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下)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528889
潘朝陽/主編
Airiti Press Inc.
2012年12月28日
140.00  元
HK$ 119  







叢書系列:師大漢學研究叢書
規格:平裝 / 334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師大漢學研究叢書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儒家倫常」(Confucian Ethos)意指儒家的倫理常道,包括理論、規範,亦包括它在世間各領域之實踐與施作之義及其現象。本書旨在關注儒家倫常在「跨文化視域」(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下的新典範之詮釋和理解,探討在跨文化的交流、互動、會通、對話之下,儒家能否自傳統中轉化、創造,以因應既全球化又重視在地的新時代,同時更作出它的人文貢獻。

  臺師大漢學研究團隊精選2012年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17篇論文,時間從上古經中世、近世而到當代;地域橫跨了中國、日、韓與越南;學術兼及儒、釋、道以及西哲。既合乎跨文化視域之要旨,亦跨越時空架構以及思想大教來會通儒家倫常之道與學。儒家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的返本開新,希因此專書出版而得以振興發揚。

作者簡介

潘朝陽

  1951年生於臺灣苗栗,客家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僑教學院院長及僑生先修部主任、地理系合聘教授;曾任《思與言》編委、《鵝湖月刊》主編,現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社長,發表論文數十篇,並著有《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等學術專著多種。

  學術專長為:地理環境思想、思想的區域研究、文化地理、宗教地理、臺灣地理、中國儒學、臺灣儒學等。



序.......................................................................................... 潘朝陽 i

【儒家的禮與祭祀篇】
導言...................................................................................... 金培懿 317
十、 《禮記》所述的「禮」之作用................................. 工藤卓司 325
十一、 鬼神苦飢.歲時享祀.倫常禮制
以筆記志怪之鬼神謀食故事為考察核心......... 金培懿 359
十二、懷德堂儒者中井竹山的祭祀觀............................... 田世民 443
十三、推動成年(人)禮對現代社會倫理的意義
以「成年禮創意設計大賽」為討論中心.......... 林素英 465

【儒學與跨文化哲學篇】
導言...................................................................................劉滄龍 501
十四、論「仁義」與「禮治」作為漢儒政治思想的開放成分
關於「傳統儒學如何跨越時代視域」的指導原則及其應用............吳啟超 505
十五、張載解經思想:知識論與存有論的綜合................ 林維杰 543
十六、跨文化思考中的主體與工夫
從「內在多元的主體」解讀王船山氣的思想.. 劉滄龍 577
十七、儒佛文獻探討自殺問題之倫理學意義
與傅柯系譜學方法的對話................................. 李幸玲 601
漢學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 638



導言

金培懿

  儒家之禮作為一種維持社會尊卑等差之階級秩序的規範,從規制父子、君臣、夫婦等之尊卑關係,甚而擴及至國際外交等關係交涉之手段,禮常是相互維持統治階層之內部秩序的規範。另一方面,禮作為一般禮俗,當宗法祭祀儀禮被具體實踐的同時,禮又是一種約定成俗的人倫秩序之規範,其於實際生活中,透過婚喪喜慶等儀節,不僅規定了儀式施行過程中的所有作法與細節,亦決定、制約了參加人員之間的相互關係。換言之,作為政治之本的秩序原理,禮乃不變之天經;作為身體動作、言行舉止、對人關係之具體規範儀節,禮乃可變之節文,而無論何者,皆與倫常息息相關。關於祭祀居於儒家政治、倫理思想之重要位置一事,由《禮記.祭統》所謂:「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便可窺知一二。其中又可二分為:據朝廷禮制而訂定之祭祀,與民間祭祀。而前者主要有帝王親自主持之封禪、郊祀、宗廟等祭祀,皇帝透過此等祭祀儀禮,或界定其與宇宙天地自然之關係,同時傳達出其個人道德、政治之崇高神聖性,以為其君臨統治天下之權威依據。故帝王親祀通常是有意識地藉由祭祀儀禮,以達到廣泛的政治性效用,並確定政治倫理關係。此一性質在朝廷所制定的其他官祭中亦不例外,惟其他官祭中有關中國歷代之天人思想、災異觀、神衹觀,乃至儒家道統說與儒學發展史之實貌等,亦可納入官祭之觀察視野。

