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通俗文學十五講

通俗文學十五講
9787301060438
範伯群 孔慶東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1月01日
70.00  元
HK$ 59.5  






叢書系列:名家通識講座書系
規格:平裝 / 345頁 / 15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出版地:大陸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


[ 尚未分類 ]








★文學巨樹,拔地參天。

在文學樹上,雅文學固然枝繁葉茂,俗文字亦郁郁蒼蒼。

雅俗共賞,營造豐富的審美空間。

本書由蘇州大學和北京大學眾專家聯袂出手,通俗文學研究大家範伯群親自排兵點將,南北才子通力講解通俗文學,通俗文學的方方面面被一網打盡,通俗社會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幽默滑稽小說、科幻小說等,並對通俗文學大家張恨水和金庸進行了革命性的評說。最後由北大孔慶東負責統稿,主要是做些搬弄章節、炮制標題、偷換概念以及篡改粉飾文字的工作,望閱讀及使用本書之廣大師生和各界人士,踴躍批評。孔慶東先生鄭重承諾,凡表揚本書者,贈打油詩一首。

作者簡介︰

範伯群,1931年生浙江湖州人。199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參編《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作品選》、《民初都市通俗小說叢書》(1991—1922年台灣業強版),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作家評傳叢書》、《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曾合作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6)》《1898—1949中外文學較史》等。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第一講 俗文學概說
一 俗文學之內涵
二 俗文學:從蔑視到肯定
三 雅俗文學的特色及其分界
第二講 通俗文學的源流
一 古小說之孕育
二 唐之傳奇小說
三 宋之話本小說
四 明清章回小說
第三講 通俗文學的現代化
一 通俗文學對現代文化市場的培育
二 通俗小說現代化的萌蘗
三 知識精英文學與市民通俗文學之爭
四 文學史的格局與文學現狀
第四講 承繼譴責遺風的通俗社會小說
一 從譴責到黑幕
二 為中國現代政治經濟畫像
三 問題小說與反戰小說
四 文化小說與地域小說
第五講 從哀情到社會言情小說
一 現代言情小說的先驅者們
二 狹邪余緒:民國倡門小說的特色
三 “哀情小說熱”的興衰
四 奔向社會言情的廣闊天地
第六講 打通雅俗的張恨水
一 張恨水的意義
二 走遍江湖
三 走上文壇
四 走向新文學
五 走進新中國
第七講 有禮有力的武俠小說
一 武俠文化源流
二 南向北趙
三 民國武俠小說名家
四 港台武俠小說
第八講 武俠小說的革命巨人金庸
一 金庸的意義
二 金庸的道路
三 金庸的作品
四 金庸的秘密
第九講 民族化進程中的偵探小說
一 清末民初的偵探翻譯熱潮
二 中國偵探小說的起步
三 偵探小說的中國化:程小青和孫了紅
四 中國公安法制文學概況
第十講 詩與真之間的歷史小說
一 “歷史小說”的沿革與基本類型
二 林紓與許指嚴的“掌故野聞”
三 蔡東藩的正史演義
四 黃小配等人的翻案重構
五 其他歷史小說
第十一講 針砭諷諫的幽默滑稽文學
一 中國現代滑稽文學的濫殤
二 詭譎諷諫的時政滑稽
三 欺人與自欺:讀書人酸腐心態的揭露
四 中國現代滑稽文學的藝術技巧
第十二講 亦科亦幻的科幻小說
一 科幻小說溯源
二 世界科幻小說的發展
三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
第十三講 娛樂中見勸懲的通俗戲劇
一 通俗戲劇界說及源流
二 近現代通俗戲劇概覽
三 近現代通俗戲劇的人生視界
四 近現代通俗戲劇的社會藝術價值
第十四講 繽紛多彩的通俗期刊
一 清末民初 獨步文壇
二 二分天下 半壁江山
三 40年代的“方型刊物”
四 北派通俗文學期刊
五 新時期通俗文學期刊概述
第十五講 雅俗互動與融合
一 雅與俗的辯證法
二 現代文學的雅俗互動
三 雅俗大融合
後記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是由北京大學發起,全國十多所重點大學和一些科研單位協作編寫的一套大型多學科普及讀物。全套書系計劃出版100種,涵蓋文、史、哲、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主要學科領域,第一、二批近50種將在2004年內出齊。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出任這套書系的編審委員會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任執行主編,來自全國一大批各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主持各書的撰寫。到目前為止,這是同類普及性讀物和教材中學科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編撰陣容最強的叢書之一。

