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現代儒家三聖 (下) 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論宋明儒學

現代儒家三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15025
王汝華
新銳文創(秀威代理)
2012年9月09日
147.00  元
HK$ 124.95  







叢書系列:新銳文叢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銳文叢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本書以現代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其學為主軸,聚焦於三聖對宋明儒學的關注,並略及三者對釋道的闡釋。梁、熊、馬嘎然獨具的學術造詣,除來自於生命的特殊體歷及不斷精進外,亦緣於時代的衝擊撞擊,及歷史的反芻與汲攝。當代新儒學可謂為現代版的宋明儒學,既接引宋明儒學的道德心性之學,亦汲納宋明儒學內聖外王的思維模式,或以新程朱的風貌,或以新陸王的樣態呈現,而其內涵實多為宋明儒學的具現。梁、熊、馬既上有所承,則其對宋明學術的關注焦點有何殊異?其續承於宋明儒學的實質內容與模式為何?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所臨對的議題為何?三者對宋明學術如何進行現代發皇、改造、轉化乃至納歸己用?又三者對當代新儒家或當代儒學的裨益、開展與影響又如何?三聖其人其學雖路線迥異,然卻屢有交會及碰撞,透過比較分析,得以釐清三者在現代學術史上的角色與定位,亦可通觀民初儒學的典型暨風貌。

本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索探梁漱溟對宋明理學的關照面向與現代發皇,了解梁漱溟對宋明學術的整體評價、如何汲攝朱王、泰州學派及相關各家,如何發揮其直覺說、理性觀,終與宇宙生命通合為一。

  第二章論述熊十力對宋明理學的思考向度與現代回應,亦即如何綜評宋明學術、如何疏決朱王、推闡船山、評騭各家,如何發揮心學思想、提出體用哲學。
第三章續探馬一浮對宋明學術的圓融思維與續承課題,藉觀馬一浮如何評價宋明學術,如何和會朱王、汲納諸儒、勘破今古對立、漢宋執著、圓融儒釋道三教,並續承宋明課題,提出其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

  第四章由三聖續承宋明對儒釋道三教的關注、汲攝及批判出發,以比觀三者持論之異同。

  第五章則回顧前列各章要義,綜結三聖之學的特色外,並略索三聖的學術迴響。

  本書聚焦於三者對宋明儒學的關注。

作者簡介

王汝華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易經》及當代新儒家哲學。著有《尋繹當代儒哲熊十力》、《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十力齋論學集》、《易學索玩》等。



導言

第一章 梁漱溟對宋明儒學的關照面向與現代發皇
第一節 宋明儒學的整體評價
第二節 宋明諸儒的思想關照
一、朱王學術的掌握與取捨
二、泰州學派的啟導及涵攝
三、其他各家的關注和挹取
第三節 宋明心性之學的現代闡揚
一、直覺說的多方涵攝
二、理性觀的回轉修正
三、宇宙生命的通合為一
結 語

第二章 熊十力對宋明儒學的思考向度與現代回應
第一節 宋明儒學的綜合評價
一、宋明學風論評
二、宋明儒學分期
第二節 宋明諸儒的思想評議暨融攝
一、朱王學術的汲攝與會通
二、船山思想的契應與問疑
三、其他各家的品評與賅納
第三節 宋明心性之學的現代闢拓
一、明心
二、見體
結 語

第三章 馬一浮對宋明儒學的圓融思維與續承課題
第一節 宋明儒學的學術定位
一、聖賢血脈的通渠
二、迴向六藝的要津
三、因應時勢的劑帖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圓融視角
一、兼攝宋明諸子
二、勘破古今及漢宋執著
第三節 宋明儒學的課題續承
一、本體論
二、心性論
三、工夫論
結 語

第四章 現代儒家三聖的佛道關注
第一節 儒佛思想的衡度與會通
一、儒佛同構 內佛外儒的梁漱溟
二、由佛轉儒 出入空有的熊十力
三、儒佛互攝 生活入禪的馬一浮
第二節 道家思想的判別與抉擇
一、梁漱溟對道家思想的認知及掌握
二、熊十力對道家哲學的冥會與轉化
三、馬一浮對道家思想的詮釋與發揮
結 語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書的回顧與綜結
一、學行互動:篤交誼 互有激盪
二、學術養分:抉朱王 融採諸家
三、學術闢拓:重心性 取向有別
四、學術立場:振儒學 兼攝釋老
五、學術定位:勤耕耨 各有建樹
第二節 三聖學術的迴響與反思
一、學術迴響:才人出 後先崛起
二、學術反思:植根柢 微疵難免
第三節 三聖研究的後續開展



