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楞嚴經咒威德力的科學觀:輕鬆快速背誦楞嚴咒

楞嚴經咒威德力的科學觀:輕鬆快速背誦楞嚴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72741
林同啟
大千
2013年6月05日
193.00  元
HK$ 164.05  







叢書系列:咒語系列
規格:精裝 / 256頁 / 19*26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咒語系列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楞嚴經》素有經中之王的美譽,更是行者的修行手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楞嚴經》的宗旨在於「破妄顯真」!經中以多聞第一的阿難為發起眾,其用意如阿難言:「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呼籲行者們當解行並重,理論與實踐合一,不可偏一而行,如鳥之雙翼,偏一即不能飛翔。

  經中 世尊諄諄教誨,不厭其煩地運用種種地善巧方便,循序漸進地告知大眾,真妄之別與種種境界相。破妄才能顯真,修行有其次第性,但本具佛性,始終是不生不滅。故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而因應根機之不同,故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如二十五圓通中所明。而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境界, 世尊更是在五十陰魔中,揭櫫昭然,令諸魔眾無所頓形。因諸魔恐懼故,末法時代,《楞嚴經》也是最早消失不見的經典!

  就修行法門而言,《楞嚴經》在二十五圓通中列舉一例,也是時下最為普遍的行持法門:唸佛。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教示唸佛法門,一心不亂,淨念相繼,念念分明,方可直超生死,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阿羅漢果,甚至直入菩薩道果位,最後一定成佛。

  佛之慈悲,《楞嚴經》既為經中之王,楞嚴咒更是咒中之咒,為了讓所有的眾生,在修行回家的路上(這條路大家遲早要走,只是早與晚而已),有藍圖循,不會走遠路、走錯路乃至迷路,因此,佛陀慈悲地宣講了楞嚴咒,藉由此咒之功德力,讓行者們更有力量與信心,去克服各種修行過程中的所有挑戰,讓大家得增大無畏力,在修行路上更添助力。

  又楞嚴咒高達約2620字,約554句,是佛咒當中最長的咒,總共五會,這五會內容,主要是包含,咒請一切諸佛菩薩羅漢聖賢、佛教五大部族(諸佛部族、諸菩薩部族、諸龍天部族、諸法寶部族、諸陀羅尼神咒部族)、天神,護脫諸難,鎮懾降伏諸天神魔鬼,一切魔擾遠離,一切鬼害、一切天災、一切人禍通通遠離,斷盡一切其他咒法,令使一切菩薩大力保護,勝破一切主神、天神、天魔,破除一切鬼害、全身病痛,摧破一切障難,功成圓滿。

  本書教您如何輕輕鬆鬆將554句的楞嚴長咒,以最短的時間能達到快速背誦。這是作者長時持誦楞嚴咒所獲得的秘訣,只要您集中精神按步就班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照著做,一定能毫無負擔的快速背誦楞嚴咒。

本書特色

  史上第一本教您
  輕鬆快速背誦楞嚴咒

  【輕鬆背誦 毫無負擔】
  許多人在發心背誦楞嚴咒的過程中,一見冗長的咒文就望之怯步。本書提供邏輯的科學背誦方式,將楞嚴咒分析歸納,把同音、接近音,或同質性的字詞特別標示出來,一眼望去馬上攝住咒句,可不費力氣的背誦。另為了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作者將每段咒句的主要字詞,排序為順暢易讀的口訣,簡單輕鬆背誦毫無負擔。本書特別附贈背誦CD,增強您的輕鬆快速背誦功效。

  【科學楞嚴 一目瞭然】
  用科學的論點,從具體物質到夸克,分析到最後地、水、火、風的空性,來印證《楞嚴經》中所闡述的世界實相之理。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學問,它是啟發瞭解宇宙生命奧秘的科學。過去因為科學不夠發達,無法揭開佛法的奧秘,如今科學越來越發達,反而可以把佛法的奧秘一一解開。正是因為我們還不夠科學,才不能瞭解這門科學,知道它的重要,甚至誤解了這門科學,以為它是迷信。如果借助科學,更能夠讓人深入瞭解與信服。

作者簡介

林同啟

  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律系。曾經歷:民國87年司法特考及格、板橋地院刑事科、台南地院交通法庭少年法庭、高雄地院文書科、民事簡易庭、刑事紀錄科書記官。現任高雄地方法院書記官。



一、如何使用本書篇(理論與實用兼具)
(一)說明(利用楞嚴咒產生強大能量,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如升學考試、工作業績、家庭經濟等等,讓自己的心願趕快達成,真正幫助自己改善人生,美化全世界)
(二)脫離人道、三界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入菩薩道、證得佛果的過程
(三)最後藉由持誦《楞嚴經》咒幫助我們成佛
(四)本書各篇重點說明
(五)體系上應從第一篇到第十篇而閱讀,但如果急於把楞嚴咒背誦下來,可直接先進入第六篇與第七篇

二、《楞嚴經》咒的來龍去脈篇(原由得來波折,非常珍貴不易)
(一)其實是釋迦牟尼佛特地為現在末法眾生所準備的妙法
(二)曾經失傳在人間,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三)歷經千辛萬苦眾志成城,才得流傳,得遇之者,一定非常有福氣
(四)《楞嚴經》咒可以帶給一個人無限之浩然正氣健康長壽,是安定社會國家的動力,帶領全人類以智慧邁向高科技大同世界的關鍵

