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們的音樂課:記大學城1983~1993-影響台灣80’s後的音樂創作力(附贈丁曉雯最新創作「我們的歌」單曲CD)

我們的音樂課:記大學城1983~1993-影響台灣80’s後的音樂創作力(附贈丁曉雯最新創作「我們的歌」單曲CD)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17333
丁曉雯
時周
2012年6月11日
133.00  元
HK$ 113.05  







叢書系列:SpotSpot鎂光燈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SpotSpot鎂光燈


[ 尚未分類 ]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可以重現當初民歌運動的精神,
  從生活中去觀察去尋找創作的靈感、去擷取身邊片刻的感動,
  先不論這首歌有沒有市場,先不論這首歌會不會賺錢,
  就只是單純的為了喜歡音樂、抒發自己的熱情與想法而寫歌呢?

  本書完整呈現大學城十一年的黃金歲月,從一個寓教於樂的電視節目開始,到大學城大專創作歌謠比賽,每一屆的人物、故事和歌曲,不僅對於現在的流行音樂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鼓舞了八○年代的年輕人,讓他們追隨著前人的腳步,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

作者簡介

丁曉雯 (大學城歌手)

  歌手
  音樂創作人
  資深唱片製作人
  歌唱比賽評審
  金曲獎評審
  金鐘獎評審

創作作品:
  〈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王傑 / 葉歡
  〈青蘋果樂園〉小虎隊
  〈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林憶蓮
  〈祝福〉張學友
  〈愛得比較深〉陳淑樺
  〈捨不得你〉鄭秀文
  〈那又如何〉林曉培
  〈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王力宏……等四百多首



自序 有沒有一種可能

楔子
01 拿起吉他 唱自己的歌
02 一顆火種──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的誕生1984-1993

節目篇
細說從頭──「大學城」電視史上第一個學生選秀節目
01 初試啼聲 延續民歌清純風──第1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2 嶄露頭角 唱自己的心聲──第2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3 飛揚的青春 主打歌的誕生──第3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4 愛情、友情、親情的美麗與哀愁──第4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5 清新民歌PK熱門搖滾──第5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6 彩色的年紀 自我的主張──第6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7 永遠記得你的愛──第7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8 希望與榮耀──第8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09 本土的聲音──第9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10 青春的紀念 10年有成──第10屆大學城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

後記
傳承與創新 民歌精神的新詮釋

迴響
01 大學城回憶 文╱艾芸
02屬於我們的年代──大學城 文╱Tony 王承偉

致謝



推薦序1

好運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我印象中的曉雯老師,永遠都處在備戰狀態,時時都在充實自已。連續十一年的「大學城」活動為台灣的流行音樂提供了許多台前幕後的優秀人才,至今仍然沒有「下崗」的少數人中,曉雯老師可以說是活力最強的一位。除了自已創作不懈之外,對於公共事務、音樂的大環境,也不斷的關心和參與。

  這次她把和流行音樂結緣的經過、趣事寫成了《我們的音樂課》。讓喜歡音樂的人,對台灣校園創作歌曲,有最精準的暸解。讓我們隨著她的「音樂課」回到那純真年代,重溫一首首我的歌、你的歌、大家的歌。

吳楚楚(曾是飛碟唱片老闆、現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董事長)

推薦序2

青春的印記

  讀這本書,我的許多回憶被激活了起來,那是一個多麼生動又充滿創意的時代.曉雯的文字清晰易讀,我很高興這個時代能透過他的書寫而更清楚的留下印記!

陶曉清(廣播主持人/民歌之母)

推薦序3

值得記憶的年代

  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旋律與感情,記錄著我們的過往,並定義著我們的存在。丁曉雯的「大學城」,不僅帶我們回到了那個值得記憶的年代,並也重拾了台灣社會原創的初衷。

李永萍(前台北市文化局長)

推薦序4

大學城的孩子

  建城、掛匾,為了圓夢

  陳光陸說:「我的遺憾是沒有成為『校園民歌手』。」而我的遺憾是:想為校園做的事還有太多…於是一拍即合。他埋首堆砌城垛,護城河裡有社團活動的大集合,城樓正好讓孩子們揮著圓夢的翅膀探頭……我樂得多享受十餘年校園生活、陪孩子們成長的喜悅從未缺席過。(圓了誰的夢?猜囉!)

  待過城裡的孩子我大都認得,也是他們讓我知道:當一輩子老師、種一棵棵無限繁衍的樹形圖,會過得比寫寫唱唱的民歌手更快活,這款樂趣,我到死都捨不得放手。「大學城」幹的不是選秀,是提供一方方埋下時光膠囊、用青春創意灌溉就會長驚嘆號的苗圃,一屆屆抱著盆栽走出城門口;放眼各行各業,遍地花果……怎一個多字了得?猛誇孩子、寫點將錄的事,您就拎著心繼續看吧!後邊就有大部頭的「概說」。(真要細說的話,得編《列傳》啦!一本書哪夠?)

