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法華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0544
賴永海/主編,王彬/譯注
聯經出版公司
2012年9月28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白話佛經
規格:平裝 / 640頁 / 21*14.8cm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白話佛經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同
類
書
推
薦
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不二之光:達摩祖師《破相論》全維度解析
大法鼓經講義 第一輯
楞嚴咒詳解:佛門早課第一咒,摧毀內心魔障,清除覺悟障礙的咒中之王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三版)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花草遊戲NO70 嚐一口天然芬芳滋味!花草葉果做料理
佛性思想(三版)
行單:珍珠瑪瑙下廚房
隨身版 心經白話解釋(二版)
金剛經
愣嚴經
內
容
簡
介
《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
《法華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更具有不朽地位
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無遠弗屆,歷代各種經典受持讀誦書寫者無出其右
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60種修行方式。
胡適更讚譽《法華經》是部優美的文學作品。
為人所熟知的著名《法華經》「法華七喻」,就是用七個生動的故事,來闡釋大乘佛教的教理。
《法華經》在弘揚三乘歸一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主張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將佛陀教說真理運用詩、譬喻、故事等文學手法呈現。是生活中非常實用有用的佛法。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出現之前佛經中已經出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生動有趣的法華七喻巧妙地展現佛陀的慈悲教化,也是大家奉持本經的原因之一。
本經後半部再再宣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是其他經典所不及。
證嚴法師說:《法華經》可以說是三根普被,上、中、下各類根性的人,都易接受,從生活中善加體會,必可相互印證。
本書《法華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法華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法華經》的文句涵義。
作者簡介
賴永海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鑑真圖書館館長。出版《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著作,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近300萬字),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通史》(15卷,700萬字)。
譯注者簡介
王彬
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師從賴永海,主要從事藏傳佛教、佛教藝術、佛教與醫學研究,現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目
錄
前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的主要結構
延伸閱讀
序
前言(節錄)
《妙法蓮華經》(通常略稱為「法華經」)(Saddharma-Pu□□arika Sutra)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本經以喻而立經名,Saddharma譯為「妙法」,係指本經微妙而不可思議的深奧法義,或云「第一最勝之法」;Pu□□arika則意為「蓮花」。「蓮花」在佛教中是最為常見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潔」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潔」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薩悲智雙運,為悲憫眾生,而發弘願,於五濁惡世中行難忍之行救度眾生,卻又不為五濁所染,如同蓮花生於淤泥之中卻不為所染,故有此名。本經在印度即受到廣泛重視,傳至中國後,更是盛行於世,其於中土盛興之勢,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中所云:「自漢至唐六百餘載,雖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可見其影響之大,以至於後世有人將其與《楞嚴經》、《華嚴經》並稱,譽為「經中之王」。
一、《法華經》的成書及漢譯本
通常認為,本經於大乘佛教初期即已形成(最晚不超過西元二世紀),屬於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法華經》產生後,逐漸流傳於印度、尼泊爾及中亞等廣大地區。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喀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已經發現本經各種寫本四十餘種,寫經文字有梵文、藏文及和闐文等。這些寫本的年代約為五至十一世紀。
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法華經》約有六種漢譯全本,其中最早的譯本為三國時期支疆梁接所譯的《法華三昧經》(二五五年)。但在六種譯本中,三種已經佚失,而後世流傳下來的尚有三種,按翻譯時代先後順序分別是:西晉竺法護據西域胡本譯出的《正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同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後世通行並影響較大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譯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譯本不像羅什之前諸譯本那樣文辭艱澀,難以理解,另外也與羅什門下諸弟子及後世大德的廣泛宣揚密不可分。正如唐代道宣所云:「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崇尚,皆弘秦本。」(〈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以上三種譯本中,內容也互有出入。如後世流通最廣的羅什譯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為七卷二十八品,但羅什初譯此經時原為七卷二十七品。後世補入的內容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二是隋闍那崛多等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偈頌〉;三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藥王菩薩咒〉;在編入這些內容後,方才形成後世通行的流通本。在上述三種譯本中,一些品目的順序也略有不同。如晉譯本和隋譯本均將〈囑累品〉列為全經的最後一品;而秦譯本中,〈囑累品〉列在第二十二品,其後尚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而將〈普賢菩薩勸發品〉作為全經的最後一品。
