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享譽全球的未來學大師、「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創立者、著名經濟學家、美國華府經濟趨勢基金會(Foundation on Economic Trends)總裁、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高階主管教育計畫(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的資深講座教授。他也是具有國際聲譽的社會評論家和暢銷書作家,著有《工作的終結》(The End of Work)、《生物科技的世紀》(The Biotech Century)、《付費體驗的時代》(The Age of Access)、《氫經濟》(The Hydrogen Economy)、《歐洲夢》(The European Dream)、《同理心的文明》(The Empathic Civilization)等18本暢銷書,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超過35種語言。他目前為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的顧問。
我誠惶誠恐的推薦這本書,除了之前絮絮叨叨的種種,更因為寫下這本書的人,是我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老師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他統整了原本紛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意涵,同時像傳教士一般在歐洲實踐自己的理想。他與另一本書《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作者Chris Anderson(《Wired》雜誌總編輯),並沒有真正發明或創造什麼新工具,但就像一般人談到工業革命會想到瓦特與蒸汽機一樣,未來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些思考者也會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人,但這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最迷人之處:思考或概念上的發想,就能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傑瑞米.里夫金在本書中揭櫫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除了傳遞「永續」的概念,更以「區域性」的合作概念,取代「集中化」的資源資本托拉斯概念。除了資訊流顯然已經具備網際網路的雛型之外,金流、物流、電流甚至於「人才流」以及「思考流」,都將在下一階段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展中樹立里程碑。這個趨勢在歐洲、中國都已經激發了轟轟烈烈的討論與實作,只是還沒有在已經「邊緣化」的台灣引起足夠的迴響,即使2012年國家科技會議選擇物聯網為討論主軸,但時過境遷,火點了,水沒滾。台灣依舊在,只是夕陽紅,所有討論都付笑談中;我們還不如就翻翻這本書,看看別人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
為了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成為高效率的生產者,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應該學習哪些新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術?同時,教育系統要如何建構以因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學習環境?這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挑戰與課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讓人類意識到自己是同一個生物圈的一部分,同理心讓我們跨越更寬闊的地域,當同理心的範圍擴大了,我們的「自我」範圍也擴大了,因此,《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書的作者希多爾.羅薩克認為,應該有一個以環境為基礎的心理健康定義,於是創造了「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這個新的詞語。另一位生態心理學的先驅學者——瓊安娜.梅西分析,透過重新發現我們與其他生物的情感和認知聯繫,我們對自我的定義就從個人延伸到了生態界,人類也會開始設身處地體會其他生物的情感,把它們當作我們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出席會議的商業領袖和產業協會都認為今後不能再獨善其身,並且承諾建立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網絡,與政府、本地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合作,爭取將世界經濟轉型為分散佈局的「後碳」時代。由飛利浦(Philips)、施耐德電器(Schneider Electric)、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安迅能(Acciona)、CH2M Hill、奧雅納(Arup)、艾德里安.史密斯—戈登.吉爾建築公司(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Q-Cells等公司組成的這個團體是全世界最大型的經濟發展團體。目前,它正與各城市、地區及國家政府合作,制定將其經濟結構轉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的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