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

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102189
顏艾琳、潘洗塵/主編
文訊雜誌社
2013年1月11日
120.00  元
HK$ 102  







叢書系列:一般叢書
規格:平裝 / 36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一般叢書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本部詩選由兩岸60年代重要詩人大匯集,親自挑選精彩詩作,猶如紙上擂台,各展身手。讀者可一觀兩岸60年代詩人之詩觀與詩想,也可看出兩岸詩人在題材選取上以及表現手法截然不同之處。

編者簡介

顏艾琳

  台灣台南下營鄉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擔任台北縣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等;曾獲出版協進會頒發「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等多種獎項;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課程講師、文藝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官方藝文活動諮詢委員等。

潘洗塵

  當代詩人,1963年10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198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作品曾多次獲獎並被譯為英、法、俄等多種文字,先後出版詩集、隨筆集七部。2000年開始陸續有詩作《飲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們看海去》等入選普通高中語文課本和大學語文教材。2007年以來創辦《詩歌EMS》週刊、《讀詩》、《譯詩》等多種詩歌媒體並擔任《星星》詩歌理論月刊等國內多家詩歌刊物的主編。



前言

我們,五年級這樣玩詩

  從永樂座「編詩亂鬥轟趴」談起嗎?為什麼籌備這活動,說來不是我的主意。是對岸的潘洗塵打來這麼一個球給我接。

  同為1960年代的詩人,我聽過他卻不認識他。直到去年我整理舊書時赫然發現:在1990年湖南文藝出版的《青春詩曆》中,潘洗塵(1963~)隔著兩個大陸詩人跟兩個台灣詩人吳明興(1958~)和林燿德(1962~1996),後頭才是我(1968~)、焦桐(1956~)、楊維晨(1963~)、洪淑苓(1962~)……而書中其他的大陸詩人海男、陳東東、歐陽江河、洪燭、楊黎等人,後來我在各地詩會與交流中,逐一認識。

  20年前後的臉孔,不管是1960或1950年次,都在各自的歷練中換了一張臉。當我參加「天問」在大理舉行的跨年詩會,首次見到潘洗塵,那卻是兩個不青春的兩岸詩人初遇。幾天詩會活動熟識後,他私下跟我說,兩岸1960年代詩人應該出來說說故事了。於是我說了幾件自己參與的事件,他也提及自己跟一些名字的消失或沉浮。一時感覺,20年這個量度夠久了,故事把它塞得更大,該是白髮宮女話天寶,讓它洩漏一些別的世代不會經歷跟知道的事,讓它從兩岸變成一張詩壇的共同拼圖。

  1980年代之於台灣跟大陸,都是一個特別的轉捩點。台灣在1987年解嚴之前的劇烈變動,大陸則由北島、舒婷、顧城為首的朦朧詩風起。大環境則都呈現渾沌將破將明的掙扎;台灣股市一路狂飆帶動房價,大陸沿海開放經濟特區。因為氣血湧動,故文學,尤其現代詩的面貌也呈現多元繽紛,乃至眾聲喧嘩、天花亂墜、什麼都能說出道理來。彼時,我十幾歲的初中到大學生涯,親身經歷那段瘋狂寫詩、編詩刊、清談亂談、鬥詩爭論、把馬子的交友的、參加文藝營、喝咖啡跟泡茶館、亂畫亂玩、混地下舞廳、搞政治運動……成群結黨立社,或一票一票、一圈一圈,形成那世代無數大小漣漪互相獨立、互相重疊激盪的景觀。

