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人生二十:台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016972
鄭連德/著、林恩朋/編
前衛
2012年12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叢書系列:台灣文史叢書
規格:軟皮精裝 / 448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台灣文史叢書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其他









  「人生二十」的真諦,意味著開始與結束,開始的是一位青年光榮地去履行上帝還有國家賦予他的責任,結束的是正要燃燒的青春將會隨著戰火而殆盡。

  當時被迫軍召前往日本擔任自殺特攻隊的鄭連德,在面臨死亡邊緣時,信仰是他唯一的寄託,靜心等待為國捐軀,時值日本戰敗,剩餘三十六天結訓,他感於上帝的憐憫,獲得重生,決定將餘生都奉獻給上帝。

  鄭連德擔任牧師59年,牧會之處有墩仔腳、新店、城中、台北東門這四間教會,期間致力於對台灣社會的關懷,再加上留學美國時主修教會關懷社會等相關課程,除了奠定往後創辦「良鄰會」、「生命線」、「協談中心」、「基督教互談會」的基礎也開啟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本書講述鄭連德的成長過程與經歷,「人生二十」不僅僅是心靈的成長更是作為臺灣人對臺灣歷史的見證,再獲得重生之後,他決心奉獻,首創「生命線」,幫助輕生之人找回對生命的渴望,而這也成為人們心中尋求慰藉的代名詞,還有成立「良鄰會」及關懷都市的原住民,可以看出他對台灣社會的深刻觀察,顯示對臺灣人民、土地的疼惜,在上帝的帶領下,盡自己所能,無怨無悔地付出。

作者簡介

鄭連德牧師

  1926年11月8日生於台中大甲

  現任: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名譽牧師
  軍歷: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特攻隊訓練班
  學歷:台灣神學院本科畢業 榮譽神學士
     美國曼歌神學院進修
     歐洲教會領袖訓練所結業

  經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61年,牧會4處教會(墩仔腳、新店、城中、台北東門)
     良鄰會、社會互談會、家事法庭及台北家庭協談中心
     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主任(主任11年,兼任11年)
     參與創辦台灣第一個「馬偕生命線」(1969年)
     兼任台灣神學院講師(29年)
     兼任中華福音神學院、浸信會神學院、拿撒勒人神學院、中台神學院講師
     台北實踐家專講師(5年)
     台北家事法庭第一號協調人
     民族晚報「生命線專欄」主筆5年
     中國廣播公司「家庭漫談」主播13年
     領行政院教育部「社會教育功勞獎」(1983年)
     中華民國教會合作委員會秘書14年
     退休後協助國內外無牧者教會16年

  著作:「創造成熟的婚姻」等10冊

作者簡介

林恩朋

  1949年6月1日生於台北市
  現任:台北市士林遠東X光醫事檢驗所負責人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事技術系(病理細胞醫檢師)
  經歷:台北市立仁愛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
     台北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NAMRU-II)
     國立護理學院附設婦幼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病理科
     署立基隆醫院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
     台東基督教醫院
  著作:《林朝棨(戟門)先生紀念文輯》
     《橄欖球場永遠的巨星柯子彰》





因「人生二十」而激發「生之勇氣」的服務人生!──向鄭連德牧師致意/鄭仰恩

自序
四正的人生

○輯一人生二十: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
■基督家族
■遷居台北
■人生二十
■戰後歸鄉
■研究神學
■獻身傳道
■新店封牧
■留學美國
■都市宣教
■良鄰服務
■家庭協談
■互談運動
■關懷都原
■專欄廣播
■東門教會
■日語聚會
■出國傳道
■定居台灣
■家庭後盾
■蒙恩生涯

○輯二互談精神
■基督徒生活操練
■探訪的藝術
■互談的精神
■牧者與同工
■敬神愛人
■品德與操守
■基督徒在社會中的使命
■教派的瞭解與合作
■長老與執事
■尊重生命在現代社會
■義務工作人員守則
■外國人眼光中日本人的自殺

