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李鼇殺人事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406346
林育德
大宴出版社
2013年4月02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台灣話本
規格:平裝 / 216頁 / 13.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台灣話本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歷史事件
同
類
書
推
薦
不沉默紀錄:屬於臺灣人的二二八行動主義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第二版)
二二八的虐殺與逃亡
叢林中的山櫻花:高砂義勇隊28問
內
容
簡
介
你知道的台灣史:
兩百年前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清廷派福康安渡海平定。
你不知道的台灣史:
諸羅縣民陳誥因託寄包袱為好友李鼇所殺,竟驚動乾隆皇帝親自判案……
何以至此,最後結局如何?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兩百年前台灣府諸羅縣──
李鼇殺人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發生在台灣的林爽文起義震動了萬里之外的北京,撤換了多名畏縮不前的官員後,朝廷最終委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領十萬大軍渡海平亂。
就在林爽文兵臨諸羅城下之際,諸羅縣民陳誥,將裝有金銀細軟的包袱託給了好友李鼇代為保管,自己出城避難去了。
戰亂平定之後,陳誥找李鼇要回包袱,沒料到李鼇翻臉不認帳,陳誥反而惹來殺身之禍……
要命的包袱始終沒找到,殺人犯逃了,縣令想吃案,知府小題大作,竟上奏驚動乾隆皇帝欽批,結果有人因此掉了腦袋,有人丟了官發配新疆……。
作者簡介
林育德
生於宜蘭,曾任《工商時報》攝影記者、《人間》雜誌採訪編輯,現居北京。
著有《記憶郵遞:百年前發自中國的50封明信片》,《記憶版圖》繁、簡體版。
目
錄
話本開講:話說「闊水先生」
一、一個要命的包袱
只有兩個人知道包袱裡裝的是什麼,但是,一個被打死了,一個拎著包袱落跑,其他一大幫和包袱並不相干的人,卻因此掉腦袋的掉腦袋、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對他們來說,包袱裡裝的到底不是金銀細軟,而是一場萬劫不復的災難。
二、福康安過台灣
「蚶鹿對渡」一直是閩台之間最便捷也最安全的航路。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初四,福康安赴台平定林爽文之亂,統領數萬大軍由蚶江啟碇,「一晝夜間揚帆穩渡,所帶兵船百餘號,同時到港」。從蚶江到鹿港只用了一個晝夜時間,這大概是帆船時代兩岸之間最快的一次渡海記錄。
三、諸羅城內的一場鬥毆
陽春三月,正是嘉南平原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陳誥三人慢慢悠悠的漫步在兵亂之後百廢待興的縣城大街上,他們渾然不知,一起因一個包袱引發的血案正朝著他們節節逼近……
四、來自北京的諭令
「今當賊匪甫經蕩平之後,正當趁此兵威,隨時嚴辦,使匪徒斂跡,盡絕根株……凡犯該死罪者,俱立置典刑」。「勿拘泥,勿姑息,有犯必懲」,「……若照內地,只應照例問擬,即以台灣地方民情刁悍,必當嚴示創懲……」
五、陳誥之死
陳誥死了,奪人包袱、害人性命、還「詛咒予別人死」的李鼇卻跑得無影無蹤。想不到他這一跑,不止李同、李熊等人,連帶嘉義縣令唐時勳、幕友潘鴻緒、長隨翁元和那個「牽猴仔」的掮客呂傑都遭了殃。
