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犯罪與刑事政策學

犯罪與刑事政策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174416
許福生
元照出版
2010年9月01日
193.00  元
HK$ 173.7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系列
規格:平裝 / 597頁 / 19.0*21.0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學用書系列


[ 尚未分類 ]








  犯罪,可謂是社會上有害的行為。至於刑事政策學乃基於犯罪原因論上之認識,研究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治對策的學問。犯罪原因論,屬於犯罪學上實證的事實領域;犯罪防治對策主要包含有刑事立法、犯罪者處遇及被害者保護,屬於規範與組織管理運作領域;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治對策,則屬於政策的範圍。從而可知,刑事政策學的使命,乃是在調和規範與事實間的差距,以達到更合理且有效防制犯罪的目的。如此作為一門學問的刑事政策,自然而然地帶有跨學科性的綜合科學特性。本書共分為五篇十六章,分別探討犯罪與刑事政策基礎、



第一篇 犯罪與刑事政策基礎篇
 第一章 犯罪與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
  壹、犯罪之概念
   一、法律學上之犯罪概念
   二、社會學上之犯罪概念
   三、犯罪學上之犯罪概念
   四、形式上與實質上犯罪概念
   五、本文之見解
  貳、刑事政策之意義
   一、德國之見解
   二、美國之見解
   三、日本之見解
   四、我國之見解
   五、本文之見解
  參、刑事政策之目的
   一、犯罪預防
   二、犯罪者處遇
   三、犯罪被害者保護
  肆、刑事政策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關係
   一、刑事政策學在刑事學中的地位
   二、刑事政策學與犯罪學之關係
   三、刑事政策學與刑事法學之關係
   四、刑事政策學與犯罪偵查學之關係
   五、以強制性交罪為例
  伍、刑事政策之基本原則
   一、人道主義原則
   二、法治主義原則
   三、科學主義原則
  陸、刑事政策之研究方法
   一、統計之方法
   二、個別化之方法
   三、比較之方法
  柒、刑事政策之界限
   一、犯罪原因論上之界限
   二、人道上之界限
   三、財政上之界限
   四、對象上之界限
  捌、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台灣犯罪狀況與評析
  壹、犯罪現象之掌握
   一、犯罪現象之概念
   二、犯罪統計之概念
   三、犯罪黑數之問題
  貳、台灣犯罪狀況之變化
   一、整體犯罪之變化
   二、整體定罪數之變化
   三、監獄收容之變化
  參、犯罪狀況之國際比較
   一、諸國主要性犯罪之比較
   二、諸國殺人犯罪之比較
   三、諸國竊盜犯罪之比較
  肆、綜合評析
   一、整體犯罪之評析
   二、整體定罪數與監禁狀況之評析
   三、整體犯罪狀況所反應治安政策之問題
  伍、未來展望
   一、建構完善之社會治安指標
   二、適度降低犯罪恐懼感
   三、強化寬鬆的刑事政策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犯罪化與除罪化
  壹、犯罪化之概念
   一、犯罪化之意義
   二、犯罪化之基準
   三、犯罪化之類型
  貳、除罪化之概念
   一、除罪化之意義
   二、除罪化之發展動向
   三、除罪化之類型
  參、無被害人犯罪除罪化之檢討
   一、無被害人犯罪之概念
   二、非行少年身分犯除罪化之檢討
   三、藥物濫用除罪化之檢討
   四、墮胎除罪化之檢討
   五、賭博除罪化之檢討
   六、猥褻除罪化之檢討
   七、通姦除罪化之檢討
  肆、刑法之修正與檢討
   一、刑法修正之動向
   二、刑法修正之重點
   三、刑法修正之檢討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篇 犯罪原因篇
 第四章 自由意志論
  壹、古典犯罪學派
   一、歷史背景
   二、代表人物之思想
   三、對犯罪原因之基本看法
   四、理論評估
   五、現行發展趨勢-「新古典犯罪學派」
  貳、理性選擇理論
   一、理性選擇理論之基本意涵
   二、理性選擇理論抬頭之背景
   三、理性選擇理論對刑事政策之影響
   四、強硬犯罪鎮壓模式之評析
  參、環境犯罪學