○輯○三婚姻與家庭
■基督化家庭運動在台灣
■家庭諮詢概要
■家庭的紅綠燈
■重建基督化家庭
■建設美滿家庭
■現代的婚姻生活
■面對現代家庭
■現代社會與婚姻生活
■交友與感情
■如何面對婚姻
■同甜共苦
■恩愛夫妻
■體貼的家庭
■愛情心理學
■成熟的性知識
■性健康
■兒童的性教育
■美滿的夫婦愛
■現代兒童教育的方向
■親子之間
■關懷青少年
■拉近代溝
■中年人的心理
■成熟的年代
■人格發展
■婆媳之間
■愛得有行動
■好的管家
■松年仍然結實
■幸福的年代
■教會應關心離婚婦女
■丈夫外遇你要問的項目
■生命線個案研究資料
■個案研究資料
■基督教成人教育




因「人生二十」而激發「生之勇氣」的服務人生!
--向鄭連德牧師致意

  鄭連德牧師是我極為尊敬的一位信仰長輩和牧者,也是我的三伯。在我略知人事的成長階段時,特別是1967年(當年我十歲)我父親辭去神學院的教學工作、開始擔任台北東門教會第二任牧師起,三伯也因開始投入「良鄰會」、「生命線」、「協談中心」、「基督教社會互談會」等具有開創性的社會服務工作,全家搬到忠孝東路二段台北酒廠附近,我們兩家開始來往密切,七個年紀相近的小孩也因而

  成為終生好友。對我而言,在我父親五個兄弟一個妹妹當中,三伯應該是最常接觸也最親近的一位。

  回想起來,從小到大,三伯給我兩個難以抹滅的印象,一是「幽默」,一是「紀律」。他的幽默是出名的了,不管是演講、講道或是日常生活裡的對話,總是帶給人笑聲不斷。然而,他的幽默感不是膚淺、笑謔式的,而是深刻富反思且帶著寬容和理解,是歷經深刻人生體驗的智者才能展現出。換句話說,他是一位能以深度生命眼光來觀察人情世事的人。

  三伯的紀律感更是少見,這不但體現在他自身的生活中,更充分表現在他的待人處事上。他不但喜愛「空間秩序」的整潔與規律,當我和他相約見面卻遲到時,他會提醒道:「你慢了4分25秒!」。或者,當他受邀去演講而對方因故拖延半小時時,他總是會調整內容且依原訂時間「準時」結束,這是一種表現在「時間秩序」上的紀律。

  隨著年歲增長,我逐漸認識到三伯一生的心路歷程,也才更理解他生命深度的源頭。原來,他從小對文學和劍道產生極大興趣,體能特佳,不料,在1944年太平洋戰爭期間被迫應考陸空軍,錄取後成為日本皇軍的一員,最後更被選加入「特攻隊訓練班」,預備執行自殺攻擊任務。

  沒想到,戰爭在他結訓前結束,他也經歷了一場「人生二十」的生命哲學的洗禮。三伯的經歷讓我想到現今相當盛行的「生死學」(Thanatology)理論:探索死亡,就不能不討論我們對生命的了解;而談論人對生命與死亡的了解,必然會涉及宗教對生命和死亡的詮釋。從基督教信仰的觀點來看,人的靈性生命往往會跟朝向死亡邁進的生物性生命緊密結合,並激發生命中「盼望」的力量。以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話來說,這賦予了基督徒「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及社會責任。這也讓我想到中世紀末期盛行於歐洲基督徒間的作品《死者之圖像》(Bilder des Todes),這些圖像表達了基督徒學習「隨時面對死亡」的人生觀。十七世紀天主教西篤會(Cistercians)的特拉普(Trappist)隱修院院長朗塞(Armand-Jean Le Bouthillier de Rance)也要求其修會修士以「記得你會死」(memento mori)作為每天早晨的請安語。這些故事都提醒我們,「人生二十」是一個重要的生命哲學課程。

  從「生之勇氣」的角度來看,三伯在戰後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工作,是可以充分理解的。這當然和他到美國讀書,接受了「教會的社會關懷」以及「協談理論」的訓練有關,但在他的生命底層,我確信,「人生二十」的生命哲學更讓他成為一位積極關愛生命、服務社會的人。在三伯身上,我看到一位以「生之勇氣」來「關懷生命」的基督徒典範。

