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六年,蕭伯納廿歲,離鄉背井來到倫敦,也從此開始他的音樂評論生涯。由於他的文字流暢精鍊、對音樂感覺敏銳,不僅有自己的見地,並且不耍弄專有名詞,依舊能明確表達對所評論音樂內容的看法,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蕭伯納即能獨樹一格,成為倫敦舉「筆」輕重的樂評家。在《華格納寓言》的最後,蕭伯納亦曾自我解嘲地寫著:「我本人看過非常多的專業性、商業的藝術表演,可說經驗豐富,大部分人沒辦法負擔這些費用(我之所以看了這麼多,原因是早年我得靠寫評論餬口)……」(見202頁〈沒有華格納的華格納主義〉)他的樂評文章在他生前及死後,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集結出書,為當時的英國音樂環境留下見證。其中,於一八九八年首次出版的《華格納寓言—揭開《尼貝龍根的指環》的面紗》(The Perfect Wagnerite: A Commentary on the Nibelung’s Ring)以獨特角度探討華格納的著名鉅作,可稱是樂評中的精品。
無論在音樂生涯或私生活上,華格納的一生均可說是起起落落,多采多姿,他最引人注目的歌劇創作應屬需要演出四晚的《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一般習以 Ring, 《指環》簡稱之)。該作品由開始構思致完成首演,前後歷經廿餘年(請參考書後附錄);這廿餘年亦是華格納生命裡最動盪的時期。一八七六年八月十三日,拜魯特音樂節首次運作,以搬演全本《指環》揭幕,華格納一生的理想終於實現,亦寫下歌劇史上空前的一頁。