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話說中國 13 集權與裂變

話說中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81617
胡敏、馬學強
龍圖騰文化
2012年11月01日
183.00  元
HK$ 155.55  







叢書系列:大歷史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27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歷史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宋/元/明









  第一套以圖文故事編寫兼具百科功能的中國歷史
  傳家套書、指定國禮、課外閱讀首選大作

  中國歷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是獨樹一幟的東方文明史。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歷史經驗蘊含著發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瞭解現實,理智地面對未來,就必須追溯歷史。這種由歷史引發的智慧、魅力和美感,對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內涵,提升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屹立於東方,前赴後繼,綿延百代。為了讓現代的老中青讀者,能夠輕快地進入中國歷史宏偉的殿堂,從中啟迪心智、開拓眼界,追溯歷史、面對未來,特別採用圖文並茂的故事形式,百科全書的彙整資訊方法,集結三十餘位歷史學者與教師聯合編纂,耗資二億多元,歷經八年,完成這套新體裁的中國通史──《話說中國》。

  《話說中國》全套16冊,是一套「感性」的歷史書,豐富的圖文編排,故事文體的寫作,讓厚沉枯燥的歷史「生動」了起來。1500餘則經典故事、1500位歷史人物、3000幅以上珍貴圖片、7500條歷史文化百科知識,將政治史、文化史融為一體。讀者在閱讀《話說中國》這部濃縮五千年、現代觀點的歷史書時,既可吸取多元廣博的知識,也將增長智慧,借鏡學習,是一套家庭收藏、饋贈親友、學生閱讀的首選圖書。英國斯特林大學安德魯教授在看過本套書後,真情地說:「這是我見到最好的一部中國書!」

  話說中國13:集權與裂變(西元1368 年-西元1644年明代的中國故事)
  明朝──強盛與危機:一個令人扼腕的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朝代,它處於社會發展的轉折時代,在許多領域內,都充滿了轉制和變革的因素,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激烈、複雜錯綜。

  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歲月,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以至科技方面,都有令人稱道的成績。

本系列特色

  .風靡海內外,銷售突破200萬冊
  .代表國家致贈外賓的指定國禮
  .美國耶魯大學收藏全套16冊,做為認識中華文化的用書
  .中學歷史教學的新途徑,學生閱讀、學習興致高
  .尹章義(歷史學者)、王丰(名作家兼媒體人)、武之璋(民間歷史學者)、洪秀柱(立法委員)、董智森(名主持人)……專家媒體、學生家長、上班族、各行各業讀了都說讚!

  1 《話說中國》以故事傳真中國五千年歷史,立體化全方位地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精華,使現代人輕鬆走進歷史的繽紛世界,和巨人同遊,與先賢對話。

  2 由享譽海內外的史學界頂尖學者及著名斷代史專家擔任本書各冊的顧問。
  
  3 每冊另由歷史學者專家撰寫前言,充分闡述各段歷史的特色精髓。

  4 約計30多位來自第一線的歷史學者共同協力撰文,將個人長年學術精華融於書中,傾力奉獻經典而又精彩的篇章。  

  5 全套書近4800頁,含括3000幅以上珍貴圖片,每一頁均圖文相配,並穿插歷史文化百科知識、中外歷史大事記、歷史知識考題等等,是一部資訊龐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大眾歷史讀物。

  6 精心製作《清明上河圖》《蘭亭序》《韓熙載夜宴圖》等名作巨幅拉頁,原圖引進,模擬印製,展現原作的驚世風采,讓你輕鬆擁有國寶,讀懂國寶。

  7 部分冊數另附當時代地圖,由著名史學家專家特別闡釋、審訂。  

  8 全書版面構成展現了以故事體文本為主的特點,便捷的檢索、體例化的編排,讓讀者在閱讀任何一個頁面上,都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與編纂創意的匠心。



