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在最深的紅塵裡重逢: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

在最深的紅塵裡重逢: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
9789868932128
聶曉陽
方舟文化
2013年4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叢書系列:心靈方舟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靈方舟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澎湃能致遠,多情亦成佛
  一顆石頭、幾首詩歌 徹底撼動三百年的世間人心。
  最美的上師,最詩意的智慧,最深情的澆灌。
  探求倉央嘉措的內心世界,揭秘法王的修行歷程!

  西藏史上最受爭議、最獲愛戴、最具才情的六世法王,
  以跌宕一生的澈悟、人身佛性的自我試煉,
  將紅塵超脫之法,伏藏於篇篇詩歌之中,
  以出世之智慧,明世間之情,

  活著,是一輩子又一輩子的修行,
  總有一天會從昏昧中醒來,
  停下這無盡的酣夢 ,
  走上一條 清 清 楚 楚 的路…

  以佛心渡人,詩心渡日 ── 最美的上師.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轉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一次又一次轉山,不為修來世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藏文意為梵音之海),生於1683年。是歷代作風與思想最受爭議、卻也最受藏民傳頌和愛戴的法王。

  成為六世活佛之前,倉央嘉措一直生活於民間,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此派允許僧徒娶妻生子,因此倉央嘉措對愛情始終懷抱自由的思想。當被指認為達賴喇嘛轉世後,所屬格魯派佛教嚴禁僧徒接近女性,這使得倉央嘉措內心非常矛盾。

  雖自幼精修佛法,亦具法術神通之異能,但上任前西藏已陷入政教鬥爭,暗濤洶湧,五世達賴喇嘛晚年不問政事,政權為人操弄,年輕的倉央嘉措空懷才智卻淪為鬥爭工具,內心苦悶失望,遂常混跡茶坊酒肆,談情賦詩,許多政教人士更藉機杯葛責難。

  在現實逼迫與不願妥協的情況下,倉央嘉措後來自棄名位,遁去於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展開千里行腳的宏法人生,據隨侍弟子記載晚年於阿拉夏寺隱居,年壽六十四歲圓寂辭世。

  在備受榮辱顛沛,遭到廢黜、放逐的坎坷一生中,倉央嘉措勇於在人性與佛法、情感與戒律、現實與本心之間追求平衡與真理,樹立了人性佛格的特殊風範,深受藏族人民的愛戴與同情。尤其因為澈悟人間冷暖無常,感慨佛法被扭曲誤用,倉央嘉措寫下無數真情流露的詩歌,深深打動藏民的心,幾百年來傳世流唱,後來經翻譯為漢語、英語等文版,更加廣布傳揚於世界各地。

  讀倉央嘉措,我們讀的不僅僅是詩歌,而是他走過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種種。

本書特色
 
  後面凶惡的龍魔
  無論怎樣厲害
  前面樹上的蘋果
  我仍必須摘一個吃-倉央嘉措
  六世達賴喇嘛人間轉世的法證

  <眾生都是成佛之材>
  你知道嗎,活佛小時候也好動坐不住,要學字母、算數學、背九九乘法表……
  他也曾溜課曠職、以尊貴之身被人欺負、為追求理想心生叛逆、淪落天涯行腳千里……

  其實,佛和人一樣沒有完美的人生
  甚至比人還要苦
  當智慧具足時
  愈坎坷,愈能有所領悟,愈能垂愛眾生

  <情以澈悟.法王的十大叮嚀>
  紅塵是非多,乃是人生修行最好的練習場
  多情是慈悲的養分,不用迴避,但要把它擴及大愛
  確有神通和法術,但更厲害的是慈悲力,佛勝鬼即在此
  起心動念即成業,做人連壞心眼都不能有
  六道輪迴、投胎因果,取決個人身、心、意所累積的業
  佛有人性,人有佛性,心念對了,眾生自然成佛
  沒有巧合或意外,所有機緣都是因果的匯聚
  靈魂不滅,業報轉世跟隨,人和動物都無法一死百了
  母愛的至純,孩童的灑脫,是人心要謹守的兩大品質
  促成一切圓滿的,是善念善行的持續不輟且別無所求

