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色的馬鞍

金色的馬鞍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608774
席慕蓉/著
九歌
2002年2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601-650)
規格:平裝 / 336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九歌文庫(601-650)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雖是蒙古人,卻未在蒙古成長的席慕蓉,一心嚮往先祖故土的遼闊草原。本書是席慕蓉與蒙古間的情愛糾葛,她細寫蒙古的史實與傳說、風俗與飲食,自身與父母間的感情....。

  書中部分文章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的專欄文章,發表刊登時廣受歡迎,身為專業畫家的席慕蓉,特別增加數十幅她親筆描繪蒙古味十足的小插畫,文圖並茂,非常具有可讀性及收藏價值。

  雖說是先祖故土,然而所有的細節對我來說都是初遇。這些書冊中所紀錄的一切恍如冰寒的細雪,令人驚顫,令我屏息凝神,是一場又一場的饗宴啊!

  「金色的馬鞍」,在蒙古文化裡,是一種幸福與理想的象徵。席慕蓉細寫蒙古的史實與傳說、風俗與文化、飲食與歌謠,蒙古人的際遇與離散,自身在漢文世界裡成長與一身漂泊的父母的情感……由語言文字的美與差異出發,描摹大自然的景色,探觸文學與藝術的精華,更深及高原上居民對人生歲月的感嘆與觸動。因而從個人的鄉愁轉為關注整個遊牧文化的興趣。在美麗與豐饒的大地上,感受真純的歡喜與憂傷。



金色的馬鞍搭在
四歲雲青馬的背上
現在出發也許不算太晚罷
我要去尋找幸福的草原
尋找那深藏在山林中的
從不止息的湧泉

金色的馬鞍搭在
五歲棗騮馬的背上
此刻啟程應該還來得及罷
我要去尋找知心的友人
尋找那漂泊在塵世間的
永不失望的靈魂

  這是我仿蒙古民謠中的短調歌曲格式所寫成的兩段歌詞。

  金色的馬鞍,蒙文的發音是「阿拉騰鄂莫勒」,在蒙古文化裡,是一種幸福和理想的象徵。

  長途馳騁,原本只需要一副實用的好馬鞍就可以了,然而,把馬鞍再鑲上細細的金邊,則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越接近游牧文化,越發現這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面貌,在這裡蘊含著許多含蓄曲折的憧憬,許多難以描摹的對「美好」的祈求和渴望。

  我是不知不覺地逐漸深陷於其中了。

  對於自身的轉變,是要在此刻回顧之時才能清楚看見的。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是在一九八九年的夏天,站在遼闊的大地之上,仰望蒼穹,心中真是悲喜交集,如痴如醉。

  經過了半生的等待,終於見到了父親和母親的家鄉,那時候,我真的以為自己的願望已經圓滿達成了。

  想不到,那個夏天其實只是個起點而已。

  接下來的這幾年,每年都會去一到兩次,可說是越走越遠,東起大興安嶺,西到天山山麓,又穿過賀蘭山去到阿拉善沙漠西北邊的額濟納綠洲,南到鄂爾多斯,北到一碧萬頃的貝加爾湖;走著走著,是見到了許多美麗豐饒的大自然原貌,也見到了許多被愚笨的政策所毀損的人間惡地,越來越覺得長路迢遙。

  在行路的同時,也開始慢慢地閱讀史書,空間與時間彼此印證,常會使我因驚艷而狂喜,當然,也有不得不扼腕長嘆的時刻。

  十二年的時光,就如此這般地交替著過去了,如今回頭省視,才發現在這條通往原鄉的長路上,我的所思所感,好像已經逐漸從起初那種個人的鄉愁裡走了出來,而慢慢轉為對整個游牧文化的興趣與關注了。

  還有一點,似乎也是在回顧之時才能察覺的,就是我在閱讀史料之時對「美」的偏好。

  在這條通往原鄉的長路上,真正吸引我的部份通常不是帝王的功勳,不是那些殺伐與興替,而是史家在記錄的文字中無意間留下來的與「美」有關的細節。

  這「美」在此不一定專指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學與藝術的精華,其中也包含了高原上的居民對於人生歲月的感嘆和觸動。

  一個民族的文化通常是奠基於自然氣候所造成的土地條件與生活方式,而一個民族的美學則是奠基於這個民族中大部份的人對於時間與生命的看法。

  可惜的是,在東方和西方的史書上,談到從北亞到北歐的游牧民族,重點都是放在連年的爭戰之上,至於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對於文化的貢獻,大家通常也認為只是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而已。

  很少有人談及這些民族所擁有的心靈層面,也很少有人肯承認,其實,在東西方的文化史中,游牧民族獨特的美學觀點,常是源頭活水,讓從洛陽到薩馬爾罕,從伊斯坦堡到多瑙河岸,甚至從波斯的都城到印度的庭園,所有的生活面貌都因此而變得豐美與活潑起來。

