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842856
黃源盛/纂輯
元照出版
2010年7月01日
2000.00 元
HK$ 1800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學術論文集系列
規格:精裝 / 1700頁 / 19*26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學術論文集系列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刑事法
同
類
書
推
薦
刑法總則(6版)
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2版)
牙科醫療過失刑事判決解析
刑法總論(增訂四版)
刑法各論(下)(修訂五版)
內
容
簡
介
本輯注以立法史料的整編為主,以法律歷史的注釋為輔。先透過原始檔案與出版文獻,蒐尋散逸在海內外各處的一手立法資訊,再進行多層次的辨析與疏理。
在內容的編纂體例上,以時間為緯,按史料生成之先後進行排序;以類別為經,劃分為「法典與草案」和「立法相關文獻」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收錄經頒布(含未實際施行)的刑法典(含施行條例、施行法)八部和迄民國九十九年(2010)一月時之「現行刑法」條文,以及歷次刑法草案八部,合計十七部。第二部分彙輯與各部法典、草案之制定與完成,具有密切關係的諭旨、奏摺、說帖、呈文、議事紀錄、審查意見等凡三十四篇,為刑法典的百年薪傳,留下走過痕跡。
目
錄
序/1
編輯凡例/9
目次/11
上冊
第壹部 法典與草案
一、《刑律草案》(稿本;1905年)/3
第一編 總則/5
第一章 法例/5
第一節 法律效力/5
第二節 稱謂例/8
第二章 刑制/9
第一節 刑名/9
第二節 徵償/16
第三節 刑期/17
第四節 假出獄/18
第五節 期滿免緝/19
第六節 加減例/20
第七節 赦/22
第三章 行為/22
第一節 罪責及減免/22
第二節 未遂犯/27
第三節 共犯/29
第四節 數罪俱發/30
第五節 再犯/32
二、《刑律草案》(1907年)/35
第一編 總則/39
第一章 法例/39
第二章 不論罪/46
第三章 未遂罪/53
第四章 累犯罪/55
第五章 俱發罪/57
第六章 共犯罪/61
第七章 刑名/63
第八章 宥恕減輕/70
第九章 自首減輕/71
第十章 酌量減輕/73
第十一章 加減例/73
第十二章 猶豫行刑/76
第十三章 假出獄/78
第十四章 恩赦/79
第十五章 時效/80
第十六章 時期計算/83
第十七章 文例/84
第二編 分則/87
第一章 關於帝室之罪/87
第二章 關於內亂之罪/91
第三章 關於國交之罪/93
第四章 關於外患之罪/96
第五章 關於漏洩機務罪/99
第六章 關於瀆職之罪/101
第七章 關於妨害公務之罪/109
第八章 關於選舉之罪/110
第九章 關於騷擾之罪/112
第十章 關於監禁者脫逃罪/113
第十一章 關於藏匿罪人及湮沒證據之罪/117
第十二章 關於偽證及誣告之罪/118
第十三章 關於放火決水及水利罪/122
第十四章 關於危險物罪/128
第十五章 關於往來通信罪/130
第十六章 關於秩序罪/132
第十七章 關於偽造通用貨幣之罪/136
第十八章 關於偽造文書及印文之罪/140
第十九章 關於偽造度量衡罪/145
第二十章 關於祀典及墳墓罪/146
第二十一章 關於鴉片煙之罪/149
第二十二章 關於賭博彩票之罪/151
第二十三章 關於姦非及重婚之罪/153
第二十四章 關於飲料水之罪/157
第二十五章 關於衛生之罪/158
第二十六章 關於殺傷之罪/160
第二十七章 關於墮胎之罪/170
第二十八章 關於遺棄之罪/172
第二十九章 關於逮捕監禁之罪/173
第三十章 關於略誘及和誘之罪/174
第三十一章 關於名譽信用安全及秘密之罪/178
第三十二章 關於竊盜及強盜之罪/181
第三十三章 關於詐欺取財罪/192
第三十四章 關於侵占罪/194
第三十五章 關於贓物罪/198
第三十六章 關於毀棄損壞罪/199
三、《修正刑律草案》(1910年2月)/203
第一編 總則/207
第一章 法例/207
第二章 不論罪/209
第三章 未遂罪/210
第四章 累犯罪/210
第五章 俱發罪/211
第六章 共犯罪/212
第七章 刑名/213
第八章 宥恕減輕/216
第九章 自首減免/216
第十章 酌量減輕/216
第十一章 加減例/216
第十二章 緩刑/217
第十三章 暫釋/218
第十四章 恩赦/219
第十五章 時效/219
第十六章 時期計算/220
第十七章 文例/221
第二編 分則/223
第一章 關於帝室之罪/223
第二章 關於內亂之罪/224
第三章 關於國交之罪/225
第四章 關於外患之罪/228
第五章 關於漏洩機務之罪/229
第六章 關於瀆職之罪/230
第七章 關於妨害公務之罪/232
第八章 關於選舉之罪/233
第九章 關於騷擾之罪/234
第十章 關於監禁者脫逃之罪/235
第十一章 關於藏匿罪人及湮沒證據之罪/237
第十二章 關於偽證及誣告之罪/237
第十三章 關於放火決水及水利之罪/238
第十四章 關於危險物之罪/241
第十五章 關於往來通信之罪/242
第十六章 關於秩序之罪/244
第十七章 關於偽造通用貨幣之罪/245
第十八章 關於偽造文書及印文之罪/247
第十九章 關於偽造度量衡之罪/249
第二十章 關於祀典及墳墓之罪/250
第二十一章 關於鴉片煙之罪/251
第二十二章 關於賭博彩票之罪/252
第二十三章 關於姦非及重婚之罪/253
第二十四章 關於飲料水之罪/255
第二十五章 關於衛生之罪/256
第二十六章 關於殺傷之罪/257
第二十七章 關於墮胎之罪/260
第二十八章 關於遺棄之罪/261
第二十九章 關於逮捕監禁之罪/262
第三十章 關於略誘及和誘之罪/263
第三十一章 關於安全信用名譽及秘密之罪/264
第三十二章 關於竊盜及強盜之罪/265
第三十三章 關於詐欺取財之罪/268
第三十四章 關於侵占之罪/269
第三十五章 關於贓物之罪/270
第三十六章 關於毀棄損壞之罪/270
四、《欽定大清刑律》(1911年1月)/273
《大清刑律》〈服制圖〉/278
《大清刑律》〈服制〉/289
第一編 總則/295
第一章 法例/295
第二章 不為罪/297
第三章 未遂罪/298
第四章 累犯罪/298
第五章 俱發罪/299
第六章 共犯罪/300
第七章 刑名/301
第八章 宥減/303
第九章 自首/303
第十章 酌減/304
第十一章 加減例/304
第十二章 緩刑/305
第十三章 假釋/306
第十四章 恩赦/306
第十五章 時效/306
第十六章 時例/308
第十七章 文例/308
第二編 分則/311
第一章 侵犯皇室罪/311
第二章 內亂罪/312
第三章 外患罪/313
第四章 妨害國交罪/315
第五章 漏洩機務罪/317
第六章 瀆職罪/318
第七章 妨害公務罪/319
第八章 妨害選舉罪/320
第九章 騷擾罪/322
第十章 逮捕監禁人脫逃罪/322
第十一章 藏匿罪人及湮滅證據罪/324
第十二章 偽證及誣告罪/324
第十三章 放火決水及妨害水利罪/325
第十四章 危險物罪/328
第十五章 妨害交通罪/329
第十六章 妨害秩序罪/331
第十七章 偽造貨幣罪/333
第十八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334
第十九章 偽造度量衡罪/336
第二十章 褻瀆祀典及發掘墳墓罪/337
第二十一章 鴉片煙罪/338
第二十二章 賭博罪/339