  至於民間祭祀,乃一般人民對超自然之形而上存在的祭祀儀禮,主要對象則有神明、祖先、孤魂。然總體而言,三者之間未必有著顯著區隔,祭祀儀禮之範疇也多混雜著儒釋道三教,甚至無法以既有之三教觀念體系而來說明之,因為民間祭祀往往反映出祭祀者之庶民百姓的價值意識與倫理道德觀,實非某一經典、某一家派學說或是某一宗教理法足以一言以蔽之的。故其舉行祭祀之儀節禮法,常是奠基於歷代禮說、先民經驗,同時呼應當代社會之道德倫理觀而實踐之祭祀儀節。

  而儒家基本上並未否定鬼神之存在,其所謂「敬鬼神而遠之」的理性態度背後,恰好存在著「禮」這一精神,對鬼神所抱持之態度,原則上乃盡人之「敬」;然在祭祀鬼神時,其重點不在追究鬼神是否親臨祭場,而是強調祭者必須秉持「祭如在」之心態。亦即,儒家不在強調鬼神對生人的賞善罰惡,也不在利用鬼神而來維持現實世界之秩序,而是試圖超越古來支配生民精神之宗教性觀念體系,以及奠基於此之社會規範,發展出一種以人為主的理性主義精神。故儒家對於作為死者靈魂之存在型態的鬼神究竟存在與否這一問題,其關注的重點則多在維繫宗族秩序的祭祖之禮,即使明確否定有死者靈魂之存在者,從所謂宗廟祭祀乃人子盡孝心之聖人之教這一角度而言,亦無法廢除宗廟祭祀禮儀,而此種主張正反映出儒家祭禮的倫常價值觀,是儒家精神的體現,其所相信的正如僧祐《弘明集.後序》所說的:是五經中的鬼神,而非佛說的鬼神。

  即使近世以還,鬼神論隨著朱子學之盛行而與魂魄、陰陽、理氣等概念結合,並朝向自然化發展。然此種與祖先祭祀關係密切,基於魂、魄概念而發展成的鬼神論,雖堪稱是支撐人生命與精神活動的靈妙之「氣」,但仍須落實到實際可行之家「禮」來思考。而無論朱子之鬼神論與禮論之間,究竟是如何擺盪於「理」、「氣」與「形上」、「理性」兩者之間而來開展其說,朱子之鬼神論與禮論卻廣泛影響了東亞世界,舉凡江戶日本之新井白石之〈鬼神論〉、朝鮮南秋江之《鬼神論》、徐花潭之〈鬼神死生論〉、李栗谷之〈死生鬼神策〉等無不受到朱子影響。而江戶儒者荻生徂徠於《辨名》下之鬼神觀、山片蟠桃於《夢的代》中的無鬼論,以及平田篤胤之《鬼神新論》,無不是藉由朱子之鬼神論、禮論而來開展其自身之宗教哲學思想。

  本書關於儒家之禮與祭祀,共收錄四篇文章,內容包括西漢禮學探討、筆記志怪之鬼神論與祭祀儀節、儒家倫常之關聯研究、江戶儒者中井竹山的禮論分析、當今臺灣成年禮之實踐與禮教育所面臨之問題。工藤卓司〈《禮記》所述的「禮」之作用〉一文,有鑑於前人研究《三禮》雖有豐碩成果,然焦點多在文獻研究、宗教與風俗研究、制度研究、思想史研究,探究的多非「禮」思想本身,故以《禮記》的記述為基本資料,試圖釐清「禮」本身的作用與結構。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禮」按照尊卑關係分割、佈置空間,而將個人圈禁於其中。第二,「禮」必定透過身體,滲入各人的內部。第三,「禮」的「可視化」與「規訓化」的作用能有效維持禮的秩序。「禮」由此而形成一種「權力關係」,並維護它。「禮」滲入人與人的空隙,以尊卑的概念帶入而結合人際,形成秩序「權力關係」。工藤並指出:吾人必須重新考慮《禮記》一書在研究西漢思想時的存在意義,因為當時實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禮」思想。又「禮」既然將個人的身體限制於各自空間中,其是否與秦、漢二十等爵制,或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以及西漢帝國長期存在有關等等問題,都可以再進一步探索。藉由此文可知:《禮記》所包含的思想,可以提供給我們研究西漢思想及西漢知識型(episteme)時的不少線索。