六、光棍李熊的五十圓番銀
李同許給李熊五十圓番銀,並曉以大義,李熊終於同意為李同頂兇認罪。美麗的憧憬迷了李熊的心竅,壓根兒沒碰著錢,就稀哩糊塗的「自行投案」去了,並當庭供認自己就是殺死陳誥的元兇。
七、唐縣令的抉擇
全部八名案犯只抓捕了三人歸案,還不到一半。如果過半,哪怕就抓了五個,嘉義縣令唐時勳也不至於進退兩難。但天下事往往就是這麼不盡如人意。不知是太過自信,還是太過大意,唐縣令最終還是把自己給兜了進去。
八、為著「台灣人出頭天」咱來去偷牽牛
乾隆五十三年八月,彰化轄內的莿桐腳莊附近發生一起「盜牛案」,首犯陳顯能言善道,說起話來,激情中滿懷舍我其誰的悲情,明明是一樁下三濫的偷牛案,他能硬坳成「漳泉械鬥」;他捨生冒死去搶牛賣錢,也是為了他們泉州人能早日「出頭天」。
九、師爺的「錦囊妙計」
如果在內地,如果沒有林爽文這個亂子,如果不是在嘉義這座光榮的城市,估計還是有可能蒙混過關。可是,不知道是唐時勳高估了自己的能量,還是他錯誤估計形勢,潘師爺輕描淡寫的信口一說,他便「亦即允從」了。
十、五百圓番銀買條活命
李同一口氣拿出五百圓番銀買自己的一條活命,誰成想,衙門竟是個進得去出不來的虎穴狼窩,拿了你的錢財還要你家破人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以為天衣無縫,卻還是百密一疏。
十一、楊廷理的疑慮
楊知府抽絲剝繭,明察秋毫,很快便釐清了整個案情,但仍然心存疑慮,他覺得,唐時勳、潘鴻緒竟敢如此膽大妄為,難道,真的有上層官員從中支應?
十二、在府城大堂上
除非讀書人,一般老百姓幾乎都聽不懂北方官話,這無疑增添了案件審理的難度。楊廷理是廣西人,萬鍾傑是雲南人,奎林是在西北地區征戰多年的滿人,他們說起官話來都難免南腔北調,但不管什麼口音,對一個台灣生台灣長的平頭百姓來說,聽起來同樣是霧煞煞的一頭霧水。
十三、治台用重典
北京紫禁城裡,年逾古稀的乾隆皇帝氣度雍容的將朱筆一勾,幾千里外撮爾小島的台灣就有一顆人頭落地;再一勾,又有一顆人頭落地……。
十四、從台灣到新疆的發配之路
由於身處民風刁悍的台灣,而且事情又發生在甫經平定「林爽文事件」 之後,呂傑最終被「從重發往新疆,給種地兵丁為奴」。由於同樣的原因,唐時勳也被從重發配到新疆,此外,他還有一個「枷號一年」 的附加刑。
十五、塵埃未定
一些人因李鼇而丟了性命,一些人因李鼇而改變了命運,而歷史卻還是一再的重複,許多在歷史夾縫中似曾相似的小人物總是在不經意間再次跳上台面,把幾百年前的老戲碼又搬演一遍。二百多年前,嘉義出了個見利忘義的李鼇,誰能說,二百多年後什麼地方不會再出來個李鼇?
序
本書源起
作者林育德,得祖父闊水先生真傳,博覽古書,融會貫通,能言善道,一張嘴說話,那就是一個潺潺流水綿綿不絕,話到激動處猶如巨浪滔天,激憤時猶如驚濤拍岸,溫柔婉約時又猶如涓涓細流。作者遍覽古今史料,常能從一些平民百姓的真實案例中,與當時政經大環境背景的演變,發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關聯發展。
本書乃作者從乾隆時期台灣史料中的《李鼇糾眾持械尋毆傷人致死事件》一案中,發現本是一件遠在台灣諸羅(嘉義)發生的殺人案,但為何驚動了乾隆皇帝欽批,要求嚴辦,並讓大小官員丟官、丟腦袋、發配新疆,進而發現與當時發生林爽文事變的背景有關,讓作者帶我們回到二百年前台灣庶民生活的現場。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擂台旁邊
2.
第十八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3.
一個台灣太監之死:清代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
4.
夜.台灣(2)
5.
東台灣明信片
6.
台中明信片
7.
日月潭(6)明信片
8.
台灣(2)明信片
9.
台灣(3)明信片
10.
日月潭(4)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