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感受力:靜心、冥想改變你的人生

感受力:靜心、冥想改變你的人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14583
吉田脩二
呂美女
天下雜誌
2012年3月01日
103.00  元
HK$ 87.55  







叢書系列:生活美學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生活美學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用感覺生活吧!」的自然風
  社會壓力導致憂鬱症、自殺情況增加,結果也造成現代人想「回歸自然」,有股「思考,不如感覺」的風氣,這些潮流的最終方向就是靜心(冥想)。

  靜心的效果
  做到「身體打開,心就可以打開,心打開,外面的世界就打開。」的境界。把意識移到身體上,結果就能控制人的心。

  靜心的具體方法
  首先,把眼睛閉起來,做三次緩慢的腹式呼吸。進行當中就會感覺到一種安心的感覺和心情。至少可以感覺到,自己已經開啟通道,往這樣的境界邁進一步。接下來,學習運用身體控制「脈輪」,就能間接地做到調整心,因而達到更深層的靜坐。

  在眼可見之外
  現今所謂的身體感覺並只指觸覺,因此改稱為軀體感覺( motion sensing ,即體感 )。體感又可再細分成各種感覺,大體上可分為皮膚感覺與深部感覺;點燃數位.類比運動,這項活動本身就稱為心,而身心連動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數位.類比運動,找到心、強迫身體與頭腦進入冥想狀態,最後就可能會出現開悟。

  自然人與我們
  但是我們無法隨心所欲進入這種狀態,只能借用靜坐來回歸自然,回到「自然人」-狩獵採集民的狀態。這裡所謂「自然人」是指狩獵採集民,他們不追逐時刻,用自己的步調去生活;他們擁有的物質非常有限,受此之惠,他們不用每天為找尋日常所需物品而擔心,可以不受任何規律限制,享受生活;他們對教育、倫理、適應性等看法也與我們截然不同。

  解除動員
  我們應該有所自覺,為了要過更自由的生活,應該解除動員。當我們的心用自由且自然的形態穿梭在腦、身體、外界之間活動時,我們就能舒適地掌握外界事物實際的樣像,與感覺到自己在現有生活中真實的樣像。

作者簡介

吉田脩二 (Yoshida Shuji)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兼畫家。曾擔任位於東大阪與奈良兩家「心的 診所」院長,看診對象由思春期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目前已經退休,生活以作畫、寫作、演講為中心。著書包括:《人與猴之間 》(文藝春秋發行)、《拒絕上學 》、《思春期、心的病 》、《 針對青年人的精神醫學》、《 解讀虐待者的心理 》、《 人類的心為何生病?》(以上由高文所發行)、《具全能意識的人 》(Minerva書房發行)等。

譯者簡介

呂美女

  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譯有《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品牌DNA》、《邏輯寫作力》、《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聖經中的友情》、《長壽DNA》、《夫婦的格式》、《男人的七個敵人》、《一個人,最好》、《夫婦的覺悟》、《練就工作耳》、《阿信的幸福》(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等書。



第一章 冥想與靜心者
一、冥想與靜心者與思考者
二、冥想與靜心與精神醫學
三、冥想與靜心只是熱潮?

第二章 用科學研究冥想與靜心
一、何謂冥想與靜心?
二、瑜珈與坐禪
三、哈達瑜珈
四、何謂呼吸?
五、交感神經
六、副交感神經
七、從思考的腦到感覺的身體
八、氣
九、脈輪
十、坐禪的冥想與靜心
十一、腦波出現特殊的α波
十二、腦
十三、冥想與靜心的功效

第三章 思考與語言
一、何謂「思考」?
二、兒童與語言
三、語言的學習
四、由語言本能到思考

第四章 感覺與感性
一、感覺器官與感性
二、體感
三、按摩
四、何謂感性?
五、何謂心?
六、我找到了
七、開悟
八、魔術師
九、專業棋士
十、回歸自然

第五章 狩獵採集民
一、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
二、日本的情況
三、愛奴族
四、愛奴族的自然觀
五、狩獵採集民的經濟
六、常見的謬誤
七、因紐特人