  在蒼茫的蒙古高原之上,嚴酷的風霜是無法躲避的,生命在此顯得極為渺小與無依,然而,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考驗之後,再渺小的個體也不得不為自己感到自豪。而對當下的熱愛,在漂泊的行程中對幸福的渴望,對美的愛慕與思念,那強烈的矛盾所激發出來的生命的熱力,恐怕是終生定居於一隅的農耕民族所無法想像的罷。

  因此,能在書中找到一些線索,都會讓我萬分欣喜。

  譬如史家所談及的一盒玫瑰油,書上說它「其色瑩白,其香芳馥,不可名狀。」才讓我知道,在一千年之前,契丹人就知道如何留住玫瑰的芳香(見本書輯一〈阿爾泰語系民族〉)。

  在無邊的曠野裡採摘玫瑰,並且設法去留住它的芳香,這行為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一種美麗與幽微的本質,也存在於疾馳的馬背之上。

  又譬如考古學家所談及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那是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西元後一百年左右的悠長歲月,在蒙古高原上所發展出來的藝術風格。從馬具、刀劍、帶扣到純為裝飾用的飾牌,都是以動物紋飾為主題,而且特別強調牠們在剎那間的神態與動作。或是一群奔鹿,首尾幾乎相連,或是林中小鹿聽見什麼響動正驚慌地回頭,或是虎正在吞噬著羊,或是鷹、鷲、馬與狼,群獸互相糾纏撕鬥的環結(見本書輯一〈青銅時代〉)。

  那從寫實轉化為極端裝飾性的構圖與線條,正是草原生態從表相到內裡的精確素描。是一種緩慢的堅持,緊密的環環相扣,互相制衡而最終無人可以倖免。

  即使在一件只有幾公分大小的飾牌上,我們也可以感覺出這種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上無可奈何的悲劇,在毀滅與求生之間所迸發出來的內在的生命力。而由於這種種矛盾所激發的美感,匈奴的藝術家們成就了青銅時代最獨特的一頁,使得今日的我們猶能在亙古的悲涼之中,品味著剎那間的完整與不可分割。

  又譬如瑞典學者多桑在他所著的《多桑蒙古史》中寫到成吉思可汗安葬之處是在鄂嫩、克魯漣與土拉三條河流發源地不兒罕、合勒敦群山中的一處,這個地點是可汗生前所揀選的,書中是如此記述:

  「先時成吉思汗至此處,息一孤樹下,默思移時,起而言曰:『將來欲葬於此。』故其諸子遵遺命葬於其地。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能辨墓在何樹之下。其後裔數人,後亦葬於同一林中。」

  讀到此處,我不禁會揣想,在一切病痛與死亡的威脅還都沒有來臨之前,在廣大的疆域上建立的帝國正熠熠生輝之時,是什麼觸動讓我們的英雄在忽然間澈悟了生死?

  我猜想是因為那一棵樹。

  在多桑筆下所說而由馮承鈞先生譯成的「孤樹」一詞,給人一種蕭瑟冷清的感覺,其實恰恰與此相反,在蒙古人的說法裡,應該寫作「獨棵的大樹」,是根深葉茂傲然獨立的生命。

  在蒙古的薩滿教中,對於獨棵的巨木特別尊敬,有那枝葉華茂樹幹高大的更常會被尊奉為「神樹」,通常都是有了幾百年樹齡的了。

  在亞洲東南方生活的農耕民族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是,在蒙古高原上,日照短,生長期也短,一棵樹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能成材,因此,當你面對著一棵根深葉茂傲然獨立的巨木之時,不由得會覺得它具有令人崇敬的「神性」。

  而這神性正是一種強烈的生命力。

  我猜想,聖祖當時,正是受了這種內在的生命力的撼動罷。靜默而偉岸的樹幹,清新而繁茂的枝葉,傳遞著宇宙間本是生生不息的循環,因而使得英雄在生命最光華燦爛之時,預見了死亡的來臨,卻又在領會到人生的無常之際,依然不放棄對這個世界的信仰和依戀。

  這些都是讓我反覆閱讀與思索的地方。

  在空間與時間的交會點上,有幸能夠接觸到這一切與「美」有關的訊息,真如一副金色的馬鞍,可以作為心靈上的憑藉,也引導著我在通往原鄉的長路上慢慢地找到了新的方向。

  多麼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

  二十年前,詩人蕭蕭對我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曾經有過如下的評語:
  「她自生自長,自圖自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二十年後的今天,他對我的《世紀詩選》的評語是:
  「似水柔情,精金意志。」
  要怎麼說出我心中的感激?

