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輩子帶著走的實用哲學:哲學教授教你「不敗德的八卦」與「剛剛好的直白」

一輩子帶著走的實用哲學:哲學教授教你「不敗德的八卦」與「剛剛好的直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16791
埃默里斯.韋斯科特
劉怡女
大寫出版
2013年6月18日
107.00  元
HK$ 90.95  







叢書系列:catch On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catch On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英美哲學









最幽默另類的哲學教授將和你討論:
什麼時候失禮才是對的?
我們能區分好八卦和壞八卦嗎?
認為「看新聞台」的觀眾比「看綜藝節目」的人更有知識,這算勢利眼嗎?
病態幽默是否一無是處?
就算我認為你的信念很荒謬,還是應該尊重它嗎?

  你我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八卦也能很正義、有理的失禮不是錯、比起抱怨更愛幽默批判、人人心底其實都藏有自我優越感、無法認同某人論點時,絕對會全盤否定那個人。

  我們口口聲聲說:「禮貌一代不如一代」、「現代的社會真是道德倫理淪喪」、「他以為他是誰?自以為很了不起嗎?」…停!惱怒前先看清這個事實:其實生活中的眉角、對錯、是非,簡直模糊的不得了!所以人人都需要一套「新時代的生活解憂術」,用哲學為自己烏雲罩頂的情緒、生活及人際關係做最有力的辯解!

  幾乎所有人都是日復一日在應付日常倫理的小問題:
  ──聽到某位你和朋友都認識的人的八卦,該向朋友轉述嗎?
  ──認為看A雜誌的讀者比看B雜誌的見識更廣或更高尚,這種想法很勢利嗎?
  ──對長輩直呼名字不加稱謂、打斷別人的話,算不算失禮?
  ──聽到很沒品味的笑話卻大笑出來,是表示自己很低俗嗎?
  ──覺得那些深信「貓王被外星人綁架」的人太蠢,根本不需尊重那些人?

  一般人在做道德反省時,大多面臨的是比較小的日常道德議題,像是事後懊惱沒敲門就進入主管辦公室等。

  現代的道德倫理變化多端,連網路都有一套「網路道德論」,雖然它們絕非什麼大學問,卻能左右你我每天的情緒和人際關係。

  當面對這些關乎道德的日常難題時,你會選擇「打安全牌」?「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還是「幾近盲目死守某些通則」?

  其實我們不該害怕犯錯,也不應該因為犯點小錯就認為靈魂有道德汙點,面對變化快速的世界,難免會困惑,想要保持道德走在正確方向並不容易!

  跟著作者用「實用哲學」方式分析周遭遇到的日常倫理,能超越日常中的「粗糙偏見」、顛覆「約定俗成的看法及傳統智慧」,本書用意並非要打造禮儀道德的黃金時代,而是要帶領現代人提升自我批判能力,也為那些常被說有道德缺失的行為做出最溫和的辯解,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寬容──讓你我一輩子都能在「有彈性的倫理道德」中自在處世!

  【不敗德的最溫和辯解】
  這些日常壞行為都隱含美德,甚至有所貢獻!
  ──失禮有時能解決問題、傳達重要訊息。
  ──八卦有助強化朋友間的親密感、遏止權力濫用。
  ──幽默能緩和焦慮、減輕批評傷害力。
  ──優越感讓人有自信、維持好事物的品質。
  ──表現出不尊重人的態度,能遏止並譴責荒謬事物的再發展。

作者簡介

埃默里斯.韋斯科特 Emrys Westacott

  紐約阿爾弗雷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哲學教授。他撰寫的文章常刊載於《紐約時報》、《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今日哲學》(Philosophy now)、《人道主義者》雜誌(Humanist)、《哲學論壇》(Philosophical Forum)等。他同時也是《哲學是什麼》(Thinking through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一書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

劉怡女

  現任職於媒體,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社會經濟系碩士。譯作包括:《眼神不敗術》、《瞬間喚醒思考力!》、《文案大師教你精準勸敗術》、《這麼問,客戶真難拒絕你》、《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全球企業,混音中:抓住Me世代》、《你的服務跟得上品牌嗎?》等書。



各界好評
導讀 一本顛覆常識的「微觀倫理學」佳作
文/陳榮彬(臺灣大學臺文所、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序 看似淺薄卻每天折磨著我們的日常倫理觀

第一章 失禮的對與錯
禮貌一代不如一代?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會做出粗魯行為,但這不表示我們都是沒禮貌的人。

第二章 八卦真的不好嗎?
明明說的是事實,卻被當成說人壞話!

