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康師傅中國兵法:頂新魏家教你世界規格集團戰略

康師傅中國兵法:頂新魏家教你世界規格集團戰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2202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
2013年6月14日
87.00  元
HK$ 73.95  







叢書系列:金商道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22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金商道


[ 尚未分類 ]









  魏家四兄弟從台灣鄉下小食用油行起家,
  二十年後成了中國最大食品飲料業台商,
  他們以「霸氣戰法」,寫下市場傳奇!
  本書透視頂新在中國的寸土戰、細節戰、整合戰,
  探究魏氏兄弟征戰中國的策略與思維。

  西進台商不可勝數,
  為何他們不只活下來,還做到第一?
  頂新集團如何挑戰中國本土企業,
  甚至敢向國際大企業叫陣?
  是什麼膽識和策略,
  讓他們總能靈活反應、化險為夷?
  是什麼觀念和家風,
  緊緊維繫住四兄弟家族的情感與意志?
  本書以第一手紀實報導,
  帶讀者揭開中國最大食品業台商成功的終極秘密。

本書特色

  《商業周刊》記者實境採訪第一手報導,提供讀者了解頂新集團最完整、深入的視野。



第1章 中國戰略
1頂新魏家教你懂中國
--中國最大食品飲料商霸業版圖
2通路兵法:寸土戰
--四萬雄兵搶攻雜貨店前○.三坪地
3生產兵法:細節戰
--一包十四元泡麵兩萬個SOP
4購併兵法:整合戰
--掐住要害 百事可樂破例低頭
5魏應交:重疊的○.二元是永遠優勢
--挺過二十年「台商淘汰賽」
6中國泡麵王 賣水也要當第一※
--右打統一、左踢娃哈哈,還向可口可樂下戰帖
7透視頂新、統一的中國戰略
--從速度、創新、布局與人才,盤點雙方贏面

第2章 魏氏家學
1不論盈虧 兄弟均分
--股權綁一起 破除分家魔咒
2正念順行 有量才有福
--魏應行的中國經營哲學
3從草創到安身立命的十年「得失學」
--一九八九年登陸投資簡史
4衣錦還鄉背後的人脈與金脈
--從魏應州娶媳婚宴看兩岸政商實力

第3章 走過風雨
1能屈能伸 魏應州三年翻身
--一九九八年財務危機始末
2味全走過改革陣痛來時路
--紛擾中入主 展現百年經營決心
3魏應行 軟硬兼施保住松青經營權
--接手一個月搞定舊勢力



出版序

長江上的一碗泡麵 張毅君

  那是一九九六年的早春,人從四川重慶朝天門碼頭搭長江輪而下,一路水陸交替,終點是上海,行經九個省份。

  第一碗康師傅方便麵的初體驗就在長江輪上發生。當時對康師傅的印象是空白的,會找泡麵來吃是因為船上供餐難以下嚥,白米飯是用長江水烹煮,米粒夾著沙粒,見到有人在賣泡麵,二話不說,先來一包,等到了要去熱水爐上沖泡麵,黃色的熱湯流出,才知道,還是長江水。

  接著到了江西九江廬山,老蔣發表抗日宣言的秀麗景區,再次吃到康師傅方便麵,水乾淨了,職業慣性上來了,才有心思進行這一碗泡麵的「身家調查」。同行的有一位上海記者介紹,一碗泡麵有著四萬個渠道可以買得到,受歡迎的原因是低價、方便、流行,尤其是那一包調味料和牛油,還有在台灣視為理所當然易撕開的鋸齒封口,都成為大陸消費者喜好度高的原因之一。

  早期靠著一碗麵一塊錢人民幣的群眾力量,讓康師傅傳奇在中國上演。接著陸續聽到康師傅的消息,不外是真的很牛,經銷商貨車大排長龍、要用現金才能提貨。接下來,舖天蓋地,不管是到上海、北京大城市飯店迷你吧的食用品、機場的候機室、火車上席地而坐的農民工,手上都是一碗康師傅。

  很多人都誤解中國大陸是個淘金的天堂,十三億人口,人手一包就相當於全球的銷量,一般用數學的理解方式進入中國,通常都是鎩羽而歸,因為太輕忽其中的難度;你可以細數,一個品牌在中國超過二十年的,真的是鳳毛麟角;中國太大,想要超過全國五○%的市占率,如果不是消費者的喜好,根本不可能。

  如今康師傅品牌名列《富比世》(Forbes)亞洲最佳上市公司五十強,旗下有泡麵、飲料、便利商店、房地產,康師傅控股更是中國營收第一大的食品飲料業台商。

  近年來,康師傅魏家四兄弟慢慢把他們成功的方程式向外界釋放,《商業周刊》也幾乎每年都有機會前往康師傅在大陸的營運中心、生產基地採訪,但是能夠報導的都只是片段,既不完整,也不過癮,一個在中國經濟發展、台商西進的歷程中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怎能沒有一本詳實記錄的書?藉由《康師傅中國兵法》一書的完成,希望能將魏家兄弟寶貴的經驗有系統地讓大家知道,並有第二個、第三個康師傅在中國市場,找到新舞台。

(本文作者為《商業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