出版說明 夢想與追求
總序 現代人與歷史
專家導言 明代歷史最具心得的研究精華
本書導讀示意圖

前言 強盛與危機:一個令人扼腕的王朝
○○一 從和尚到元帥
○○二 朱升獻策
○○三 鄱陽湖水戰
○○四 圍攻張士誠
○○五 傳奇謀士劉伯溫
○○六 明太祖開國
○○七 為人仁厚的馬皇后
○○八 鳳陽乞丐
○○九 朱元璋誅殺功臣
○一○ 胡惟庸案
○一一 藍黨大獄
○一二 錦衣衛
○一三 封王建藩
○一四 建文帝被迫退位
○一五 燕王「靖難」
○一六 滅十族與瓜蔓抄
○一七 成祖削藩
○一八 夏原吉江南治水
○一九 三保太監下西洋
○二○ 遷都北京
○二一 成祖五次北征
○二二 解縉遇害
○二三 唐賽兒起事
○二四 高煦叛亂
○二五 科舉取士
○二六 況鍾治蘇
○二七 仁宣之治
○二八 「三楊」輔政
○二九 宦官王振專權
○三○ 土木堡之變
○三一 英宗被俘
○三二 北京保衛戰
○三三 南宮復辟
○三四 要留清白在人間
○三五 曹、石亂政
○三六 傳奉官
○三七 天下只知汪太監
○三八 弘治中興
○三九 程敏政洩露試卷案
○四○ 武宗與「八虎」
○四一 劉瑾濁亂朝政
○四二 劉六、劉七起事
○四三 江彬用事
○四四 宸濠之亂
○四五 王陽明創立「心學」
○四六 大禮議事件
○四七 世宗崇信道教
○四八 奸臣嚴嵩
○四九 庚戌之變
○五○ 俺答封貢
○五一 爭貢之役
○五二 朱紈閩浙抗倭
○五三 王江涇大捷
○五四 胡宗憲誘斬王直
○五五 戚老虎與戚家軍
○五六 抗倭名將俞大猷
○五七 范欽創建天一閣
○五八 眾大臣彈劾嚴嵩
○五九 徐閣老剷除嚴嵩父子
○六○ 海瑞冒死相諫
○六一 潘季馴治河
○六二 東方醫學巨典
○六三 張居正改革
○六四 「奪情」之爭
○六五 丁丑無眼,庚辰無頭
○六六 張居正滿門籍沒
○六七 神宗罷朝怠政
○六八 利瑪竇傳教
○六九 朝鮮之役
○七○ 萬曆二十一年京察
○七一 「異端」李贄
○七二 顧憲成東林講學
○七三 東林黨爭
○七四 國本之爭
○七五 蘇州織工反稅監
○七六 武昌「楚宗之亂」
○七七 民抄董宦
○七八 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
○七九 生平務有用之學
○八○ 千古奇人和千古奇書
○八一 一衛二印
○八二 努爾哈赤胸懷大志
○八三 決戰薩爾滸
○八四 明將熊廷弼冤死刑場
○八五 袁崇煥苦戰寧遠
○八六 梃擊案
○八七 紅丸案
○八八 移宮案
○八九 魏忠賢專權
○九○ 楊漣捨身彈劾魏忠賢
○九一 魏忠賢罷斥東林官員
○九二 曠古奇冤東林案
○九三 蘇州五義士
○九四 明軍寧錦大捷
○九五 誅殺閹黨
○九六 復社會盟
○九七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
○九八 後金兵千里奔襲北京
○九九 自壞長城,為敵復仇
一○○ 澠池突圍
一○一 滎陽大會
一○二 從「闖將」到「闖王」
一○三 張獻忠奇襲襄陽
一○四 張獻忠成都稱帝
一○五 洪承疇降清
一○六 崇禎皇帝自縊煤山
一○七 吳三桂開關降清
一○八 清兵開進北京城

聚焦:西元 1368 年至西元 1644 年的中國
西元 1368 年至西元 1644 年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百科
人物索引
典故索引
關鍵詞索引



導讀

強盛與危機:一個令人扼腕的王朝

明代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王朝。西元1368 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稱帝建國,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太祖高皇帝。至成祖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 年),遷都北京,成南北兩京體制。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 年),李自成領導的亂軍攻克北京城,思宗自縊死,明朝滅亡。自太祖始,傳曆十六帝,統治全國共二百七十六年。

