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千萬不要再買股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24775
大衛.葛芬
易富文化
2011年12月07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全球觀點
規格:平裝 / 336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全球觀點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本書特色
在股票市場裡,你是不是常常買什麼就跌什麼,但只要一賣,它就馬上漲;在不然就是好不容易漲了,但還來不及脫手就馬上又跌回去。
你厭倦個股投資了嗎?
所幸除了「認賠」和「接受損失」外,還有其他更多、更好的選擇。
請馬上參考《千萬不要再買股票》為你打造的投資策略。
《千萬不要再買股票》
是一本在華爾街股票交易市場上被罵翻,但卻又忍不住偷偷買回去看的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最高評價!
■想要建立起絕不會被下一波股市崩盤所衝垮的穩固財富嗎?──那就別再碰股票了!
《千萬不要再買股票》將顛覆你固有的投資觀念。
因為,「股票」是遠比你想像還要更糟的投資工具
■除非你玩得過外資、法人及大戶,除非你長期持有好股票,否則就千萬別碰股票。
頂尖財經專欄作家大衛.葛芬在《千萬不要再買股票》中將告訴你,最佳的投資組合要素和資產種類,這些都是個股所遠遠不及的……他將教你如何規避那些雖然時髦,但卻和股票一樣爛的新投資標的,幫助你聰明而謹慎地運用現金,並從指數股票型基金以及指數型基金中獲利,同時抵銷你所持有的任何股票所產生的風險。
■一本在華爾街股票交易市場上被罵翻,但卻又忍不住偷偷買回去看的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最高評價!
《千萬不要再買股票》在美出版後,即在華爾街及網路上引起廣大網民討論,並跟著本書創造出一個強調「整體」、「以大局為重」、「不偏不倚」的投資組合,在現金、房地產、退休基金和儲蓄之中取得真正能保護財富,又能讓你臨危不亂的最佳的平衡組合。
作者簡介
大衛.葛芬(David Gaffen)
趨勢偵察大師
十五年來,大衛.葛芬一直在採訪金融市場的各種新聞,因此也看盡了它的盛衰榮枯。
在這段期間,他隨著華爾街一同走過風風雨雨和起起伏伏,從高點目睹到2008年的低谷,再看著它進入2009年的不景氣,不過,這些卻為他贏得了「趨勢偵察大師」以及「機敏的市場分析師」等不朽令譽。
目前他在路透社擔任編輯,負責督導一個工作小組,針對股票、債券及外匯等市況提出報告,並且經常在Reuters.com的「全球投資部落格」(Global Investing blog)上撰文。此外,他還是《華爾街日報》旗下MarketBeat部落格的創辦作家兼編輯,不但替它寫稿超過三年的時間,更獲得《主編暨發行人雜誌》(Editor and Publisher)的提名以角逐艾皮獎(Eppy Award,譯註:為全球最有名的新聞網站評選獎項)。除了在筆耕工作上卓然有成外,葛芬還不時出現在許多電視及廣播節目中,其中包括福斯商業台、CNN國際台,以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目前與妻子及兩個孩子一同住在紐約的魏斯契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
在潛心著書期間,葛芬雖然還是路透社的編輯,但不管是本書的內容抑或調性,路透社始終都未曾參與其中,而是由作者一人全權負責。
譯者簡介
李璞良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曾任職於飛利浦公司,目前為專職翻譯。近期翻譯作品有:《超簡單經濟學》、《入侵》(商周)、《新世界藍圖》(早安財經)、《克蘇魯神話》(城邦)、《你也是文學批評家》(寂天)、《未來檔案》、《品牌決定一切》、《小老鼠扳倒大笨象》(易富文化)。
目
錄
第一章現在開始,不要再輕易投入股市!
──夠了!別再「錢」進股市
──打破你原先固有的投資舊思維
──除非你能長期持有,否則連碰都不要碰股票
──開始向穩固財富邁進吧!
