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幼兒教育概論(3版2刷)

幼兒教育概論(3版2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67930
盧美貴
五南
2012年10月01日
183.00  元
HK$ 173.85  







規格:平裝 / 468頁 / 20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3版2刷
出版地:台灣




[ 尚未分類 ]









  幼兒生長在長期與複雜價值演進的社會,他需要在短時間內走過很長的進化路程,才可學到成人們所獨有而為他們所不適的生活方式與思想方法,在這個依賴性和可塑性甚大的幼兒階段,教師的責任便在引導他們充實而愉悅的走過這個進程。

  《幼兒教育概論》是每位修習幼兒教育者必修的課程,其內容在幫助幼教學習者對幼兒教育的生態與現況有深入的瞭解,與指引學習者具備華人文化下深具社區脈絡的教學設計、教室管理、環境布置以及立足專業與敬業能力的涵養,培育以幼兒為學習主體性「愛」與「榜樣」的幼保專業人員。
  
  「少子化」的臺灣生態,意味著人人必須更著眼與更正視幼教的根本發展及其根本問題,從臺灣生育率驟降的速度觀之,二十年前每年四十萬名嬰兒出生到2011年十七萬人口的銳減,面對這種「狂瀉」的人口,幼教人該知什麼是幼教的當務之急。修訂版的幼教概論在提出「危機」與「轉機」見樹見林的面向,以及深思臺灣幼教未來發展的契機。

作者簡介

盧美貴

現職:
  亞洲大學幼教學系講座教授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
  ACEI國際兒童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教育行政高考及格
  英國 Emerson College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 專題研究     

經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學校長、幼兒教育系教授、系主任、兒童發展研究所教授
  吳鳳科技大學幼教系教授兼系主任、人文學院籌備院長
  臺灣首府大學幼教系講座教授兼人文教育學院籌備院長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認識幼兒圖像及其世界
  第二節 幼兒教育的意義與範圍
  第三節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 幼兒教育的演進
  第一節 幼兒教育的發展簡史
  第二節 重要幼教家的理論與實際

第三章 我國教育制度與幼兒教育
  第一節 我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二節 我國幼兒教育制度

第四章 我國幼兒教育概況
  第一節 我國幼兒教育現況
  第二節 幼稚園評鑑與園所本位經營
  第三節 我國幼兒教育指標建構與發展

第五章 世界主要國家幼兒教育概況
  第一節 世界主要國家幼兒教育概況
  第二節 世界主要國家幼兒教育發展趨勢

第六章 幼兒教育課程與教學
  第一節 近百年來課程發展
  第二節 幼兒教育課程的內容
  第三節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第四節 幼稚園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第七章 幼兒教育人員
  第一節 幼教人員的職責
  第二節 幼教人員的專業修養
  第三節 創造性教學的幼教師資條件

第八章 幼稚園的教育環境
  第一節 幼稚園園舍的建造、設計與教學
  第二節 幼稚園遊樂設備與教學
  第三節 幼稚園活動角的布置與教學

第九章 幼稚園與家庭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
  第二節 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的原則
  第三節 幼稚園與家庭間的聯繫

第十章 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
  第一節 幼稚園與小學銜接的重要性
  第二節 基本能力是幼小課程銜接的核心
  第三節 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



編者序

  能夠參與「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的出版,筆者感到莫大榮幸。這是項極具意義的工作,一方面是對中國基督教先賢的思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另方面也藉此分析及評檢其思想與時代的關係。通過「文庫」,讓「此時此地」的我們,能夠進入過去的思想遺產之中,與他們相遇及對話。仍記得在一九八三年唸本科一年級時,因主修歷史關係,第一本接觸的書,就是E. H. Carr 的What is Histor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4)。他在書中這樣說:「歷史是史學家與史實間的持續互動,也是現在與過去間無間斷的對話」(“it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 the past, 30)。在注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腦海時刻泛起的,就是這句話。
  
  記得最初收到橄欖華宣出版社傳來電郵,邀約參加「文庫」的編委會時,心裡確有一絲疑問: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真的可以實現嗎?當時為了支持此項劃時代的事工,乃答允有關邀請。不過,由於繁重的教研工作及行政雜務,事實上除了在電郵中提供一些書目外,也沒有作過實質的貢獻,內心實在歉咎。
  
