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心是另一架相機 :汪德範的攝影心法

心是另一架相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856957
汪德範
高寶
2012年4月11日
147.00  元
HK$ 124.95  







叢書系列:嬉生活
規格:平裝 / 208頁 / 18.5*23.5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嬉生活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方法 > 攝影技法概論















攝影是一門觀察的藝術。
不只是用雙眼去「觀看」,而是用心去「探索」。

  眾多藝文單位、名人、舞劇團、雜誌共同推薦之攝影師 汪德範的第一本不藏私的攝影美學!

  「現代人幾乎是人手一部相機的時代,拿著相機拍什麼,數位照片能為我們平凡的生活注入那些愉悅與美感,這本攝影書提供了愛拍照片的人一個很好的模範。」空中攝影大師陳敏明如此推崇的說。汪德範用他獨特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並且透過攝影來對這個世界及自我不斷地探討各種問題。

  從認識自我,到了解自我與世界的交互關係,用眼睛及用心去感受到生命中每一刻的奇妙與珍貴,與每一刻所發生的流動交織。按下快門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卻似乎也不是那麼簡單。

  坊間大部分的攝影書都在告訴你,該怎麼取景?該怎麼構圖?卻極少告訴你,該如何培養攝影眼、用「心」去拍照、用「心」去解讀攝影作品。

  本書收錄汪德範多年來的拍攝作品,在生活、工作、旅行等生命中不同的轉眼瞬間,讓讀者藉由這些精采的攝影作品及深入淺出的文字,領略作者眼中的世界、思考的畫面,提供讀者另一種攝影的思考方向與應用。

  *回歸攝影本質的裝幀設計:封面以跨頁大圖海報展示攝影作品的張力,呈現攝影的本質、同時讀者亦可自行展開張貼展示。

  *書衣海報反折做出書腰與書衣,照片上壓字以燙銀呈現質感,反面單色印上Pantone802C螢光綠。反折後,反面的螢光綠與正面的單色照片搭配搶眼!

作者簡介

汪德範

  經歷
  彥霖攝影事務有限公司
  學學文創志業攝影課程講師
  中國文化大學攝影學講師
  實踐大學攝影社指導老師
  現為獨立攝影工作者

  攝影展覽
  找我(聯展)-華山藝文中心
  台灣百物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進城記-今昔百景-剝皮寮歷史街區



推薦


自序

推薦序
自序

∥PART 1∥ 視框與思考

介質
基礎
思考
色彩
觀察
思維
閱讀
自我與世界
攝影與科學

∥PART 2 ∥ 過程與應用

方式
操作
角色
障礙
生活
環境
力量
持續
觀賞

∥PART 3 ∥ 攝影心月台

人生
旅行
移行
一個人的旅行

∥PART 4 ∥ 對話與分享

我的父親
普立茲的分享
沉默的串謀者
你該相信你所聽見的?
關於.我們
十三號理論
台灣百物語
變奏曲

後記


推薦序1

見喬木開花

  民國百年前夕的十年,對180年歷史的攝影學來說是一個轉折的重大時機,沿用170年的工具有一半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數位影像的載具而且龐大,全球電腦工業的成就也同時注入這個載具,更多的工作寬度,更快的編輯可讓熱切投入影像創作的人有突飛猛進的成長機會,看著德範從底片的時代末期進入攝影領域,以十年時間讓自己成長並且開花結果,對以攝影為生關注台灣視覺影像藝術的過來人而言,欣慰新的世代有了傳承與開展。

  攝影藝術具有多面相的可能,相對的要學習其工作方法技巧,需要更龐大的學習,它既可為肉眼觀察的客觀紀錄工具,也可當作天馬行空般的畫筆應用,德範把幾個不同的攝影技巧與應用揉合得恰如其好,從他的作品裡可以逐一尋找各種不同的攝影內涵。

  現代人幾乎是人手一部相機的時代,拿著相機拍什麼,數位照片能為我們平凡的生活注入那些愉悅與美感,這本攝影書提供了愛拍照片的人一個很好的模範,在攝影器材不斷的推陳出新之際,欣見一本善加利用數位器材而創作的好攝影書出現,也更喜見一個年輕人以十年歲月讓自己在專業領域長成喬木並開花!

知名空中攝影師 陳敏明

推薦序2

他是個心細如髮的大個兒攝影師

  一直都覺得寫推薦序好難,聽到要為德範寫推薦序,我的背脊不禁冒出冷汗。跟攝影師德範從2007年認識到現在,對他的瞭解,我想是每一次見面都在改變,這兩年更是如此,深刻體會到。

  2007年德範參與都市酵母在學學文創的工作營,其中,我原先以為是學學所指派的攝影紀錄者,如果不是,為何一直離座拍照,後來才發現他是自費參與工作營,除了認真拍攝外,奇妙獨特的思考,也讓我留下印象深刻。2008年在一次的講座又巧遇德範,從那時他的發問;依舊在「很」認真的思考人生的課題,同時對於「對」與「錯」有絕對性的判斷,我問了德範是否願意幫「都市酵母」拍攝活動紀錄,他說「好,只要他一有時間就會拍」。