第二章奉勸你,市場消息還是「聽聽就好」!
──再好的股票,股價也不會一直漲!漲!漲!
──別相信老師的「明牌」,順勢投資只是順便套牢
──權威財經媒體的分析,其實也是個屁!
──所謂明牌、消息都已是第二手,錢早被大戶捲走了
第三章別讓情緒牽著你的鼻子走
──市場崩盤往往讓投資人跟著精神崩潰
──越是想達成損益平衡,只會讓你越賠越慘
──盲目跟著市場群眾走,其實一點好處都沒有
第四章 這樣,會讓你的投資組合變成一場夢魘
──聽「專家」的話,就錯了!
──頻繁交易「炒」短線,只會讓鈔票越來越薄
──再流行風尚的個股,都只有一時的行情
──依賴狗股理論,只會把財富打到像狗一樣趴下
第五章 除了認賠和接受損失外,你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用傳統思維投資?還是算了吧!
──指數型基金大不同,並非買了就穩賺錢
第六章當投資多樣化淪為口號時,該怎麼辦?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股票市場
──不要投資個股,而是要投資類股
──當價值就是成長,成長就是價值時的投資策略
──和所有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一同起舞
第七章找到適合你的投資組合,然後記得要賣掉它
──你最好的投資夥伴──投資組合再平衡
──讓你適時進出市場的投資法
──要學就學巴菲特的投資之道
第八章不管叫什麼,指數股票型基金也還是股票
──ETFs的最佳管理之道
第九章談談股票以外的投資項目:商品、債券以及其他該買和不該買的東西
──股票以外的投資資產類別有哪些?
──投資第二熱門的債券、國庫券
第十章將投資全放在一個籃子裡?
──切記!天底下沒有一樣東西是免費的
──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嗎?
──這才是你該做的投資組合
──別忘了考量必要的風險因素
第十一章不妨也對期貨投注些許展望
──你不能輕忽的通貨膨脹問題
──遍佈全球的債務危機帶來投資衝擊
──勇敢向投資之路大步邁進吧!
序
作者感言
要是少了經紀人Jeffrey Krames的精心策劃和豐富經驗,我想這整本書絕不可能出版。因為早在好幾年以前,也就是當我連出書的想法都還未醞釀之際,他便不辭勞苦的和我頻頻接觸,一同討論本書的撰述工作。更不用說,隨著各種構想的不斷發展,他也一直親自參與其中,幾乎可說是「無役不與」,並且成為我最堅強的盟友,所以如果沒有他,這本書絕無可能問世。
我還得感謝編輯Jeanne Glasser,她對本書的價值始終堅信不疑,除了戒慎戒懼地進行編輯工作,讓我獲益良多之外,她還在我整個寫作過程中不斷地鼓勵我、體諒我。總之,Jeanne和金融時報出版社(FT Press)的其餘編輯部及出版部同仁可謂居功厥偉,也是本書得以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另外,我得感謝出版界的一些先進們,不但提供了不少充滿睿智的想法,也肯花時間從各個角度廣泛地解釋他們對這市場的種種看法。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我曾與許多先進談過,不過我想要特別提一下產業研究機構畢潤宜公司(Birinyi Associates)的傑佛瑞.魯賓(Jeffrey Rubin)、景順資產管理公司(Invesco)的戴安.加尼克(Diane Garnick),以及美國銳聯資產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的羅德.阿諾特(Rob Arnott)。所幸有了他們,才讓我對市場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還有,我也想向一些新聞記者們表達由衷的謝意,這些年來他們一直鼓舞著我,在我成長為作家與記者的過程中更是一路相挺,可謂是惠我良多。