  二○一一年九月,筆者開始為期一年的安息年,得以參加9 月在台北舉行的第三次編委會議。會上有機會跟諸位同工一起商討細節,各人認真而嚴謹的態度,大大釋除心中的疑團。當時更得悉,「文庫」第一本成果,很快就會面世。會上,慶豹兄希望各編委能鼎力參與校注工作,讓更多成果能早日面世。由於我近年全力進行吳耀宗的研究,並在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支持及協助下,正著手編輯「吳耀宗文集」,故在會上便「承包」了「文庫」的吳耀宗卷,並承諾可以馬上進行。

  回港後,在慶豹兄的催促下,決定將吳耀宗的《社會福音》(1934)、《沒有人看見過上帝》(1943、1948)及《黑暗與光明》(1949)三本代表作收入「文庫」的吳耀宗卷內,並分兩冊出版。考慮到當時自己正在整理吳氏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思想,為遷就及配合有關工作,故先進行《黑暗與光明》的校注。

  《黑暗與光明》初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協會書局於上海出版,並於一九五○年再版。因兩個版本並無差異,故本校注及編輯工作主要依據初版進行。在校注過程中,主要關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縱及翻查吳氏所引述的言論;(三)對各篇文章與原始刊行的版本進行比較,找出吳在將之結集成書時所增刪的重要原文。筆者期望,上述校注,不僅有助窺探本書的編篡背景,也能讓讀者掌握吳耀宗身處的時代,以及其與時代間的互動。為了幫助讀者更全面認識吳氏,並將《黑暗與光明》置於其思想演變的脈絡之中,故決定在導論部分,先介紹吳耀宗的生平與思想,然後再解讀《黑暗與光明》的背景及相關問題。豈料,光是第一部分,已撰寫了二萬多字,結果在編輯王鍾山先生建議下,將生平與導讀兩部分獨立,成為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模樣。

  如今,欣悉《黑暗與光明》一書付梓在即,在此必須要述說內心的感謝:首先感謝大力支持及推動「文庫」工作的周聯華牧師、曾慶豹教授及吳昶興教授。台灣橄欖華宣出版社眾同工大力配合,讓這個夢想逐步實現。筆者特別要感謝編輯王鍾山先生,他的嚴謹與細密,豐富了本書的校注。許多時候,他不厭其煩地為我查考資料,補充了我的不足。鍾山表現的專業精神及態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本人近年進行的吳耀宗研究計劃,為本書的校注奠下很好的基礎。在此,必須感謝現居美國的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的大力支持。我曾向他承諾把「吳耀宗文集」整理出來,如今《黑暗與光明》校注版的出版,希望能彌補心底對他的重大虧欠。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項目編號CUHK453508)撥款資助筆者進行「愛國愛教之爭:革命時代吳耀宗與王明道研究(1949-1966)」,對吳耀宗研究提供重大幫助。感謝助理陳月蓮小姐,為筆者整理有關文獻資料,特別是對比不同文本所付出的辛勞。研究過程中,筆者曾先後於上海市檔案館、美國加州柏克萊的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圖書館搜集資料,又先後獲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圖書館、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圖書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基督教青年會檔案館、太平洋宗教學院(Pacific School ofReligion)檔案館及加拿大渥太華國家圖書及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解答筆者查詢及協助複印資料,衷心感謝這些工作人員的專業協助。另外,要謝謝吳國安博士,在百忙中解答關於巴特及新正統神學的一些疑問。香港中文大學校方批准本人在二○一一至一二年間享用安息年,令我得以放下教學及行政工作,進行「休假式治療」。轉眼間,一年即將過去,本書作為安息年假「誕生」的成果之一,內心滿是欣慰。如果校注工作對吳耀宗研究能作任何貢獻,背後都有他們在不同方面的支持。當然,筆者會對其中的不足及錯誤負上全責。
  
  末了,還是要向家人表達衷心謝意。二○一一年是我與妻子葳妍結婚的二十周年紀念,感謝她多年來的默默付出與支持。轉眼間,灝志、述志分別將升讀中五及小六,他們的成長,遠超於學術研究的滿足。妻兒的同在,人生滿是恩典。是為序。

邢福增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