第三章 勢利:優越感有罪嗎?
誰都不想被說是勢利眼,但其實人人都有勢利因子!

第四章 這不叫好笑,是低俗!
幽默不帶點葷味就顯不出趣味,但卻往往會傷人。

第五章 我為什麼要尊重你的蠢意見?
承認吧!當你無法認同某個人的「想法」時,絕對會影響你對那個人的整體價值判斷。

致謝
注釋&延伸



前言

看似淺薄卻每天折磨著我們的日常倫理觀

  假如你聽說某個你和朋友都認識的人的八卦,你應該向朋友轉述嗎?直呼別人名字而不加稱謂,算不算失禮?若我聽到很沒品味的笑話卻笑了出來,別人會怎麼看我?認為《紐約時報》的讀者可能比《國家詢問報》讀者更見多識廣,這種想法過於勢利嗎?我能輕蔑你的信仰、卻又同時尊敬你這個人嗎?

  像這樣的問題或許看似淺薄,但它們正是日常倫理的基本核心。一般討論到「應用倫理學」的書,特別是大學教科書,通常談的是「重大議題」, 包括墮胎、死刑、安樂死、平權、核威懾、移民、全球貧窮等等。這類議題確實有不可抹滅的重要性,是舉國辯論的焦點,而且事關重大,因此它們會吸引較多專業哲學家的注意;然而當一般人在進行道德反省、做出決定時,泰半面臨的還是較小的倫理議題,畢竟位高權重、能簽署或免除死刑的只是少數人,幾乎所有人都得日復一日應付上述那些日常的小問題。

  本書將「日常倫理」分為五個議題:具體來說包括「無禮」、「八卦」、「勢利」、「幽默」和「尊敬」。每個議題各自構成獨立的一章,不過有些重複出現的主題及運用一致性哲學詮釋的方法,會把各自獨立的議題聯結成整合的作品。本書含括的議題顯然還可以更多,但我之所以選擇這五項議題,是因為它們本身就容易引起興趣,還有就是我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引發迴響。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八卦」、「無禮」或「勢利」這種題目未免太瑣碎了,不值得用哲學角度慎重反省,哲學家不是應該將心力放在更高尚的追求嗎?像是定義生命本質或構思正義的基本原則。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狹隘的哲學見解以及欠缺想像力的倫理觀上。我可以提出許多理由來說明為何這些主題值得哲學家的關心。

  首先,也是最顯而易見的,這些主題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占據分量的事物。舉例來說,你遭受某位同事對自己的無禮、或甚至感覺自己對同事無禮,這都會對你的情緒、人際關係、以及你如何看待職場有很大影響。負面情緒可能會延續好一段時間,使你每日的一切都變得烏雲罩頂,就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宣布終於發現生命的本質,你也振奮不起來。

  其次,真正最能反映道德價值觀與本性的,就是我們在日常事物中流露出的想法與行為。它們當然比純粹假設的情節更能說明我們如何處理棘手困境,例如一些經典的思想實驗,包括救生船難題、恐怖分子難題、臨終承諾難題、或失控火車難題。標準的思想實驗涉及極端特殊的情境,可讓倫理學家用以釐清某些議題。這類思想實驗無疑具有實用性,但缺點是距離日常生活太遠,雖然它們清晰勾勒出抽象的道德原則,卻掌握不到真實生活中做決定過程的曲折複雜。對我們來說,經常浮現的問題包括日常道德生活究竟複雜到什麼程度、以及究竟要納入多少因素和變項?真實生活如此複雜,我們竟然還能夠在大部分的時候,以或多或少還令人滿意的方式處理面臨的道德問題,也算值得欽佩了。

  第三,省思日常倫理議題通常有助於我們洞悉社會性格、時代潮流、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珍視的理想、以及內心互相衝突的承諾。透過哲學角度理解日常生活,等於為文化現象開啟一扇不尋常卻相當有價值的窗。黑格爾認為,哲學應該被用來理解當代思維,而「日常倫理的哲學省思」不僅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方式之一,也能讓我們在進行文化省思時變得更加有自覺。