  十年大賽為了《創作歌謠》

  陳光陸又說:「很久沒有『唱自己歌』的校園創作歌手了喔?」人仰馬翻的大賽就開始囉!「大學城」的孩子可愛極了,跟著時代的腳步,創作已經不是他們唯一有興趣的視窗,從「原創力」的發想,到大小實務、推廣……都能吸引他們心馳神往,到哪兒前呼後擁都有大隊人馬,我不能唱名,怕有人說:「老師偏心!」錄音間裡想學製作的人馬雜沓、跑宣傳時夾雜義工的「大學城軍團」一貫嚇死人龐大的「捉『隊』廝殺」。(「帶動唱」的精神淋漓盡致。)

  十年大鳴大放,曲風之多元、多樣自然不在話下,光怪陸離到「客家乩童附體」都有,評審團只有我會客家話,得幫忙逐字逐句翻譯解說,居然還第一名咧!參賽團隊編曲更可以豐富到……製作唱片時得多方說服、折衝、妥協…甚至跟「金馬獎」最佳配樂的老友編曲家張弘毅老師槓著幾天不說話。但,歌是有旋律的說話,說得動聽就會寫進歷史、變成文化;已在天國看著我們的張老師,跟我吵完架後只說:「你決定吧!忠於原作幾分可以口耳相傳到……讓歷史記住它。」

  歷史自有答案

  「大學城」已經是一個時代的印象、一段有聲的里程碑、一群同樣來自校園用他們《年輕的感覺》「唱自己歌」的吶喊,揉合著無數被感動的《神采飛揚》。此刻,我五味雜陳地端著昨夜動筆前泡的「隔夜茶」…想…歷史自有答案!

葉佳修(民歌手/音樂人)

作者序

有沒有一種可能

  音樂,曾經是我的喜歡,而後成為我的工作,而後發展成我的事業。

  但現在及未來,音樂是我的志業。音樂始終是我的喜歡,我仍保有最初那一點點的使命感。

  人生能有音樂相伴,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想寫「大學城」,當初只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念頭,就是趁著還有一點記憶的現在,把「大學城」這一段在流行音樂進程中逐漸被淡忘的歷史記錄下來;當時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雖然年代已經久遠,但卻是一路陪伴我們五六年級生成長的珍貴記憶。

  更重要的是,這段記憶銘刻了臺灣流行音樂發展的里程碑,許多如今響噹噹的音樂人都是這段故事裡的主角。

  當我開始蒐集資料後,赫然發現坊間現有的相關紀錄真是少得可憐;因此,除了我個人殘存的印象外,本書還採訪了許多當時參與「大學城」的人物──製作人、歌手、創作人、幕後工作人員、唱片公司老闆、贊助商……等等,企圖能拼貼出那個音樂時代的圖像。所以當初的簡單念頭,到後來一發不可收拾,於是,有了你手上這本千言萬語好似還說不完的書。

  存在於大多數人觀念中的「大學城」,其實是一個涵蓋了電視節目「大學城」以及「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這兩個不同型態的學生才藝比賽,但因為同屬一個製作單位「大學城製作中心」,參與的學生也多有重疊,所以習慣上就以「大學城」作為一個概念上的稱謂。

  1985年,因為朋友的鼓勵,我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因為得獎而參與錄製了生平第一張唱片。說真的,雖然從小就愛唱歌、愛寫歌,但我從沒想過有一天竟然會成為歌手!當時的我一心想進廣告界,萬萬沒想到,無心插柳的一個比賽竟改變了我的一生,為我開啟了一道通往音樂專業的門,或者說,從此我就走上了音樂的不歸路……而我相信,也有許多人是因為這樣類似的機緣,從此投入音樂事業,一直努力堅持到現在。

  時至今日,音樂產業境況驟變,音樂產業內部的創作熱情與動力正慢慢衰減,因此,我期望這本書在記錄八○年代~九○年代那一批充滿創作熱情的年輕學子如何接續民歌運動的精神,繼而影響此後流行音樂的發展之外,同時也能帶給喜歡做音樂、愛音樂的新世代一些參考與啟發。

  最近幾年,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雨後春筍,提供給喜歡唱歌的孩子們許多發聲露臉的舞台,一時間,素人歌手一夕成名、美夢成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現象除了造就更多的歌壇生力軍外,的確也改變了音樂產業的生態,替奄奄一息的音樂產業轉換了一種延續的生存方式。但我始終懷著一點小小的遺憾──歌手這麼多,但歌呢?好歌越來越難求,似乎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心裡的感覺,那八○年代到九○年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產業榮景似乎早已不復存在。

  好歌手需要好歌來延展他的音樂生命,長久以來這一直都是不爭的事實。

  七○年代一群青年學子的無心插柳造就了民歌風潮,也因此造就了無數好歌和音樂人才,在流行音樂歌壇中繼續的延伸,直到現在。這些歌、這些人至今還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陪著我們度過強說愁的青澀歲月,也陪著我們經歷了社會的轉變,那是深藏在我們心中永遠不能抹去的經過。

  唱歌,對於台灣來說,是個全民運動。我們擁有許多的好歌手,多希望我們也能擁有更多的好歌。一把簡單的吉他就能寫出好聽的旋律,更何況現代科技進步,創作的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精良,我期待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能夠重新搭起一個熱鬧的音樂創作舞台,再次點燃音樂創作的精神,讓我們的歌手都有好歌唱,也讓我們的聽眾都有好歌聽。

  音樂,曾經是我的喜歡,而後成為我的工作,而後發展成我的事業,但現在及未來,音樂是我的志業。音樂始終是我的喜歡,我仍保有最初那一點點的使命感。

  本書主要希望藉著「大學城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十一年的黃金歲月,回顧每一屆的人物、故事和歌曲,以及這些創作與音樂人對當代與現在流行音樂界所留下的深刻影響,同時鼓舞八○後的年輕人,倘若他們也懷有音樂的夢想,該如何從前輩的顛仆與堅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後,勇敢躍上舞台,唱自己的歌。

  無論你是喜歡唱歌,喜歡寫歌,還是喜歡聽歌,希望這本書能觸動你持續不墜的熱情,用力,大聲,繼續,唱我們的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