   一、環境犯罪學之意義與沿革
   二、環境犯罪學之發展背景
   三、環境犯罪學之理論基礎
   四、環境犯罪學之具體措施
   五、環境犯罪學之評價
  肆、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素質與環境論
  壹、實證犯罪學派
   一、歷史背景
   二、主要論點
   三、實證學派之代表人物
   四、古典犯罪學派與實證犯罪學派之區別
  貳、犯罪生物學理論
   一、基本理念
   二、傳統犯罪生物學派
   三、現代犯罪生物學派
   四、犯罪生物學派之評價
  參、犯罪心理學理論
   一、犯罪心理學家所追求最基本問題
   二、心理分析理論與犯罪行為
   三、認知理論與犯罪行為
   四、學習理論與犯罪行為
   五、生物心理論與犯罪行為
   六、特徵理論與刑事政策
  肆、犯罪社會學理論
   一、犯罪社會學理論導論
   二、犯罪副文化理論
   三、緊張犯罪理論
   四、社會控制理論
  伍、發展性犯罪理論
   一、生命週期論與潛在特質論
   二、犯罪之持續與終止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批判犯罪學
  壹、批判犯罪學導論
   一、起源
   二、目前發展趨勢
  貳、標籤理論
   一、基本觀點
   二、標籤理論之影響
   三、標籤理論之評價
   四、Katz之犯罪的誘惑
  參、衝突犯罪理論
   一、興起原因
   二、基本觀點
   三、衝突犯罪理論之評價
  肆、和平建構犯罪學
   一、基本觀點
   二、修復式正義
  伍、女性主義犯罪學
   一、基本觀點
   二、女性主義犯罪學對刑事法學之影響
   三、女性主義犯罪學之評價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犯罪理論整合論
  壹、犯罪理論整合之發展
   一、犯罪理論整合之回顧
   二、犯罪理論整合之意涵
  貳、犯罪理論整合之類型
   一、赫胥之觀點
   二、李斯卡之觀點
  參、犯罪理論整合之範例-以明恥整合理論為例
   一、明恥整合理論之基本觀點
   二、明恥整合理論之爭論
   三、明恥整合理論之犯罪控制政策
  肆、犯罪理論整合之評價
   一、犯罪理論整合之爭論
   二、犯罪理論整合之未來發展方向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刑事制裁篇
 第八章 刑罰理論
  壹、刑罰之概念
   一、刑罰之意義
   二、刑罰正當化之根據
   三、刑罰之本質
  貳、對立之刑罰理論
   一、應報理論
   二、預防理論
  參、綜合之刑罰理論
   一、併合說
   二、分配說
  肆、多元性發展性個別性之刑罰理論
   一、多元性發展性個別性說
   二、本文之見解
  伍、治亂世用重典之問題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刑罰制度
  壹、死刑
   一、我國現行之死刑制度
   二、死刑存廢之爭論
   三、死刑在刑罰制度上之問題點
   四、對死刑存廢之評論
   五、未來展望
  貳、自由刑
   一、自由刑之意義與種類
   二、自由刑之沿革
   三、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四、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限制
   五、短期自由刑
   六、不定期刑
  參、罰金刑
   一、罰金之意義與種類
   二、罰金之沿革
   三、罰金刑在刑事政策之意義
   四、罰金刑之本質
   五、易科罰金之相關規定
   六、罰金易服勞役之再易服社會勞動
   七、罰金刑可調整之處
  肆、資格刑
   一、資格刑之意義
   二、資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意義
   三、現行刑法上的資格刑
   四、資格刑可調整之處
  伍、沒收
   一、沒收之意義與種類
   二、沒收的本質
   三、沒收在刑事政策上的意義
   四、沒收可調整之處
  陸、追徵、追繳或抵償
   一、追徵之法律性質
   二、擴大財產沒收及追徵
  柒、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章 保安處分與保護處分
  壹、保安處分之理論
   一、保安處分之意義
   二、保安處分之歷史沿革
   三、保安處分之理論基礎
   四、保安處分之限制
   五、保安處分與刑罰之關係
  貳、保安處分之制度
   一、保安處分之種類
   二、我國刑法保安處分之立法例
  參、保護處分
   一、保護處分之意義與法律性質
   二、保護事件
   三、保護處分之對象
   四、保護處分之種類
   五、處理程