第二十三章 姦非及重婚罪/340
第二十四章 妨害飲料水罪/342
第二十五章 妨害衛生罪/343
第二十六章 殺傷罪/344
第二十七章 墮胎罪/347
第二十八章 遺棄罪/348
第二十九章 私濫逮捕監禁罪/349
第三十章 略誘及和誘罪/350
第三十一章 妨害安全信用名譽及秘密罪/351
第三十二章 竊盜及強盜罪/352
第三十三章 詐欺取財罪/354
第三十四章 侵占罪/356
第三十五章 贓物罪/357
第三十六章 毀棄損壞罪/357
暫行章程/360
五、《暫行新刑律》(1912年)/361
第一編 總則/367
第一章 法例/367
第二章 不為罪/374
第三章 未遂罪/382
第四章 累犯罪/384
第五章 俱發罪/386
第六章 共犯罪/391
第七章 刑名/395
第八章 宥減/401
第九章 自首/403
第十章 酌減/404
第十一章 加減例/405
第十二章 緩刑/407
第十三章 假釋/410
第十四章 赦免/411
第十五章 時效/412
第十六章 時例/415
第十七章 文例/416
第二編 分則/419
第一章 (刪)
第二章 內亂罪/419
第三章 外患罪/421
第四章 妨害國交罪/425
第五章 漏洩機務罪/428
第六章 瀆職罪/430
第七章 妨害公務罪/435
第八章 妨害選舉罪/436
第九章 騷擾罪/438
第十章 逮捕監禁人脫逃罪/440
第十一章 藏匿罪人及湮滅證據罪/442
第十二章 偽證及誣告罪/443
第十三章 放火決水及妨害水利罪/446
第十四章 危險物罪/453
第十五章 妨害交通罪/454
第十六章 妨害秩序罪/456
第十七章 偽造貨幣罪/459
第十八章 偽造文書及印文罪/463
第十九章 偽造度量衡罪/467
第二十章 褻瀆祀典及毀掘墳墓罪/468
第二十一章 鴉片煙罪/471
第二十二章 賭博罪/472
第二十三章 姦非及重婚罪/473
第二十四章 妨害飲料水罪/476
第二十五章 妨害衛生罪/478
第二十六章 殺傷罪/479
第二十七章 墮胎罪/485
第二十八章 遺棄罪/486
第二十九章 私擅逮捕監禁罪/488
第三十章 略誘及和誘罪/489
第三十一章 妨害安全信用名譽及秘密罪/490
第三十二章 竊盜及強盜罪/493
第三十三章 詐欺取財罪/498
第三十四章 侵占罪/500
第三十五章 贓物罪/503
第三十六章 毀棄損壞罪/503
六、《暫行新刑律施行細則》(1912年)/507
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914年)/511
八、《修正刑法草案》(1915年)/515
第一編 總則/519
第一章 法例/519
第二章 不為罪/522
第三章 未遂罪預備罪陰謀罪/524
第四章 累犯罪/524
第五章 俱發罪/525
第六章 共犯罪/527
第七章 刑名/529
第八章 親屬加重/533
第九章 宥減/534
第十章 自首/534
第十一章 酌加酌減/535
第十二章 加減例/535
第十三章 緩刑/537
第十四章 假釋/538
第十五章 時效/539
第十六章 時例/541
第十七章 文例/542
第二編 分則/545
第一章 侵犯大總統罪/545
第二章 內亂罪/546
第三章 外患罪/547
第四章 妨害國交罪/549
第五章 漏洩機務罪/552
第六章 瀆職罪/553
第七章 妨害公務罪/556
第八章 妨害選舉罪/557
第九章 騷擾罪/558
第十章 脫逃罪/559
第十一章 湮滅證據罪/560
第十二章 偽證誣告罪/561
第十三章 放火罪/562
第十四章 決水罪/565
第十五章 危險物罪/567
第十六章 妨害交通罪/568
第十七章 妨害秩序罪/571
第十八章 偽造貨幣罪/572
第十九章 偽造度量衡罪/574
第二十章 私鹽罪/575
第二十一章 偽造文書罪/577
第二十二章 褻瀆祀典罪/579
第二十三章 鴉片嗎啡罪/580
第二十四章 賭博罪/583
第二十五章 姦非重婚罪/584
第二十六章 妨害飲料水罪/587
第二十七章 妨害衛生罪/589
第二十八章 殺傷罪/590
第二十九章 墮胎罪/593
第三十章 遺棄罪/594
第三十一章 逮捕拘禁罪/595
第三十二章 略誘和誘罪/596
第三十三章 妨害安全信用名譽秘密罪/598
第三十四章 竊盜強盜罪/600
第三十五章 詐欺取財罪/603
第三十六章 侵占罪/605
第三十七章 贓物罪/607
第三十八章 毀棄損壞罪/608
九、《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8年)/611
第一編 總則/615
第一章 法例/617
第二章 文例/624
第三章 時例/629
第四章 刑事責任及刑之減免/629
第五章 未遂罪/635
第六章 共犯/636
第七章 刑名/639
第八章 累犯/647
第九章 併合論罪/648
第十章 刑之酌科/652
第十一章 加減例/654
第十二章 緩刑/656
第十三章 假釋/657
第十四章 時效/659
第二編 分則/664
第一章 侵犯大總統罪/670
第二章 內亂罪/671
第三章 外患罪/673
第四章 妨害國交罪/678
第五章 瀆職罪/680
第六章 妨害公務罪/685
第七章 妨害選舉罪/687
第八章 妨害秩序罪/689
第九章 脫逃罪/694
第十章 藏匿犯人及湮滅證據罪/695
第十一章 偽證誣告罪/696
第十二章 公共危險罪/698
第十三章 偽造貨幣罪/706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709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710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715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719
第十八章 妨害宗教罪/722
第十九章 妨害商務罪/724
第二十章 鴉片罪/725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728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729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732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735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736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737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740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742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744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745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748
第三十二章 詐欺及背信罪/750
第三十三章 恐嚇罪/752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753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754
《刑法第二次修正案》刑度表/756