三、《楞嚴經》、楞嚴咒的功用與好處篇
(一)開示推廣《楞嚴經》咒的好處
(二)持誦楞嚴咒對人生的好處
(三)佩戴、尤其持誦《楞嚴經》咒的功用(抄自《楞嚴經》,絕無虛妄)
(四)《楞嚴經》關於楞嚴咒原經文
(五)附帶說明

四、楞嚴咒全梵文篇
(一)來源
(二)如何使用
(三)功用
(四)附帶說明(心態上的調整)
(五)楞嚴咒全梵文

五、統合全部佛法(五大部)而撼動三界之楞嚴咒之譯文篇
(一)楞嚴咒共五會,五會之精華
(二)楞嚴咒是成佛的大咒,可以解決全部三界六道的各種問題
(三)楞嚴咒五會全部譯文
(四)楞嚴咒五會逐句譯文

六、楞嚴咒音律讀唱背誦篇
(一)極易背誦楞嚴咒的訣竅說明
(二)楞嚴咒音律讀唱背誦篇文
(三)附帶說明「楞嚴咒前行文」
(四)楞嚴咒音律讀唱背誦篇文

七、五會各大段永記背誦口訣、隨身攜帶輕鬆背誦簡表、一張雙頁咒篇
◎楞嚴咒五會各大段永記背誦口訣
◎楞嚴咒口訣解析比對
◎口訣白話翻譯
◎以下「楞嚴咒、隨身攜帶、輕鬆背誦、簡表」,可以縮小影印成口袋型
◎楞嚴咒、隨身攜帶、輕鬆背誦、簡表
◎一張雙頁咒篇

八、楞嚴咒壇場之建立篇(提供末法時期在家居士自修或共修用)
(一)楞嚴咒壇場如何建立
(二)楞嚴咒壇場建立圖示(如附圖)
(三)楞嚴咒壇場諸佛菩薩護法梵文法號圖示 (如附圖)
(四)楞嚴咒壇場建立之《楞嚴經》原文
1楞嚴咒有神力冥資(暗中幫助)速證無學
2楞嚴咒壇場的建立
3阿難受到梵天邪術詛咒,差點破淫戒,幸賴楞嚴咒除之救脫

九、《楞嚴經》的科學世界篇
(一)正因為我們還不夠科學,所以才不暸解佛法的重要
(二)佛法科學世界奧秘的揭開
(三)宇宙生命產生與佛法的關係
(四)人體科學與佛法的奧秘
(五)佛法講六塵六根六識,其實是非常科學
(六)五蘊與十二因緣法的佛學科學觀
(七)學盡法門、斷盡煩惱、度盡眾生、成就佛道

十、根據《楞嚴經》,成佛一定要經過的步驟篇(非常重要)
(一)根據《楞嚴經》,成佛一定要經過六道輪迴、阿羅漢道、菩薩道,最後成佛
1成佛一定要經過六道輪迴(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之六道)
2在廣義的菩薩道過程中,會遇到魔擾,阿修羅道與魔有什麼不同呢?

(二)修行成佛的過程一定要經過57個成佛位階,一定要經過廣泛的56個位階的菩 薩道(可以快速超越天道、阿羅漢道,而進入佛道)

(三)修行廣泛的菩薩道之過程
1就是《楞嚴經》內所言的55位真菩提路(《楞嚴經》乃指2到8,共55位)
2菩薩道修行過程,《楞嚴經》經文之記載
3《楞嚴經》統合50種內魔,會感召外魔,令人間修菩薩道者失去正道
(1)修行過程一定會碰到的魔擾,內心總共會出現50種魔思,一定要知道,有所 防範,主要都是未證言證、誇大不實,進而縱情恣慾破戒犯法,或於靜坐時發狂發瘋、昏迷成癡
(2)《楞嚴經》所述五蘊所成之五十內在陰魔
(3)以上五十種內在陰魔的境界,都因五蘊虛浮與良心理智的交戰,互為勝負的緣故

(四)何謂辟支佛
1佛教把眾生載運眾生到善趣(成佛)的共同方法,稱為「五乘共法」
2五乘中,人乘、天乘皆不了妙覺明心,尚有妄業,只有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與佛陀等果位,方能達到這個目標

(五)在人間修行菩薩道,可能進入六道中的天道(守五戒行十善)
1天道就是《楞嚴經》中的三界二十八重(層)天
2三界二十八重(層)天圖表、重點說明
3恆持楞嚴咒,可以很快超越這三界二十八重天

(六)在人間修行菩薩道的昇墮
1根據《楞嚴經》人道居中,是三善道的下面,苦樂三半
2昇墮的原因
3人道中的仙類
4餓鬼道

(七)在人間修行菩薩道,如果沒有守好戒律,或受魔擾,如有不慎(破五戒破十 善,尤其出現《楞嚴經》所謂的「十惡習」),也絕對會再次墮落三惡道
1《楞嚴經》的十惡習(十因習),分別說明如下
2這十惡習是六根造成的,所以當在人道即將往生時,六根會自然感召各種地獄苦刑逼近
3各種地獄刑苦受完後,還要依序進入鬼類、畜牲道,才能再進入道
4修行菩薩道,如果恆持楞嚴咒,不僅不會墮入三惡道,尤其餓鬼、畜生道,而且到了人道,也會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5無限稱揚讚嘆釋迦牟尼佛,《楞嚴經》實實在在是全世界修道人的修道方針

(八)在六道當中,必知必背的咒語:(可以救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