其中包括Suzanne Pavkovic、David Mark、Sailaja Sastry、Todd Bell、Dan Carroll、Jamie Heller、Aaron Task、John Edwards、Ron Lieber、David Ceracioti、Matt Barthel、Geoffrey Lewis、Pat Fitzgibbons、Mark Gongloff、Cindy Perman、Tim Annett、Jennifer Ablan、Bill Schomberg和Chris Sanders,由於篇幅有限,恐未能一一道盡,若有遺珠之憾,亦在此一併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另外,好友Erin Arvedlund的隆情盛意更讓我深感虧負甚多而無以為報,她在整個過程中都一直不斷的給我打氣,並提供不少出書的祕訣,我想要是少了她的努力和付出,本書也絕不可能會有如此佳績。
當然本書得以付梓,我的老東家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亦功不可沒,除了大力支持我之外,更讓我有充裕的時間完成這個出書計畫。只是本書並非反映出它的意見,而純粹是我個人的觀點。
職場上的工作夥伴和前輩們提攜固然十分重要,但家人的支持也同樣不可或缺;我尤其感念家父、家母和姊妹潔西卡(Jessica)的無私付出。我相信他們永遠會記得當年的我因為缺乏寫作興趣,而不得不在補習班裡痛苦掙扎的那段青澀歲月,而後來這時間所造成的改變也讓我有如脫胎換骨。紙短情長!但我還是要趁此機會大聲說,要不是這些家人的不離不棄,我如今肯定一事無成,哪兒都休想到達。
本書算是在我人生中一個相當忙碌的期間,也就是第二個孩子諾亞(Noah)呱呱墜地的前後幾個月問世的。在夜深人靜時,我時常趁著餵奶的空檔,搬來凳子頂住床沿,然後就在NoteBook上「振筆疾書」;而大女兒莉莉(Lily)也像是要湊熱鬧似的,偏偏挑在這個節骨眼上從客廳跑來擠在我身邊睡覺。因為孩子們都是我的心肝寶貝,所以這時我就必須陪伴在女兒旁邊,好讓她放下那顆不安的心;不過,我也會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好讓更多想法形諸於文字。對我來說,這倒成了一個自我磨練的絕佳機會,由此看來,這奶爸的生涯還挺有趣的。
最後,我還想向妻子達娜(Dana)吐露些心聲,並感謝她始終在旁邊默默支持我,且毫不動搖。要知道在擔任好幾份全職工作之餘,還要搞定兩個小不點,這絕不是什麼輕鬆的差事。可是,她仍然會在我倍感挫折之際,泰然自若地跑來打氣,讓我又有勇氣重新站起來;並且在我小有成就時,跑來一同慶賀。吾愛吾妻!這本書不就是為妳寫的嗎?
前言
我出身於一個理財謹慎的家族,對於投資一事始終抱持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當時流行的一套理論是,如果沒經歷過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期間美國人所面對的那種困境,那麼對手邊的錢通常就會抱持著無所謂的態度,可是,這套論點卻始終未曾印證在我的家族。因此每到月底,我都會把剩下來的零錢換成一疊紙鈔,然後把它們存入銀行。而這個習慣我是從爺爺那裡學來的,他曾在經濟大恐慌期間深受其害,所以一輩子都是個吝嗇鬼。
可是近幾年來,卻有許多人忘記昔日的慘痛教訓,坐視那可怕的風氣再度如猛虎出閘般的荼毒人間。在股市歷經20年的大多頭榮景之後,許多沒什麼投資經驗的投資人都受不了誘惑,紛紛投身其中,不過就在他們一頭栽進去後,科技股卻在邁入21世紀不久便兵敗如山倒,而其餘類股也在2000年到2010年的這十年間毀於一旦。不過,人真是種健忘的動物,傷疤好了便忘了痛,永遠都無法從過去的錯誤中學到什麼,因此,災難才過沒多久,股票投資又戲劇化的重返人們,只是在一路蹣跚下,也留給投資人大大的問號,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麼做才對,也搞不懂把錢塞在床舖底下是否就是個較好的主意。
