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汀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大師,現為哈佛商學院席齊克講座(Robert and Jane Cizik)企管教授,並為創新洞察管理顧問公司(Innosight LLC)、羅斯帕克投資顧問公司(Rose Park Advisors)、非營利智庫創見機構(Innosight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著有 5 本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以及《來上一堂破壞課》(Disrupting Class)等。
傑羅姆.格羅斯曼(Jerome H.Grossman)
格羅斯曼醫師是美國知名健康照護政策專家,也是衛生資訊學研究先驅,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健康照護施行學程主任(Health Care Delivery Policy Program)、一家大型醫療機構的執行長、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董事長(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以及 4 家成功企業的共同創辦人。
黃捷昇(Jason Hwang)
黃捷昇是位內科醫師,畢業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及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曾任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住院總醫師和臨床指導醫師,並曾任創見機構健康照護部門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董事,現為創新洞察公司健康照護部資深策略專家。
因此管理學界的大師也都想對這問題能有些貢獻(旁觀者清?)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在 2006 年曾寫了一本《重新定義醫療照護》(Redefining Health Care)的書,後續也在相關期刊和不同的學者合作發表過許多文章,或診斷,或開處方。去年(2011)還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寫過〈如何解決健康照護的成本危機〉(How to Solve the Cost Crisis in Health Care)。本書作者,也是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在《創新者的修練》(Seeing What’s Next, 2004)一書中即有專章討論健康照護產業,甚至早至 2000 年即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破壞式創新能拯救健康照護嗎?〉(Will Disruptive Innovations Cure Health Care?)
同樣因為民眾健康保險備受困擾的美國,雖然醫療科技領先全球,但是健保支出高達 GDP 的17%以上(台灣不到 7%),而且在過去 25 年中,健保支出每年成長的速度(9.8%),還超過 GDP 的成長率(7.4%)。更有數據指出,如果再不改革,20 年後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除了國防預算和健保補助預算之外,其他所有預算全都會被排擠而歸零。面對這麼驚人的健保財務狀況,美國是否有解決之道?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認為已經有人提出了解答。
蜚聲國際的「破壞型創新」理論,對於許多產業,尤其是台灣的科技製造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提出這個理論的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克里斯汀生教授,連同一位成功的醫師企業家格羅斯曼(長期擔任波士頓知名 Tufts Medical Center 的執行長),以及來自台灣、在美國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黃捷昇醫師(也是克里斯汀生教授在哈佛商學院的 MBA 學生),三人耗費近 10 年時間共同完成的鉅作:《創新者的處方》,為前述這些醫療照護產業難解的問題,提供了完全不同於過去思維的答案,以及極具創意的解決方法。
產業必須具備「科技促能因子」、「經營模式創新」以及「價值網絡」三項先決條件,破壞型創新才會在該產業中出現。科技促能因子的最好例證,就是電腦產業中的微處理器,由於這項科技的進步,賈伯斯才得以發明蘋果電腦。IBM 則是選擇把個人電腦以低價、低利潤的創新經營模式提供給消費者,才造就了個人電腦產業。而大家所熟知的台灣廠商,則是 PC 產業「價值網絡」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書認為,當醫療機構先分成「問題解決」(採取fee for service)、「流程加值」(fee for outcome)以及「網絡增益」(fee for membership)三種不同服務內容的模式以及上述的論量計酬(fee for service)、以結果計酬(fee for outcome)以及以會員制計酬(fee for membership)之後,每一種不同經營焦點的醫療機構,就可以接著展開「破壞型創新」的降低成本過程。例如以遠距醫療診斷病人問題的機構,由於成本下降,而且能服務更多人、服務範圍更廣,因此原本在醫院或診所裡進行的診斷活動(如先照X光、抽血之後,再預約門診),就有可能產生破壞型經營模式(因為遠距醫療機構與合作的網絡——如各地的檢驗所,也都可以做到這些服務,但因醫師以遠距方式提供,所以成本更低)。門診中心與行動醫院,也可能因為同樣可以提供某些醫療加值流程,例如治療感染、進行小型手術,而對這些原本在綜合或專科醫院進行的治療流程,產生破壞型創新。
過去的「問題解決」模式,必須倚賴醫師的知識與經驗,為病人的症狀找到答案。而在未來,也有可能由於電腦累積了大量的數據與資料,進而讓沒有那麼多經驗與知識的一般醫師,也能擁有跟專科醫師一樣強的「問題解決」能力。這種由資料與科技帶來的「科技促能因子」,促使原有經營模式產生破壞型創新,也是本書認為未來醫療照護會產生的根本性大變化。就如同電腦業從原先一台 5 萬美元、只有少數人負擔得起的狀況,一路演變到每個人家中都有一部 PC 的全新時代。
轉變需求:鼓勵追求健康,愈健康賺愈多
在這本由一位管理大師、醫師企業家以及年輕醫師 MBA 合著的《創新者的處方》中,作者們的基本理念是,破壞型創新也會在醫療照護產業中發生,而過程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