  本書囊括的五項議題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或多或少都挑戰了我們的常識。在我看來,一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倫理議題其實是混淆不清、過度簡化,而且會因為我們的不假思索變得狹隘因循。我們都冀望事情可以比實際上更簡單明確,所以總是偏好普遍性的原則、絕對性的規則、總括性的判斷,並且不經深思熟慮地反覆沿襲,無論它們事實上有多荒謬。「如果你說不出好話,就乾脆什麼都不要說。」(意思是別向員警舉報那名縱火犯。)、「不要做出任何羞於向母親承認的事。」(即使讓你感到羞慚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母親的清教主義思想造成的神經質。)、「己所欲,施於人。」(所以如果你喜歡被他人撫摸,你也可以去撫摸別人。)

  我們尤其偏愛空泛的譴責:「絕對不要背後說別人壞話;不可嘲笑他人的不幸;切勿批評死者;千萬不要說謊。」一成不變地遵循這些原則,確實是可以讓道德生活變得簡單些,但實際上我們常需要敏銳地觀察周遭、因時制宜做出回應,而不是盲從這些普遍原則。實用的道德智慧意味著體察事實的複雜性,而不是靠粗糙的概念一言以蔽之,而其實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瞭解這一點,只是嘴巴上還是會支持那些抽象的原則。

  話雖如此,我得承認在本書中有時也會將一些通俗、廣為接受的道德原則視為理所當然。例如在「八卦」這一章,我沒有經過辯證就直接斷定散播別人的惡意謊言是錯誤行為,然而我相信這樣做是站得住腳的,理由有兩個。首先,這類道德信條在我看來,對個人福祉和社會公益都可傳播正面力量。其次,我們有必要在穩定的架構上探討這類命題。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所有的價值判斷都經得起考驗,而我也不打算徹底重新思考道德的意義。本書的目的在於找出那些互相矛盾、或是與我們服膺的價值有衝突的道德論斷,並且提出不同思考方式,讓我們得以解除道德束縛、更加自由地呼吸。

  語言本身有時會妨礙更細膩的思考,此刻哲學分析就派得上用場。文字就像標籤,是好用的速記方式,但我們經常輕率地妄加文字標籤,然後就以為不必再進一步分析了。我們稱某人「勢利眼」,或描述某個笑話「沒品味」,這種貼標籤的行為讓我們以為自己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決定了自己所評價的事物是不是恰當的。日常說的「八卦」或「勢利」自然帶有貶意,因此當我們將這些字眼套用在某種行為或態度上時,無可避免會流露出不以為然。文字標籤使得我們在評價事物時,難以做到精確、分析式的理解,而且也比較難用開放態度評估這些事物所指涉的行為。有時文字蘊含的批判涵義,甚至會讓我們對行為本身的正面特質視而不見。

  在某些時候,哲學分析的功能正是在拿掉這些標籤,以免在檢驗事物時被標籤牽著鼻子走。在這之後,我們可能會偏好一種更細膩的標籤系統,像是將失禮細分成多種、或將粗魯分成可以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哲學分析也將重點放在標籤本身。本書部分章節會針對某些重要觀念,建構更精確的定義。我相信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即使完滿的定義終究可望而不可及。哲學定義與字典上的字義解釋大不相同,後者告訴我們字詞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使用,而哲學定義是試圖為一個觀念畫出界線,並顯示哪些事物在界線內、哪些落在界線外。當然了,道德觀念的界線不會像數學觀念那樣清晰明確,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倫理知識並非一種精確的知識,我們不應該強求合理範圍外的精準度。儘管如此,努力求得精確還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因為它需要窮究事理,進而在語言、價值觀、歷史、文化和理念方面帶來出乎意料的見解。

  我在本書提出的分析主要是哲學式的,宗旨在於釐清一些重要概念的本質與意義、闡明論據、評估道德觀點、證實特定結論。這些分析並不打算排除價值判斷、或採取價值中立立場。事實上它們有規範性,可以用來評判我們的思想、言論和行為。不過,我確實想透過這些分析帶領大家超越日常道德論述中的粗糙假設,為那些通常被視為道德缺失的行為,創造被接受、甚至被讚許的可能性。

  本書含括的主題多數已經有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及其他社會科學家或文化批評者涉入研究。他們的研究非常有趣,當然多少都影響到我如何思考這些主題。然而若是要提出哲學方面的觀點,當在表達和捍衛一些明確的價值判斷時,就必須更留心詞彙的意義、以及辯證上的邏輯性。但願這樣的哲學觀點可以在其他偏向實證的學科研究方法之外,提供有價值的額外補充。