  從朱元璋開國到“仁宣之治”:明王朝的強盛時期
  元代末年,群雄紛起。經過韓山童、劉福通等領導的亂軍的掃蕩,元王朝名存實亡。

  出身貧寒、做過和尚的朱元璋雄才大略,崛起於亂世,依靠手下的謀士武將,運籌帷幄,攻取戰勝,逐漸掃滅群雄,終於開國做了皇帝,史稱明太祖。

  洪武二年(西元 1369 年),明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下令在南京建功臣廟,已死的功臣設像祭祀,未死的空著座位。第二年,徐達、李文忠等北伐將士凱旋,太祖親自出迎,不久,重敘諸將的功績,再定次第,大封功臣,賜宴三日,並賜誥命鐵券。明太祖為了使他的公侯將相們對他忠心不貳,先後編制〈鐵榜文〉、〈臣誡錄〉、〈志誡錄〉,反復告誡文武勳臣保持晚節,切莫效仿西漢韓信、彭越。然而,朱元璋對他的功臣們總是不放心。隨著北方局勢的穩定和南方割據的逐一平定,明王朝的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朱元璋對功臣們的猜疑也日漸加深。而這時,一些功臣開始恃功驕恣,越禮不法,甚至橫行霸道,魚肉百姓,危及朱明王朝的統治。以胡惟庸為首,一些功臣宿將結黨專行,與君權發生衝突,使朱元璋產生了大權旁落的不安全感。於是,他決心向功臣們開刀。 

  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廣為株連,把那些驕縱違法、僭越禮法的文武功臣,大加剷除。之後,又興藍黨大獄,這是朱元璋第二次大規模的誅殺功臣。至此,明朝開國文武功臣已被誅殺殆盡。

  作為開國之君,明太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革新創建。這些制度的利弊得失,影響到整個明王朝。

  朱明王朝建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在國防上則摒棄了蒙元時期的大舉向外擴張,注重守勢,逐漸內斂。

  在政治制度上,對明代政體產生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廢除丞相了。洪武十三年(西元1380 年),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執行皇帝的命令,對皇帝負責。如此一來,皇帝一人獨攬大權,親裁政務。朱元璋又告誡往後的皇帝,不許再設置丞相,朝臣有敢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自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從此廢除。

  然而,皇帝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國如此遼闊,全國政務紛繁複雜,光是每天數百分奏疏,就已讓皇帝疲乏不堪,而那些文人出身的官員寫起奏疏來總是洋洋灑灑,不厭其煩。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朱元璋,常常是「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但縱然日理萬機,也難一一裁定政務,他一度甚至十分羡慕江南富翁「日高丈五猶堆被」的悠閒生活。皇帝身邊畢竟少不了襄助批閱檔、處理日常事務的人。於是,洪武十五年(西元 1382 年),朱元璋下令設華蓋閣、文華殿、武英殿及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以品級較低的編修、檢討、講讀等官充任。開始的時候,殿閣大學士只是幫助皇帝閱讀奏章,起草文書,備皇帝顧問而已,沒有多大權力。

  永樂年間,閣臣受到皇帝的信任,參預機務,但品級仍然低微,且沒有屬官,不能壓制其他機構。到了仁、宣時期,「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以尚書入閣兼大學士,不僅官階大大提升,而且許多國政由他們擬定及施行,所謂「政在三楊」。此後,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內閣首輔專權用事,壓制百官,其權勢之重,儼然宰輔丞相。然而,閣臣畢竟不是丞相,擔當的職責仍不盡相同。

  丞相之職的廢除,使朝無重臣,引起了帝國最高權力層格局的深刻變動,乃至後世朝中大權常常入於閹宦之手。

  明太祖透過對前朝多項制度的革舊鼎新,大幅度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特務政治。錦衣衛是明代最為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之一,它最初也是由朱元璋設立的。朱元璋在開國後,對功臣勳貴很不放心,頗多猜疑。他豢養了一批人,稱為「檢校」,這些人不僅偵探有關軍事、政治的情報,而且還對官員的家庭生活瑣事進行監視。朱元璋在此基礎上加強特務機構,建立了錦衣衛。錦衣衛作為一個固定的特務機構此後便被保存、沿襲下來,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錦衣衛與後來設立的東、西、內行廠等機構相勾結,廠勢強時,錦衣衛便依附於廠,廠勢弱時,錦衣衛則淩駕其上。廠、衛成為明代政治的一大禍害。