  1960出生的詩人們,在2012年已是42歲到52歲之人,而1980年代是這群嬰兒潮第二代玩最瘋的時期。他們寫什麼?關心什麼?未繼之業留下怎樣的一張殘圖?為了滿足我自己的好奇心,為了讓研究現代詩的人,了解這一群青壯代的詩人在最特殊的時空做過什麼事,我還策畫一系列相關講座,以「6080」為意念符碼,跟永樂座的石芳瑜於2012年4月合作舉辦四場沙龍,邀請陳謙、田運良、唐捐、鴻鴻、楊宗翰、劉三變、陳克華、楊小濱、方群、洪淑苓、陳皓等擔任座談人。而陳皓跟田運良所帶來展示的書刊資料、細說詩刊社團為何因故消失、老朋友們的生命轉折、各種故事,還有洪淑苓、唐捐、楊宗翰以學院詩人的角度,論及五年級詩人承先啟後的精神、百花齊放的創意跟活潑動力,讓台灣詩壇才有了1990年代的宏發繽紛。

  這還不夠,潘洗塵也邀我一起編選1960年代詩人的作品,他負責大陸的,我自然觀照台灣部分。為了邀約崛起於1980年代,作品或行動力曾發揮一定影響的詩人,我翻書倒櫃、網路搜尋、多方請益前輩詩友,於是詩選有了以下名單:

  1960:阿鈍
  1961:陳克華、江文瑜、瓦歷斯.諾幹
  1962:洪淑苓、謝昭華、翁翁、林燿德(歿)
  1963:羅任玲、楊維晨、曾淑美(中斷,轉廣告界)、阿廖
  1964:鴻鴻、楊小濱、張芳慈、楊維晨、田運良、劉三變
  1965:李進文、黑芽、羅葉(歿)
  1966:嚴忠政、許悔之、方群、丘緩、須文蔚
  1967:駱以軍(後轉行為小說家)
  1968:顏艾琳、唐捐、紀小樣、紫鵑、陳謙、李宗榮(停筆,轉攻社會統計學)
  1969:陳大為、林群盛、隱匿

  我當然知道在1980年代一起寫詩的人不只這些,若從「6080」座談所提到的名字,加上我重新翻看各家詩刊的社員名單,至少漏掉好幾倍的人選,比如我能馬上憶起的優秀詩人名字:胡仲權、黃靖雅、張遠謀、王志□(歿)、毛襲加、徐雁影、陳去非、謝良駿、莊源鎮、李沾衣(四分衛)、謝建平、駱也、徐大、丁未(小說家吳鈞堯)、鄧秋彥……這些努力在1980年代曇花一現的詩人,因著命運的流轉,或許沒能繼續與詩為伍,可當初我都是跟大家一起混的,我知道他們各人的詩質光澤。

  名單確定後,馬上發出邀請。經兩三個月的聯繫與回應,有人因為至今不諳電腦,作品彙整不易,自動放棄、有人自謙作品未豐也放棄授權、有人則一直聯絡不上。不論如何,我已盡己之力,竭誠邀約,讓此詩選的台灣部分呈現這樣的面貌了。

  作為一本詩選,我希望賦予它當時背景的史料,以使將來研究者不僅看到詩作,而能從詩人所生活過的環境中,去追索出他們何以寫出前所未有的科幻詩、性別自覺詩、同志詩、卡通圖像詩、電腦程式詩……甚至超過所謂「後現代理論」的作品來?因此我特別央請陳皓、陳謙、田運良等人寫出他們1980到90年代的記憶,作為窺看詩作的折射鏡。

  導言寫到此,深感二十多年來的自己,也是一個瓶頸很深的容器了,有很多很大的內容,卻一次只能徐徐倒出一些。我們這一代生於1960年代的人,曾經玩很大,這些說出來的,只是幾個切片標本。而我們的日子還長,先揮灑出去,其餘,再說了……。

◆顏艾琳 詩人

寫在《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付梓之際

  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劇烈歷史嬗變,曾造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詩歌盛世。當時,詩歌的巨大魅力,吸引著整個年輕一代的目光。「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正是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開端上,集體地開始了青春與詩歌的激情碰撞。

