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依德是世界影響力有數的文學兼文化批評家。他是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有《東方主義》(Orientialism)、《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開始》(Beginnings)等十七部著作,其中《東方主義》曾獲美國全國書評家獎。薩依德也是樂評家、歌劇學者、鋼琴家,兼為巴勒斯坦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
薩依德自言回顧過去能保持美感距離,有相當程度的超脫,此說是實,但此書也是道地的「自」敘或「自」傳,因此風調抒情,其來有自,喻之音樂,遠於交響曲,近於奏嗚曲或室內樂,其中不乏嚴肅析理,謹然論述的樂段或樂句,但不掩言志抒情的基調,說母子、父子關係如此,談其他事題,正復同然。第七章寫薩依德一家從他們度夏的都爾山城下山,與友人同遊黎巴嫩,一行人驅車置身於他們衣食所出的國度,如入海外異域,地理、風土、語言一概茫然,不知所向,無人查閱地圖,其實則遍求地圖而不可得。地圖問題,或一圖難求的問題,全章記遊文字提及不過兩段,數語帶過,皆屬「微言」,只視為造成全車遊客可笑慌亂的原因之一。 一九九三年八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領袖率高級幹部,由美國居間,與以色列代表秘會於挪威首都奧斯陸,簽訂以色列承諾巴勒斯坦有限自治的「原則宣言」(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薩依德撰長文〈重整旗鼓與抵抗;追求巴勒斯坦獨立﹀(Rally and Resist.: For Palestinian Independence),在阿拉伯世界傳檄聲討PLO之事,並代籌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大計,將地圖列為大計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