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假國家之名:中國共產黨不可搬上檯面的權貪利腐─中共新領導班子必須面對的人民監管權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73990
李松
上奇資訊
2012年6月14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其他 /
規格:平裝 / 542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其他 /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如果沒有監督與制衡,一切權力終將走向腐敗!
1949年,共產黨成立新中國,宣告治國理念:我們從此是共產平等階級!
1969年,中國最大的政治鬥爭,文化大革命開啟!
1989年,六四天安門運動,爭取自由、開放與平等
2012年,重慶書記薄熙來被爆出貪腐與特權殺人,面對即將來臨的18大,中國共產黨應該如何應對?
中華民族不再「帝力於我何有哉」,面對逐漸強大起來的中國,人民要向國家要回自己的權力!
揭露「駐京辦」第一人─新華社記者李松,五年深入調查之重磅力作!
揭示政治權力與公共利益的微妙關係,敲響隱性權利滋生與腐敗的警鐘。
看清隱性權力的弊端與危害,找尋開明政治的途徑與方法。
作者簡介
李松
雲南蒙自人,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雲南省詩詞學會會員。
2001年2月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後為內參編輯、新華網北京頻道總監,現為《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以調查性深度報導見長。
自2005年以來,曾在《瞭望》、《半月談》、《人民日報》、《環球》刊物發表作品數百篇,多數被《文摘報》、《作家文摘》、《中國剪報》、《聯合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報刊雜誌轉載,多篇入選中國中央黨校培訓教材。
其作品曾獲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獎,多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其中2005年7月25日刊發於《瞭望》的《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詳細披露駐京辦內幕,甚至有多位中共中央政府領導人作了重要批示,從此引發中國社會對駐京辦問題持續至今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名調查型記者,他長期執著於社會公共利益與民生研究,其報導將感性與理性有機融合,抓得住社會焦點,筆觸穩重而深刻。
目
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第一篇 權力制衡
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剝除官員「隱性利益」
「培訓中心」離陽光有多遠
秘書腐敗:失控的隱性權力
官員招商:履職還是越位
「誹謗官員」的荒唐邏輯
官員「跨國家庭」黑盒子
官員「私生活」進入反腐視線
官員「出國考察」黑幕
把脈「運動式執法」
問題官員「東山再起」為哪般
警惕「執法產業」
紀委書記落馬的監督遺患
官員「走穴」商場弊端何在
大學「官本位」:中國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臨時人員「公權批發」之患
揭開「權力期權化」的面紗
秘書提拔「路徑隱患」
第二篇 民主平等
國營企業豪門「盛宴」何時散
「待遇終身制」製造新不公
公務員離「陽光薪資」有多遠
機關集資建房的黑幕
揭秘官員學歷造假的利益鏈
官員住房消費面面觀
領導幹部「亦官亦商」之患
大學兼職「追」官亂象
網路考驗幹部選任公信度
「幹部年輕化」的民意反彈
謹防民主生活會「變味」
罷免撤換制度成黨內民主「難中之難」
第三篇 政策法治
貪官「立功」的灰色地帶
仲介組織「灰色生存」
寬縱行賄禍患大
賄賂呈現「非物質化」
公務車改革,路在何方
臨時機構:特權下的監管盲區
對貪官外逃紮緊籬笆
打造公務消費「陽光帳本」
公務接待制度改革的「沉默」
研究經費「黑洞」有多深
大學「老闆」淪為新生腐敗群體
第四篇 公民社會
中國「民調時代」來了
資訊公開催生「公民本位」社會
公共事件期待「獨立調查」
民間反腐的突破和缺憾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機」
網路輿情檢驗政府公信力
後記
序
推薦序一
平視權力,只向真理低頭
古人云,如果沒有監督和制約,一切權力都將最終走向腐敗。
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權力裝進籠子裡。正是這條已被中外實踐反復證明的歷史定律——權力腐敗律要求我們給權力套上枷鎖和韁繩,要給權力的運行以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而新聞媒體的監督是在所有監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種。
出自新華社記者李松之手, 就給我們一本鮮活的政治教材,讓我們能夠看到新聞監督權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憑著學者的社會良心,循著記者的敏銳觸覺,用犀利的文筆、理性的語言,以深度調查報導的方式,為中國權力場作了全身的X 光掃瞄,捕捉中國隱性權力的棲身角落,為讀者解讀了當今中國最鮮活的政治生態。我與李松相識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一次反腐論壇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說有出版社正準備為其出版一本時政類的書,囑我到時為之作序云云。當時太忙,也沒多想便匆匆應承下來。