十、《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9年)/789
本案與《暫行新刑律》之異同/790
第一編 總則/799
第一章 法例/799
第二章 文例/800
第三章 時例/802
第四章 刑事責任及刑事之減免/803
第五章 未遂罪/805
第六章 共犯/805
第七章 刑名/806
第八章 累犯/809
第九章 併合論罪/810
第十章 刑之酌科/811
第十一章 加減例/812
第十二章 緩刑/813
第十三章 假釋/814
第十四章 時效/814
第二編 分則/817
第一章 侵犯大總統罪/817
第二章 內亂罪/817
第三章 外患罪/818
第四章 妨害國交罪/820
第五章 瀆職罪/821
第六章 妨害公務罪/824
第七章 妨害選舉罪/825
第八章 妨害秩序罪/826
第九章 脫逃罪/828
第十章 藏匿犯人及湮滅證據罪/829
第十一章 偽證及誣告罪/829
第十二章 公共危險罪/831
第十三章 偽造貨幣罪/835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837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838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840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842
第十八章 妨害宗教罪/844
第十九章 妨害商務罪/845
第二十章 鴉片罪/845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847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847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849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850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851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852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854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855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856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857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858
第三十二章 詐欺及背信罪/859
第三十三章 恐嚇罪/860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861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862
下冊
十一、《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1928年)/865
第一編 總則/869
第一章 法例/869
第二章 文例/876
第三章 時例/882
第四章 刑事責任及刑之減免/883
第五章 未遂罪/889
第六章 共犯/890
第七章 刑名/893
第八章 累犯/902
第九章 併合論罪/904
第十章 刑之酌科/908
第十一章 加減例/911
第十二章 緩刑/914
第十三章 假釋/917
第十四章 時效/919
第二編 分則/925
第一章 內亂罪/928
第二章 外患罪/929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934
第四章 瀆職罪/937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942
第六章 妨害選舉罪/945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947
第八章 脫逃罪/951
第九章 藏匿犯人及湮滅證據罪/953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954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958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966
第十三章 偽造度量衡罪/970
第十四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971
第十五章 妨害風化罪/977
第十六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981
第十七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983
第十八章 妨害農工商罪/986
第十九章 鴉片罪/987
第二十章 賭博罪/989
第二十一章 殺人罪/990
第二十二章 傷害罪/994
第二十三章 墮胎罪/997
第二十四章 遺棄罪/999
第二十五章 妨害自由罪/1000
第二十六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1004
第二十七章 妨害秘密罪/1007
第二十八章 竊盜罪/1008
第二十九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1010
第三十章 侵占罪/1014
第三十一章 詐欺及背信罪/1016
第三十二章 恐嚇罪/1018
第三十三章 贓物罪/1019
第三十四章 毀棄損壞罪/1020
十二、《中華民國刑法施行條例》(1928年)/1023
十三、《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初稿》(1933年)/1027
第一編 總則/1031
第一章 適用範圍/1031
第二章 刑事責任/1033
第三章 未遂犯/1035
第四章 共犯/1035
第五章 刑/1036
第六章 累犯/1037
第七章 數罪併罰/1038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1039
第九章 緩刑/1041
第十章 假釋/1041
第十一章 時效/1042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1043
第二編 分則/1046
第一章 內亂罪/1046
第二章 外患罪/1046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1049
第四章 瀆職罪/1049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1052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1053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1054