  心,應該一直留在空靈的光明中 為此,我始終帶著佛心到處往生──倉央嘉措

作者簡介

聶曉陽

  知名記者與文化工作者。經歷過伊拉克巴格達戰火、在耶路撒冷見證過激烈衝突、遠赴北極、走過絲綢之路,對人生有不凡體驗與重大領悟,長年投身於採訪與文化相關領域。

  1992年歷時40天重走絲綢之路。1993年用一個月的時間深入秦巴山區考察文化景觀。1994-95年在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中心研修美國文化。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8年1月、7月曾分別深入張北地震災區和長江洪水災區採訪。1999年1月入藏採訪兩個月。同年7月,乘坐「雪龍」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遠航北極,歷時兩個半月,在北極核心區太陽永不落下的“極晝”裡,感慨人類的渺小與自大。2002年2月以巴衝突最激烈之際,赴耶路撒冷擔任常駐記者。2004年1月赴炮火中的巴格達常駐。2005年回國後,先後任《瞭望東方週刊》副總編輯、《環球》雜誌副總編等職。

  2007年起,在本職工作之餘,擔任清華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多所大學的特約研究員、兼職教授等。曾獲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等獎,並有7篇報導獲得新華社好稿獎。已出版著作包括《YES,克林頓;NO,航空母艦》(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北極首航》(上海三聯書店1999)、《關於自然與人的對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在耶路撒冷的日子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為歷史流淚--親歷戰後伊拉克》(中信出版社2005)等。



前言 感謝倉央嘉措

第一章 如母石之緣
 他是我心中最美的佛
 在山洞修行29年的老喇嘛
 搶救倉央嘉措骨灰的傳奇
 石頭裡藏著心靈的秘密
 扎西尼瑪︰什麼引領著我的精神世界
 信仰,一切力量和幸福的來源
 從倉央嘉措開始
 西藏,一所最好的心靈學校

第二章 走近六世達賴喇嘛
 杜鵑來自門隅,帶來故鄉氣息
 五世達賴喇嘛抱憾離世
 靈童轉世
 在布達拉宮司西平措大殿坐床
 聲稱要還俗的活佛
 權力夾縫中
 從被廢黜到被重新追認
 一個真實的法王
 青海湖畔的謎團
 弘法阿拉善

第三章 活佛和他的內心世界
 你知我是誰
 以拳擊首,潸然淚下
 佛和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人生無常
 對施捨的態度
 加持
 化毒為藥
 洞窟精修
 朝聖,最大的人生心願
 因果,宇宙的最高正義
 無限悲心
 人脛骨做的號筒
 更能接受人生的各種苦難
 修行的大敵
 相信下一輩子
 藏密
 厭離之心
 修行的境界
 萬物有靈
 肩上扛著護法神
 幾位印度得道聖僧
 尊者吉相
 詐屍與「鬼」
 敬畏文字
 聖人都是帶著使命出生的
 生命的真正本體
 善行和智慧重於神通
 法相莊嚴
 佛家的慈悲心
 超度亡靈
 屈尊一跪
 絕對信任產生絕對加持
 「神通」有六種
 瑜伽密法
 佛為何也會「死」
 所謂死亡這回事
 葬禮

第四章 詩意的佛法智慧
 瑪吉阿米︰眾生如母
 比在「惰性」中虛度更加有意義的活法
 一份真正的灑脫
 關於貪戀與執迷的宗教寓言
 只有無常是不變的真理
 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年、三月、甚至三天
 聖教佛法的禍根
 明月禪心
 談戒,論定,說慧
 不可避免的人生事實
 真正的“雄心”
 心是苦樂的根源
 看破世間浮光掠影的享樂
 死亡不是結束
 最細微的念頭都孕育著它的後果
 去拉薩吧,你會見到真正的自己
 走出內心的掙扎

第五章 以愛的名義勸諭眾生
 人心易變的感慨
 人生八苦
 不明就理的人生沒有意義
 歡愉何以短暫
 五彩經幡下的悲涼
 把心拴住
 為下一輩子做準備
 情意成羈絆
 「我」為什麼會「憔悴難堪」
 人的「面具版」和「真我版」

第六章 倉央嘉措情歌
 非是「情僧」,確有情歌
 靈性即慧根
 戀情容易忘情難
 最動人的情話之一
 密宗「雙修」
 佛陀不惑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黃房子的美麗傳說
 一個動人心魄的瞬間
 不死不離
 染污泥而自清
 大男孩兒的撒嬌
 失去,恰恰是最好的得到
 返璞歸真
 因為簡單,所以感人
 滿月一樣的誓言
 大膽袒露自己心懷的活佛
 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
 請不要再說瓊結瓊結
 在剛落成的詩稿前拈花微笑
 別離,情人的永恆之傷
 心是根本
 一輩子不夠
 幸福需要勇敢
 情到深處的「正話反說」

第七章 關於西藏人精神世界的對話 
 對話藏族女作家、民歌研究者德慶卓嘎
 對話藏族小說家、魯迅文學獎得主羅布次仁
 八廓街四人談
 對話西藏社科院原院長平措次仁