導言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打,連帶震出東與西、舊與新、傳統與現代、保守與激進、釋孔與批孔的另一場激戰,一方是迅雷般猛地竄起的反儒批孔勢力:太平天國的鞭撻孔學,革命民主思潮的排孔無聖,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儒學革命、排孔浪潮等接踵而興;一方則力圖透過儒學的護衛與改造,重新穩立儒學價值體系:維新變法下的孔子改鑄、守舊復辟下的尊孔與讀經、國故派、學衡派、東方文化派、乃至現代新儒家的返本開新等,相繼□起。在劇烈震盪、此消彼長的競逐中,開展出另一個思想史上的春秋戰國。而梁、熊、馬三者,作為民初學術界重振儒學的三名大將:梁漱溟執持「新孔學」的旗幟,以「行動的儒者」封號,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提出「文化三路向」之說,為當代新儒學的發展首闢徯徑。而熊十力則以《新唯識論》一鳴驚人,右手護衛孔子,左手批判歷代小儒,而獨樹一幟的体用理論與心學立場,成為當代新儒學的陣前先鋒。至於深具隱士性格的馬一浮,既被譽為「一代儒宗」、「傳統文化僅存的碩果」,而其致力發皇六藝內涵、調停各家之說,亦成為現代儒學的先驅。

  何謂「當代新儒家」?其定義與特徵向來多端,如李澤厚認為「在辛亥、五四以來的二十世紀的中國現實和學術土壤上,強調繼承、發揚孔孟程朱陸王,以之為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的根本精神,並以它為主體來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和西方哲學以尋求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現實出路」者;如方克立:「現代新儒家是產生於本世紀二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續儒家「道統」、復興儒學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徵,力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為本位,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一個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潮。」二說均強調當代新儒家對先秦與宋明儒學的繼承、服膺與發揚,並傾向內聖為體、外王為用的思想格局,以及對西學的會通。另如顏炳罡則強調當代新儒家其外在價值的兩項創新,一是具備一種自我批判意識,二是明確區分學術的儒學與制度的儒學;以及內在義理的四點創新,一是重新調整儒家文化內聖外王的義理結構,融攝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實現道統、政統、學統的三統並建;二是在思維方式上,由原儒家的「圓而神」,融攝西方「方以智」的智慧,重新達到新的「圓而神」;三是強調道德的形上學、道德宗教;四是主張開出「見聞之知」的獨立型態。前二說與後說分別呈現出早期與近期在定義取向上的若干殊別。至於哪些人得躋列當代新儒家之林?如大陸學者方克立臚列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馬一浮、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等十五名;至於劉述先則提出「三代四群」的架構:第一代第一群為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第一代第二群為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第三群為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第四群為余英時、劉述先、成中英、杜維明等;另黃克剛編《當代新儒學八大家集》則選列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及方東美。雖然諸說不一,然梁、熊躋身當代新儒家之列則眾口歸一,至於馬一浮是否堪列其間,則仍有歧見,端依各家對當代新儒家的定義與衡定標準的寬泛與狹隘而定,因此如方克立、劉述先、樓達人、唐亦男等即將之擇納其間,而黃克剛、顏炳罡、劉樂恆等即將之排除在外。就本書言,則採行寬泛定義:凡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能上接孔子的生命與智慧,而其本身亦是一真生命真智慧的真儒;並具豐富強烈的文化意識,能在儒學的現代轉進過程中做出個人獨特貢獻者均屬之,是以本書將梁、熊、馬等均納列當代新儒家之林。又誠如方克立所言,當代新儒家的特徵之一,是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徵,檢視三者學術,宋明儒學正是其學術生命的臍帶,供給其豐沛養分殆無疑議,而三者亦均致力於原始儒家及宋明儒學的心性之學的闡揚,因此牟宗三稱梁漱溟「開啟了宋明儒學復興之門」;賀麟稱熊十力為「陸、王心學之精微化系統化最獨創之集大成者」;戴君仁稱馬一浮為「現代朱子」。而本書下冊亦即聚焦於此,欲求索三聖承繼宋明儒學的模式與內涵,及其如何轉化闢拓出為世所用的獨到學術。

  本書上冊以「三聖其人」為焦點,由生命氣象、同聲相應、履道如弦、群英共輔四大面向,觀察三聖個性特質之迥異、論學交誼之軌跡、學術交鋒與問難、教育堅持與扞格,及友朋弟子薈萃交織之景況。下冊以「三聖其學」為主軸,唯三聖之學面向寬廣,因此又縮聚於三聖的宋明儒學,並略及三者對釋道的闡釋。章次有五:第一章索探梁漱溟對宋明理學的關照面向與現代發皇,了解梁漱溟對宋明學術的整體評價、如何汲攝朱王、泰州學派及相關各家,如何發揮其直覺說、理性觀,終與宇宙生命通合為一。第二章論述熊十力對宋明理學的思考向度與現代回應,亦即如何綜評宋明學術、如何疏決朱王、推闡船山、評騭各家,如何發揮心學思想、提出體用哲學。第三章續探馬一浮對宋明學術的圓融思維與續承課題,藉觀馬一浮如何評價宋明學術,如何和會朱王、汲納諸儒、勘破今古對立、漢宋執著、圓融儒釋道三教,並續承宋明課題,提出其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第四章由三聖續承宋明對儒釋道三教的關注、汲攝及批判出發,以比觀三者持論之異同。第五章則回顧前列各章要義,綜結三聖之學的特色外,並略索三聖的學術迴響。




其 他 著 作
1. 現代儒家三聖(上):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的交誼紀實
2. 尋繹當代儒哲熊十力:以「一聖二王」為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