  肆、結語
  參考文獻

第四篇 犯罪者處遇篇
 第十一章 犯罪者之司法性處遇
  壹、刑事司法之概念
   一、刑事司法之意義
   二、刑事司法之程序
  貳、警察與犯罪者處遇
   一、警察在刑事司法體系之角色地位
   二、警察與犯罪偵查
   三、警察微罪處理權限
  參、檢察官與犯罪者處遇
   一、檢察官在刑事司法體系之角色地位
   二、起訴便宜制度-微罪不舉
   三、緩起訴制度
  肆、法官與犯罪者處遇
   一、法官在刑事司法體系之角色地位
   二、刑之量處
   三、執行猶豫制度
   四、簡易判決處刑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機構內處遇
  壹、機構內處遇之概念
   一、機構內處遇之意義
   二、機構內處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三、被收容人之法律地位
  貳、行刑之改革
   一、懲役場之設置
   二、霍華德之獄政改革運動
   三、美國之獄政改革運動
   四、愛爾蘭制
   五、愛米拉感化院
  參、改善主義之發展與反思
   一、實證學派之發展
   二、復歸模式與醫療模式之發展
   三、反復歸社會思想之抬頭
   四、正義模式之發展
   五、我國之行刑理念
  肆、受刑人之處遇制度
   一、受刑人之調查分類
   二、受刑人之累進處遇
   三、縮短刑期制度
  伍、受刑人之處遇方法
   一、受刑人之教化
   二、受刑人之作業
   三、受刑人之保健
   四、受刑人之紀律
  陸、開放式處遇
   一、開放式處遇之概念
   二、開放式處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三、開放式處遇之型態
  柒、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社區處遇
  壹、社區處遇之概念
   一、社區處遇之意義
   二、社區處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貳、假釋制度
   一、假釋制度之概念
   二、假釋制度之沿革
   三、假釋制度之功能
   四、假釋制度之本質
   五、我國假釋制度之立法沿革
   六、現行假釋制度之規定
   七、強化假釋制度之建議
  參、保護管束
   一、保護管束之意義
   二、保護管束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三、保護管束之種類
   四、保護管束之執行機關
   五、保護管束之撤銷
   六、強化保護管束之建議
  肆、更生保護
   一、更生保護之意義
   二、更生保護在刑事政策上之意義
   三、我國更生保護之沿革
   四、更生保護之對象
   五、更生保護之程序
   六、更生保護之方式
   七、更生保護之組織
   八、強化更生保護之建議
  伍、新型態的社區處遇
   一、損害回復
   二、社區服務與社會勞動
   三、科技設備監控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篇 犯罪與刑事政策趨勢篇
 第十四章 兩極化刑事政策
  壹、兩極化刑事政策之概念
   一、兩極化刑事政策之意義、策略與目的
   二、兩極化刑事政策之犯罪類型與對象者
   三、兩極化刑事政策之發展背景
  貳、兩極化刑事政策之理論依據與支持論點
   一、寬鬆刑事政策之理論依據與支持論點
   二、嚴格刑事政策之理論依據與支持論點
  參、兩極化刑事政策之具體措施
   一、寬鬆刑事政策之具體措施
   二、嚴格刑事政策之具體措施
  肆、兩極化刑事政策之評價
   一、刑罰理論適用之問題
   二、責任主義適用之問題
   三、真否能合理有效防制犯罪之問題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犯罪被害人之保護
  壹、被害人與被害者學之發展演變
   一、被害人與被害者學之意義
   二、被害人角色之變遷
   三、初期被害者學之發展與評價
   四、犯罪被害人調查之實際情況
   五、一九八○年代後新的被害者學理論
  貳、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之發展
   一、導入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
   二、設立犯罪被害人之支援組織
   三、保障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訴訟上權益
   四、強調犯罪被害人損害回復之刑事司法改革
   五、制定犯罪被害人等基本法
  參、我國發展之動向
   一、啟蒙期-1980年之前
   二、探索期-1981-1990年
   三、發展期-1991-2000年
    四、法制重整及創新方案期-2001年至今
  肆、我國被害人保護未來展望
   一、制定「犯罪被害人等權益保障法」
   二、強化對被害人之支援
   三、強化犯罪被害之預防模式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犯罪與刑事政策發展動向
  壹、風險社會與刑事政策
   一、犯罪與刑事政策之變動
   二、風險社會與風險嫌惡社會
   三、犯罪風險與事先預警
   四、風險社會下之犯罪恐懼感
   五、犯罪問題之政治化及民粹化
  貳、犯罪與刑事政策研究領域之變遷
   一、從古典到實證到批判到日常生活犯罪學派
   二、從被害人保護黃金期到衰退期到復活期
   三、從刑罰福利觀到應報觀到隔離觀
  參、犯罪與刑事政策之國際化
   一、犯罪之國際化
   二、犯罪國際化之對策
   三、兩岸共同打擊跨境犯罪之策略
  肆、風險社會下的犯罪治理
   一、從犯罪者處遇到犯罪者風險管理
   二、從公部門的犯罪壓制到公私協力的犯罪治理
  伍、結論
  參考文獻