附錄一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年譜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女兒、女婿去印尼巴厘島旅遊,帶回來一件玩具「木雕貓咪」。三個貓咪坐在沙發上,憨態可掬,做工稍顯粗糙但不失古樸。我喜歡。我出生於印尼。我的膚色較黑,至今仍殘留著印尼的赤道陽光。我叮囑他們「代我看看六十多年前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完成了老爸的囑託,想讓老爸看著「印尼貓咪」喚起童年的記憶,以慰平生。

  我家鄉廣東省梅縣是著名僑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迫於山多田少人稠,世事昏亂如麻,生活艱難困苦,梅縣客家人絡繹於途遠赴南洋(東南亞各國)謀取生路。我祖父赤貧,無以為生,忍痛讓年僅十三歲的父親,身上「僅繫一根皮帶」,先下汕頭做工,然後讓他跟著「水客」出南洋去了。「水客」是往返於家鄉與南洋之間,專事帶人帶錢帶物以為生計者。「水客」把他帶到了印尼亞齊市。

  亞齊,地處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就是二○○四年十二月發生大地震大海嘯的地方。我家鄉出南洋謀生的父老鄉親,以親帶親,以鄰幫鄰,大都到了那裡。家鄉窮,印尼也絕不是淘金之地,尤其是亞齊,那裡並不富庶,至今仍然落後貧窮。我父親在亞齊辛勤勞作近三十年,仍然是一名手工藝工人,家境很是一般。

  父親是遵伯父之命回國的。伯父在國民黨軍隊和地方當過不大不小的官,家有薄產,元配不識字,於是叫我父親回來幫他打理家事。
  
  父親帶著我們全家回國後,我在家鄉廣東梅縣讀小學、中學,接著到湖南長沙讀大學,之後在湖南工作近三十八年後退休。人生旅途一步步走過來,七十年了,時時處處覺得艱辛。一生奔波為稻粱謀,紛紛擾擾,擔驚受怕,無暇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退休後,一次大學時的老同學聚會,有位舉杯慷慨陳詞,介紹他的退休生活座右銘:「忘記昨天,過好今天,不想明天。」一個人是只有這麼「三天」吧,但要按老同學酒酣耳熱之際倡導的那個活法,我不敢苟同。就拿「昨天」來說,「忘記」就很難。退休後賦閑在家,常常凝思「昨天」:我,一個極其平凡甚至近乎卑賤的人,從歷史的夾縫中艱難站起來,走過的是極不平凡、極為艱澀的人生道路。

  我的戶口名簿上至今注明「出生地印尼」,白紙黑字抹不掉。這個與生俱來的「海外關係」,在我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成為沉重的包袱,長時間蝸牛般背負著,在歷史的夾縫中艱難遊走。

  回國不久碰上土地改革,父親與伯父家一起被劃為「官僚地主」成分,伯父在區裡一次群眾大會上被判「斬立決」。我一夜之間變為「地主崽子」、「反動家屬」。小小年紀便飽受歧視,年少已識盡愁滋味。幾十年錯雜、艱澀的人生路上,迷茫中無助地渴求著「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但似乎永遠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精神上的重擊,生活上的折磨,使父親在一次並非不治之症的疾患中拋下了我們,這時他還未到知天命之年。一家大小生活全靠可憐的母親苦苦撐持。小學中學十二年,我寒窗苦讀,衣衫破舊,食不果腹,一餐飽飯只能在夢裡尋求。

  也許是歷史的誤會,我竟然考上了大學,這是不幸中之萬幸。邁入大學校門,很快發現,我是全班唯一出身不好而且社會關係複雜的學生。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報到不久即受到多次盤查,出身成分海外關係臺灣舅舅等疑難問題要我回答,弄得我惴惴不安。可是,之後卻沒有出現什麼事,我讀完了大學。

  大學畢業,我表示「一切聽從黨安排」。結果,被層層發落,最終「安排」到據稱是「離鐵路最近」的一所鄉鎮中學教書。我言聽計從,風雪交加中形單影隻前往履職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文化大革命」中,因教案上引用流行詞句「被打倒的階級/人還在/心不死」句子,卻不料被駐校軍宣隊隊長解讀為「階級人」,在大會上高喊「沒有階級人只有階級敵人」,點名批判我宣揚「階級鬥爭熄滅論」。由於忘記在一張大字報的「劉少奇」三字上畫一把紅叉,差點被「揪出來鬥垮鬥臭」。還被人莫名其妙地污蔑我明媒正娶的老婆「來歷不明」,無助的她被勒令退出藉以維生的臨時炊事員工作。