  金培懿〈鬼神苦飢.歲時享祀.倫常禮制以筆記志怪之鬼神謀食故事為考察核心〉一文,透過歷代筆記志怪小說中,有關幽鬼與冥界官差隸卒奪食、乞食、騙食、偷食等謀食故事,與陽世生人官民兩方如何藉由家祭與厲祭、中元乃至盂蘭盆會、水陸道場等歲時普祀,以祭祀超薦亡魂、祖先之祭儀為研究對象,除探討其間之關聯,亦將聽其中如何藉鬼談「人」?如何以鬼諷「今」?又統治者如何以幽鬼警戒「生人」?以撫卹幽鬼來「威懾」百姓?藉以考察其背後所蘊涵之孝道觀、仁政觀等歲時享祀之禮義內容,同時藉此爬梳官民歲時普祀與社會正義,家族祭祀.繼嗣與宗法制度.宗族血統以及私有財產之間的關聯,進而探討其間所蘊涵的,有關儒家倫常禮制之重層結構與可能意涵。據本文考察,鬼神苦飢故事的重覆,相當程度乃為了持續提醒或者說是興發生人對祖宗或無祀鬼魂的「虧欠感/罪感」,在覺知褻瀆鬼神威靈的同時,認識到祭祖與各類歲時享祀等祭禮之重要,以使人鬼神三者皆獲得救贖。而為了避免祭祀淪為「文飾」,鬼神存在乃至足以祟擾或祐福生人的提醒,就必須不斷被傳錄。而為了避免「無禮(禮義)」之享祀,真情、誠懇、敬畏之心,恐怕才是極乎天而蟠乎地,感通陰陽,養生送死,事奉鬼神之大端,如此方可達天道,順人情、立綱常。此或許才是中國鬼神苦飢故事,最想傳遞給讀者的永恆主旋律。

  田世民〈懷德堂儒者中井竹山的祭祀觀〉一文,以江戶時代大?懷德堂之第四代學主(教授)中井竹山(1730-1804)為研究對象,利用《喪祭私說》、《禮斷》等資料,從儒禮實踐的角度,分析竹山等人的禮說與其禮儀實踐之間的關係。聚焦中井竹山的祭祀觀,從其眾多著作,特別是尚未面世的手稿著作、以及論學書簡的內容進行分析。其中,特別針對竹山之經學著作《禮斷》進行爬梳,從其解經內容以考察其所抱持之祭祀觀和鬼神論,進而探討其鬼神論與中井履軒(1732-1817)、山片蟠桃(1748-1821)等人之「無鬼論」之間的異同。田世民指出:中井竹山強調祭祀用敬、祭祀時主人自盡其誠的說法,讓人聯想《朱子語類》裡朱子強調祭禮但以誠敬為主的主張,然竹山在《喪祭私說.祭禮》裡進一步提出了符合日本實情的祭祀禮儀。竹山之祭祀觀和鬼神論充分體現了其身為儒者,以積極實踐儒禮為終極關懷的人生態度。同時,竹山之禮論主張主張也具備了強烈的經世目的,意在打破迷信怪誕的世俗、建立端正的鬼神祭祀禮儀。

  林素英〈推動成年(人)禮對現代社會倫理的意義以「成年禮創意設計大賽」為討論中心〉一文,以2010年某大學文發系所推出之「連結古今,多元創新」的「成年禮創意設計大賽」活動為研究對象,在肯定舉辦單位知古用古以創新成新,立意頗佳的同時,針對活動中存在許多與「成年禮」相關之待釐清關鍵問題,從「成年禮」的始源與新式成年禮切入主題,首先論述成年禮的不變與變,呈現其對社會倫理之意義;再針對該活動之比賽辦法等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最後林素英提出:推動「成年禮」活動是「文發系」寶貴之經驗,但應以充實「文化」內涵為前提。而在極為多元而複雜的文化資產中,「禮儀文化」的確是一塊可以開發與深耕之園地。然若要以「禮儀文化」為系所之發展特色,重點在於主辦者要能慧眼識材料,挖掘出「璞玉」之材,且能以提綱挈領之方式,切實地掌握「禮儀文化」之核心,以培養學生日後從事專業創造之能力。職此之故,此類科系必須涵蓋文、史、哲之學科,以為「文化素養」能力之培養。不過,卻仍然應以「文化」之實質內容,為該系之核心專業課程,而非專注在五彩繽紛的表象「外包裝」。否則,即屬「虛有其表」之「空殼文化」,當然也無法提升「文化」之水準。換言之,「文化」雖然可以與產業結合,而且也確實應與某些產業結合,方可使「文化」之壽命更為長長久久;然而卻應該要區分各種「文化」之不同特質,該與何種產業結合,以何種方式結合。




其 他 著 作
1. 儒家道統與民主共和
2. 政道與治道:儒家的政治觀(漢學研究叢書004)
3. 在臺漢學家學思歷程
4.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