重,儼然是父母們的教養導師。有時化身為「翊菱姐姐」成為孩子們傾吐心事的對象,除了同理小朋友的感受,也會教小朋友「說話的藝術」、鼓勵孩子們勇於嘗試,更期勉學童成為知書達禮的人。
望山看雲思教養,觀日賞月談美學
翊菱的公寓座落於鄉間,靠山面溪遙望大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盡收眼底。雅舍的視野極佳:朝迎晨曦於書房、暮送彩霞於客廳、晚窺明月於陽台。她又特愛觀葉植物,住屋布置得綠意盎然。豐富的自然景觀使翊菱明白:用心栽培與耐心等待的重要,進而激發更多的寫作靈感。
十一月,頭前溪畔的稻子結實飽滿,在九降風吹拂下,金黃色的稻穗在綠海中搖曳,預告竹塹的水稻將要收割囉!翊菱是筆耕的農夫,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她在淑世的心靈中插的秧,經由溫暖的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一篇篇的文章集結成冊,一本好書問世了!
以身作則護家園,天賦恩賜隨之來
《聖經》有言:「汙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希望父母們多看孩子的優點,適度給予讚美;即使管教時也能說出造就人的話,讓孩子了解大人的關心。適時運用書中的「實踐方法」,可以幫助父母向外觀察、向內省思,進而將美好的價值觀栽種在孩子的心田裡。
我要引用某優質廣播電台的台呼:「I care, I can, I change!」來呼應翊菱的新書。這本《你的孩子洗澡時會唱歌嗎?》定能產生漣漪效應,誠如作者之序文「方法對,孩子皆可教」,不論是父母或老師皆可從此書得到著力點。希望更多的朋友「在乎」孩子的教養、「能夠」有正確的理念、具備「改變」行為的能力,因而開展出更正面積極的人生。
李文蓉 (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教師)
推薦序2
說故事的人,帶領孩子為小問題釋懷
二○一○年二月,寶瓶出版社要出版一本新書《做到的爸媽請舉手》,請我看看有無興趣報導。因為我長期採訪報導學校教育、親子教養等新聞,聽到有關親子教育的書籍當然很有興趣,抽空到新竹拜訪李翊菱老師,這是我第一次跟她碰面,但那次約半天的匆促相處,卻一直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翊菱姐姐(容我跟小朋友一樣地稱呼她)有如溫暖的陽光,在她身邊會為她熱心的活力感動。她又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人,到現在我還記得她說小時候的經歷,她帶著笑容說著自己童年時的遭遇,有著辛酸,但她給人的卻是一股要向上的力量。她不怨天尤人,把吃苦當成是磨練。更不忘感謝生命中幫助過她的人,那種無私的爽朗,值得學習。
那次訪問後,各忙各的一直沒有時間再聯絡,但偶爾她會寄來發人深省的文章,也是一種互相問候的方式。直到二○一一年四月,聯合報籌畫要推出以兒童為主的專版「兒童天地」,設定這個版就是要給兒童閱讀的版面。想到應該有一個是為小朋友解答問題的專欄,第一人選就是李翊菱老師,感謝她第一時間就答應了。
翊菱姐姐果然是行動派好手,交稿又快又好。我是她的第一個讀者,看她先以孩子的口吻,問問題,再轉換角色以同理心回答問題,令人佩服她對孩童心理的了解。她更以引導的方式,幫忙可能因為粗心,或者根本未好好照顧子女的父母,向孩子解釋。或者以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解釋,藉以請孩子要為小問題釋懷等等。每週一篇的「心情email 」不僅是兒童愛看,相信也是許多父母或者老師們應該閱讀的專欄。它可以協助解決大家的「疑難雜症」,翊菱姐姐不只是親子教育專家,更是兒童心理專家。
這本書是「心情email」的精華,相信讀者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問題的解答!
《聯合報》科技生活組組長 孫蓉華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