本書系的定位是“通識”,是高品位的學科普及讀物,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與提高素養的要求,同時也是配合高校推進素質教育而設計的講座類書系,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生通識課(通選課)的教材和課外讀物。

素質教育正在成為當今大學教育和社會公民教育的趨勢。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拓展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造就更多有創新潛能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國許多大學都在調整課程,推行學分制改革,改變本科教學以往比較單純的專業培養模式。多數大學的本科教學計劃中,都已經規定和設計了通識課(通選課)的內容和學分比例,要求學生在完成本專業課程之外,選修一定比例的外專業課程,包括供全校選修的通識課(通選課)。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學校雖然在努力建設通識課,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缺少統一的規劃,到底應當有哪些基本的通識課,可能通盤考慮不夠;課程不正規,往往因人設課;課量不足,學生缺少選擇的空間;更普遍的問題是,很少有真正適合通識課教學的教材,有時只好用專業課教材替代,影響了教學效果。一般來說,綜合性大學這方面情況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學,特別是理、工、醫、農類學校因為相對缺少這方面的教學資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選擇的教材,開設通識課的困難就更大。

這些年來,各地也陸續出版過一些面向素質教育的叢書或教材,但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到底應當如何建設好通識課,使之能真正納入正常的教學系統,並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許多學校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從2000年開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發起,聯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師,經過廣泛的調查,並征求許多院校通識課主講教師的意見,提出要策劃一套大型的多學科的青年普及讀物,同時又是大學素質教育通識課系列教材。這項建議得到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的支持,並由他牽頭,組成了一個在學術界和教育界都有相當影響力的編審委員會,實際上也就是有效地聯合了許多重點大學,協力同心來做成這套大型的書系。北京大學出版社歷來以出版高質量的大學教科書聞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擔這樣一套多學科的大型書系的出版任務,也順理成章。

編寫出版這套書的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國各相關學科的教學資源,通過本書系的編寫、出版和推廣,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到通識課知識體系和教學方式中,使這一類課程的學科搭配結構更合理,更正規,更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從而也更方便全國各大學設計和安排這一類課程。

2001年底,本書系的第一批課題確定。選題的確定,主要是考慮大學生素質教育和知識結構的需要,也參考了一些重點大學的相關課程安排。課題的醞釀和作者的聘請反復征求過各學科專家以及教育部各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意見,並直接得到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支持。第一批選題的作者當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學推薦的,他們已經在所屬學校成功地開設過相關的通識課程。令人感動的是,雖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學科領域的頂尖學者,不少還是學科帶頭人,科研與教學工作本來就很忙,但多數作者還是非常樂午接受聘請,寧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擠時間保證這套書的完成。學者們如此關心和積極參與素質教育之大業,應當對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書系的內容設計充分照顧到社會上一般青年讀者的閱讀選擇,適合自學;同時又能滿足大學通識課教學的需要。每一種書都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有相對獨立的學科範圍和專業性,但又不同于專業教科書,不是專業課的壓縮或簡化。重要的是能適合本專業之外的一般大學生和讀者,深入淺出地傳授相關學科的知識,擴展學術的胸襟和眼光,進而增進學生的人格素養。本書系每一種選題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學問真正做活了,並能加以普及,因此對這套書作者的要求很高。我們所邀請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學術建樹,有良好的教學經驗,又能將學問深入淺出地傳達出來的重量級學者,是請“大家”來講“通識”,所以命名為《名家通識講座書系》。其意圖就是精選名校名牌課程,實現大學教學資源共享,讓更多的學子能夠通過這套書,親炙名家名師課堂。

本書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寫,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學風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識的相對穩定性,重點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適當接觸學科前沿,引發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本書系大都采用學術講座的風格,有意保留講課的口氣和生動的文風,有“講”的現場感,比較親切、有趣。

本書系的擬想讀者主要是青年,適合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性讀物;如果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和基本內容,再加補充發揮;或者預先指定學生閱讀某些章節,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也可以把本書系作為參考教材。

本書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講”,主要是要求在較少的篇幅內講清楚某一學科領域的通識,而選為教材,十五講又正好講一個學期,符合一般通識課的課時要求。同時這也有意形成一種系列出版物的鮮明特色,一個圖書品牌。

我們希望這套書的出版既能滿足社會上讀者的需要,又能夠有效地促進全國各大學的素質教育和通識課的建設,從而聯合更多學界同仁,一起來努力營造一項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