第八章 脫逃罪/1056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1057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1058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1058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1063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1064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1065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1065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1067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1069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1070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1071
第二十章 鴉片罪/1072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1073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1074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1075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1077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1078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1078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1080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1081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1082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1082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1084
第三十二章 詐欺及背信罪/1085
第三十三章 重利罪/1086
第三十四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1086
第三十五章 贓物罪/1087
第三十六章 毀棄損壞罪/1087
十四、《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1934年)/1089
第一編 總則/1093
第一章 法例/1093
第二章 刑事責任/1095
第三章 未遂犯/1096
第四章 共犯/1097
第五章 刑/1098
第六章 累犯/1100
第七章 數罪併罰/1101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1102
第九章 緩刑/1104
第十章 假釋/1105
第十一章 時效/1105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1107
第二編 分則/1110
第一章 內亂罪/1110
第二章 外患罪/1110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1113
第四章 瀆職罪/1113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1116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1117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1118
第八章 脫逃罪/1120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1121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1121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1122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1126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1127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1128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1129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1130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1132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1134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1135
第二十章 鴉片罪/1136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1137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1138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1139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1141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1142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1142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1144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1145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1146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1147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1149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1149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1150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1151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1151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要旨/1153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刑度表/1165
十五、《中華民國刑法》(1935年)/1185
第一編 總則/1189
第一章 法例/1189
第二章 刑事責任/1191
第三章 未遂犯/1193
第四章 共犯/1193
第五章 刑/1194
第六章 累犯/1196
第七章 數罪併罰/1197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1198
第九章 緩刑/1200
第十章 假釋/1201
第十一章 時效/1202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1203
第二編 分則/1206
第一章 內亂罪/1206
第二章 外患罪/1206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1209
第四章 瀆職罪/1209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1212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1213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1214
第八章 脫逃罪/1216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1217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1218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1218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1223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1224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1225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1225
第十六章 妨害風化罪/1227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1229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1231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1232
第二十章 鴉片罪/1232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1234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1235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1236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1237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1238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1239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1241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1242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1243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1244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1246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1246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1247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1248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1248
十六、《中華民國刑法施行法》(1935年)/1251
十七、現行刑法(2010年)歷次修訂沿革暨理由/1255
第一編 總則/1261
第一章 法例/1261
第二章 刑事責任/1267
第三章 未遂犯/1270
第四章 正犯與共犯/1272
第五章 刑/1274
第六章 累犯/1292
第七章 數罪併罰/1294
第八章 刑之酌科及加減/1296
第九章 緩刑/1302
第十章 假釋/1308
第十一章 時效/1316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1320
第二編 分則/1329
第一章 內亂罪/1329
第二章 外患罪/1330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1332
第四章 瀆職罪/1333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1336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1337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1339
第八章 脫逃罪/1341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1342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1342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1343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1355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1356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1358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1358
第十六章 妨害性自主罪/1361
第十六章之一妨害風化罪/1369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1374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1376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1377
