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榮譽法律學士、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蘇格蘭士嘉夫格賴特法律碩士、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法學博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平等機會委員會高級培訓顧問、澳洲達爾文大學(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法學院講師及占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法學院講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法律副教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赴德國就讀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ottingen),獲社會學暨民族學碩士。接著就讀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在施路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門下,專攻韋伯社會學理論,一九九四年底獲社會學博士學位(magna cum laude)。現任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新加坡出版、通行兩岸三地的〈社會理論學報〉主編。主要著作包括〈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1994,2002增訂版)、〈古代中國儒家倫理與支配的正當化: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 (Konfuzianische Ethik und Legitimation der Herrschaft im alten China: Ein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vergleichenden Soziologie Max Webers,Berlin: Duncker & Humblot)〉(1997),〈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2003),〈法律社會學的誕生:韋伯、艾理希與凱爾生〉(編輯出版中),〈韋伯的社會行動論〉(編輯出版中) 以及論文六十多篇。學術專長為:社會學理論、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宗教社會學與儒家倫理研究。
科斯塔斯.杜茲納 (Costas Douzinas)
法律教授,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Birkbeck人文學院主任、Birkbeck學院副校長。杜茲納於雅典、倫敦及史特拉斯堡接受教育。他曾在密德塞克斯(Middlesex University)大學、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布拉格大學(University of Prag)、雅典大學(Athens University)、南京大學、里菲斯(Griffith)及墨爾本大學任教。杜茲納是「批判法學會議」(Critical Legal Conference)的創始成員,國際期刊〈法律與批判(Law and Critique)〉的執行編輯,「Birkbeck法律出版社」常務董事。
杜茲納關於法律和政治哲學,人權,美學和批評理論的著作甚豐,包括Postmodern Jurisprudence、Justice Miscarried; Law and Psychoanalysis、The End of Human Rights、Law and the Image、Critical Jurisprudence、Nomos and Aesthetics、Human Rights and Empire和Adieu Derrida。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十種語言。
許章潤
1962年出生,安徽廬江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說法 活法 立法〉、〈法學家的智慧〉等。主治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兼及憲政理論與刑事法學,尤其關注「中國問題」意義上舶來理念與固有生活調適過程中的法律方面,而念念於中國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現代重構性闡釋,汲汲於儒家優良傳統的法律復活和中國之為一個大國的法律佈局,追求法律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尋索學術的人道意義。
湖北省徐州市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理學研究所所長。1993至1994年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赴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oettingen)進修法哲學和法社會學。1995年首批入選「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兼任北京市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外交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市政府立法專家委員會會員。現任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法哲學,法學方法論,法美學。出版的作品有:〈在法律的邊緣〉(隨筆集,2000)、〈法律智慧警句集〉(譯著,2001)、〈法律論證理論〉(譯著,2002)、〈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傳〉(譯著,2004);〈法學方法論問題研究〉(合著,2007)、〈思如浮萍〉(隨筆集,2007)、〈法社會學原理〉(譯著,2009)。
琳達.梅卡尼 (Linda Mulcahy)
梅卡尼現時是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倫敦經濟學院的法律教授。她過去曾分別在倫敦大學Birkbeck學院,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和法律委員會(Law Commission) 任職。她是「爭端解決(Dispute Resolutioni)」的專家,並已從經濟和社會研究理事會(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衛生署和Nuffield基金會得到撥款支持她的研究。她曾擔任一系列政府機構及諮詢組織的顧問、文學院院長和「社會法律研究協會(Socio-Legal Studies)」的會長。她現職國際期刊〈社會和法律研究(Social and Legal Studies)〉的編輯。梅卡尼關於書法院建築和正當程序(Due Process)關係的新書將於 2010年夏季出版。
萊斯利.莫蘭 (Leslie Moran)
萊斯利莫蘭是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Birkbeck學院法學教授。他在視覺文化和法律,性與法律,刑事司法和司法機構方面的研究出版甚多。他已出版了兩本專著,Sexu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Violence and Safety (與 Beverey Skeggs合寫,2004)和The Homosexual(ity) of Law (1996)。此外,他主編了Sexuality Identity and Law (2006)、Law’s Moving Image (2004)、Critical Reflections on Hate Crime (〈法律與批判(Law and Critique)〉專刊,2001) 及Legal Queeries (1998).。他的研究是跨學科的且牽涉多種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使用調查,焦點小組和訪談等實證研究。他是歐洲Images of Justice學者網絡的成員。他目前正在研究司法形象,並繼續仇恨罪行(Hate Crime)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