這是一次難得的比較完整地閱讀李松作品的機會。這部書分為權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會四部分,共收錄了他二○○五年以來發表在《望》、《半月談》上的六十二篇作品。
這些作品,幾乎都涉及了權力的監督,涉及了公民社會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關注領域從駐京辦到培訓中心,從公車改革到公務接待,從官員出書到官員出國,從幹部掛職到幹部年輕化,從秘書升遷到秘書腐敗,從公務員收入到公務員工資李松視線掃描之處也都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難點、熱點問題。這些方面,李松深入解開了涉及事件的內幕,並借用專家學者的分析和解讀,給了讀者有深度的思考。
其實,對於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權力制度和權力監督的制度設計並不缺乏。但為什麼很多研究者認為,腐敗問題是權力之「癌」,是一種無藥可治的不治之症呢?其中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只靠制度反腐敗,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實證明,我國對權力腐敗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規定,但這些規定對於「隱性的權力」來說,卻常常成為一紙空文。這種現象讓很多政治學者深感困惑,有些學生也因此把政治學當作偽科學。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權力的角逐場上,權力的博弈讓很多腐敗走向地下,權力腐敗之癌細胞逐步向政治肌體轉移滲透,變成更多更難根治的腐敗頑疾。李松把這本書定義為中國隱性權力調查,就是對中國的腐敗問題做更深層次的觀察和診斷,因而也是更加深層次的更加系統的「反腐敗」。這種探索的深度是前人所未嘗涉及的。如果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那麼,反腐敗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人把隱蔽得最深的黑暗揭露出來,打開天窗,引進陽光。李松此書正是承擔了這一光榮而神聖的使命。
可以說,李松的勤奮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績。從進入新聞界,李松涉足過時政、教育、社會等多個領域,其作品被廣泛轉載,但影響最大的要數時政類作品,而所選作品,也均為從時政類作品中精選而出。
通過閱讀全書,不難發現李松是一名抱有新聞理想且極具思辨能力的職業記者,他以對新聞的敏銳及獨特的視角,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作品雖獨立成篇,但有著內在緊密的必然聯繫,涉及我國公權力多個領域隱性權力問題,包括其形成的制度原因、危害以及解決方案。
還在五年前,李松就以《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揭開「駐京辦」
這個神秘機構的內幕,受到多位中央領導的批示,也引爆了中國社會與國外輿論對中國「駐京辦」現象持續至今的高度關注。
從那時起,我就能經常能讀到李松的作品。他的新聞觸角,也逐步從多個領域聚焦到時政領域,並且對隱性權力問題進行著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在我的記憶中,能持續多年地關注這個領域的中國記者,極其少見。而李松便是其中一位。
如今有些地方,資訊遮罩現象還是比較嚴重,這為公權力的濫用提供了土壤。李松在公權力的縫隙中,冷靜地洞察和審視著這一切。多年來,李松始終以親歷者的身份,把所看所思的事件,通過精心梳理,然後沉澱下來,最後理性地呈現給讀者。雖然是監督性報導,但其出發點是善意的、建設性的。每篇作品反映的問題,都通過探尋事件背後的真相,請大量的專家、學者,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議。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與其他調查型記者的作品相比,更具有說服力與可讀性。
我認為,記者的責任不僅是揭露事件的真相,更是要尋求到解決問題更科學、更合理的路徑。在這方面,李松的做法,無疑值得肯定。這是現實中很多監督性報導所缺少的理性和智慧。李松曾說,在調查性報導中,要儘量做到報導平衡,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在證據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面倒的證據篩選方式,儘量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選取事實,平衡、客觀地使用證據。從李松的所有作品來看,他一直在遵循這個原則。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把握好媒體、政治權力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共生關係,將事件真相還原給公眾,從而恪守媒體的客觀報導,既凸顯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驗證了記者的良知與職業道德。
但要清楚地看到,在當今社會,要探尋事實真相並非易事。因為真相總是處在一種動態與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中,這是一個需要無畏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才能最終逼近和抵達的目標。
