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與虛無主義的超克,人文主義與反人文主義的對諍,詮釋學與批判理論的論辯,這些現代歐洲思想的座標性議題,是作者多年來的辯證對象。本書追問近當代解構形上學的理由,探討形上學與實踐的關聯,關切人性論在實踐上的論述效應,並進一步從這些論域角度審視東亞思想界(現代儒學與京都學派)的回應。
尼采、海德格和德希達對形上學的不同解構路數定下本書的主調,也決定作者對京都學派、新儒家和佛教哲學的判釋立場。京都學派田邊元的辯證法否定自我同一的理性,強調唯有透過絕對的否定才能獲得救贖。現代儒家(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在自述中呈現異質的身分認同,卻緊守對理性主體的形上信念。關於人文主義問題,牟宗三對沙特、海德格的批判,則提供吾人從對立面(尼采、德希達)質疑儒家人類中心論或理體中心論的線索。
詮釋學也是本書的重點。嘉達美和哈伯瑪斯的爭辯照明了哲學詮釋學的限度,呂格爾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正視了敘事的解放功能。不同於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的追求解放,本書則考察佛教追求解脫的詮釋學性格。
在哲學與宗教、歐美與東亞、主流與邊陲、同一與差異的眾多思想疆域中越界巡遊,本書是作者繼《空性與現代性》之後同一風格的再度表現。
一書為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林鎮國教授關注形上學與虛無主義、人文主義與反人文主義、詮釋學與批判理論,這些現代歐洲思想的座標性議題辯證與論述。
在東西方哲學之間越界巡遊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林鎮國教授關注形上學與虛無主義、人文主義與反人文主義、詮釋學與批判理論,這些現代歐洲思想的座標性議題辯證與論述。
★在哲學與宗教、歐美與東亞、主流與邊陲、同一與差異的眾多思想疆域中越界巡遊,本書是作者繼《空性與現代性》之後同一風格的再度表現。
作者: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宗教研究)、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1999-2000)、美國哈佛大學研究(2000-2001)、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專業領域:佛教哲學 (中觀、唯識)、印度哲學、詮釋學、京都學派、中國哲學著有《空性與現代性》(立緒,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