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俄聯邦中央宣佈興建起點改在泰謝特(Taishet),全長4,750公里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ESPO)幹線,並從中俄邊境阿穆爾州的斯科沃羅基諾(Skovorodino)修建通往大慶的支線(SD線),後經反覆磋商,雙方於2009年3月與俄羅斯簽定《中俄石油領域合作備忘錄》,《備忘錄》載明中方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石油預付款,作為賣方的俄石油公司(Rosneft)與俄管道運輸工業公司(Transneft)分獲60%和40%,俄方於2011~30年間每年對華供油1,500萬噸(不含傳統經由鐵道和油輪運輸的石油),這就是媒體所稱「貸款換石油」(Loan for Oil)的由來。2010年8月底,俄總統普亭親赴斯科沃羅基諾,啟動通油閥,為中俄油管俄境內管道注油,其中首批原油採陸海聯運的方式,於2009年12月28日從產地起運至斯科沃羅基諾,ESPO二期工程「斯科沃羅基諾-Kozmino」段使用鐵路,之後裝船交付中國客戶。SD線全長1,030公里,中國境內長965公里(漠河至大慶),油源位於東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州北部,次年元旦正式通油。
本書取材來源廣泛,除國際和中國大陸的各類出版品、官方文獻、專書、論文、傳媒等原始和次級資料外,同時收錄專家訪談與實地考察報告,唯由於取材來源不同,內文所錄的統計數據不乏相互出入或有所偏誤之處,特別是清季中國因不平等條約造成的失土究竟有多大?至今人言言殊,並無定論,當然更不能擱置不論。本書從定稿到送印時隔年餘,主因在於校稿、補正、更新耗時不少;內文若干章節,除以「裡海劃界爭議」及「哈薩克油氣資源開發與外人投資」為題分別在院辦《經濟前瞻》131期和136期刊載,另案與俄學者合著論文:「中亞細亞的資源爭奪」一文,直擊本書主題,在德國外交期刊Zeitschrift fur internationale Politik(2011),No.79出版,「中哈油管:雙邊合作模式評估」於杭州「海峽兩岸能源經濟研討會」發表(2011年10月),餘均屬首次發表。承黑龍江大學姜振軍教授、新疆社科院王沛教授、國務院王慧炯先生等多位學者函勉與指正,於此謹致謝忱;又中經院研究助理何思賢、簡浩羽、蔡依靜和編輯部提供文書協助、校勘、圖檔與數據整理,並此申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