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1855
蕭高彥
聯經出版公司
2013年5月30日
197.00 元
HK$ 157.6
詳
細
資
料
規格:精裝 / 48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社會科學
>
政治
>
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20世紀的主義們: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民粹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5
共產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3
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6
自由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1
內
容
簡
介
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範,
淵源於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政治思辨,
並且在文藝復興之後,與現代民主政治及憲政主義結合,
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歷史的軌跡。
在清末民初,也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意識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追溯西方共和主義的思想史,分析的對象包括亞里斯多德、西塞羅、馬基維利、盧梭、孟德斯鳩、《聯邦論》、西耶思、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政治理論家鄂蘭、施密特與史學家史金納。
作者蕭高彥以「史論」的體例,詳細地分析每一位思想家的時代背景、問題意識、概念架構,以及論述精義。本書呈現了古典共和主義以權力平衡為核心的政治藝術,以及現代政治變遷的過程中,共和理念與憲政主義以及人民主權分別結合之後所產生的「憲政共和主義」與「民主共和主義」的對立與辯證發展。全書最後以共和主義來分析台灣的憲法政治,提出超越於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外的觀點。
作者簡介
蕭高彥
1961年生於台灣嘉義市,父親祖籍湖南衡陽,母親為南投人。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同時擔任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並合聘於中研院政治所、台灣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要研究領域是政治思想史以及當代政治社會思潮,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
錄
序
導論 共和主義的系譜
第一章 亞里斯多德與共和政制
第二章 羅馬與西方共和主義之奠基
第三章 西塞羅與馬基維利論政治德行
第四章 馬基維利論現代共和的政治秩序
第五章 盧梭的民主共和主義
第六章 盧梭論立法家與民族文化
第七章 《聯邦論》中的兩種共和主義
第八章 從共和主義到革命憲政主義:西耶斯的制憲權概念
第九章 歷史理性中的共和理念:黑格爾與憲政國家
第十章 共和主義、民族主義與憲政理論:鄂蘭與施密特的隱蔽對話
第十一章 史金納與共和自由概念
第十二章 共和主義與台灣的憲法政治
結語 共和主義與當代社會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自序(節錄)
本書的主旨是對西方共和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史典範,提出政治哲學的分析。所謂的「典範」(paradigm)意指大型的觀念叢結(complex of ideas),源於思想家對形上學、倫理觀、人性論、行動理論乃至政治制度等議題深入探究後,所產生的巨型論述系統。它們會形成核心的觀念詞彙以及政治想像,並構成政治場域的意義脈絡。雖然西方的政治思想流派繁多,但真正具有「典範」意義的,並不多見。
史學家波考克在其振興當代共和主義學術研究的鉅著《馬基維利時刻》(The Machiavellian Moment)一書的第一部份,以宏觀的視野分析中古後期政治論述的競爭典範,作為理解共和主義興起的背景。他指出,在公民人文主義勃興之前,中古後期西方的兩大政治論述典範,其一以「習俗」(custom),另一則以「神恩」(providence)為核心。所謂的習俗,其實便是社會學家韋伯所提出的傳統統治形態,中古後期以普通法為最重要的代表。政治社會習俗之所以被接受並服從,在於其為傳之久遠的祖宗常法。而由於長期以來對於特殊環境與問題的回應,使得這些習俗累積了無數代人們的經驗,並形成了實踐智慧的來源。另一個政治論述典範,則是以救贖為核心的基督教,基於上帝統治世界的神恩概念而開展出的神學政治論。基督教雖然以上帝之城的終極降臨為唯一關懷,但由於上帝支配世界,所以俗世的事件仍然會以上帝的意志為基礎,而開展出一種此世時間的序列。也就是說,基督教以彼世的救贖角度,建構了一種具有連貫意義的俗世史(saeculum)。