  1988-1994年間,我到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沒想到,三伯和三姆也於1991年退休後搬到紐約的史坦頓島(Staten Island)和女兒美津、女婿一信全家同住,和我的學校相距僅一小時車程,也因此讓我們在國外讀書的最後幾年能享有不少在海外和親人歡聚的甜蜜時光。我回國服務後,知道三伯在海外台灣人教會和社團當中積極服事,感到很敬佩,2007年他們回到故鄉台灣,更高興能常常見面,深深期待他們晚年的生活幸福快樂。

  去年(2011年),我在台北東門教會的「東門學苑」開了一個《台灣典範人物的心靈探索》課程,邀請了高俊明.高李麗珍牧師夫婦、陳永興醫師、詩人李敏勇、作家李喬、二二八文史工作者阮美姝女士以及我的三伯鄭連德牧師前來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獲得極大的迴響。當時,我心裡萌生出為他們出版小傳的想法。今年,聽到由老朋友林恩朋長老為三伯所整理、撰寫的傳記將由前衛出版社出書,心裡感到極大的喜悅和感激。

  但願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認識生命的寶貴,也激發更多「生之勇氣」。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2012/6/30於草山嶺頭

自序

四正的人生

  自幼少時期,在家庭受基督教教育以外,也在大甲教會及台北雙連教會接受信仰的培養。我一直想做「四正的人生」為自己的目標,就是1.對上主敬畏順服2.對他人和平相處3.對鄉土臺灣疼惜4.對自己謙卑克己。

  中學時代,喜歡寫寫文章,作「俳句、短歌」,希望將來能作一位詩人或文學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迫我去做「航空兵」,終戰前已經寫好「遺書」,在航空士官學校特別班訓練「特攻飛行」,教官常說:「你們的人生二十,好好為國犧牲吧!」

  感謝 上主的憐憫,我活著回來故鄉台灣!剩下的生命,就是只奉獻給 救主耶穌基督,做一位卑微的牧師來盡受托的工作。

  在神學院裡經過克難且懷念的學生生活中,也曾通過「刻鋼版」的技術想做文字傳道。在教會牧會中,特別關懷兒童及青少年信仰造就,漸擴大到全體信徒的生涯教育。

  後來,到美國留學中,學到「社會關懷」及「家庭協談」的新觀念後,這正是在當時戒嚴時代,基督徒能為都市工業社會開拓及所需要的。

  成立台灣第一所「協談室」,良鄰會、社會互談會、自殺預防中心、生命線、家庭協談中心、家事法庭、以及日語聚會及玉蘭莊老人中心等事工。在各處神學院及實踐家專的教學,寫報紙「專欄」,也主持廣播「家庭漫談節目」等,有50多年的參與。感謝 上帝賞賜真多寶貝天使給我作伴、同工,一起計畫,突破困難,向美好家庭及社會公義能盡了早期的開拓事工。

  牧會退休後,移居美國紐約市16年,夫婦同伴能飛來飛去訪問200多所教會以及台灣同鄉會,正是感謝無盡。

  「人生二十」!我應該帶著「武士道精神」為國散花,但是特別感謝 上帝特別疼惜微僕還活著。蒙恩80多年了,多謝父母的栽培,兄弟妹的支持與鼓勵,也懷念牧會過墩仔腳、新店、台北城中、台北東門諸教會的兄姐以及互談會的可愛同工們。謝謝諸多先輩、親友的加油、交誼。

  50多年手牽手互相扶持的內助淑文,及我本人都是曾開刀過的老弱病人,每日需要孝順子女們的關心照顧以及諸多信徒的代禱,每年每日都是「奇異恩典」的生活。多謝馬偕醫院侯嘉殷醫師及諸位醫師,黃紅梅、李鈴雅兩位姊妹及盈將長期的照顧。剩下的日子不很多,總是滿心歡喜(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最後,多謝好友林恩朋長老的盡心編輯,賢侄仰恩牧師的歷史家序言,將這本小冊獻給各位,作「金剛鑽石婚」(2013年1月2日)的紀念。

  將榮耀歸給 上帝!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