作為一名職業記者,李松始終平視權力,並不懈地追尋權力背後的真相,他期待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儘管它是殘缺的,有時甚至是讓人痛苦的。但我相信,在李松以後從事的記者生涯中,能讓他低頭的,只有真理!他還能寫出更多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這個社會、無愧於百姓的優秀作品來。
是為序。
李成言 中國監察學會副會長,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 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推薦序二
他必成為醒目座標
記不清是前些年的哪天傍晚,我在家中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報家門說:我叫李松,是新華社記者。有一個問題想向尹老師請教。於是,我跟這位帶著濃厚南方口音的記者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愉快交談。過了幾天,他又打電話,說稿子已寫好,便念出全文,讓我聽聽是否符合原意。我很驚訝他的抓住要害的本事和畫龍點睛的能力。
從那以後,我與李松蕩起雙槳,開始了我們之間懷有共同目標的友誼航程。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有一次心甘情願地主動配合李松的採訪。我們的交流有問答, 也有爭論; 有討論,也有質疑;有觀點,也有建議。我們的話題相當廣泛,當然挑事的一方總是李松,我不過是積極的回應者。最重要的是,我們議論的話題相當敏感,諸如駐京辦、秘書腐敗、官員腐敗、官本位、官員學歷造假、公車改革、研究經費「黑洞」、網路輿情、民間反腐等。不敏感的話題,從不納入我們的視野。每次採訪完後,他總是依照規矩行事,一定要徵得對方同意才發稿。李松是很懂事、守本分、重然諾的人。
多年交道,我與李松已從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工作關係,早就上升為相互認知度很高的朋友關係,相互瞭解的程度越來越深,相互默契的配合也越來越優。作為一名專司社會調查的記者,我以為李松身上有三個亮點:一是愛黨愛國,忠於職責。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新華社記者理應忠誠於黨、服務於國。在交往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李松的忠誠意識。我曾經問過他:你採訪的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你難道就不怕得罪人、就不怕影響你的前程?他很平靜地回答:「反正我的目的是為黨好、為國家好、為民族好!」說實話,像李松這樣政治胸懷的記者,恐怕現在已經不多了。
可能我平常接觸的紙媒記者較多,他們喜歡發牢騷、泄情緒的事情,我早已習慣。為工作而應付,為寫稿而求生,其餘的能不管的就不管,除非與切身利益直接有關。李松也是凡人一個,但他卻是將記者職責賦予了深刻內涵的人。憑藉這一點,李松比一般記者的襟懷顯得更加寬廣。二是正義在手,正直在胸。李松涉及的話題都是直接關係到我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有的心驚膽戰,有的觸目驚心。沒有熱烈正直和濃烈正義的人,是沒有勇氣去觸碰這些話題的。
人們常說:記者是專為社會打抱不平的行當。這話不錯,但說起來容易卻做起來難。有的記者起初還一腔熱血,打了幾個小仗勝利,便趾高氣昂;跟著吃了幾個敗仗,便垂頭喪氣,再也不幹了,連說:頭痛、頭痛,碰不得、碰不得!李松則不然,他始終保持著高昂的熱情,保持著率真的執著。我不相信李松就一直那麼順利,他就沒有受過挫折。我未問過李松遭遇挫折的經歷,但我看到的是,李松的正義、正直從未被風乾和離棄,天賦社會良知推動著他的激情終年不減。因此,他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工作狀態和強烈的進取精神。這在當下記者群體中,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職業品格。
三是精於鑽研,勤於思考。李松思考的問題都是來自現實的,沒有對現實問題的高度敏感,也就不可能對現實問題高度關注。李松的思考不是淺層次的,而是深層次的;不只是提出了問題,更高一籌的是還貢獻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對目前中國現狀,能看出問題的不在少數,許多人對此不滿,常常是怨天尤人,罵爹罵娘。其實,發牢騷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而恰恰最不容易的卻是尋求解脫的門道。李松重視問題的提出,更突出問題解決的出路。我發現,我與他經常爭論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問題解決的對策建議——既不能空泛,又要有操作性;既是善意的,又是建設性的。這樣的目標選項,真的很難做到,一定要精心思考,反復權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得出色。
李松的批評有時很尖銳、很直面,但他從不出格,也從未越位。我曾問過他如何把握好這個分寸,他的回答簡單而明瞭:只有心是善良的,才能做到愛之深、責之切!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評論,有的確實罵得淋漓酣暢,但罵完了什麼辦法也沒有;更有甚者,有的批評完全喪失了立場,或者心術不正。李松的調查報導卓爾不群,他不是出氣,而是尋求出口,解決問題的出口。他力求把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有機地統一起來,而不是將兩者分開。在這一點,李松的優點和長處明顯地有別於其他許多記者。
這些年來,李松勤奮地思考,勤奮地奔波,勤奮地寫作,結集成了這部書稿。翻閱這些篇章,仿佛感到一顆關注中國、關注民生的紅心在紙上突突跳動。他的勤奮,終於得到了社會的回報和認可。人們終於注意到了:在中國新聞界,還有這樣一位專司調查性報導的新聞記者!一位有作為、有成就的新聞記者!