  粉碎「四人幫」使我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真所謂「撥開雲霧見太陽」,突然間喜事接踵而至:共產黨、致公黨都有人來找我談心,啟發我加入他們的組織;很快,我又成為了市政協常委;家鄉梅縣人民政府鄭重發文將我家的「地主」成分改為「華僑工人」,我的家庭出身一下由剝削階級變成了工人階級;土改時被槍決的「國民黨軍官」伯父經梅縣縣委重新定性為「起義投誠人員」予以平反;土改時被沒收的房屋被審定為「僑房」退回來了。

  人生道路如此離奇。遲遲到來的「工人階級」出身,讓我悲喜交加。我還是我,但「出身」卻一下子變了,「出身不由己」這一次在我身上戲劇性地做出了證明。歷史給我一家開了個天大的玩笑,但是,我卻笑不起來。這個玩笑對於歷史來說可能是不經意的甚至是輕佻的一筆,但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代價實在太大了。這個在三十多年來無比嚮往的榮耀「出身」,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於我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不過,也並不是一無好處,即如「歸國華僑」身分,因鄧小平一句「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就突然由包袱變成了一種機遇,我因而被「打著燈籠」找到,「榮調」到地區僑聯工作。此後較為順暢,到了省級機關,自己的一點聰明才智好像從牢籠中被釋放了,意氣風發,工作感到得心應手,受到稱讚,還幾次評定為「優秀共產黨員」;但是有一個大大的缺點,就是未熟諳官場規則和人情世故,從來不會無事找事挨進上級首長家噓寒問暖慶生賀節敬請笑納不成敬意諸如此類,有人揶揄我「太傳統」,有人鄙夷我「扮清高」……

  然後,然後就老了,就退休了。

  這幾十年,我終於走過來了,也就這麼走過來了。一個漂泊的海外遊子,一個貧賤的農村孩子,在錯雜的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幾經折騰,後來成為有點名氣的中學的一校之長,之後又成為省級僑聯的秘書長,還做過一個雜誌社的社長、總編輯,最後居然成為一個「副廳級」幹部,忝為末流「高幹」。「昨天」,不但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我現在就常常魂牽夢繞,揮之不去也!

  記住昨天,是為了明天。對個人而言,明天是有限的,但是我們的國家、民族,卻有無數個明天。衷心祝願從昨天艱難曲折走過來的親愛的祖國,明天會不再折騰,切記以人為本,讓所有中國人順順當當堂而皇之地站起來。

  走過了長長的人生旅途後,常常反思,我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呀?有自己的勤奮,有自己的才智,有自己的真誠,有自己的毅力,這些「自己」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似乎都不能視為成長的關鍵因素。關鍵的是歷史。歷史是人創造的,人是在歷史中行進的。新中國幾十年的歷史,給一些人「站起來」賦予了很多的機遇,也給一些人有意無意地設置了或多或少的障礙,致使遲遲不能「站起來」。我一生遇到的,更多的是障礙,誠然也得到了一些機遇。在人生的征途中,一些人走的是康莊大道,而我卻是在歷史的夾縫中離奇而艱澀地跋涉。在歷史的夾縫中,留下了我錯雜的人生足跡,刻下了我跌宕的人生印痕。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幸運的。一些開國功臣尚且人生多難,甚至死於非命,我一個平凡人盡可滿足了,夫復何求。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歷史與我,我與歷史,是怎麼糾纏在一起的;歷史是如何形成夾縫,我又如何能在夾縫中容身和成長直至站起來的——箇中情結,一言難盡。

  俱往矣,人生應該回首,歷史不堪較真。我只是想客觀敘說歷史中我錯雜、艱澀的人生,至於人生的意義,那就聽憑歷史來解讀吧。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經歷,而我相信,我的不平凡人生經歷,並不單單是我一個人的遭遇,其意義也不屬於我個人所專有,它應該是我們國家、民族的歷史財富之一,即使它在浩瀚前行的歷史中不過是一個星點、一粒微塵。通過這本書,或許能對我們國家、民族豐富多彩的歷史,從一個特殊的角度,透過一絲縫隙,另類地從而更深刻而全面地瞭解它,認識它。

  最後,我恭敬地引用溫家寶總理的一段話作為本書「前言」的結尾,這段話或許也可作為對本書的詮釋。

  溫家寶總理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在日本國會的演說中說:

  「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無論是正面經驗,或是反面教訓,都是寶貴財富,從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學習,會來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這是一個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對自己光明前途充滿自信的表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