第二十章 鴉片罪/1377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1379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1380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1381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1383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1384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1387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1391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1392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1397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1399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1406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1406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1410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1412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1413
第三十六章 妨害電腦使用罪/1414
第貳部 立法相關文獻
一、《刑律草案》(1907年)立法資料/1421
(一)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刑律草案摺/1422
(二)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刑律分則草案摺/1426
二、《修正刑律草案》(1910年2月)立法資料/1429
(一)法部尚書臣廷杰等奏為修正刑律草案告成摺/1430
三、《新刑律草案》(1910年)立法資料/1433
(一)修正刑律草案說帖(勞乃宣)/1435
(二)沈大臣酌擬辦法說帖(沈家本)/1451
(三)聲明管見說帖(勞乃宣)/1454
(四)陳閣學讀勞提學及沈大臣論刑律草案平議(陳寶琛)/1457
(五)陳閣學新刑律無夫姦罪說(陳寶琛)/1460
(六)憲政編查館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核訂新刑律竣摺/1464
四、《大清新刑律草案》(1910年)立法資料/1469
(一)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二十三號議場速記錄/1470
五、《欽定大清刑律》(1911年1月)立法資料/1493
(一)倡議修正新刑律案說帖(附新刑律修正案)/1495
(二)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七號議場速記錄/1506
(三)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八號議場速記錄/1549
(四)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九號議場速記錄/1581
(五)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四十號議場速記錄/1624
(六)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四十一號議場速記錄/1637
(七)軍機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議決新刑律總則繕單請旨裁奪摺/1645
(八)憲政編查館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新刑律分則並
暫行章程未經資政院議決應否遵限頒布請旨辦理摺/1647
(九)清廷頒布《欽定大清刑律》諭旨/1649
六、《修正刑法草案》(1915年)立法資料/1651
(一)修正刑法草案告竣呈/1652
(二)修正刑法草案理由繕單呈/1655
七、《中華民國刑法》(1928年)立法資料/1657
(一)刑法草案序言(王寵惠)/1659
(二)刑法草案與暫行新刑律之異同(王寵惠)/1660
(三)刑法草案與暫行新刑律更移損益表(王寵惠)/1666
(四)審查刑法草案意見書(伍朝樞、徐元誥、王寵惠)/1669
(五)為修正刑法草案意見書呈中央文(王世杰)/1674
(六)修正刑法草案意見書(王世杰)/1675
(七)致國民政府秘書處審核王局長修正刑法草案意見函(司法部)/1681
(八)審查刑法草案報告書(譚延闓、于右任、徐元誥、魏道明、王世杰)/1686
(九)中央第一百二十次常務會議通過刑法草案之決議案/1687
(十)致國府委員論刑法第十一條第四款書(徐元誥)/1688
八、《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1934年)立法資料/1689
(一)司法行政部代表出席立法院刑法委員會口頭陳述要點/1690
(二)中華民國刑法草案審查報告/1695
九、《中華民國刑法》(1935年)立法資料/1697
(一)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條文案審查報告/1698 第二十九章 私擅逮捕監禁罪/488
第三十章 略誘及和誘罪/489
第三十一章 妨害安全信用名譽及秘密罪/490
第三十二章 竊盜及強盜罪/493
第三十三章 詐欺取財罪/498
第三十四章 侵占罪/500
第三十五章 贓物罪/503
第三十六章 毀棄損壞罪/503
序
序言
古今之間一線牽-刑法典的百年薪傳
法史學研究的範圍,究竟該涵蓋多廣,可能言人人殊,但至少宜包括法律規範、法律制度、法律意識以及司法實踐等各個層面,並側重在觀察法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常與變。而在具體的探討中,研究者所觀照的面向,一在史實的重建,一在歷史現象的探因與詮釋。前者指的是法律歷史的「現象世界」,即「當時的法規範是什麼?」後者則是法律歷史的「根源世界」與「意義世界」,即「法制歷史的發展為什麼是如此?」以及「法制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的意義到底為何?」
長年以來,我總覺得,完整而深刻的法史學研究,既不能忽略基本史料的辨證與整建,以追求對於過往法律生活現象最大程度的客觀呈現;同時,也要致力於法律歷史發展動因的探尋,以瞭解其所以然的因素,乃至聯想起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而達到知其所應然的境地。可以說,法律史料的蒐集與整理,是法史學研究的起點,也為一切推論與評價的基石。
一、本書的纂輯緣起