李松已為社會知名,但我想他不會滿足於此。本書的出版於他,肯定不是句號,而頂多是一個分號。我相信,依李松的智慧、才華和能力,沿著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鍥而不捨,孜孜以求,再幹出一段輝煌業績,他必將在新聞監督和調查報導史上成為一個醒目座標!
他是能做到的,他也一定能夠做到。不信,我們拭目以待。
以此為序,書不盡意。
尹韻公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作者後記
我期待不同的聲音
我一直穿行在新聞與文學之間。
新聞與文學的結緣早有由來。在中國報業初創時期,即在新聞紙上給文學闢出一塊地盤,稱之副刊。新聞反映的是客觀事實,而文學表達的是主觀情感。文學是通過真情來表現生活,有了真情,文學所表達的思想才有力量。新聞則是以真實作為準則,因而永遠拒絕虛構。
從二十世紀九○年代初起,我就一直在新聞與文學中,不斷進行著理性與感性的思維交替。但我願把新聞作為更具意義的事情來做,因為我認為這是洞察社會最好的捷徑。
從二○○五年開始,我減少了文學創作,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調查性報導中。
調查性報導是一種以較為系統、深入地發現政府、公共機構以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為主旨的新聞報導形式。作為一名調查型記者,我不僅希望自己是公共資訊的傳播者、重大事件的記錄者,更是社會問題的揭露者、民眾權益的維護者、時代進步的謳歌者。我深知,真正偉大的新聞作品的產生,從來都是伴隨著無數次艱辛甚至危險的採訪,最終才能揭開幕後真相,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調查性報導中,我儘量做到報導平衡,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在證據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邊倒」的證據篩選方式,儘量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選取事實,平衡、客觀地使用證據。我始終在朝這個目標風雨兼程,並且珍惜每次機會,以期寫出更多符合公眾和社會倫理期待的精品。
本書共收錄了我自二○○五年以來發表在《望》、《半月談》上的六十二篇深度調查,其中不少被《文摘報》、《作家文摘》、《中國剪報》、《聯合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刊物轉載,有的被中央領導批示,產生過重大的社會影響。
本書所選的稿件,在出版時作了極少細節上的修改。需要說明的是,文中反映的多數問題,是我們社會轉型時期的正常現象,有些在高層決策的力推下,正得到逐步解決,有些依然值得繼續關注,也期盼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更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
首先,我要感謝李成言、尹韻公兩位我敬重的老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撥冗作序。
同時,我要感謝汪玉凱、毛壽龍、喻國明、周孝正、任建明、應松年、葉篤初、齊善鴻、胡仙芝、龔維斌、張鳴、賈西津、魯照旺、杜立元、邱霈恩、楊帆、黃小勇、許耀桐、李煒、李紹榮、沈友軍、談方、麻國安、洪道德、趙春燕、陳傑等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他們經常接受我的採訪,總是不厭其煩,他們淵博的學識和謙遜的品質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我的這部書中,隨處閃現著他們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其次,我要感謝新華社《望》新聞週刊編委會執行主任、執行總編輯湯華和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蘇會志,他們是我現在或曾經的領導,也是我的兄長或老師,他們既為我創造了很好的平臺以及很寬鬆的成長環境,也給了我很多悉心的指導,我有今天這點成績,與他們密不可分。
再次,我要感謝新華出版社張敬、九州出版社鄭闖琦、北京重光律師事務所余英傑、大眾華文(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李赫、新華網劉秉華等朋友,是他們給予了我最真誠的鼓勵和幫助,才使這部書得以這麼快面世。第四,我要感謝華夏出版社的編輯,他們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最後,我要感謝我妻子。感謝她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是她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家庭默默的付出,才使我能夠安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每次深入而艱苦的採訪調查中。
當然,此書出版,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我期待不同的聲音,也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評和指正。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