《法華經》諸譯本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譯經所依據的底本不同所致。《正法華經》根據梵文本翻譯,但卻為流行於西域的所謂「胡本」,《妙法蓮華經》則是據西域龜茲文本所譯,而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的翻譯則是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本。
二、《法華經》的主要思想
《法華經》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思想及信仰體系。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經的重要思想進行歸納。
1.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本經始終貫穿著一條重要的主線,可歸納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可以說是本經最為核心的思想。所謂「開權顯實」,又稱「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權」即所謂「方便」、「權宜」之法,係指因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機,對於法義的堪受也存在差異,因而佛陀以種種權宜之法,如譬喻、語言等種種不同方式,引導初機眾生,令其入於佛法之門,而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因此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分別說聲聞、緣覺、佛乘(即「三乘」);但這種法義上的差別歸根結柢,是要引導眾生契悟最為究竟的實相之境(即為與「權」相對之「實」,或與「方便」相對的「真實」),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也就是說,唯有一佛乘才是佛陀的真實教義和歸趣所在。正如本經〈方便品〉中所說的:「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基於這一思想,在本經中,佛陀不僅給諸大菩薩授記成佛,也為諸聲聞弟子(包括已證得阿羅漢果者)授記當得作佛。以一佛乘為真實究竟,毫無虛妄。從而令信仰者捨棄相對狹隘的「三乘」之見,以志求無上佛乘,證得諸法實相之究竟無上之智為修行的終極目的。
正是基於把體證諸法實相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的認識,《法華經》提出著名的「十如是」說,並指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意味著唯有志求佛道,並如理修行,才能達到佛陀證得的無上之智,了達一切諸法實相。而眾生欲要達到這一究竟本質的境界,就必須發心修習成就無上佛道。
2.開近顯遠、開跡顯本的佛陀觀
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念中,最有影響的即為法身、報身、應身的「三身論」。在這一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法華經》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華經》中雖未出現完整的「三身」概念,但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描述,實則已賦予釋迦佛法身的意義。如〈見寶塔品〉中,釋迦佛說《法華經》時,從地湧出的寶塔中,有過去久遠已成佛並且早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因願力緣故,為釋迦佛說《法華經》涌出品〉中,在此「娑婆世界」地下湧出無量菩薩,都是釋迦佛所教化的弟子,表示將於未來護持、弘傳《法華經》,實現教化眾生的弘願。會中彌勒菩薩及大眾遂起疑問,釋迦如來成道四十餘年,為什麼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教化無量大眾。在接下來的〈如來壽量品〉中,釋迦佛向大眾宣說,如來已於久遠劫前成佛,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示現滅度(應身)。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他方無量無邊國土教化利導眾生。如來壽命亦不可計數(「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在〈如來壽量品〉中出現的佛身「常住不滅」的觀念,實際上已經具有報身兼具法身的意義。
《法華經》中釋迦久遠成佛的思想,又被歸納成「開近顯遠」(示釋迦應身壽命之近,顯釋迦法身壽量之遠)、「開跡顯本」(開示釋迦應身及其說法,顯釋迦法身實相之理)。
3.菩薩行及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思想
在《法華經》的思想中,菩薩行的觀念也得到充分地闡釋,這些豐富的修習思想著重體現在〈安樂行品〉及〈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謂「菩薩行」,是指志求佛果的眾生(菩薩)為證佛果,而必須精勤修習的自利利他的各種方法。如在〈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述了常不輕比丘隨見四眾悉皆禮拜讚歎,無論人們對他怎樣輕罵侮慢,他都對眾生禮敬如故,並預言眾生皆當作佛。這可被認為是較早出現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思想。如東晉時期的竺道生,即對當時中土流行的所謂「一闡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異議,而提出「一闡提人亦當成佛」的觀念,他之所以孤明先發地提出這一觀點,實則與他對《法華經》真實思想的解悟不無關係。這一點可以從他所作《法華經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時有言:「聞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在〈見寶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華經》思想對他的影響。