第六章 自然人與我們
一、時間
二、「死」
三、價值觀
四、由平等到支配
五、家族
六、教育
七、倫理、道德
八、「不想適應」的能力
九、局外人

第七章 生病的現代人
一、強迫型障礙
二、憂鬱症
三、壓力
四、身心俱疲症候群

第八章 人為何無法回歸自然?
一、克己心
二、一體感
三、支配與依存

第九章 動員史觀
一、何謂動員?
二、何謂動員史觀?
三、為何日本人容易動員?
四、解除動員
五、網際網路
六、消除對家族的幻想
七、家族的崩毀

第十章 軸心時代
一、先哲登場
二、聖賢與動員
三、孔子
四、由儒家到儒教
五、複習

第十一章 結論
一、第二次軸心時代來臨
二、數位、類比運動的再確認
三、脫離父系社會
四、過獨居生活
五、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

後語



推薦序1

意外的閱讀旅程與靜心

  當讀者一翻開書、就被開場優美的日本詩句吸引,之後,作者吉田修二也很快速地、帶領我們進入主題,前往探索什麼是直覺力、靜坐與暝想?

  而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吉田修二又率先拋出了:「人類是什麼?日本人是什麼?」、「靜坐為何可以使身體、心與外界產生連結?」還有「理性與感性的定義是?」、「什麼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等等,像這種可以深層鑽研的問題。

  從探索身、心的研究開始,作者不只從科學角度介紹了靜坐,也談到靜坐與思考的關聯性。接著又拉往思考延伸到人類的語言進程。隨著話題逐漸寬廣,作者再將讀者帶回、與理性思考相對的感性,繼續尋找它與感覺、身體器官,還有心的連結關係。至此也挑起讀者的好奇心,究竟是心、身或是其他種種因素,阻礙了人類回歸自然之路呢?

  除此之外,吉田醫師也接連提出許多、令人感到意外的問題和探討。像是談到:日本狩獵採集民的生活方式、現代人為何會有強迫症與憂鬱症、為何日本人容易被動員、家族的崩毀、古代聖賢是怎麼想,還有為何要脫離父系社會和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等等。

  從一個許多人都曾經聽過、或親身體驗過的話題──靜坐和暝想出發,作者卻用非常獨特的思路與論點,帶領讀者穿過一層又一層的問題迷霧。而在這本書裡,作者是否又真的提供了正確答案、或是帶我們抵達思索的終點呢?

  很明顯地,並沒有。

  一個問題與思索,又串聯出另一個問題和思索。探訪了這一層,又挖掘出更深的一層。作者用超乎感性的語調,敘說著非常理性和嚴肅的內容。用字遣詞簡單明瞭,卻也讓人反覆細嚼與琢磨。

  喜愛繪畫的作者,經由繪畫自然風景的過程,感到與大自然變成一體,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從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文中提及作者的親身經驗:「……剛開始畫的時候,山只是山,但是最後我會進入更真實的境界。

  『我看到了』當這種實在的感覺湧現,山已經不是原來的山,我感覺到山和我在畫布上融為一體。我就是山,山就是我,這也是我實際的感覺。那是多麼幸福的一刻啊!」

  像這樣的境界,應該就是達到了靜心狀態。

  透過繪畫、閱讀、音樂、瑜珈、舞蹈,身體律動,還有游泳、散步、跑步、騎自行車,甚至在規律地工作中,任何人都可能經由調整呼吸、沉澱心靈的步驟,體驗到像這樣「幸福的一刻」!

  作者的專業是精神科醫學,卻能放下一般科學家對心靈意識的成見,勇敢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思考。雖然作者在文末謙稱他只是想拋磚引玉,並藉由這個議題,帶領讀者去尋找感性的生活方式。不過通常感性的人,也是具有柔軟內心的人。感性的人愈多,應該會讓這個社會更適合生存,也帶來更多的詳和吧。

林蒼生
(本文作者/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推薦序2

親近自然,重視感性

  這是與眾不同的一本科普,除了談到靜坐的感應力,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為何陷入煩惱,痛苦和不幸,以及禪宗與瑜珈的靜坐如何可以幫助人類,找回在演化中失去的感性。

  作者吉田脩二醫師是浪漫的心靈捕手,有相當強烈的思古之情,是理想主義者,也是大自然的愛好者。他認為「過去,思考被認定是人類身上最好的行為。思考是講求理性的和邏輯的;思考產生科學,孕育人類的物質文明。因此,不思考的人被認為無知和愚蠢。」但是,科學的進步有沒有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吉田醫師認為,人類的不幸始於人類變成農耕人;農耕人「失去很多東西。失去這些東西,讓我們變成不自然,特別是我們的心開始生病。」農耕人才是人類開始破坯自然和失去人類本性。