   原來,這一路走來的自身的轉變,其實很清楚地看在旁觀者的眼裡。這麼多年紛紛擾擾說不明白的思緒和行為,評論者只用八個字就完整地凸顯出來了。

   原來,我是懷著熱情與盼望慢慢地走過來的卻並不自知。

  一如我最近的一首詩〈旁聽生〉中所言:「在故鄉這座課堂裡/我沒有學籍也沒有課本/只能是個遲來的旁聽生……」

  是的,對於故鄉而言,我來何遲!既不能出生在高原,又不通蒙古的語言和文字,在稽延了大半生之後,才開始戰戰兢兢地來做一個遲到的旁聽生,如果沒有意志力的驅策,怎麼可能堅持到今天?

  謝謝詩人給我的評語,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也是可以擁有一些優點的。

  說來也有趣,在沒有見到原鄉之前,我寫作時確如蕭蕭最早所言,自生自長,自圖自詩,心中並無讀者,無論是詩還是散文,只要自己滿意了就拿去發表。當然,發表之後能夠得到讀者的迴響,是非常溫暖的感覺,不過並沒有影響我寫作時的態度。

  如今的我,在寫詩之時也一貫保持自己的原則。但是,在書寫關於蒙古高原這個主題的散文時,卻常常會考慮到讀者,有時易稿再三,不過只是為了要把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真相,再說得稍微清楚一些而已。

  我是懷著熱情與盼望慢慢地走過來的,只因為我是個生長在漢文世界裡的蒙古人,渴望與身邊的朋友分享我剛剛發現的原鄉。

  那是一處多麼美麗多麼不一樣的地方。

  十二年來,關於蒙古高原的散文,曾經結集為好幾本書││《我的家在高原上》(圓神版)、《江山有待》(洪範版)、《黃羊玫瑰飛魚》(爾雅版)以及《大雁之歌》(皇冠版)等等,其中有幾篇,我今天還是把它們放進這本新書的「輯二」裡。一來是因為不捨,那些真的是用四十多年的等待與摸索才得來的珍貴的一刻。二來是希望讀者能從這些離散在天涯的蒙古人的遭遇裡,得到更為完整的訊息。

  在「輯三」中,有一篇比較長的文字,則是最近為先父所寫的〈異鄉的河流〉。

  而這本新書的主要內容,都放在「輯一」。近五十篇有長有短的散文,是我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用一年的時間所寫的關於草原文化的篇章,當時是以專欄形式發表,字數很受限制,所以在成書之前,又將那些受到影響的地方重寫一次,並且在各篇排列的秩序上也作了調整。

  好友其楣是和我一起在大戈壁上看過落日與初昇的新月的,我們也曾經一起穿越過烏蘭巴托近郊從清朝康熙年間就不曾採伐過的聖山叢林;對這本書的出版,她比我還要關心。先是把全部的稿子拿去重看了一遍,還給我的時候,每篇除了眉批之外還有口頭討論。譬如在我們的教科書裡找不到的布里雅特共和國以及圖瓦共和國,還有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又是怎麼一回事等等,她都以讀者的身份要求我再加以說明。

  所以,在這本書後面的附錄裡,就增加了一些背景資料。其中有篇〈俄羅斯境內各蒙古國家概況〉,頗為難得。原著者是蒙古國的兩位學者,現在由內蒙古的翻譯家哈達奇?剛先生為我們從其中摘譯幾段為漢文。

  其實還有好些資料想要放進來,不過字數已經越來越多,只好暫時就到此為止了。

  這每週一次的專欄,是從公元兩千年的五月寫到兩千零一年的五月,當時並沒特別注意,如今才發現真的是從二十世紀寫到二十一世紀,不免欣喜於這個日期的象徵意義。

  我是懷著熱情與盼望從二十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的。在這條通往原鄉的長路上,我何其幸運,能夠一一實現了夢想。而這一切,我深深地明白,是要靠著多少朋友無私的付出,靠著他們的指引和陪伴才能圓滿達成的啊!

  出書在即,我多麼希望還能像從前一樣,有了什麼美好的成績,就飛奔著回去要告訴父母。然而,此刻的我,只能以虔敬的心,將這本書獻給已逝的雙親││察哈爾盟明安旗的拉席敦多克先生和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的巴音比力格女士。

  願高高的騰格里護佑他們深愛的大地。

二○○一年初冬寫於淡水畫室





其 他 著 作
1. 我摺疊著我的愛
2. 彩墨.千山.馬白水
3. 人間煙火
4. 我的家在高原上
5. 諾恩吉雅《我的蒙古文化筆記》
6. 席慕蓉.世紀詩選
7. 臺灣美術全集 17•陳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