  我也從這個回覆中,瞭解到他的執行徹底力,那年他拍了五六百多個陽台,每一張都可以看到陽台中的生命體型態面貌,同時每一場都市酵母(不下二十場)的活動都盡心地紀錄,留下活動美好的每一剎那到永遠。就在陽台計畫展覽中,他說:「上次跟他提到的台北街弄的市井工作小民以及清潔隊員紀錄照片已經整理好了,如果還有缺什麼再跟他說。」我用驚訝的表情看著他,感動已經深植。

  除了知道他喜歡看NHK小耳朵上各式各樣的節目(只要覺得適合我這個當設計師看的,就會燒錄一份共欣賞),他常問有看到好看的書或是電影,只要介紹,不久就會有行動,通常一般人只是問問。印象中,他可以犧牲睡眠、遊樂、美食以及任何小木偶故事中會讓人很容易著迷並偏離正道的,都可以不屑一顧,整個人就是兩個字「學習」 的精髓,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看與聽以及身體力行解開一道一道困惑。

  這幾年來,看到他堅持每一張照片都不假他人之手,處理光線、去除雜點、切圖、去背等,始終從基本做起,卻在他的腦子裡架構理想的攝影夢,並一步一腳印的前進。

  朋友中除了他,沒有人可以在短短的時間中讓我有每次見面都成長的感受,細細的培養對生命的感受力,以及對事物的敏銳。

  寫序好難,不過如果序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德範一些,從憨直決斷到圓融內斂,從大個兒卻心細如毛,我很想把所知道的一些小小事物一件一件地搬出來呢!

水越設計創辦人 周育如

作者序

攝影所帶給我的,遠超過我想像。

  這本攝影書,主要是分享自身長期思考攝影本質與從事攝影工作的經驗分享,在過程中所看、所學、所思、所感,透過分享,希望讓更多希望學習攝影或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們能夠深入與多元再思考攝影的本質與面向,讓攝影回歸到真正可以帶給我們的種種可能性。

  一直很認同大英博物館秉持的展覽精神:知識,不但要探尋,還要分享。因為分享是構成我們今日的人類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因素,David Christian 在網路TED的演講(Big history)上曾說:「人類藉由腦累積資訊學習,加上透過我們長期語言傳達,使我們能分享所學,成為一集體智慧,使資訊能夠超過個體的壽命,並以世代的方式傳遞。」也正因如此,我們這樣的物種更具有多變的創造力,四十多億年來,我們是第一個擁有此天賦的物種。除了珍惜我們演化至今所累積的知識文化與延伸發明的種種科學內容(如物理、光學、化學 、電子學),在今日我們更能夠透過相機這個媒介,記錄我們的生活與歷史,省思自身的定位與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甚至進而,對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反省與檢討。

  從接觸攝影開始,經歷過許多各種不同的階段,在此感謝我的攝影啟蒙老師-空中攝影大師陳敏明先生。感謝他讓我有機會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在他身邊學習工讀,在畢業後,在無職缺的情況下,還是讓我進公司工作,使自學攝影的我,重新將攝影基礎扎實,也重新思考攝影的寬廣度,陳老師對知識的累積與運用是我所望塵莫及的。在陳老師的彥霖攝影公司工作那段期間,我看到了攝影人對技術精確的要求、照片品質的堅持,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在生活與知識中去感受與思考,將攝影人所執著的美,用影像的形式回饋給這片土地。 認識陳老師以來,他從來沒有一刻停止學習 ,這是讓我感佩至今,身教的最高表現,也是我養成每日持續學習的動力。

  攝影工作過程中,與許多優秀的好友與單位合作,一起創造累積了許多有趣的攝影作品與課程。感謝都市酵母、 Archicake 、學學文創、中強光電基金會所有一起合作過的朋友們,這幾年來長期的合作,讓我得以激發出各種攝影作品與教學內容,還有好友修明、文智與士緯不斷的勇於堅持自身之路的精神與適時的給予支持與提點,讓我得以不斷省視自己的攝影之路續往前進 。同時也深深感謝毓珊與麗惠在這條艱辛的路上給我的支持與信任,而諸多好友們與家人對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在這條艱困的攝影道路上,持續的努力從事攝影創作與記錄我們土地的點點滴滴。

  最後,這本書的完成,要特別感謝兩個人,一位是在高雄老家一直幫我照顧父母的弟弟-汪瑋範,長年來,他幫忙打理老家大大小小的事,尤其是對父母的照顧與相伴。因為有他的辛勞付出,我才能夠心無旁鶩的在台北努力成長。謝謝你,瑋範,真的辛苦你了。另一位是編輯蔡欣育小姐,我很敬佩她對出版每一個環節的用心與付出,並且勇敢堅持出版這本攝影書籍,讓我有機會分享走過的攝影之路 ,也感謝冠良的不吝引薦與協助,才有機會將所學所做在此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期望內容能夠提供每位喜愛攝影的朋友們參考,在拍攝照片的同時,也許能夠加入更多的思考與沈澱。透過攝影增進自我的認識與世界產生連結,進而拍攝出屬於自我的獨特創作。學習是一條永無止盡的道路 ,世間萬物都是我們的人生導師,珍惜每一刻當下與所愛的家人朋友們。

汪德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