4.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從佛教發展的歷史角度看,在大乘佛教的菩薩信仰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的根本依據,則直接地溯源於《法華經》。在《法華經》中,對於菩薩行的修習方法多有論述,而菩薩行的宗旨所在,即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而由於眾生種種因緣不同,菩薩救度眾生的方式也隨之千變萬化。在《法華經》中,至少有兩品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一是〈妙音菩薩品〉,二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這兩品中,都出現了隨應眾生機緣差別而顯示相應化身而為說法救度的觀念。如〈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具「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而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則宣說了觀世音菩薩以大威神力的緣故,能夠救度眾生脫於諸難。眾生若聞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當得離諸苦難,並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為《法華經》中最廣為人知的篇章,以至於經常被單獨列出,並成為歷代無數修學佛法的信士所必修的諷誦內容。
三、《法華經》的影響
《法華經》自產生以後,其豐富的義理及信仰模式為大乘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其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此,我們僅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法華經》的影響進行介紹。
1.本經注疏
首先,歷代圍繞《法華經》而進行闡釋的各種著作極為豐富。尤其在中國,早在六朝時期,古印度著名論師世親著的《妙法蓮華經論》即被譯為漢文(此論元魏時先後兩譯:即勒那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論》和菩提流支譯的《法華經論》)。這可說是中國最早流傳的對《法華經》的疏論。之後,竺道生、曇影、道融、法雲、法瑤、智顗、吉藏、窺基等諸多大德紛紛為其注釋闡發。據初步統計,目前收錄於《大正藏》及《卍續藏》中的各種《法華經》相關著作約有八十餘種;由此可見《法華經》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這也表明《法華經》的廣泛影響。
2.天臺宗的形成和發展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中,最顯著的即是天臺宗的產生。天臺宗又稱「法華宗」,是中國第一個大乘佛教宗派。這一宗派的創始人為隋代智顗(智者大師),並奉持《法華經》為根本經典。天臺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佛教完成中國化並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由智者大師創立的天臺宗教理中,最重要的即是「三諦圓融」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直接來源於《法華經》中以「十如是」來闡釋「諸法實相」的思想。在《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十如是」的內容為鳩摩羅什譯本中所獨有。但之前羅什本人及其門下弟子,對於「十如是」並未予以特別的重視。直至慧思,才真正注意到「十如是」與「諸法實相」之間所存在的重要意義,他通過《法華經》的修習而證「法華三昧」;並依據本經中著名的「十如是」思想,提出頗具特色的「一心三觀」等觀法原則,形成了獨特的禪法體系。後經過智者大師的發揮,形成了「三諦圓融」的實相義理理論,並由此創立了「一心三觀」的圓頓觀法。
智者大師對《法華經》極為推崇,他曾依據《法華經》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及《摩訶止觀》等,闡釋法華大義,這三部著作成為天臺宗的重要經典,即著名的「天臺三大部」。在他創立的「五時八教」的判教體系中,更是將《法華經》尊為至高的圓教一乘大法。由此亦可見《法華經》於天臺宗的巨大影響。
天臺宗形成之後,對東亞的日本及朝鮮半島等地的佛教文明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代鑑真大師最早把天臺教觀弘傳至日本。後來日本的最澄入唐求法,回國後再傳天臺教觀,天臺宗遂在日本成為一個獨立而兼具「圓義」的宗派。其後日本佛教形成的諸多宗派中,幾乎都與天臺宗有著諸多關係。這些宗派中影響較大的當屬日蓮創立的「日蓮法華宗」。
日蓮(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年輕時,曾遊歷研習包括《法華經》等諸經教義。但他對當時日本佛教的現狀頗多不滿,尤其是對淨土、禪、真言、律諸宗大肆攻擊,卻唯獨對《法華經》極為重視。尤其是經過十餘年對天臺教典的修學,最終認定在末法時代,唯有以弘揚釋尊教義精髓之《法華經》,才能成為拯救末世眾生的最根本的方式。日蓮認為唯有《法華經》才是真正的佛教。他以《法華經》、《無量義經》、《觀普賢經》等為依據,提出《無量義經》為《法華經》的「開經」,《觀普賢經》則是《法華經》的「結經」,實則是以《法華經》為中心,尊為本宗的根本經典。並承襲了天臺宗的「五時八教」之說,在法脈上,與智者大師亦有溯源。他主張釋迦教化的精髓即為《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而於此品中包含的真理──「一念三千」即體現在「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七字中,因而提倡禮拜《法華經》、念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等為基本的修行方式。日蓮一生亦以口誦、身行《法華經》等親身經歷以證《法華經》的真實性。
3.修行方式的影響
《法華經》不僅把體證無相空慧的諸法實相作為佛法修學的最高目標,同樣也極為注重實際的修學。《法華經》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佛教修行方法,如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六十種修行方式。《法華經》中豐富的修行方式,也對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諸宗派的修學理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出現之前的大乘佛教經典中已經出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本品在中國甚至成為一部獨立的經典而得以廣泛奉持。
在《法華經》的諸多信仰中,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理念,即是禮拜、供養、讀誦《法華經》所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歷代流傳著很多修習《法華經》而產生的靈異記載,這些在如《高僧傳》等著作中是經常見到的。日本佛教的法華信仰也極為普遍,成書於平安時代末期(不晚於1120年)的《今昔物語集》,收錄了大量的佛教故事,很多題材都源自日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或者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內容都與《法華經》有關,大多是通過讀誦《法華經》而消災免難的事蹟。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法華經》的重要影響。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