遠的來說,台灣現行的法制,絕大部分肇端於晚清民初乃至國民政府時期的法律繼受工程,惟該段法制歷史,囿於種種因緣,在海內外法史學的研究上,曾經長期埋於荒煙蔓草中。即使少數人有心耕耘於焉,也只能根據零散的文獻與單薄的間接資料,進行局部或淺層的探勘。為了填補罅漏與不足,筆者於一九九八至二○○四年間,曾多次遠赴海外各地,蒐集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大理院的民、刑事判決例與平政院(1914-1928)的行政訴訟裁決書,初步整編成原件影印本的《大理院刑事判例全文彙編》(十七冊)、《大理院刑事判決匯覽》(三十冊)、《大理院民事判例全文彙編》(二十七冊)、《大理院民事判決匯覽》(二十五冊)、《平政院裁決錄存》(二冊)等。其後,針對上述的《大理院刑事判例全文彙編》、《大理院民事判例全文彙編》以及《平政院裁決錄存》,進行數位化、標點加註、製作關鍵字索引,予以重新編目排版,輯成「校注本」,數年來,仍不斷反覆核校。其中,標點彙編的《平政院裁決錄存》,業於二○○七年九月間先行出版(台北,五南);民事判例的原始檔案精選《景印大理院民事判例百選》,也於二○○九年四月間問世(台北,五南),其餘部分規劃於近期內能再陸續付梓。
在上述民、刑司法檔案整編暫告一段落後,深感立法規範與司法實踐本為體用關係,研究裁判文書,不能輕忽同一時期的相關立法史料。蓋唯有將立法文獻與司法審判檔案兩相對照,才能洞察規範「應然面」與審判「實然面」間存在的落差,以精確掌握法制發展的真實面貌,也才能賦予中肯的解析與詮釋。為此,最近幾年來,又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立法史料上面。
經過訪查,關於晚清民國時期的立法史料,在民事法方面,已出版有《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台北,司法行政部,1976 年);惟刑法方面,相關制定史料雖見有零星纂輯,仍屬殘闕不全,對於學術界的研究與實務界的運用,雙感不便,甚或陷於無處可覓的窘境。一時「使命感」作祟,乃又擬針對自晚清變法修律光緒三十一年(1905)以降的大清《刑律草案》(稿本)以迄民國九十九年(2010)的現行《中華民國刑法》,就其立法過程中的歷次草案、正式頒布、修正的法典及其周邊相關史料,進行完整而有系統的整編,以期全豹可窺。
二、本書的編纂經過
本輯注以立法史料的整編為主,以法律歷史的注釋為輔,一本兢兢業業之情,對於蒐集來的一手資料,進行多層次的辨析與疏理。在具體編纂時,先透過原始檔案與出版文獻,蒐尋散逸已久的立法資訊,再利用交叉比對,辨識、訂正史料的內容。在時程的安排上,分兩階段進行:首先,將清末以來歷次刑法草案與法典逐步搜齊,先釐清條文及立法理由的正確版本,加以標點、校釋,附上相關的說明,並輸入電腦,重新排版;其次,除針對第一階段的成果內容反覆校勘外,另增輯歷次刑事立法過程中的議事記錄與相關的官方重要文獻。至於具體的執行步驟大致如下:
(一)立法史料的蒐集
關於史料的蒐集,一方面,彙整、辨證既有出版的文獻,例如台北,成文出版社於一九七三年間,曾重印北洋政府「修訂法律館」編輯的《法律草案彙編》,內收錄有《修正刑法草案》(附理由書)、《刑法第二次修正案》(附理由書及刑度表)和《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而本書即以此作為基礎,參考相關史料,釐定三部刑法草案的內容;另一方面,在眾多有關近代法制的歷史文獻與前人的論著中,輾轉尋繹尚未出版史料的線索,並透過各種可能管道,在海外尋訪珍稀的新資料,例如: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攝得光緒三十一年《刑律草案》(稿本);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攝得宣統三年(1911)刻板的《欽定大清刑律》;又赴北京、上海地區的古本書肆購回一九一七年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刑律集解》,以及一九一二年、一九二三年、一九三三年與一九四七年間出版的《六法全書》,併南京出版社於一九八九年出版的《立法院公報》(全40冊);另赴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拍攝清末《資政院會議速紀錄》;赴早稻田大學、京都大學與大阪關西大學圖書館,複印刊載於晚清民初法學期刊上的《修正刑法草案理由書》與《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初稿》等。
(二)檔案文獻的辨識與重新排校
由於所蒐集的立法史料中,大多為清末民初時期的印製成品,或因庋藏善,或因紙質欠佳,內容上常有辨識不清之處,而排版形式既較陳舊,又不統一,讀來頗多窒礙。因此,在進行整編過程中,首先將所有的史料重新打字,並以今日較常見的文書格式,將版面另行編排劃一。
(三)添加新式標點與註解
本書所蒐集的原始史料,屬近現代產物,惟大多數並未附加新式標點,文體上或通篇文言,或屬文、白夾雜,閱讀時雖未必艱澀難解,但其流暢度與閱讀今日通行的白話文體畢竟不同,甚或常有誤讀的可能。為此,在將立法史料重新數位化後,我與助理夥伴們審慎地附加了新式標點符號。此外,針對史料內容有不明或難讀之處,適時地插入扼要的註腳,例如在各部法典、草案及史料的卷首處,附上立法沿革的「編輯說明」,以利閱讀。又如國民政府於一九二八年制定《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時,雖未設有逐條理由書,但本書仍參閱當時出版的刑法論著和六法全書,將此前法典與草案中可據之理由內容,附列於舊刑法各條文後,以明其立法意旨。而完成了打字、排版後,我們仍繼續進行多層次的校對工作,除訂正繕打錯漏,琢磨標點符號外,也多方反覆比對周邊史料,校正出原出版物中明顯錯誤刊刻的法條文字。
三、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之彙纂,原先設定的目標,側重在立法史料的客觀呈現,不在史論的詮釋。事實上,在整編、校注的同時,藉由閱讀大量已刊行或未出版文獻,也進一步釐清了自一九○五年以迄二○一○年為止,歷次刑法立法制定的整個艱辛過程。
在內容編纂體例上,以時間為緯,按史料生成之先後進行排序;以類別為經,劃分為「法典與草案」和「立法相關文獻」兩大部分,分述如下:
(一)第一部分——法典與草案
此部分收錄經頒布(含未實際施行)的刑法典(含施行條例、施行法)八部,以及歷次刑法草案八部:
1. 光緒三十一年(1905)草擬的《刑律草案》(稿本)。
2. 光緒三十三年(1907)編訂的《刑律草案》(新刑律第一次草案)暨理由。
3. 宣統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10.2.2)奏進的《修正刑律草案》(新刑律第二次草案)。
4. 宣統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1.25)頒布的《欽定大清刑律》(新刑律之定案)
5. 民國元年(1912)頒行的《暫行新刑律》、立法理由及《暫行新刑律施行細則》。
6. 民國三年(1914)頒行的《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
7. 民國四年(1915)擬訂的《修正刑法草案》暨立法理由。
8. 民國七年(1918)擬訂的《刑法第二次修正案》暨立法理由。
9. 民國八年(1919)修訂的《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
10. 民國十七年(1928)施行的《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暨立法理由,以及《中華民國刑法施行條例》。
11. 民國二十二年(1933)草擬的《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初稿》。
