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文化與社會 Culture and Society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453241
Jeffer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著
立緒
1998年7月01日
143.00 元
HK$ 121.5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
規格:平裝 / 462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
分
類
社會科學
>
總論
同
類
書
推
薦
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香港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一套2冊)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 (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進步的密碼:由社會發展的動態規律,解碼人類社會的終極奧義
超越天啟:疫病、全球化、人類世
內
容
簡
介
《文化與社會》輯當代文化分析大師的主要論述於一 帙。第一部分縱覽目前盛行的文化析辯。撰述者咸以象徵符號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為探討焦點,透過通暢可讀的個案研究,使抽象理論得以落實。選文包括:韋伯︵中譯從略︶、涂爾幹、馬克思學派分析等新古典範例以及功能論、符號學、後結構主義分析的原型論述。第一部分所輯各篇論文對於文化/社會關係的瞭解容或截然有別,但全都服膺文化的相對自主性,並以象徵符號之分析為主。
本書第二部分轉入實質論辯,遍及宗教、世俗意識型態、大眾文化所扮演的功能等議題,最後並引入有關現代主義之意涵的爭議。
目
錄
<原文版序>文化與社會
第一部分 分析性的爭辯:了解文化相對的自主性
文化案例
狄爾泰(Wilhelm Dithey):人文研究
帕森斯、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價值觀與社會體系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
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 符號與語言
文化研究途徑:功能論
羅勃.莫頓(Robert K. Merton)科學之規範結構
李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價值體系與民主制度
文化研究途徑:符號學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摔角的世界
沙林斯(Marshall Sahlins)食物作為象徵符碼
文化研究途徑:戲劇學
厄爾維恩.高夫曼(Erving Goffman)框框外的活動
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
文化研究途徑:涂爾幹理論
維多.透納(Victor Tuner)過渡儀式興社群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污染象徵秩
序
凱羅.史密斯.羅森伯格(Carroll Smith-Rosenberg)維多利亞時期純潔觀裏性的象徵意義
文化研究途徑:馬克思主義
湯普森(E. P. Thompson)互助共生的儀式
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男子氣概與工廠勞動的關係
文化研究途徑:後結構主義
米歇.傅科(Michel Foucault)性論述與權力
皮耶.波赫居(Pierre Bourdieu)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
第二部份實質的論爭:道德秩序與社會危機—透視現代文化
宗教的地位:現代性是世俗或神聖秩序
彼得•柏格(Peter Berger):世俗化過程的社會起源
論「意識形態之終結」:世俗理性可以創造文化秩序嗎?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文化工業再探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從共識形態到工具性控制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西方世界意識形態之終結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超越壓迫與危機:迎接一個自由意志的新社會
艾爾文.古德奈(Alvin Gouldner):論意識形態、文化機器與新興的視聽感官工業
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道德秩序之瓦解或重建?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後現代狀況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現代與後現代之爭
胡森(Andreas Huyssen):後現代導圖
序
文化與社會
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
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
過去幾年來,出現了一股新而強烈的文化研究興趣,這種興趣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各領域蘊育了不少重要著作。新的文化研究十分豐沛而多樣,不免衍生一些教學上的困難。新材料橫跨許多不同的學科訓練,而且涉及令人歎為觀止的一系列理論、意識形態、方法論之觀點的運作。因此迄今猶不見任何單獨一本教科書彙編羅列主要的著作,倒不足為奇。
編者在籌劃這本選集時,不僅留心觀點的紛歧多樣,同時也注意當代文化研究劃分為兩種顯著不同的關切有其意義。關切之一的分析焦距集中在文化的詮釋或解說:另一種關切則以實質為焦距,探討現代和後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命運。編者的興趣在於搜找那些透過生動的實証來明觀點的選文,不論其焦距屬分析或實質性質。除了導論性文章,我們不收錄任何純粹理論性的陳述。諸如此類的編選策劃,取捨抉擇匪易,不在話下。這樣的篇幅結果竟能容納這麼多東西,令我們既驚且喜。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