  犯罪,可謂是社會上有害的行為。至於刑事政策乃反應一個國家防制犯罪的一面鏡子,其受到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遷的影響很大。因而「刑事政策學」,可謂「基於犯罪原因論上之認識,研究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制對策的學問」。犯罪原因論,則屬於犯罪學上實證的事實領域;犯罪防制對策主要包含有刑事立法、犯罪者處遇及被害者保護,屬於規範與組織管理運作領域;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進現行犯罪防制對策,則屬於政策的範圍。從而可知,刑事政策學的使命,乃是在調和規範與事實間的差距,以達到更合理且有效防制犯罪的目的。因此,刑事政策學的內容便與其他以法律條文為解釋重點的刑事法學有很大的差異;另外,為了更合理且有效的防制犯罪,科學地認識犯罪現象便成為其前提要素。如此,作為一門學問的刑事政策,自然而然地帶有跨學科性的綜合科學特性。

  個人於大學進入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就讀,便對犯罪問題產生相當濃厚興趣;研究所進入警察政策所研習警政,惟卻在偶然的機緣下,撰寫有關刑事法學方面的碩士論文「強姦罪立法之研究」,奠定了日後對刑事法學的基礎,特別是2001 年夏前往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從事一年研究,使我對刑事法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博士班則就讀犯罪防治研究所,實際參與犯罪實證之調查研究工作,並撰寫有關刑事政策方面的博士論文「兩極化刑事政策之研究」;2007 年夏又前往美國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University of Houston Downtown) 刑事司法學系從事半年的研究,使我對犯罪學與刑事司法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目前則教授「刑事政策」、「犯罪學」、「刑法」、「刑事證據法」、「犯罪預防理論與實務」、「婦幼安全理論與實務」及「少年非行理論與實務」等課程;並且兼任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執行長,實際從事推展中輟生輔導、犯罪防治及加強法治教育工作,可說均圍繞於以犯罪為研究客體,以防制犯罪為終極目的的學科領域上。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夢想,希望能撰寫一本有關犯罪與刑事政策方面的教科書,以便能以科際整合的觀點來研究犯罪問題及防制對策。正是「有夢最美,築夢踏實」,經過多年來不斷耕耘,本書初版終於2005 年完成並以「刑事政策學」為名發行,而於2007 年修訂再版,今年則又重新修正並加強犯罪部份論述,故更名以「犯罪與刑事政策學」發行。縱使個人才疏學淺,行之於外難免會有所疏漏,但仍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國內犯罪與刑事政策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畢竟坊間有關犯罪與刑事政策的教科書甚少,仍是值得開發的處女地。

  本書共分為五篇十六章,分別為第一篇犯罪與刑事政策基礎篇,主要內容在說明犯罪與刑事政策之基礎部分,包括第一章犯罪與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第二章台灣犯罪狀況與評析,第三章犯罪化與除罪化。第二篇犯罪原因篇,主要內容在說明各家犯罪理論學說概況,包括第四章自由意志論,第五章素質與環境論,第六章批判犯罪學,第七章犯罪理論整合論。第三篇刑事制裁篇,主要內容在說明有關刑事制裁相關概念,包括第八章刑罰理論,第九章刑罰制度,第十章保安處分與保護處分。第四篇犯罪者處遇篇,主要內容在說明犯罪者處遇部分,包括第十一章犯罪者之司法性處遇,第十二章機構內處遇,第十三章社區處遇。第五篇犯罪與刑事政策趨勢篇,主要內容在說明有關犯罪與刑事政策發展趨勢,包括第十四章兩極化刑事政策,第十五章犯罪被害人保護,第十六章犯罪與刑事政策發展動向。書中所述,或有不周,或有謬誤,尚請各界先進及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特別是警大的每一份子,若沒他們的教導與鼓勵,無法完成本書。再者,要感謝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張學昌、胡耀仁、李國慶、彭誠鈞等學棣,以及警大七十期二隊行政系甲班的同學,協助逐字校閱與指正,使本書的論點更趨完備。最後,僅以本書獻給最摯愛的生活伙伴邱美戀女士,因有她的鼓勵,本書才得以完成。

許福生 2010.09.01
于研究大樓443室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