12. 民國二十三年(1934)修訂的《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及修正要旨。
13. 民國二十四年公布施行的《中華民國刑法》及《中華民國刑法施行法》。
此外,並輯錄民國二十四年《中華民國刑法》迄民國九十九年一月為止的歷次修正沿革及其理由,故合計十七部。
(二)第二部分——立法相關文獻
條文畢竟只是骨架,須有靈肉才能顯其精神,為此,我們又積極找尋迄法典正式出台為止,與各部法典、草案之制定與完成,具有密切關係之諭旨、奏摺、說帖、呈文、議事紀錄、審查意見等凡三十四篇:
1. 與光緒三十三年(1907)《刑律草案》相關的「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刑律草案摺」、「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刑律分則草案摺」。
2. 與宣統元年(1910.2)《修正刑律草案》相關的「法部尚書臣廷杰等奏為修正刑律草案告成摺」。
3. 與《修正刑律草案》後之再修正案《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第三次草案)相關的「修正刑律草案說帖」(勞乃宣)、「沈大臣酌擬辦法說帖」(沈家本)、「聲明管見說帖」(勞乃宣)、「陳閣學讀勞提學及沈大臣論刑律草案平議」(陳寶琛)、「陳閣學新刑律無夫姦罪說」(陳寶琛)及「憲政編查館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核訂新刑律告竣摺」。
4. 與《新刑律草案》之再修正案《大清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第四次草案)相關的「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二十三號議場速記錄」。
5. 與《大清新刑律草案》之再修正案(大清新刑律第五次草案)及宣統二年十二月(1911.1)《欽定大清刑律》有關的「倡議修正新刑律案說帖」(附「新刑律修正案」;勞乃宣等人提出)、「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七號議場速記錄」、「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八號議場速記錄」、「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三十九號議場速記錄」、「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四十號議場速記錄」、「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第四十一號議場速記錄」、「軍機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議決新刑律總則繕單請旨裁奪摺」、「憲政編查館大臣和碩慶親王奕劻等奏為新刑律分則並暫行章程未經資政院議決應否遵限頒布請旨辦理摺」、「清廷頒布《欽定大清刑律》諭旨」。
6. 與民國四年(1915)《修正刑法草案》相關之「修正刑法草案告竣呈」、「修正刑法草案理由繕單呈」。
7. 與民國十七年(1928)《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相關的「刑法草案序言」(王寵惠)、「刑法草案與暫行新刑律之異同」(王寵惠)、「刑法草案與暫行新刑律更移損益表」(王寵惠)、「審查刑法草案意見書」(伍朝樞、徐元誥、王寵惠)、「為修正刑法草案意見書呈中央文」(王世杰)、「修正刑法草案意見書」(王世杰)、「致國民政府秘書處審核王局長修正刑法草案意見函」(司法部)、「審查刑法草案報告書」(譚延闓、于右任、徐元誥、魏道明、王世杰)、「中央第一百二十次常務會議通過刑法草案之決議案」、「致國府委員論刑法第十一條第四款書」(徐元誥)。
8. 與民國二十三年《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相關之「司法行政部代表出席立法院刑法委員會口頭陳述要點」、「中華民國刑法草案審查報告」。
9. 與民國二十四年(1935)《中華民國刑法》相關的「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條文案審查報告」。
四、本書的圓與闕
前已提及,本輯注的主要內容,重在蒐集散逸在海內外的法制史料,希望對於晚清民國立法史的相關研究,乃至於當前刑法的實務運用,能奠下紮實的根基。四年多來,都云作者癡,外雙溪門前,吉野櫻花開花落幾度,竟也無暇細細欣賞,雖自忖已竭盡所能,但其中,一定還有未盡之處。例如在晚清刑事立法史料方面,已知悉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典藏有中央部院和各省督撫對於一九○七年《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第一次草案)的簽注,惟諸緣不諧,僅能取得少許內容(另有部分內容略見於劉錦藻所撰的《清朝續文獻通考》),考量到該史料的蒐集欠缺完整性,只好忍痛割捨,終未能整編於本書之中。
此外,關於民國時期的史料,已訪得民國二十三年《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修訂要旨,即民國二十四年《中華民國刑法》的立法說明大要,此或有助於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台灣現行刑法立法理由的法意認識。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前期的法律家編輯出版一九二八年的《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時,因當年並未明列立法理由,乃參校比對《暫行新刑律》和民初歷次刑法草案的立法說明,擇要附載於各該條文之後,以利讀者明悉其立法緣由。惟目前坊間所編訂的《六法全書》,對於民國二十四年《中華民國刑法》各條的來龍去脈似無多考究,往往未加辨證,逕將前人對於舊刑法所摘纂的立法說明,原封不動地照搬於現行刑法條文之下,造成條文與理由間,偶見風馬牛不相及的突兀。而本書的纂輯,對此一情形,已儘可能加以匡正與釐清。
不過,遺憾的是,針對民國二十四年刑法制定過程的官方史料,目前僅尋獲該部法律的修正案初稿、修正案定稿暨修訂要旨,以及部分審查及報告意見,至於期間歷經的各次改訂稿,以及起草委員會內部更詳盡的議事記錄等資料,仍有待進一步探尋相關線索,再為補齊。
儘管自我期許如此,但人世間,似乎難以事事求圓,「有闕」未嘗不是繼續往前精進的一股動力。難得的是,透過此次的整編過程,對於如何搜集、整理及校注立法文獻,已獲得精實的寶貴經驗。而目前的纂輯成果,大致得以窺見清末民國刑法重點變遷的整體輪廓。深盼這些史料的問世,能提供有心人進行立說時,益加貼近歷史事實,避免主觀臆測,從而建立精確的法制文獻整序與研究方法,而對於當今的立法及司法實務界檢討法制興革時,或也可提供一隅之得。
歷史證明,「過去」與「當代」並非完全的「對立」與「斷裂」;其實,於今看來,一部百年刑法史具有很高的連續性與累積性,更有數不盡前賢的智慧在其中。晚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與當今臺灣之間一線牽,這一以貫之的「線」似無法由滄桑的政權輪替所任意切割,它是一種思想、一種傳承;薪盡而火傳,傳的是法之「意」,而不是有「形」之薪,然乎?否乎?
黃源盛
2010 年初夏
於外雙溪犁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