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0608
何賢桂
秀威資訊
2013年2月04日
167.00  元
HK$ 150.3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規格:平裝 / 500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概論















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個文句,都發自一個孤獨者兼追尋者的心靈
它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屬於當代的年輕學子的博大、
沉鬱、苦悶而倔強的心靈

  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辭彙:荒原、孤獨、苦悶、憂患……

  我在想,為何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的心裡藏有這麼多的悲涼?

  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

  我在想,為何一個生長在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度的年輕學子偏偏對存在主義之類的西方哲學感興趣?

  我還注意到文集中處處流溢著的宗教情結,對個體意識、「十字架」、上帝之愛的呼求與呼喚……

  我在想,是什麼驅使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輕學子去苦苦追尋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歷史的邏各斯?

  我知道何賢桂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負著千百萬人類的苦難,他代表了千百萬人類向這個「荒原」發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認為他所面對的是完全的荒原,因為如果那樣,他的吶喊便是無味的,徒勞的。既然還有人吶喊,「荒原」就不僅僅是荒原,它必定蘊藏著一種生命,一種力,一線希望。

  誰在吶喊?一個不甘落寞的年輕學子在吶喊。這是文集給予我們的敬重的啟示。

─北大哲學系教授 閻國忠

作者簡介

何賢桂

  文化研究者、親子教育家、心理諮詢師。研究領域橫跨現當代文學、民國歷史、教育、哲學等,文章散見於《中國教育報》、《大公報》、《世界日報》、《讀者》等報刊,著有《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父母與老師的溝通之道》。



序言 誰在吶喊/閻國忠

第一輯 風骨與溫情
胡適的胸襟
天真到老金岳霖
「硬人」張奚若
張申府─被遺忘的思想家
做人當如梅貽琦先生
葉公超─文人外交家
殷海光─孤獨的「五四之子」
傅斯年的風骨和氣度
梁實秋─漂泊者的浪漫
蔣夢麟─社會改革家的本色
徐悲鴻─特立獨行的藝術家
竺可楨的執著

第二輯 麵包與自由
像梭羅那樣思考
像卡夫卡那樣思索人類未來
做一個人間天堂的守護者
略薩─用抗爭抵達天堂的那個街角
追尋自由的足跡
索忍尼辛─人類苦難的歌手
孤獨的夜鶯
人,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鄉村的歡樂與哀愁
獨語
做一個守候清晨的人

第三輯 愛與尊嚴
穿越黑夜的精靈
作家的出走
一代名伶阮玲玉的美麗和哀愁
愛的啟示錄
動蕩年代裡的剛毅背影
親情背後沉甸甸的歷史
溫柔的人有福
在母性與神性之間
苦難,愛欲,拯救
殘疾世界裡的守望者
為何沈從文常被人誤解

第四輯 魯迅與張愛玲
張愛玲的背影
魯迅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眼中的魯迅
魯迅的微言大義
魯迅為何一個都不寬恕
我們應該怎樣親近魯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愛與痛的邊緣
張愛玲到底在想什麼
現實中的愛如何可能
張愛玲比魯迅多出什麼

第五輯 靈魂的拷問
秦牧散文─官的「幫閒」
鐵屋中困獸的悲鳴
詩人盧照鄰之死
國學該怎麼熱
我們為什麼要解「毒」于丹
余秋雨為何飽受爭議
為中國文化做隻啄木鳥
文化人的職責
我們需要一場靈魂的拷問
悲劇何以重演

第六輯 教育的沉思
現代教育的世外桃源
開明書店─國語教科書出版的黑馬
跟蔡元培學做校長
西南聯大為何成為教育史上的奇蹟
人的修養從閱讀古典著作開始

第七輯 思想與救贖
那一代人的怕和愛
妳走了……
重溫貝克特
詩歌、女人及故鄉
畢希納的眼睛
詩人的自救之舟
追憶激情燃燒的歲月
西方經典詩文在當代中國何為
人生軌跡,因書而改變
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在災難反省中審視未來
泊在黑夜裡的火
靈魂妳們能交會嗎

後記 我的閱讀歷程



序言

誰在吶喊

  到臺州學院結識了不少年輕學生,何賢桂是其中一位。他給我的印象是孤獨、內向、好學,心靈中似乎有一種說不清的迷茫,但卻不甘落寞,不停地在尋問,在爭持。初次見他,是二○○一年春季,他帶著一肚子的疑惑來找我,我像接待其他學生一樣接待了他,談了談到臺州學院後的感受和讀書的一般經驗。他全神貫注地聽著,不時地默默點點頭,但我知道他不滿足。之後,他又找過我多次,我雖然很忙,但總是耐心地回答他各種提問,傾聽他各種表白。我試圖進入他的心靈,但總是徘徊在他的心靈之外,只能一次次看著他悵悵地離去。

  過了三年,已經畢業的他突然帶著兩位學友來到我住處,告訴我他們結識了一個詩社,每週末有一次聚會,其中一位叫胡冠軍的同學還帶來一本他寫的詩集。我知道這位不甘落寞的學生已是更加不甘落寞了。出乎意料的是,前幾日何賢桂又將自己撰寫的一大本文集交給了我。當時,我真是為他們的勤奮和執著所感動了。他請我為之寫幾句話,隨便什麼話,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這又可能讓他有一種失望或失落(不滿足)。

  匆匆讀過他的集子,感到這不是一般的議論是非、評價得失的文集,其中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個文句都發自一個孤獨者兼追尋者的心靈,都像是向世人發出的吶喊。它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正屬於當代的年輕學子的博大、沉鬱、苦悶而倔強的心靈。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辭彙:荒原、孤獨、苦悶、憂患……我在想,為何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的心裡藏有這麼多的悲涼?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我在想,為何一個生長在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度的年輕學子偏偏對存在主義之類的西方哲學感興趣?我還注意到文集中處處流溢著的宗教情結,對個體意識、「十字架」、上帝之愛的呼求與呼喚……我在想,是什麼驅使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輕學子去苦苦追尋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歷史的邏各斯?我知道何賢桂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負著千百萬人類的苦難,他代表了千百萬人類向這個「荒原」發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認為他所面對的是完全的荒原,因為如果那樣,他的吶喊便是無味的,徒勞的。既然還有人吶喊,「荒原」就不僅僅是荒原,它必定蘊藏著一種生命,一種力,一線希望。

  誰在吶喊?一個不甘落寞的年輕學子在吶喊。這是文集給予我們的敬重的啟示。

北大哲學系教授 閻國忠




其 他 著 作
1. 靈魂的拷問:為中國文化做隻啄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