  此外,朱元璋還開創了廷杖大臣的先例。起初,主要是一些不遵守法紀的將領大臣被廷杖鞭死,後來,遇有朝臣上書激烈,觸怒帝意,也動輒施以廷杖之刑。終明一代,廷杖作為威懾公卿、維護皇權的手段,經常被濫用。

  為了保持朱氏王朝的長久統治,朱元璋總結了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他對宋、元兩代皇室孤立、宗室衰弱、朝廷一旦危急宗室無力援助的教訓印象深刻。所以,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決定採用古時的封建制,實行封王建藩,以此達到「外衛邊陲,內資夾輔」的目的。但是藩王勢力的發展與膨脹,漸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直接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也就是朱元璋的封王建藩,直接埋下了靖難之役的禍根。在明代歷史上,藩王謀反叛亂的事件屢屢發生。

  朱元璋死後不久,皇室內部的衝突對立迅速激化。建文帝即位後,採用大臣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削藩。這時,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乘勢以「清君側,誅討齊、黃」為名,起兵靖難,並最終取得勝利,以武力從侄子手中奪得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後,以強有力的手腕穩定了政局。在他的統治有許多非凡之舉。

  首先是修建雄偉壯麗的北京城,把京城遷到北京。永樂四年(西元 1406 年),明成祖下令參照歷代建都成規,仿照南京宮殿的樣式,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改建。在營建北京的過程中,為了確保都城的物資供應,從永樂九年(西元 1411 年)起,著手對大運河進行了修浚。到永樂十八年(西元 1420 年),北京城的營建工作大致完成。明成祖見大功告成,便宣布自翌年起,以北京為京師,原來的京師改稱南京,為留都。舊都南京除了沒有皇帝外,其他各種機構設置完全與北京一樣。次年正月,明朝正式遷都北京。

  明成祖的另一大手筆是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明成祖以武力奪取天下,極想耀兵於域外,顯示中國的富強。他決定派遣一支人馬出使海外,此舉還有一個不便聲張的原因,就是尋訪侄子建文帝的去向。靖難之役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已逃亡海外。建文帝的生死,一直是隱藏在成祖內心的一塊心病。這項任務很特別,他考慮再三,選中了自己的心腹宦官鄭和。

  鄭和率領他的船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支船隊擁有六十多艘大海船,每艘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船上共有各類人員二萬七千餘人。這樣的規模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船(艦)隊能與之相比。哥倫布西元1492年首次進行遠洋航行時只有九十名水手和三艘船,其中最大的船長僅 85 英呎。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到過東南亞、中亞、西亞及東非、中非海岸當時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今索馬里摩加迪沙)。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它顯示了「天朝」國威,也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

  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為了肅清北方蒙古貴族的殘餘勢力,消除邊患,曾五次千里出師,親征漠北。

  成祖的文治,最重要的體現是修纂《永樂大典》。從永樂元年(西元 1403 年)七月起,成祖就詔令臣下主持編寫,要求他們把「散載諸書」中的古今事物,分類搜輯,「統之以韻」,編成一書,以便皇帝隨時披覽。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至永樂五年(西元 1407 年),書稿完成,成祖為之題名為「永樂大典」,並親自撰寫序言。全書輯錄先秦至明初書籍七、八千種,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無所不包,其內容篇目之繁複、卷帙之浩大,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的大型類書。

  在明代帝王中,明成祖的地位僅次於其父明太祖,也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之一。

  成祖之後,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父子相繼即位,前後共十一年。他們承繼洪武、永樂開國創業的成就,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鞏固社會安定的措施,史稱「仁宣之治」。仁、宣兩朝君主承繼明太祖、成祖奠定的基礎,勤於守成,政治清明,史家常以此與漢代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