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三年一月二十八日,二十世紀初最才華洋溢、特立獨行的法國女作家、前衛舞蹈家:西多妮-加布里葉.柯蕾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於法國中部省分勃艮第(Bourgogne)的一個名為Saint-Sauveur-en-Puisaye的小山村誕生。得到過同時期最偉大作家們的敬意,如:紀德、尚.考克多、莫里亞克;也受到更年輕一代作家:路易.阿拉貢、沙特、西蒙波娃等的尊敬;後者更稱她為「了不起的女神?母親」。一九四五年被選入龔固爾文學院(Academie Goncourt)院士,成為法國最高文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同年的十一月接受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授勳。一九四九年當選鞏固爾文學院院長。一九五四年八月三日,柯蕾特在位於巴黎皇宮御花園(Palais-Royal)薄酒萊路九號(9, Rue de Beaujolais)的公寓中過世,法國當局特地為她舉行國葬,安葬於巴黎第二十區的拉雪茲神父(Pere-Lachaise)公墓。
此後,柯蕾特的活動範圍更加廣泛,從小說家又成為一名積極活躍的記者,她書寫關於表演、訴訟、社會新聞的報導;這是她的所愛,也是她獲得經濟自由的手段。一九二三年柯蕾特結束與政治家兼巴黎《晨報》(Le Matin)主編亨利.德.鳩弗奈爾(Henry de Jouvenel)十一年的婚姻。兩人育有一女。一九二五年,柯蕾特在蔚藍海岸遇到商人兼作家的第三任丈夫莫里斯.古德蓋(Maurice Goudeket)。一九三二年,為了生計,柯蕾特在巴黎地八區經營起一家美容院。
經歷許多曲折,柯蕾特逐漸解放自己。她不墨守成規,描述各種出軌行為,同時又主張自我控制的必要性:這是一種基於對各種形式生活的探求,一種孜孜以求的好奇性,也是基於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和自我控制。善於在動物身上揭示人性,於人身上揭示獸性。例如一九三三年所出版的《母貓》(La Chatte),一個關於嫉妒的悲劇,冷冽的筆法書寫兩個已婚青年和一隻小母貓的怪異三角關係。她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寫作 ,嫻熟於各類文體:戰爭紀實 ?《逆時日記》(Journal a rebours, 1941)、《我窗前的巴黎》(Paris de ma fenetre, 1944)盡情地表達她對兩次大戰期間日常生活的感受;她的書信,悲愴而生動,道出了日常生活的困難;她的短篇小說,例如:《琪琪》(Gigi) 則多少有些輕盈,避免提到當時的可怕情景。她留戀世紀初的「美好年代」,但這並未妨礙她揭露最脆弱者命運的乖舛,尤其是婦女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