  本書各章蘊含的道德立場符合普世價值,而且大致上具備實用性。我相信人類終極目標應該是達到一個將無謂痛苦減到最低的世界,多數人過著有滋有味的充實生活,基本權利得到保障,有機會追求自己選擇的目標,擁有許多閒暇,可以追求多種愛好,能透過參與充滿活力的文化、或歸屬於某個互相支援的社群來得到幸福安樂。對於認同這類理想的人來說,道德議題往往可歸結為是否要採取某套行動步驟、接受某項公共政策、成為某一種人、培養某些態度的依據。這些人能夠協助,卻也可能阻礙理想的實現。

  書中的分析從功利主義角度出發,為總是被視為道德缺失的行為找出不為人知的優點與益處。有些益處或許是立即性且只涉及當事人,例如八卦可以有治療效果,無禮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教育策略。而有些益處則較為間接,涉及的是整體社會,像是令人不舒服的幽默,或許可以為重要的社會批判增添力道;放棄對某些信仰的尊敬,也許在建立更理性社會的奮鬥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常人所謂的個人缺失,往往在公眾成為美德。」

  我在本書提出的觀點,稱不上是「所有價值的重估」。不過我的目標當然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顛覆一些約定俗成的看法及傳統智慧,並希望藉此提升自我批判能力。說來矛盾,但這同時能讓我們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寬容。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日常道德已變得更加複雜,不再像是個行為規範與個人角色相對固定、不會受到批判質疑的社會。

  我們不妨把社會的道德信念與價值看成三個同心圓,最裡面的一圈是幾乎所有人都接受或讚揚的,最外面一圈是廣泛受到譴責的。舉例來說,宗教信仰自由、普及教育、慷慨或勇氣這類美德,在當代美國可列入最裡面的一圈;奴役與恃強淩弱則會放在最外一圈。若在古代的以色列,被放進最內圈的包括有一神信仰、殺人者判處死刑、以及慷慨或勇氣這類美德;最外圈的則有同性戀、吃豬肉、或恃強淩弱。

  介於中間的一圈則是道德上有爭議的部分。各種信念在這裡移動不定,有的往外偏移,從可以被接受變成無法被接受;有的則往相反方向移動。舉例來說,異族通婚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逐漸為世人接受,肉刑則遭到越來越多人譴責。在穩定傳統的社會,中間這一圈相對來說是比較窄,而且上述的移動往往速度緩慢,其中的道德爭議較少,態度轉換要花上好幾個世代。相反的,在不斷變動的現代社會,科技創新與文化多元形成強大的影響力,中間這一圈不但範圍比較寬,道德信念的移動也快得出人意表。看看過去一百年來,西方社會對性、職場、夫妻或親子關係的態度轉變之大即可知。

  哲學思考與批判可以發揮力量拓寬中間這一圈,但這類思考反過來看,也是由變得具爭議性的議題所促成,此刻傳統答案已經不再適用於回應這些議題。拓寬中間這一圈的過程並非輕而易舉,它的範圍越大,態度就轉變得越快,我們會因此對道德議題有越多的不確定與焦慮。儘管這樣的焦慮令人不安,我們還是應該要加以歡迎,而不是為之遺憾,畢竟它無可避免會引發人們對傳統權威和傳統智慧的批判,不過卻更可能發展出自覺及自我批判能力更強的文化。

  在面對道德倫理變化如此多端的時代、以及這時代引發的焦慮時,我們常有的反應是打安全牌,認為遵照傳統習俗走就沒錯,不然就是選擇另一種做法: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還有人選擇幾近盲目地死守某些通則。然而打安全牌並不總是最值得稱許、或最有利的做法。當然了,想要更充分、更自由投身在一個類別、用詞、期望及規範都不斷流動變化的世界裡,犯錯是免不了的。你可能會越界、挑戰傳統、違反習俗、冒犯他人感受。但那些絕不肯冒大不韙的人,也沒權利向別人丟石頭。當我們犯了錯,不應該認為是自己的靈魂有道德汙點,這只說明了我們有時候難免會困惑,畢竟在這個變化快速的複雜世界,要保持道德走在正確方向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應該在嚴謹思考的同時,也願意寬容自己的疏忽之處。從整體來看,能夠生活在一個道德混淆的時代,其實是該當成感念在心的恩賜。




其 他 著 作
1. 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