共和主義者在現代初期所帶來的人文主義轉向,將西方人的注意力自傳統習俗或神學的俗世史,轉而關注此世政治社會自身的獨特意義。關於共和主義的最初發展,波考克認為可追溯到西元1400年前後,米蘭大公維斯康地(Giangaleazzo Visconti)家族勢力急速擴張進入托斯卡尼區域,對佛羅倫斯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威脅,並運用凱撒主義與王權觀點來證成其政治擴張。與之對抗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遂重新發現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的價值,建構行動生活(vita activa)的政治理想,倡議古典共和主義的自由、公民身份、公民德行以及政治參與等理想,以共和價值來對抗維斯康地家族的霸權論述,促成了共和意識的萌芽。承繼此公民人文主義傳統,馬基維利建構了第一個現代共和主義體系,之後通過英國內戰以及美國、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逐漸產生了與古典時期完全不同的現代共和主義論述,基本精神在於強調公民參與對於政治價值創新以及秩序興革的重要性。波考克認為,在現代政治思想中,能夠與共和主義相抗衡的唯一典範,只有後起的自由主義。
本書以共和主義思想家理論體系的闡釋為主軸,並且輔以思想史脈絡以及時代問題意識背景。對於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全書分析了亞里斯多德、西塞羅、波利比烏斯、馬基維利、孟德斯鳩、盧梭、美國與法國大革命的共和論述、康德與黑格爾,以及當代共和主義者鄂蘭與史金納的理論,最後並以共和主義角度剖析台灣的憲法政治。大部分篇章雖曾陸續發表於專業的學術期刊,但在本次集結成書的過程中,筆者除了對歷年的論述去蕪存菁、匡漏補遺,並特別為本書撰寫第一、二章,以強化古典共和主義的比重。另外,也對比較早期所撰有關黑格爾的兩篇論文大幅增刪,合併成第九章,以期符合共和主義的詮釋觀點。〈導論〉則對全書的基本論旨提出提綱挈領的說明。在書末參考書目中附有相關論文的原始出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比較。
學術研究有多種可能取向,筆者個人則以耙梳政治思想的內在理路為職志。所以,相較於一般歷史敘述,本書對於個別思想家將提出篇幅較長的理論分析。這或許是筆者早期研究黑格爾思想所形成的習慣。對黑格爾而言,思想之目的是將經驗系統化,是以,後起的哲學家需要對之前的思想掌握其整體精義,方能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哲學體系。筆者雖注重經典作品的義理闡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方法層次固守傳統的經典注疏派的觀點,或主張經典的神聖性。筆者並不認為共和主義(或任何政治思潮)是思想家在面對某些永恆的問題(例如「何謂正義?何謂自由?」)加以提問並做哲學思辯。相反地,筆者在研究共和主義的過程中,受到「劍橋學派」史學家波考克與史金納的影響,認為政治思想必定根源於特定歷史環境中的重大議題,並且會受到同時代先後的競爭論述的交互影響。然而,筆者主張,一流的政治思想家與其他人不同之處在於,面對同樣的歷史情境時具有高屋建瓴的觀照能力,建構典範並創造政治觀念,對於當時的政治論述乃至其後的政治想像產生影響。一流的思想家既然具有此種系統化的能力,後進研究者在仰之彌高之餘,自然應力求鑽之彌堅、深入理解。
筆者在耶魯大學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處理德國思想家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分析取向以二十世紀八○到九○年代相當具有影響力的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論辯為基礎。返台初期自然也順著這樣的學術取向繼續研究,並將注意力轉到當代社群者如泰勒、麥肯泰以及沈岱爾的相關理論。然而,大約在九○年代末期研究馬基維利思想時,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獻之後,逐漸脫離原來感興趣的馬基維利與現代「國家理性」的議題,而確立了以共和主義作為研究的主要課題。目前所集結的各篇章,便是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至於歷年來其他研究方向的學術論文,如社群主義、國家認同以及多元文化論等議題,為求全書意旨的統一性以及篇幅所限,並未收錄進來。
本書的主旨是對西方共和主義思想提供全面性的觀照以及系統性的分析,但由於各章均係可以獨立成篇的學術論文,對個別議題有興趣的讀者不一定需要從頭到尾通讀全書,而可以獨立閱讀各章,並參考註釋中所引用的其餘章節及相關文獻。另外,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對經典的疏義,分析時不可免地需要預設對於原始文本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讀者若對原典有所理解,將有助於瞭解本書的意旨,並形成個人批判性的反思。全書處理的內容包含了許多西方重要思想家,若論述有疏漏之處,敬祈方家不吝斧正。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
2.
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