  農耕人之前是自然人,他們是狩獵採集的原始人類,其時代約距今一萬年。那時,人類狩獵採集食物為生,可以「吃到充分的營養」,可以享受足夠的閒暇「過著心靈充實的生活」。這些自然人活在當下,物質慾望非常小,並用「身體感覺」生存和「身體體驗」世界。他們與自然共生。

  湊巧,坐禪與瑜珈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狩獵採集人的世界;是「回歸自然」的願景;靜坐要先「打開身體」,再「打開心門」,最後「打開外面世界」。自然人的生活,正像禪的生活,與為明日而活的農耕民不同,而比較像為現在而活的狩獵採集民生活方式。

  哈達瑜珈的信念是,要先淨化身體才能淨化心靈與氣,並強調要經過體位(Asana) 鍛練和安那般拿呼吸(Anapanasati) 訓練,才能強壯身體,做為修練氣的基礎。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是,把這種訓練身體的法門,認為就是瑜珈。瑜珈靜坐暝想的最終目的是,無明的消除、自我實相的瞭解,以及達到與梵天合一。佛教與禪宗則重「修心」,以「修性」為基礎;其目標是心靈的蛻變(Transformation),進而探索心靈的種種現象,並達到「無」與「無我」的境界。佛教一般不談修氣脈,以免著相、身見、法執等。雖然靜坐可以產生感應力,感應力應是靜坐的第一步訓練,可能與調息同樣重要。(請參閱拙作『打坐與腦』,2010年出版) 。

  理性與感性,正是身與心(Body&Mind)的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爭議的焦點。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序幕。西方的思想往往認為,心是理性的,理智的;身體是非理性的,情緒的,本能的。達爾文也說:「人類的基本情緒,就像體內的野獸,難以駕馭;人類演化出來的理智,就是這隻野獸的管理人。人類能控制基本情緒,是進化的勝利,也是文明的光榮。」

  在西方的文明,心靈是理性的,身體是本能的、情緒的、感官享受的。相反地,在東方文明,心靈最重要,身體則比較不重要,需要用苦行或淨化超越。除了哈達瑜珈,則是以鍛練身體開始。

  吉田醫師的理想社會是自然人的世界。退而求其次,是改變人類社會,使其脫離以男性為主、過獨居生活和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理想社會是,感性又接近自然的豐富生活,擺脫社會與政府的干涉與控制。這些想法,似乎又與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 的一些想法有相似之處。

  托爾斯泰生於有錢有地位的大地主階級,在晚年精神覺醒。雖然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卻批評教會、 國家和法律,成為無政府主義者和非暴力改革者。据說,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的想法,就是來自托爾斯泰。

  除了無政府的理念,托爾斯泰也認為非理性的感性,對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他說:「人類因為有了非理性的情操,才不至於毀滅自己而繼續存在。它是我們賴以活下去的動力」。

  無懈可評的書是少有的,這本書也沒有例外。平井富雄的「坐禪的科學」研究,發表於1960年代,正是靜坐科學研究起步之時,他的見解已嫌不足;書中談到坐禪出現的特殊腦波,也有些不正確。一般是比較慢的Alpha波,而不是此較快的Alpha波。另外,有田秀穗的坐禪與血清素的密切關係,也嫌過於簡單。目前的研究顯示、腦中的其他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和腦內嗎啡,也有參予。

  人類的演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正像我們的人生,一出生就步步趨向死亡。人類的演化,由物競天擇的自然演化、轉變到社會演化、再進入科技演化,讓「回歸自然」似乎已不能達到。為了善待外在世界,我們何不以「熱愛自然」來替代,並努力保留逐漸失去的綠地。至於精神世界,我們也許可以用靜坐補救。

  在物質崇拜的科技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此書的提示像一股清流。正如聖嚴法師所說:「山不轉時,你轉。」,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我們或許可以用靜坐退到精神的內在世畀,去改變我們自已。

  此書也提醒我們,用「感覺」看這個世界,看這個世界的美。美學專家蔣勳曾說:「美的覺醒,其實只是你『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由靜坐產生的「感覺力」,或許可以改變你自已,或許更可以改變世界。

朱迺欣
(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副院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