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醫學生物物理與心理學雙博士學位,他發展出一套「身體經驗創傷復原技術」(Somatic Experiencing R),透過身體察覺以療癒創傷。他也創立促進人類生命基金會(Foundation for Human Enrichment),在全世界各地與不同原住民文化中,進行有關創傷療癒的訓練。列文博士是美國太空總署太空船研發計畫的壓力顧問,也是世界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Affairs)心理學家小組成員,強調對於全世界的大規模災難與種族政治戰爭的關懷,與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列文的國際暢銷書《喚醒老虎:啟動自我療癒本能》(Waking Tiger: Healing the Trauma)已被翻譯成二十二種語言,近年來的研究興趣在於預防孩童的創傷,與梅姬.克萊恩(Maggie Kline)合著兩本書:《透過孩童的眼睛看創傷》(Trauma Through a Child’s Eyes)以及《不再受傷:孩童創傷預防指南》(Trauma-Proofing Your Kids,已有中文版)。列文在身心治療領域的貢獻,於二○一○年獲得美國身心治療協會(USABP)的終生成就獎。
重新經歷有其效益,但是不是必然需要?列文博士認為可以不用,他的觀點是,在威脅發生當下,身體動員了強大能量(主要來自於壓力賀爾蒙和神經自主反應)用以逃跑、抗敵或是舉起重物來救人。若這些「應釋放的能量」受阻無法全然開展而仍停留在體內,就會進入了創傷內化(traumatized)的機制─原本用以逃跑求生、防禦抵抗(fight or flight)的本能反應沒有能夠「完成」,使得強烈的能量被封鎖在體內,形成「癱瘓凍結」!創傷復原的概念就是讓那癱瘓凍結的能量再次流動、疏通,可以說是一個解凍的過程。
再者,當我介紹病人去找臨床/諮商心理師作治療時,心裡總有些不踏實,他/她們都怎麼談?不能完整敘述自己的創傷故事,經歷哀悼、與自己和解、再與他人產生(情感的)聯繫的過程,個案就不能復原?過去,我的概念一直停在二十年前的巨作《創傷與復原》(Judith Lewis Herman著)所提供的治療架構,對那些不善以言語表達想法、情緒與感受的病人,在留下挫折的心理治療經驗裹足不前後,幾乎是束手無策。讀罷本書,當盡快去打聽哪些治療師專精「身體經驗創傷療法」,方便日後轉介;門診行有餘力,也想參照作者提出的步驟小試一番,說不定就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柳暗花明,重見心靈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