  在當時的漢語詩歌內部,反抗意識形態話語,曾是「朦朧詩」一代寫作的動力,但其語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沾染著另一種的「意識形態」。這對漢語詩歌寫作既是一種「憤怒的」打開,又帶來某種「潛在的」危機。而一批早慧的「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不僅承接了「朦朧詩」一代所開創的道路,又勇敢地把寫作的重心拽回到各自的「語言個性」上來。正是他們,把詩的命運託付給了「個體生命」與「母語活力」的奇異相遇,他們用自己更豐富和更多元的寫作實踐詔示世界:漢語詩歌寫作已不再是「意識形態話語」的對抗性表達,而是對「語言潛能」的創造性妙用。毫無疑問,經過了30年的探索,作為當代中國詩壇最為龐大的一個寫作群體,「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們如今已成為了當代漢語詩歌領域當之無愧的中間力量。甚至可以毫不誇飾地說,「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們的寫作實踐,不僅代表著過去30年漢語詩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們接下來的努力,也必將影響甚至決定未來20年漢語詩歌的走勢。

  為了客觀、集中地展示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橫跨30年的寫作成就,為今後的文學史家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十年這段歷史時期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詩歌的發展與嬗變提供一份較為翔實的史料,早在2008年初,我就開始著手編選這套原定名為《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叢書,計畫中的這套叢書將包括詩歌作品卷、翻譯作品卷、理論作品卷、書信隨筆卷和影像記錄卷等。現在,計畫中的詩歌作品卷分《生於60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兩卷本,由潘洗塵、樹才主編)和《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由潘洗塵、顏艾琳主編)兩個部分分別於大陸和台灣的先行出版,標誌著這項歷經數年籌備的巨大工程,已開始正式啟動。

  早在這套叢書籌備編選之初,我就曾透過媒體並直接向國內百餘位從事詩歌寫作和研究的專家發出了公開徵集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名單和作品的信函。最後,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前提下,綜合出了一份400人的初選名單。我和樹才主編的《生於60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正是在那份400人名單的基礎上,最後確定的一個由123人的作品組成的選本;而由我和顏艾琳主編的《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大陸部分則正是在《生於60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的基礎上,再次遴選出了60人的部分作品,與由顏艾琳選定的台灣部分合編而成。在此還需告訴讀者的是,整個編選過程對於編者來說,既興奮又遺憾。生於60年代的這批中國詩人,他們寫作實踐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以及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巨大閱讀享受,透過一首又一首作品撲面而來,始終讓編者陶醉其中,而要在一個甚至由遠不止400位優秀詩人組成的偉大群體中,因編選規模限制而必須進行再次遴選,最後只能留下這123人甚至60人的作品,作為編者,其內心的遺憾與痛苦更是無以言表。

  《生於60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和《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所入選的詩人,基本依次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而後30年裡一直保持著旺盛創造力和較高水準的詩壇「老將」;二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步入詩壇,而後20年裡始終能與漢語詩歌的實踐同步向前推進的詩人;三是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中間因各種原因暫離詩壇而強勢回歸後又能繼續奉獻出較高水準詩歌文本的詩人;四是在上世紀80年代盛名於詩壇,後因各種原因終止寫作至今的詩人。為了盡可能地全面展示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不同時期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在編選時還對每位入選詩人的作品按創作的不同年代進行了一定的配置。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所提出的「60年代」的概念,與任何流派學意義上的概念無關,因為60年代出生的中國詩人的最大群體特徵,或者說其最大的史學價值,恰恰是在豐富性和多元性上。

  《生於60年代:中國當代詩人詩選》和《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正式出版之時,正值一年一度的「天問 中國新詩新年峰會」在台北召開之際。這項傳統的詩歌活動能從大陸辦到台灣,還要感謝《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的主編之一顏艾琳,正是因為有了我們在大理第七屆峰會上的相識,有了艾琳孤身一人在台北長達一年的辛苦籌備,才得以使本屆也就是第八屆峰會能首度在台灣順利舉辦。包括這本《生於60年代:兩岸詩選》,如果沒有艾琳的艱辛努力,在台灣的出版也是不可想像的。

  謝謝在我們這些生於60年代的中國詩人的肩頭,至今仍清晰可見的理想主義的光輝!

◆潘洗塵 詩人、天問文化傳播機構董事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