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確認你那股畏懼感的正當性,身為財務金融版記者和編輯的我已冷眼旁觀股市15年了,當然這期間我也曾親自下海投資過。我認為在股海浮沉這麼多年之後,自己多少已學到一點東西,但是,其中絕大部分都被大型證券經紀商或媒體忽略掉了。
《華爾街日報》旗下的MarketBeat,是該報網站上最受歡迎的部落格之一,當初即是由我所創建的,而且我一直擔任它的撰稿人長達三年。如今我又在路透社裡任職編輯,並負責督導一支市場研究團隊,所以,對變動性極大的股市一直有最貼近的觀察,對它的起起伏伏自然也點滴在心頭。我知道,絕大多數投資人對於暗藏在股市裡的種種風險,都缺乏適切的瞭解,因此,我打算在這裡先針對其中的一部分做解釋。這些年來,不管是在TheStreet.com、《華爾街日報》,抑或是在如今的路透社任職,我都一直在撰寫有關投資市場的種種訊息,其間遇到許多自以為早把股市摸透的投資人,也認識不少是真正瞭解這個市場的人,他們都可說是殘忍的野獸,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隨時展開行動。當然,也只有時時都能保持警戒的那些人,才會在股市中有較出色的表現。
事實上,在那些最棒的投資忠告或建議之中,絕大多數都不離我爺爺的那套:我經常看他駝著背走進地下室的書桌旁,小心翼翼地把二角五分的銀幣給堆成一疊疊的。
我可以在這裡很肯定地說,這15年來,凡是目睹到股市榮景的人,應該都認為股票並不是什麼最棒的玩意兒,甚至有時候更淪為最糟的資產類別之一。因為在扣除掉交易成本、管理費用,以及通貨膨脹等等因素後,真正會落到你口袋裡的其實已所剩不多──何況賠錢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本書並不是要幫你找到一些新的投資管道,以免到時又把其淪為這幾十年來,一直把股票當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投資工具的景況。因為就整體而言,股票畢竟還是提供了較大的投資報酬率,這些都是債券之類的其他投資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本書的目的:其實是要讓你明白,根本不必為個股而煩惱到睡不著覺。凡是不願意或是沒有時間針對股市個股詳加研究的投資人,都應該以指數型基金開始。當然,股票是不可能完全置之不理的,因此,何不像鴕鳥一樣就把腦袋鑽進沙子裡,假裝要以債券做為退休的資金來源,而且沒剩下多少錢可以讓自己像個傻子一樣,不管跌勢有多糟都勇往直前的承接、猛買股票。
除了這些之外,本書還會一併讓你明白,多一點點的彈性和常識會如何伴你走過漫漫投資長路,而一路保護好你的資產。還有,讓奇癢難耐的手指遠離鍵盤,亦有助於防止你在過度交易下讓報酬毀於一旦,並避免讓焦慮感趁虛而入。如果交易成本和管理費用啃光了報酬,那最明智的抉擇就是盡可能把它們給降到最低水準。感謝老天,有很多方式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點。
本書最主要的重點,就是要你把大多數的投資用資產,放在追蹤主要指數的指數型投資,以及指數股票型基金上。一般而言,你得限制交易的次數和金額,避開高成本的證券經紀商,以保持較低的成本;此外,還要在本書中學到重新平衡投資組合的重要性,這樣才有助於你在一路上不偏左右,順利地在退休之年達成最初的理想。最後,本書還會提到多樣化,不過,這種多樣化要比你們平常所聽到的那些更加廣泛。
至於主要的實務性建議則是會放在第十章<將投資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中,而我也會利用這個篇幅,把理想的投資組合做進一步細分。總括來說,它並不是以股票為核心,而且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保持較低的成本,當然在這之前,我也會針對可能讓人自陷困境的那些投資,一一做番檢視,看看要如何做才能避開這些險境,並且讓你瞭解到,它們完全是無法繞道而行的。現在,讓我們開始做出最合適的投資吧!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